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紧需要资金,如何做一笔低息大额的贷款?选择很重要
前阵子有一个客户问我,我有个同事,可以做那个某某银行的贷款,年化4.3%先息后本,我是不是也可以去做呢?那个特别简单,那个客户经理给个二维码扫一扫就出来额度了。
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这行的从业人员已经见怪不怪了。
很多银行都会去大型企业进行地推,是很正常的,方式就是拿个贷款二维码给你扫一扫,能下款则下,下不了也拍拍手不关他的事。
对比下我们平时帮客户申请贷款,我们在做什么?
首先来一波“望闻问切”
因为很多人过来咨询是没办法“完全沟通”的,无法详尽知道自己的流水,征信,资产,负债等情况。毕竟隔行如隔山,所以需要循序引导。
之前的文章说到,对于贷款的查询,就是金融杠杆的出手次数,出手次数在单位时间内是有限的,而银行客户经理和中介却是相对无限的,所以不要随意出手。
对于银行经理给个二维码就扫的做法都要慎重,你不知道你多这么一次查询,要付出多少成本
而银行客户经理反正就给你试一试,你能下款他就有业绩,不能下款也不亏。
“你同事能下,你应该也可以的”
就这么哄这你,然后一扫,送人头了,他风淡云轻地走了,你在下一家银行的申请门槛前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委屈巴巴地说自己之前不懂。
下一家银行板着脸捂着耳朵:“我不听,我不听“
这里面的信息差给你捋一捋:
1.对于类似例子的情况并没有了解全面
对于你同事的房子月供,信用卡授信,信用卡负债,查询等等,
他根本不会跟你交流,
因为可能他也不懂,而且很多信息涉及到隐私,没有谁会无缘无故把自己放在阳光下赤裸裸地讨论,
所以在对于类似的案例分析上,你可能考虑的因素只是一方面(同事关系的单位因素),而贷款是综合数据的考量。
2.产品的要求没有全面了解
银行的每一个产品都有对应的征信,资产,负债,流水要求。
但是由于大部分人都不是行内人,听过以上的概念,但是无法用自己的认知定量或者定性,程度深浅无法判断。
这就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差,而你在这个信息落差中,客户经理在明,你在暗,你是弱势,但是由于客户经理有所背书,你并没有多想。
不看征信就贷款的行为,就是耍流氓。
就像你要做一个决策。
你要进行市场调查,数据归类,分析,挖掘,各方面考虑,
得出结论后再付诸行动。做项目如是,贷款如是。
但是在这一方面,我看过太多喜欢听好话的客户了。
“所谓聊天我就聊点对方想听的,正不正确无所谓,反正嘴炮不用负责,被拒了征信花了操作员又不负责“等等的。
就如我曾经跟一个客户交谈
就像下面的例子:
“你为什么喜欢去平安啊,你的资质不至于做年化10%以上的啊。“因为平安热情啊““好的“我闭嘴中````
办理贷款,正确的沟通姿势
从事贷款这么些年,得到一个什么的体会,
凡是你唾手可得的东西,要么是在你价值之内,要么你已付出了成本,而你却全然不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
因为在短视频兴起的时候,网贷搭载在欢声笑语的新媒体方式,在一个个点击下,不管是哪个年龄阶层的人,都有所中招,贷款额度划账到银行卡的那一刻,,竟然发现钱来的那么容易,一串串数字就像行走的多巴胺,热了脑袋,忘了思考,同时征信和大数据也在崩坏。
你别觉得我描述得这么动听是在讲故事,
这就是我每天工作必然会接触到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懂贷款懂杠杆的,真的只是一小撮人。
我亲眼见过,一个客户被无良中介征信一天查10条,都是网贷,而且签下了“不平等条约“,下款40个点,
为什么优质的客户要撸网贷?因为来钱快,不麻烦,且申请贷款被刻板印象都是不光彩的事,但是网贷能够悄无声息就下到款给客户,体面,快捷,方便,非常符合客户的爽点。
1.那么在操作贷款的时候应该如何沟通呢?
