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跟随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 5月以来23次出手捍卫联汇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唐婧北京报道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7月27日(美国时间)如期宣布加息7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2.25%至2.50%之间。这是美联储连续第二次加息75个基点,也是年内第4次加息。数小时后,香港金管局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2.75%,港元兑美元短线持稳。
5月以来,受美联储加息影响,美元兑港元汇率频频触及7.85弱方兑换保证,海外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的质疑之声再起。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香港金管局自5月12日以来23次出手买入港元。最新数据显示,金管局近三个月共买入1726.38亿港元,银行体系总结余因此降至1650亿港元附近,缩水超过一半。
国际对冲基金大亨、海曼资本创办人巴斯(KB)据此在社交平台攻击香港联系汇率制,他预计,以当下香港银行体系结余下跌速度,香港外汇储备将于8月底或更早耗尽。
这位对冲基金大亨沽空港元也不是第一次。2016年时他曾表明已沽空港元及人民币等亚洲货币,可是旗下基金因此受到损失,于2017年基金亏损19%,如今卷土重来,或为一雪前耻。
不过他的如意算盘大概率要再度落空。
联系汇率制的坚实后盾7月22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官网撰文表示,港汇触发弱方兑换保证及银行体系总结余下降的情况,完全符合联汇制度的预期,有关操作亦具公信力和透明度。
余伟文还特别提醒,需慎防坊间不时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例如银行体系总结余持续下降、内地地产开发商的问题会令联汇制度崩溃。
他指出,类似的情况在美国上一轮2015年至2018年的加息周期亦曾出现。虽然市场预期美国今轮加息的速度和幅度会比上一个加息周期来得更急更猛,弱方兑换保证触发的次数及规模也可能更多和更大,而银行体系总结余的下降速度亦会比上一次更快,但这些情况都是在联汇制度的设计和预期之内。
余伟文介绍,金管局多年来在金融及银行体系建立了强大的缓冲和抗震能力,香港外汇储备规模庞大(高达4,400多亿美元),相当于港元货币基础约1.7倍,是联汇制度的坚实后盾。金管局绝对有能力及决心,继续维持联汇制度,以及香港货币及金融稳定。香港不需亦无意更改联汇制度。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7月24日也公开发声,表示美国进一步加息势必影响香港市场资金流和资产价格变化。资金进出港元体系引致银行总结余增减,是联系汇率制度设计下必然的调整过程;香港外汇储备庞大、金融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等因素,是维护联汇制度的坚实底气所在。
陈茂波还友情提醒香港市民,当香港随美国进入加息周期,供楼人士按揭还款负担难免增加,市民置业或作其他投资决定时应审慎。
余伟文也提到加息周期的购房风险。他表示,银行会因应本身的资金成本结构及其他有关的考虑,决定调整息率的时机及幅度。市民在作出置业、按揭或其他借贷决定时,必须小心评估及管理有关风险。
香港跟随加息料为楼市降温与内地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思路不同,香港的货币政策往往需要被动跟随美联储而行动。
在汇率的“不可能三角”中,一个经济体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为了维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选择了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让资本自由流动和将美元兑港元汇率稳定在7.75-7.85的强弱方兑换保证之间。
即当美联储加息时,香港往往会面临资本流出和港币贬值的压力,需要被动跟随加息;反之,则需要被动跟随降息。在过去的20多年中,美联储每次加息或降息后,金管局几乎都会跟随行动。
除了加息75个基点之外,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本次议息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次会议大幅加息可能是合适的,要取决于数据;随着利率的提高,放缓加息步伐也可能是合适的,尚未就何时放慢加息作出决定。他希望在今年年底前达到适度的紧缩水平,即利率达到3%-3.5%区间。鲍威尔强调,如果需要,将毫不犹豫地采取更大的行动。
这意味着香港亦步亦趋的步伐可能还会持续。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下半年香港将无可避免需要加息,但因银行体系流动性仍相对充裕,香港毋须跟随美国的加息幅度及速度。他预计香港最优惠利率(PiR)在未来数月可能上调,将是四年来首次提高,但上调时间取决于银行及存款流动性等因素而定。
最优惠利率是香港银行用于计算贷款利率的一个基准,另一个常用的基准是香港银行同业拆息(Hi),如香港的房屋贷款,就是以“Hi+A%”或“PiR-B%”的公式来计算,又称“H按”或“P按”,所加、减的数值由银行厘定。
嘉盛集团、花旗集团和瑞银集团认为,利率上升将成为推动香港房价下跌的主要因素之一。
陈茂波指出,美国进一步加息,亦无可避免会影响到香港市场的资金流和资产价格变化。最显而易见的是在联系汇率机制下,美息上升、港息仍相对低而所触发的套息活动;再加上近几个月本地市场对港元需求偏弱,港汇自5月以来多次触发弱方兑换保证,金管局按机制买入港元卖出美元。随著弱方兑换保证被触发,资金流出港元体系,这就形成了新闻中常听到的所谓资金外流。单看字面,资金外流也许是对一个市场没信心的现象,但由于市场一般只会选择就汇率相对稳定的货币进行套息活动,以赚取息差,因此换个角度说,有关活动也可被视为是对联系汇率机制有信心的表现。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瑞银:香港银行股估值低于历史平均水平,维持恒生、中银香港买入评级
瑞银发表报告指,就基本面而言,预测香港银行业在2022至2023年的盈利增长将达到14%至16%(i-)。而目前银行股的估值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主要是受市场情绪疲软影响,仍未充分反映到美联储加息带来的作用,若有形股本回报率(ROTE)在盈利上升方面有所改善,香港本地银行股料将获市场重评。
报告指,美国可能加息对银行股带来的帮助即将到来,由于香港拆息的上升紧随美联储加息的步伐,预计香港银行的净利润率在2022至2023年将按年扩大5至11个基点。
另外,最近Oi的不确定性引发对香港经济的担忧,该行目前仍预计2022至2023年的本港GDP增长为3%至4%,认为香港GDP的稳固复苏以及和内地潜在通关,可以支持贷款需求和资产质量,预计香港银行业的贷款按年增长将达到中单位数。
瑞银亦对香港银行在中资开发商贷款方面的下行风险进行压力测试,总括而言,相关风险对香港的银行业应为可控,预计2022年将有更多温和的政策宽松,应会减轻潜在的房地产衰退带来的风险。
瑞银维持恒生(0011.HK)“买入”评级,目标价由165港元升至178港元;中银香港(2388.HK)亦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维持34港元。两股对利率上升有较好的适应性,而且对中国的风险敞口较小。东亚(0023.HK)评级由“沽售”升至“中性”,目标价由12.8港元略降至12.5港元,瑞银指对其中国房地产风险敞口和低ROTE持谨慎态度。
本文源自格隆汇
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孙平: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成就与前景
作者|孙平「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3期
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离岸人民币业务蓬勃发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内地企业大量赴港上市,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不断深化,香港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愈加重要。未来,随着“十四五”规划、“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离岸人民币业务是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3年,人民银行授权中银香港(港股02388)作为人民币清算行,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服务。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持续优化贸易投资政策框架,不断消除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障碍,满足市场主体人民币跨境需求,有力地促进了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随着香港人民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内地不断拓宽香港人民币投资渠道。2011年,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正式启动,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及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为首批试点机构开展RQFII业务。此后,RQFII的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至境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以及注册地或主要经营地为香港的金融机构,RQFII的投资范围限制和额度限制也不断放宽。
