普惠金融什么意思
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信用贷款措施,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普惠金融信用贷款措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普惠金融信用贷款措施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信用贷款措施,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扩展资料普惠金融信用贷款措施:
普惠金融重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普惠金融就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动。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潘光伟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助。
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发展可持续。
普惠金融需要讲究市场性原则,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既要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惠金融
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面临哪些问题,有何对策?
2005年,世界银行小额信贷年会首次提出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也称“包容性金融”。 一般认为,普惠金融是指在金融机构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竞争和创新,以保证金融服务排斥对象逐步获得其需求的相关服务。
2015年12月, 我国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 ,明确:到2020年,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政策引领和推动下,我国银行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普惠金融,如大型银行纷纷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中小银行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强化薄弱缓解的金融服务供给,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不过, 我国普惠金融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水平不一,全面推进普惠金融面临着较大挑战。近年来,打着“普惠金融”旗号而进行的伪创新在我国大行其道,侵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了扰乱金融秩序,影响 社会 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普惠金融如何做到“成本可覆盖”“风险可控制”仍有待进一步 探索 。
要改变普惠金融的不足和问题,除需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做好基础设施及信用环境建设外,重要的是借助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创新推动我国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发布《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提出“数字普惠金融(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毫无疑问,数字普惠金融引领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 从银行层面看 ,关键是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依靠金融 科技 创新产品和服务, 探索 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之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
普惠金融的范围很广泛,普惠金融就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较便捷、较低成本获得他们需要的金融服务,包括存取款、小额贷款等,甚至还包括零钱兑换。如要得到更准确的答案还应说具体点。这里说下在农村推小额贷款的问题,这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最大困难是平时找不到人,都外出务工了,再就是放贷款后,到期收款难。如要进一步了解,可私聊。
问题一:普惠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
一方面,目前各行在普惠产品的营销上并无行业较统一的利率定价,因此在营销过程中,容易出现“利率战”和抢挖现象,使企业融资结构不稳定,或出现盲目扩张的行为。
另一方面,为适应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有效增强客户粘性,建立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小微企业服务新模式,目前四行均已创新推出“互联网+企业纳税贷产品”。比如目前市场上的四款企业纳税信用贷款产品,如下表所示:
总体上看,以上产品均通过大数据连接工商、税务、财务等模型,实现大批量在线获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担保难问题,同时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便利程度。但从产品开发及客户定位上看,如何进一步加强产品创新,打造有特色的小额化信贷产品体系,是普惠金融业务拓展中面临的挑战。
根据近日《银保监会发布2020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上升,但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平稳,主要是由于结构性因素和疫情带来的短期性冲击造成了一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不良的爆发还存在滞后性,这也给银行拓展普惠业务带来挑战。
近年来,部分银行已经组建普惠金融事业部,初步建立起能够实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有机融合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营机制。
但从普惠条线从业人员人数上看,兼职普惠业务的居多,尤其是在县域等普惠业务十分重要的基层网点。
总体而言,银行普惠条线呈现出专业化团队建设发展滞后的问题。一方面是客户经理队伍人员不足。辖内部分支行客户经理业务受理速度跟不上小微企业的发展速度和他行营销速度;另一方面是从事小微企业业务的团队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发展需要,小微金融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很快,但部分客户经理习惯于传统小微信贷业务的办理流程,对新型小微企业产品的接受度不高,对产品开发设计、服务创新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基础都相对薄弱。
对策:
(一)强化理念更新,充分认识深抓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战略意义。
(二)强化服务内功,全面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
(三)强化战略联盟,着力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生态环境。
(四)强化队伍建设,培育一支能征善战的优秀团队。
