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产能过剩行业贷款

本文目录

陈四清:奋力谱写工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奋斗历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也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金融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这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这十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稳健实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开放稳步扩大,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更加便利。为巡礼式、全景式、全方位反映“非凡十年”的金融成就,本刊特别开设“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专栏,全面展示新时代党领导下金融业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充分展现我国金融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陈四清「中国工商银行(港股01398)党委书记、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4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工商银行深刻把握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坚决扛起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责任担当,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工行力量。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工商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任务,着力在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得到根本性加强。工商银行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而重大的政治任务,在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上下实功、用长劲,结合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持续夯实“学”的基础、加大“悟”的力度,不断深化对新时代金融工作规律的认识,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金融实践的能力明显提升。坚持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及时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全行战略、规章制度和具体工作,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要求在全行落地生根,不断形成生动实践。坚持把强化党的领导作为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关键,集团和子公司全面实现“党建入章”,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类治理主体作用得到有效激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行,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强化金融反腐与金融风险处置有机衔接,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取得制度性成果和治理成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干部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储备不断加厚、能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显著提升。特别是经过中央巡视的政治洗礼,全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有了更深领悟,对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有了更深认识,对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所应具备的政治意识、政治站位、政治能力有了更深把握,切实增强了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

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整体性提升。始终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实践,不断增强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持续提升。一是有效传导宏观政策。统筹投融资总量、结构和节奏,促进货币、财政、产业等政策协同落地,助力畅通经济循环。2012年以来,全行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0%,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年度投放总量从3万亿元增至5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高效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增速持续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连续多年位居市场首位,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领先。二是深入履行主责主业。发挥工商银行服务工业、制造业传统优势,全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金融上量、保质、提占比,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2.7万亿元、长期保持同业第一,有效支持了国产大飞机、复兴号动车组、载人航天等一批“国之重器”建设。三是全力服务国家战略。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对高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规模首家突破1万亿元。深入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服务力度不断加强,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信贷投放逐年递增。统筹支持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绿色信贷总量、增量同业领先,牵头成立银行业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派员参加金融稳定理事会气候风险相关工作组,助力增强我国绿色金融治理话语权。四是全力建设人民满意银行。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推动个人金融优服务、提品质、建生态,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全行个人客户总量从4亿户增至7亿户,互联网金融活跃客户数率先突破1亿户,数字人民币试点走在市场前列,对新市民等群体的精准金融支持不断加强,助力群众圆安居梦、置业梦、创业梦。定点扶贫工作连年获得第一档“好”的评价,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坚持从大局出发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战略性成果。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未雨绸缪、见微知著、亡羊补牢、举一反三,持续加固风险防线,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一是全面完善风险治理体系。将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纳入风险管理目标,制定完善风险治理、提升风险治理能力等一系列指引,明确总行分行、境内境外、表内表外、线上线下、商行子公司“五个一本账”管理要求,深化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风险管理整体性、统一性、有效性和前瞻性不断提高。注重以管党治行责任压实带动风控责任传导,推动独立信贷风险官应派尽派,实现一级分行纪委书记全专职、全交流和到期全轮换。二是持续强化信用风险防控。健全授信审批体系,形成“分级、分权、规范、制衡”的信贷运行新体制,推动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强化“三道口”“七彩池”管理,创新方式推进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一批重点项目风险化解取得突破,并形成良好经济社会效益。集团不良贷款率稳定向好,逾期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同步改善。三是前瞻应对外部风险冲击。自主研发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率先建立智能化、全流程的产品控制体系,市场风险长期保持稳健。金融科技自主可控水平市场领先,自主建设的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获评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特等奖,数据管理能力获工信部最高评级。四是主动维护金融稳定大局。在疫情防控、市场波动等关键时点,全力满足中小金融机构应急资金需求,积极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综合施策支持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推动形成大中小机构共筑风险防线的生动局面。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动摇,创新发展动能得到系统性加强。积极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示范作用,站位大局服务改革,结合实际深化改革,着力在蹚新路、开新局中体现政治担当。一是主动服务和融入金融改革全局。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强化金融服务,全行先进制造业贷款占比较2012年提升超10个百分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占比降至1%左右,处于市场低位。大力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统筹服务好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相关领域贷款规模突破6万亿元。围绕国家对外开放重点推动全球经营,境外网络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扎实履行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中方主席单位职责,推动在数字经济、贸易投资、能源合作、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务实合作成果。发起成立中欧企业联盟,积极发挥“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BRBR)作用,推动形成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会议、中非经贸合作磋商等机制安排。二是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对标国家战略规划,滚动实施自身发展规划,着力构建更加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机制。带头在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成立专营部门和机构,提升金融供给适配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全面发力体制机制改革,绩效考核、资源配置、营销体系、机构管理、网点转型等改革多点突破,有效激活创新转型动能。