同时,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内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赴港发行债券,不断完善香港人民币收益率曲线,促进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2007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港股01398)、交通银行(港股03328)等金融机构以及联想集团(港股00992)和重庆粮食集团等非金融企业相继赴港发行债券。从2009年起,财政部已连续14年赴港发行人民币国债,发行规模逐步扩大,期限结构不断丰富。从2018年起,人民银行在港常态化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2021年10月,深圳市政府作为首个赴港发债的地方政府,在港发行了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
为优化人民币市场环境,香港特区政府也大力推动人民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早在2007年,香港就建立了人民币实时全额支付系统(RTGS),便利全球银行通过香港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不断优化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为内地市场主体人民币债券发行和交易提供高效、安全、便利的结算和托管服务。
目前,香港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香港作为第一批跨境人民币业务境外试点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在境外国家(地区)中排名始终保持第一,全球70%以上的人民币支付通过香港结算(据SWIFT统计,2021年香港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为76.8%,而排名第二的英国仅为6.6%)。2021年,人民币RTGS系统成交金额35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6%,连续五年保持增长。香港的人民币存贷款、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和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均在全球主要离岸市场中位居第一。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末,香港的人民币存贷款规模分别为9067亿元和1766亿元,同比增长19.1%和11.1%;2019年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外汇与衍生工具市场成交额调查数据显示(该调查每三年进行一次),香港人民币外汇日均成交金额为1076亿美元,同期位居第二、第三位的伦敦和新加坡仅为567亿美元和426亿美元。截至2021年末,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债券余额达6730亿元,同比增长26%。2018年11月至今,人民银行累计在香港发行央行票据5050亿元人民币。香港还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人民币ETF、人民币REIT等多种人民币产品。2021年,香港交易所(港股00388)可供投资者交易的人民币ETF产品共40只,成交金额达115亿元,在全球交易所中位列第一。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新突破
香港作为内地连接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一直是国际资金进入内地投资的重要渠道。2014年以来,内地与香港金融管理部门密切合作,相继推出“沪深港通”、基金互认、“债券通”“跨境理财通”、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等互联互通机制。2022年5月,内地与香港合作将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纳入“沪深港通”标的。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建设有效巩固和提升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扩大了内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2022年,“沪深港通”项下北向通和南向通的日均成交额分别为1033亿元人民币和325亿元港币,较2017年分别增长9.7倍和2.3倍,国际投资者持有的A股超过七成通过香港交易。目前,有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约3500名投资者通过香港投资内地债券市场。2022年,“债券通”日均成交额337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增长6.3倍,国际投资者持有的内地债券约有四分之一通过香港交易结算。截至2021年末,内地与香港分别有38只北向基金和47只南向基金通过内地与香港证券业监管部门审核后获准在对方市场上销售,累计净认购额分别为143亿元人民币和10亿元人民币。截至2022年5月末,“跨境理财通”项下的北向通净流入和南向通净流出分别为2.67亿元人民币和1.71亿元人民币。
同时,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5月末,内地赴港上市企业共1370家,占香港交易所上市企业数的53.4%,总市值和日均成交金额分别为29.4万亿港元和1042亿港元,占香港股票市场的77.6%和87.3%。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香港交易所持续优化上市规则,放宽对生物科技公司等的盈利要求,允许“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企业上市,大力吸引内地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和中概股回归香港。在优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和主板上市要求后,已有21家(截至2022年4月末)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通过二次上市和双重主要上市的方式回归港股市场,其总市值占所有在美上市中概股的70%以上。
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合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随着全球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内地与香港在绿色金融合作平台建设、标准制定、绿色债券发行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2020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成立,为内地与香港深化绿色金融合作搭建了平台。为了支持香港金融机构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提升绿色投资能力,2019年4月内地邀请香港交易所、东亚银行(港股00023)等金融机构参与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机构在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同时,内地与香港还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推动绿色融资市场发展。2021年深圳市政府赴港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其中39亿元为绿色债券。