2005年联合国推出普惠金融概念后,国际 社会 开始对其广泛关注。欠发达国家、地区大力推动 普惠金融发展 ,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不断发文大力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旨 在 让 社会 各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享受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建立有效、全方位为 社会 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在 政府大力推动、 社会 各界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普惠金融服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服务覆盖面达到一定水平,移动互联网支付得到一定普及。根据中国人民 银行 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到13.39万亿元人民币。但相较于其庞大的服务对象和资金需求,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我国经济 社会 发展的要求和 社会 的期望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推动 普惠金融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
1 我国 普惠金融发展 中暴露的 问题
1.1 普惠金融顶层设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的国家层面对普惠金融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文件来推动其发展。这些文件 在 宏观层面上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但是没有进行细化,对普惠金融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布局,从而导致金融机构 在 发展普惠金融时缺乏主观能动性。
另外, 在 普惠金融基础设施 方面 顶层设计也存 在问题 。首先,普惠金融相关的法律体系没有健全,导致普惠金融的发展缺乏清晰的法律规范。其次,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缓慢,由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导致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困难重重。最后,普惠金融的监管政策不健全,导致普惠金融监管的缺失。
1.2 对普惠金融认识不到位
无论是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还是消费者都存 在 对普惠金融认识不到位的情况。部分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对普惠金融存 在 误解,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扶贫”,要不就是忽视了风险 问题 ,降低信贷标准,盲目 推进普惠金融 的发展,要不就是感觉风险过大,不愿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使得普惠金融的发展受阻。
同时,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是弱势群体,这类人群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对金融不甚了解。他们很容易 在 对普惠金融提供的产品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只看到了高额回报却忽略了风险 问题 ,结果与服务提供者产生纠纷。还有一些不法机构利用消费者金融知识的贫乏,假借普惠金融的名义,做一些诈骗的违法行为,产生非常不好的 社会 影响,从而制约 普惠金融发展 。
1.3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商业 银行 为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但是由于以商业 银行 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端客户,对 普惠金融发展 缺乏重视,导致普惠金融进展很慢。而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 银行 为主的金融机构虽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金融、小微金融,但是其自身实力不足、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其服务不够深入、覆盖面不广。政策性金融机构则大多数是靠财政拨款,缺乏商业可持续性,无法保障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
1.4 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普惠金融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具有高风险的特性。普惠金融除了要 面临 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等传统风险之外,还要 面临普惠金融发展 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资金挪用风险、洗钱和套现风险。[1]普惠金融更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
而目前我国的普惠金融没有建立起安全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在 风险控制 方面 存 在 较大的 问题 。普惠金融消费者主要是长尾群体,信息收集难度大,导致其风险控制的难度非常大、调查成本非常高,传统的风险控制方法根本不能适应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2]因此许多金融机构罔顾风险,导致大量风险积聚。
1.5 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成本高
目前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虽然推出许多普惠金融产品,但是大多数产品设计存 在 许多 问题 , 在 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 方面 设计呆板,同质性强,缺乏创新,尤其是利率 方面 普遍较高。普惠金融消费者来源广泛,需求也不一而足,这些产品往往根本不能满足其需求。而且,大量普惠金融产品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鉴别能力,监管部门对产品的监管不到位,导致普惠金融产品的市场混乱,普惠金融的风险加大。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普惠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都 在 15%~20%左右,虽然要比高利贷低,但是却远远高于 银行 的贷款利率。这无疑对普惠金融产品的推广、普惠服务的提供都带来不利影响。
2 促进我国 普惠金融发展 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普惠金融的发展应该是以市场为主导,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引导。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细致规划普惠金融的发展, 在 统筹规划、均衡布局、组织协调、政策扶持等 方面 做出系统性的布局,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使得 社会 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有机统一。