1.1充分准备好自己的资料,
包括不限于:
个人详细版征信,近半年流水(可电子版),资产情况(房子,公积金,车子,保单,公司等),并对自己的资料进行解读,可能是不完全的,但是也要尝试下。
1.2对操作的产品进行要求了解
包括利率,还款方式,年限,额度,月供,产品要求等,
清楚自己所要付出的成本和能操作的产品内容,
考虑是否符合当前融资需求,契合程度,
贷款就像买房子,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产品,因为你怎么算都算不过精算师,有所舍弃有所侧重,因为产品是面向大众设计的,而资金需求是非常个性化的,只能说去趋近但是无法完全符合,要有这一个心理准备。
1.3对操作人员要有自己的评估
去申请贷款,有以下几种方式:
自己线上申请,这个比较简单就是点一点,认证下,但是这一类瞎扫客户经理的二维码没啥区别,无法做长远的资金规划,因为只是基于该产品作为判断,一般线上的消费贷20w封顶,适用于资质干净(没有超过5w的信用卡负债和信用贷负债的)
自己线下申请:去单家银行,可能就是大概率我上面说的,你通过不完全了解,认定为自己的资质可以,且在客户经理想要增加业绩的引导下,看着高大上的背书,心理特别笃定,当然不是大概率送人头,但是,也是有“试一试”的成分在里面。且单家银行的产品比较单一,没办法办理多笔。
找中介(助贷公司)做信息评估后下款
嗯,大彬自己本身就是中介,所以自己在说这方面就有点主观,但是尽量说几点,深圳贷款中介这一行相对来说还是良莠不齐的,找靠谱的中介,
建议有几个方面考虑:
主观感受,大家都是成年人,在交谈过程中,对方靠不靠谱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当然可能也会比较,但是还是去见上一面,有些事微信聊和见面聊是不一样的,就跟面基一样。
学历:实在没办法,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因素,虽然不能一概论之,能说明一定的问题,本科以上的在这一行的比例是很少的,且做事比较有流程性,这是从事多年的经验之谈。\
知识储备:就是做贷款不是一个仅仅只要懂贷款,或者单笔贷款做短线,我给客户操作可能考虑到后期的事情,用款周期,用款偏好,款项周期,项目年化等因素
比如,买房后按揭-装修贷-甚至后面抵押贷都会做一个铺垫
其他:其他的判断,对于做人服务的有很多软性的东西,无法定量定性,但是总体来说不要只考虑面上给出的成本,更要综合整个方案,还有这一行,很多人都在说“专业”是第一位,但是在我看来,除非是疑难杂症,需要非常多的操作经验,不然,我自己让人做事,认为靠谱比专业重要,我心目中的排序是这样的:靠谱专业耐心热情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热情耐心专业靠谱。
其实这也是符合人性的,因为大部分人认为贷款是重要不紧急,需要人催促去做,能主动积极寻找方案的除非是急上眼了,人性如此,司空见惯了。
总结:我记得中学学到的一篇文言文叫做《劝学》,里面著名的名句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但是我却对里面的另一句话印象深刻:君子性非异也,善借于物也。意思是说,君子的资质和一般人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借鉴例子,借力他人的力量。
#10 信用卡零账单真有那么神奇嘛?