在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内地与香港在央行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监管等多个领域积极开展务实合作。目前,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正在共同探索数字人民币与香港“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测试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功能。该项目现已完成第一阶段测试,实现了在香港本地银行和指定香港商户范围内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充值、转账和消费的基本功能。同时,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共同参与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也进展顺利,已初步完成测试平台的搭建,并检验了货币桥进行跨境支付交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被评为全球同类研究中最成熟的项目。此外,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积极推动内地与香港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人民银行的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与香港贸易联动平台已实现第二期跨境合作落地,应用场景覆盖内地从香港进口和内地向香港出口。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深入推进
2019年和2021年国务院先后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港股00737)规划纲要》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内地与香港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不断提速。2021年3月,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在深圳试点。截至2022年5月末,深圳5家试点企业的业务量已达298亿美元。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顺利启动,深圳QDLP试点额度上调至100亿美元,并在广东省(不含深圳)启动QDLP试点(额度为50亿美元)。同时,深圳、珠海、广州等5个城市先后启动QFLP试点。截至2021年末,仅深圳市就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设立QFLP管理企业171家,发起QFLP基金53只,基金规模达75.5亿美元。
在内地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代理见证开户试点业务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落地。截至2021年末,港澳居民通过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账户18万户,累计交易金额达60亿元人民币。港澳版“云闪付”钱包、支付宝(香港)电子钱包和微信(香港)电子钱包在粤港澳大湾区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末,电子钱包累计交易926万笔,金额15亿元人民币。此外,港澳居民跨境电子账单直接缴费、个人征信报告自助查询等业务相继推出,提升了香港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内地与香港金融监管合作日益紧密
近年来,内地与香港金融管理部门跨境监管合作取得积极成效。2010年7月,人民银行与中银香港在香港金管局签署了新修订的《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跨境监管框架。2014年以来,针对“沪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建设,内地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签署了《沪港通项目下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加强监管执法合作备忘录》《“债券通”项目下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加强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谅解备忘录》等监管合作协议,建立了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协助执行机制以及“沪深港通”投资者看穿机制,加大力度打击跨境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内地与香港于2019年还就内地赴港上市企业审计底稿调取事宜签署了监管合作备忘录,有效打击内地赴港上市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提升港股市场投资者保护水平。2021年,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了《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将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与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联网对接,在依法依规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合作。
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前景广阔
内地与香港持续不断的金融合作有效地巩固和提升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根据英国伦敦Z/Y集团2022年3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香港位居第三位,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目前,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七大股票市场、亚洲第四大债券市场、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市场、全球第三大场外利率衍生品交易市场、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和私人财富管理中心。
同时,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也扩大了内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2018年以来,内地金融管理部门宣布了50余项开放政策,涉及取消外资持股比例、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资产要求、取消QFII和RQFII额度限制等。截至2021年末,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各类机构超过100家;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和股票的规模分别为4万亿元和3.94万亿元人民币。
未来,随着香港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内地与香港可以围绕建设和完善离岸人民币产品生态体系开展更多合作,加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继续强化香港连接内地与全球市场的“超级联系人”作用,共同推动更多内地优质企业赴港上市,不断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支持香港打造更具深度的国际资本市场;充分支持香港发挥全球风险管理中心作用,为内地企业和境外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工具,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风险对冲工具;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在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金融科技枢纽以及绿色金融中心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监管合作,完善跨境金融监管政策框架,严厉打击跨境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共同探索金融新业态监管模式,为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保驾护航。
本文源自中国金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