在 普惠金融基础设施 方面 ,首先要加快普惠金融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积极出台普惠金融法律法规,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规范的同时为其保驾护航。其次,加快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建设,积极结合金融 科技 ,扩大现有信用体系的覆盖面,缓解 普惠金融发展 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的 问题 。最后,加强监管,完善普惠金融监管工具箱,及时打击不法行为,纠正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2.2 提高认识,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保护
一 方面 ,对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加强培训、提高认识,使其清楚认识到普惠金融不是“扶贫”。普惠金融虽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金融模式,但业务面非常广、资金需求非常大,是一片业务“蓝海”,等待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大力开拓。同时发展普惠金融时不能罔顾风险,不能盲目推进,应遵循市场规则积极推进。
另一 方面 ,要完善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宣传册、宣传流动车等工具积极进行金融知识扫盲,普及金融知识,使普惠金融消费者能够理性地运用金融工具来享受金融服务。同时,政府应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发生金融消费纠纷时妥善处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如此,方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2.3 健全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国家应加快现有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改革转型,积极引导以商业 银行 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继续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扩大其 在 普惠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国家应 在 现有小额贷款公司、村镇 银行 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学习格莱珉 银行 的经验,通过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普惠金融市场,成立专门的普惠金融机构,以此增强直接服务普惠金融消费者的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和能力也要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全面扶持普惠金融的发展。
2.4 借助金融 科技 ,健全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随着普惠金融的高速发展,潜 在 的金融风险也正 在 不断积聚。目前大部分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对风险的防控仍然采用传统的风险控制体系,这已完全不能满足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化的 普惠金融发展 体系, 在 风险防控时我国也应该借助金融 科技 的特征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中去,建立一套与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相匹配的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积极主动将大数据等金融 科技 运用到普惠金融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每个环节中,提高自身的金融风险分析和评估水平,完善风险控制模型,准确识别、预警、防控普惠金融风险。而各级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的进程。
2.5 降低融资成本,推出产品定制化服务
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根据消费者金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结合金融 科技 ,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结合消费者自身的情况, 在 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方式 方面 进行合理设计,为其提供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 在 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时,尤其要注意担保方式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不动产抵押担保,要积极尝试保险基金担保、互助联保、再保险担保等担保方式。产品贷款利率设计时要走保本微利之路。普惠金融应该是以低成本、广覆盖、易获得、可持续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 在 经济利益和 社会 利益中找到平衡点,切实为普惠金融消费者提供“普惠”的金融服务。
农行有普惠金融贷款吗?
建行普惠金融贷款条件:1.借款人年龄在18-60周岁,拥有个人有效身份证明;
2.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能按时归还借款;
3.个人征信良好;
4.具有本地户口且本地从事生产劳动;
5.提供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作为保证人等。
【拓展资料】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当前,国际社会发展普惠金融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不足,根据世界银行估算,2014年仍有约20亿成年人无法享受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球普惠金融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京指出,在召开的G20峰会上,普惠金融将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有3个关于普惠金融的重要文件会提交给峰会讨论。
据了解,这3个文件分别为:一是《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包含8项原则,66条行动建议,这是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高级别的指引性文件;二是《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升级版,增加了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新指标;三是《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落实框架》,提出改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鼓励动产抵押融资、改革中小企业破产制度三项优先改革措施。
扩面降价圈重点 银行竞速信贷投放
“保持信贷和社会融资适度增长”,这是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调研多家商业银行发现,各银行均多措并举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绿色产业等领域的合理资金需求。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今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满足市场主体合理融资需求。
某大行浙江地区二级分行负责人介绍,今年一季度该行贷款将呈现快速、超往年的增长,新增贷款仍以项目贷款和普惠贷款为主,同时,利率水平有明显下行态势。
某股份行北京地区公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总行明确鼓励加大信贷投放,在额度方面,往年都会设定限额,但今年到目前为止总行还没有给出明确的放贷上限指标。因此,基本上只要符合贷款审批要求的行业和企业,我们都会给予信贷支持。”