这是半糖部落正式发的第十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饭团,一个善变的双子男,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略懂……
经常玩卡的朋友想必或多或少都听过0账单的说法,据说通过信用卡0账单养卡提额速度非常快,为此不少卡友都推崇这种做法。那么,信用卡0账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的好处真有那么神奇吗?下面跟着饭团一起来了解下。
信用卡零账单就是说信用卡账单上的还款金额为0元,可能会有很多新卡友好奇,为什么信用卡账单上的还款金额为0呢?主要有两种情况:
1、这个月持卡人没有使用信用卡,那么当月的账单还款金额自然就为0了
2、持卡人有消费,但是在账单日前还清了欠款,所以账单上的金额为0
因为信用卡0账单可以降低负债率,所以有以下几点好处:
1、在申请信用卡或者办理银行其它信贷业务,银行审批时会看申请人的负债率,而负债率低有利于通过审批;
2、信用卡0账单还会让银行认为你i的逾期风险较低,从而认可你的还款能力;
3、对于那些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后,在未出账钱就还款的卡友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提前还款的做法,会让银行当成优质客户来对待。
4、信用卡0账单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避免逾期,这样就不用怕影响征信了。
其实“0账单”最核心理念,就是降低负债,对于你办理大额卡或者贷款时有用,但对于提额可能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再来说说它的弊端:
1、还款压力增加
信用卡提供的免息期和账单分期,为的就是减轻持卡人的经济压力,如果是零账单的话,就意味着大家必须在账单日前还款,不仅浪费了免息期,也增加了持卡人的还款压力
2、用卡情况异常
不用信用卡的人,账单自然就是0。要操作“0账单”的人,肯定是经常有用信用卡的人。你赶在账单日之前还款,那过了账单日还要再撸出来。“最近6个月平均使用额度”这一栏,你肯定不会是0。同时,你的一个消费账单总数虽然是0,但是你的使用过程中的数据还是在上面的。
银行的大数据是很厉害的。你是正常用卡,还是刻意加工,从你的数据明细中就能看出来了。5万的信用卡,近半年平均用卡额度4万多,你愣是玩了半年的0账单?你觉得银行真的检测不出你的异常吗?
3、浪费授信
银行给你发卡,是什么用的?叫你消费的啊!你玩0账单,说我不用信用卡。那你叫银行给你提额做什么啊,给你1万的卡,你都用不到。还指望银行给你提额吗?
4、授信总额不变
现在银行批卡,最看重的还是综合授信。你再怎么折腾账单,授信还是没变啊。有本事你销卡啊,销卡了就不占授信额度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用“0账单”无非2大目的。要么让已持卡银行,给你提额;要么让未办卡银行,给你办卡。对于已持卡银行,提早还款当然是有用的。对于新办卡银行,主要看两大指标:已授信的总额度,近半年的平均用卡情况。所以说,要不你就演戏演全场,为了下卡忍几个月,要不就别演。抢在账单日前还,过了账单日就刷。你不难受,银行看着都尴尬。
因此,虽说信用卡零账单有很多好处,但同时也存在着风险,稍有不慎就会被银行风控,所以在这里建议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操作哦!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毕竟只是略懂略懂……
从借呗借了100元,看背后的系统架构
编辑导语:信贷行业相关的名词较为晦涩,可能难以理解和入门。这篇文章将以C端的角度,从激活额度、提交借款到还款场景,讲述在互联网流量平台上贷款的整体流程和各个环节的产品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经济下滑,互联网流量消失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缺少爆炸性增长的可能性,学一门硬核手艺是职场人的竞争力所在。
信贷作为千年存在的老行业,在今年极端寒冬大环境下,各金融机构大量逆势抢人,零售金融未来也会需要越来越多的线上科技人才。
从读者角度看,金融行业名词晦涩,入门门槛高行业壁垒大,于是乎呱哥想到一个办法,从C端带着大家体验一笔贷款要经过怎么样的产品设计,从申请到最后的放款经历了哪些系统。
这样大家又能理解信贷业务,还能潜移默化掌握金融的系统和架构设计,接着就让我们开始这趟看似神秘之旅吧。
一、激活额度我找到一个流量平台,映入眼帘的是一堆文案,在这个界面字体最大的,也就是最想告诉我的是,我的最高贷款额度10万元。
但是其实这个所谓的10万额度只不过是预授信额度,所谓的预授信就是后台大数据系统经过一些数据计算,初步估计客户可以借款额度,同时这个额度普遍都会有偏营销的需求,所以通常给的额度都会比较高。
总结来讲,这10万元,只不过是一个钩子,和相亲论坛的美女图片,卖房网的价格便宜的精品小户型一样,是用户得不到的虚幻,还拉高了用户需求阈值,这是互联网产品设计经常被诟病的地方。
点击立即激活按钮,这时平台就要让我提交征信授权书、手机号、实名认证、个人信息等。
提交这么多信息主要是风险、合规、以及查征信的必备,最后当我这些信息填写完成之后,就会提交到网贷系统,生成一笔订单。
1.网贷系统网贷系统是专门处理网络贷款流程的系统,主要包括网络贷款的各种订单、流程、客户、产品,以及贷款的生命管理。
网贷系统功能结构图
当我提交个人信息,实际上是系统在网贷后台发起了一笔授信订单。所谓授信简单来说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在客户需要信用保证时,商业银行就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向第三方作出保证的行为。
通俗地说,授信过程并不是真正给我放款,而是答应能给我放多少款的过程。
这笔订单的命运如何,这笔订单最后的状态是通过还是不通过,在我点额度申请的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2.签章系统接着网贷系统会调用电子签章系统签订电子合同,签章系统是集成了第三方签章系统的内部系统,第三方签章系统比如签宝等签章公司,专门提供电子签约服务。
网贷贷款一般是选择静默签署,即客户在界面同意,不需要手写签名,而是由平台方代签就算签署完成;
客户只需勾选协议
实现方式是签章系统调用第三方签章系统的服务能力,同时根据配置的征信授权书签署我的姓名,并且生成一份f文件,以便后面发送给征信系统。当然如果客户需要保存很多f文件,为了方便的把f们存起来,我们需要一个电子档案室,这时还需要影像件系统。
3.反欺诈系统在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的黑产,他们手中掌握了大量的手机号卡、公民信息和数以亿计的已泄露的互联网账号密码,如果他们用手中掌握的信息来借款…后果不堪设想。
反欺诈场景
所以反欺诈系统根据获取设备i、终端类型是安卓还是i、操作系统版本号、网络信息如wifii(无线网络名称)和wifi(无线网络序列号)、手机号等信息,然后根据关系图谱等大数据技术,识别当前客户所登录的设备是否存在反欺诈场景。
网贷系统通知反欺诈系统,客户的基本信息、设备信息,如果反欺诈系统告诉网贷系统这笔授信订单存在欺诈可能,网贷就会把授信订单变成拒绝状态。
4.征信系统反欺诈过了只是第一关,接着我们来查询征信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截至2015年,该数据库收录自然人数共计8.7亿人,其中3.7亿人有信贷记录。
网图
征信系统是中国最大的信用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也不是随便开放给其他机构使用,必须是有资质的金融机构查询,并且经过客户的同意,并且金融机构通过专线和人行征信系统相连,征信报告上面有客户的信用卡情况,大额负债情况,如果征信不好,那么大概率也是拒绝授信的。
5.风险决策系统大数据信用风控系统,可以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比如征信数据,就有重要的数据价值。当然还可以接入一些电商、税务、公积金、网贷黑名单数据,为信贷业务提供贷前、贷中、贷后覆盖信贷全流程的各类风控决策支持。
风险决策流程
信用风险决策系统是根据多种数据查询的结果,然后决定授信通过还是不通过,以及通过的话把客户分成不同的风险等级,而不同的风险等级对应不同的额度,以及不同的利率。
以上表格是额度和利率生成的简化逻辑,真实情况下决定额度和利率的因素有很多。当网贷系统调用风险决策系统,风险决策系统就会告诉网贷系统这笔授信订单是否通过,如果通过给客户的额度和利率是多少。
6.额度系统如果一家金融机构还有多个产品,那么就需要有额度系统专门管理额度,因为额度也是有生命周期的,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而且客户逾期,全部归还欠款的场景下,额度可能生成、占用、和释放,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额度管理系统承接。
二、提交借款当我的授信申请订单订单经过层层审批,最后终于通过,最后展示给我的额度就是可借额度。
在这张图里面,可借额度是43000元,年利率是9.125%,那么日利率=年利率/360=0.00025。
如果一万元,借一天,那么利息=10000*0.00025=2.5元。
当我尝试借了100元,最后的钱是怎么到达我的卡上的呢,跟着我继续。
当我借100元,借款3个月,并且选择每月等额,即等额本息的时候,我每个月需要还款33.93元。