利率方面,上述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1年期流动贷款利率去年报价在4.8%-5%,今年已经下调至4.3%。此外,对于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新兴制造企业等还可免审批直接再降20个基点。
另有不少银行正发力信贷产品创新,比如,对既在专精特新名单内,又满足普惠金融条件的企业提供专属科创类贷款。“该产品属于纯信用贷款,最高贷款额度1000万元,可以直接线上申请,审批放款都很快。”某国有行信贷经理介绍。
圈定投放重点
多位专家认为,在融资供给增加的同时,信贷结构优化也至关重要,需确保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认为,今年银行将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满足新市民群体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支持国企更好优化整合升级,以及支持“两新一重”领域的投融资需求、支持国家重点区域建设等。
建行信贷业务人员向记者表示,目前该行信贷资金主要流入绿色产业、装备制造业、铁路制造与运营等公共交通业、市政路桥等实体经济行业。同时,该行也积极鼓励投放专精特新、普惠金融、新兴科技等领域,并已出台多项促进措施,加大长期贷款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
融资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提及对有效需求不足的担忧。
前述浙江地区某大行人士谈到,受疫情及外围因素影响,当前企业融资需求不旺。一季度放款普遍较快,后续可能会相对乏力。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成本上涨等问题依然给中小微企业带来一定冲击,这些市场主体的复苏基础尚不够牢固,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这需要货币政策继续主动应对。
政策层面的引导与支持十分重要。在任涛看来,扩信贷的关键在于提升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效率,推动宽信用效果更好更快呈现。未来政策层面应着力于继续创造适宜的宽货币环境,通过降准、降息、再贷款再贴现以及支持银行通过各种方式补充资本等政策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和意愿,持续缓解商业银行在流动性、资本与利率等方面的信用供给约束,同时积极挖掘信用扩张主体的融资需求,助力扩信贷落地见效。
绿色普惠金融是在什么条件下
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和主要因素。金融绿色化可以自内而外设定三个目标:实现自身绿色化普惠金融信用贷款措施,要自觉践行节能、减排、低碳的绿色运营要求,倡导低碳办公;实现环境风险下财务或商业可持续性,金融机构要将环境风险纳入风险考量和定价模型,降低环境风险对金融机构经营稳定性的冲击;要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要优先支持践行绿色发展的企业,鼓励绿色生产方式,提高绿色产品供给的目的。金融普惠化的重点目标是让传统金融排斥的小微经济体能够获得与大中企业平等的金融服务权利。绿色普惠金融体系的目标,既是金融绿色化与普惠化同步实现,是普惠金融实践的绿色化,也是绿色金融实践的普惠化。
构建绿色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议
一是构建绿色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当前,一个相对完善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正在形成。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包括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普惠金融部,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村镇行、民营行,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小保险、新金融和保理、典当、融资租赁、小贷、担保等金融机构。构建绿色普惠金融机构体系,要加快推进以上普惠金融机构自身运营的绿色化。
二是构建绿色普惠金融技术体系。普惠金融技术体系分为三大类,以贷款为例,第一类是传统抵押担保技术,第二类是抵押担保技术创新,第三类是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贷款技术。构建绿色普惠金融技术体系,要求上述普惠金融技术将环境风险纳入风险控制和定价模型,更好保证机构商业可持续。
三是构建绿色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绝大多数普惠金融机构规模都不大,很多服务需要市场和社会提供。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人员培训、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外源融资、IT系统建设、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统计制度、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等等。以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为例,在发放信用贷款时,就需要有可靠的小微企业主信用评级信息,在绿色金融背景下,还需要该小微企业的环境信用评级信息。
四是构建绿色普惠金融准入监管、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绿色普惠金融体系,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要创造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动绿色普惠金融的发展。
在准入和监管政策上,要坚持稳定与发展相平衡,对切实践行绿色普惠理念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适度降低监管要求。必须堵住体制机制漏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强绿色普惠金融体系协调机制,努力实现监管部门目标、绩效、激励、资源的一致性,努力做到监管政策、标准、规则和行动严密对接,特别是对跨行业、跨市场、跨部门绿色普惠金融活动要有效监管。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绿色普惠金融属地风险处置责任。要健全绿色普惠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实现监管信息全面联通共享,努力做到金融监管全覆盖。
在政策支持上,主要是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包括对绿色普惠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奖励、补贴、贴息、风险分担、减免印花税、增值税、所得税和贷款拨备税前列支等。金融政策主要是对绿色金融业务和普惠金融机构合理运用和搭配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窗口指导等政策工具。
此外,还要着力促进制定和完善金融绿色化和普惠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证政府支持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稳定性和权威性。鉴于普惠金融信用贷款措施我国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实践经验尚显不足,可考虑推动在绿色金融试验区和普惠金融试验区制定和完善道义责任、社会责任强而法律责任相对较弱的“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和“普惠金融促进条例”,一来推进试验区建设,二来积累经验,待实践和时机均相对成熟时,再扩大立法范围、提高立法硬度。
关于普惠金融信用贷款措施和普惠金融信用贷款措施方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