1.绑定银行卡每次我们只能借款金额小于最高可借金额,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绑定银行卡,那么需要执行绑卡操作。
如果没有绑卡协议,第三方支付是不能从客户卡上扣款,绑卡是将自己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支持的支付机构签订绑卡代扣协议,这样还款的时候。金融机构就能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从客户银行卡进行扣款。
当选择100元金额提交后,就在网贷系统中生成一笔放款申请的订单。
和授信申请订单类似,放款申请订单也需要签订放款合同,也要过反欺诈系统和风险决策系统。当风险决策系统认为这笔放款申请通过之后,接着网贷系统可以邀请支付系统上场了。
2.转账支付转账支付是指网贷系统发出指令其银行内部账户将一定金额转移到客户的账户中。
转账的过程中,网贷系统会告诉支付系统划拨金额,划拨到那张卡,支付系统会判断银行卡状态,是否超过限额,因为不同的银行卡每日转账是有限额的。
如果以上都满足,支付开始从存款核心开立的放款专户进行划拨,根据会计准则里面的放款账户可能很复杂,这么复杂的账户也需要一个系统来管理,那就是核心系统。
3.核心系统核心系统是以处理银行最基本的存款、贷款业务为主的系统,这些业务是银行业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因此称之为核心系统。核心系统包括存款、贷款、资金业务、总账、卡系统等等。
其中存款核心是一个专门管理各自放款账户的系统,放款方专门提前在账户中充值了足够多的头寸。
头寸亦称“头衬”,意即款项。
比如财务预估今天能放款1000万,假如放款金额到了900万,那么就预警头寸不足,到了1000万,头寸不足那么就放款失败。
贷款核心是一个专门计算一笔贷款本金、利息、罚息的系统,同时客户还款后,也会更新每期已还金额、每期应还金额。
比如我贷款了100元,贷款了三个月,是等额本息,那么核心系统可以计算好每期应该还款金额,如果我还款了第一期,核心系统又会更新还款计划。
当我提前还款了50元,核心系统更新还款计划,具体每期还多少钱,这里不展开了。
最后这笔贷款就通过第三方支付转账到客户的银行卡,我的手机也可能收到一个放款短信。
4.营销系统有些平台在借款的时候,还会给客户使用优惠券,券发送的系统就是营销系统。
目前常见的营销券有利率折扣券和免息券,比如上图中借呗给我发的就是利率折扣券,原来的年利率从14.6%降低到了9.125%。
营销系统发放的过程,可能是后台对于信用良好的客户,定向发送一些优惠券,当客户使用优惠券的时候,对这笔券状态进行核销处理。
5.资金接入系统我们还看到一个信息,就是在界面上还写了中原消金,马上消费等机构的名字,为什么我在饿了么上借款,却要写其他资金方的呢。
这是因为我登录的只不过是一个互联网流量平台,可能我借款背后真正的资金方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有专门放贷资质的公司。
那么作为平台方我得有个资金方管理系统,用来管理资金方的接入,如果接入多家资金方,还得设计资金路由功能,这就是资金接入系统。
6.对账系统涉及资金安全问题,哪怕一毛一分都不能错,错了客户就可能来投诉,所以放款之后还得需要一个对账系统。
对账对什么呢?大家也看到了整个放款链路这么长,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放款成功、支付没有划拨成功或者是放款失败支付划拨成功了。
对账一般分为资产方和资金方对账,网贷和支付核心系统对账两种方式。
网贷和支付核心对账
对账方式一般是一方D+1提供前一天账单,双方两两对账,如果双方某一笔账单不一致那么形成差异记录,由业务人员主动处理。
三、还款场景当一笔贷款到期了,客户需要主动还款,这是大部分好客户,但是也会存在部分客户逾期不还的场景,以及涉及高风险客户还款预警、催收、二次营销等场景。
1.贷后系统要满足贷后大数据情况,对有风险的客户提前预警,从而给客户降低额度,甚至账户暂停的能力。
根据客户还款情况,满足客户结清、客户展期、客户代偿、客户借新还旧、贷款终止、息费减免、诉讼等一系列管理能力。
网图
2.催收系统催收贷后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比如提供风险客户管理、催收记录管理、外呼管理,同时视情况需要灵活使用短信、IVR自动语音外呼、智能语音外呼等功能。
催收系统可以通过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为催收作业人员提供易用、有效的系统工具支持,比如给客户进行分级,并且建议催收人员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最有效的催收手段,让该风险指标降低下来。
最后了解了一笔贷款是如何发放的,最后我们得出了如下的网贷系统架构图。
青蛙王子,微信公众号:呱说产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