经过不懈努力,工商银行“强、优、大”特征不断彰显,成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首先是“强”的基础进一步筑牢。客户基础不断夯实,制造业金融、绿色金融、交易金融、机构金融等综合实力持续巩固;风险管控水平稳步提升,资本实力全球领先。其次是“优”的质态进一步提升。资本、资产、资金运行更趋平衡,经营效率持续改善,成本收入比为全球大型银行最优,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净利息收益率处于国际较优水平。最后是“大”的优势进一步巩固。资产规模超过35万亿元,营业收入突破8500亿元,全球领先优势继续扩大,资产、资本、存款、贷款保持全球第一;近十年连续保持A股上市公司分红第一。

认识与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工商银行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认识。

必须强化政治引领,把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金融作为国之重器,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工商银行坚持按党的方针办金融、按党的纪律管银行,使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自身发展优势、治理优势。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金融发展的“根”和“魂”,只有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金融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金融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金融联系千家万户、关系民生福祉,必须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工商银行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动人民满意银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守人民金融底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金融需求,金融发展才有源头活水。

必须牢记金融宗旨,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的艰巨任务,客观上要求构建更具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金融服务体系。工商银行坚持以实体经济需求变化牵引金融服务提质升级,在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中实现自身创新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才能实现最优发展路径,实施最佳发展蓝图,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类风险交叉共振,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交叉性、传染性增强,工商银行强化底线思维,注重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政治高度去认识和把握风险,建立并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和各类风险整体可控。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从政治和全局高度认识风险、治理风险,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风险应对走在市场曲线前面。

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金融发展一以贯之的要求,金融领域很多深层次问题必须靠深化改革来解决。工商银行坚持立足大局谋划改革、结合实际推进创新,改革关键一招、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持续彰显。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改革立足点,遵循金融规律,坚持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才会有长久动力、持久活力。

坚定走好新征程奋进之路

时间镌刻使命,奋斗开启未来。当前,党正带领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工商银行一定牢牢把握金融工作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突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奋力谱写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工行新篇章。

坚持党建引领、从严治理,推动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旗帜鲜明加强党对工商银行的全面领导,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金融实践的能力。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领域全过程,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锚定“五个强化”“四个融入”整改要求,健全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推动整改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行,持续强化严的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客户至上、服务实体,推动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提升。把服务国家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形成更加有力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经营机制,更好满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多样化金融需求。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民营企业、绿色转型、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养老、医疗、住房等领域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着力建设人民满意银行。

坚持科技驱动、价值创造,推动科技强行、数字工行建设迈出新步伐。推动科技、数据与业务深度融合,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不断催生发展新动能。积极将产品和服务融入数字政府、智慧民生、工业互联等领域,嵌入新型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推进金融科技自主可靠可控转型,助力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牢固树立正确网络安全观,打造立体综合防御体系,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安全支撑。

坚持国际视野、全球经营,推动金融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对标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积极以金融力量联通两个市场、畅通内外循环。认真履行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中方主席单位职责,推动金砖工商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围绕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全方位服务水平。打造全球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对稳链强链、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等领域服务能力。主动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助力提升我国金融制度影响力。

坚持转型务实、改革图强,推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立足全局谋划推动改革,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细落深。高水平实施集团发展战略规划,推动“扬长补短固本强基”布局和重点战略实施不断取得新突破。围绕做强做优做大目标,提高发展平衡协调可持续性,坚定不移走好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创新引领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持风控强基、人才兴业,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和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坚持从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防范化解风险,发挥好大型商业银行作用,全力维护金融稳定,服务构建新安全格局。强化“一本账”管理、“一盘棋”统筹,落细落深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打造人才高地和人才强行,为全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要有新担当。工商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文源自中国金融杂志

ESG专题研究报告:从银行业开始分行业建立本土化ESG评级体系

(报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证券,祁嫣然)

1、现有ESG评级体系的三大缺陷在本系列的前序报告中,我们提到国外主流的ESG评级机构有明晟MSCI、标普道琼斯SAM、汤森路透、晨星等;国内的ESG评级机构有华证、中证、商道融绿、嘉实、社投盟等。ESG评级体系的构建步骤殊途同归,其评级流程均自下而上。缺陷一:现有评级体系下的ESG评级结果莫衷一是。根据MIT斯隆管理学院《ACfi:ThDivfESGRi》统计,六家主流ESG评级机构明晟MSCI、标普、穆迪、晨星、汤森路透、KLD公司旗下的评级体系MSCI、RSAM、ViEii、Sii、A4、KLD,在同样的标的样本下,ESG评级结果相关系数较低,平均值仅在0.5左右。

各大评级体系评级结果的差异追根溯源是由于标准多样。对于企业来说,披露信息的标准格式多样;可以依据GRI、SASB、ISO26000、TCFD等标准披露信息,也有上市公司选择其认为更重要的议题对社会责任进行披露。对于评级机构来说,造成ESG评级结果较大差异有三大原因:第一是选取角度,即衡量一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角度很多,各机构选择角度完全可能不同。第二是选取指标,即使两个评级机构选择同一个角度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其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极可能迥异。第三是聚合规则,将所有指标组合成单一评级的聚合方法由各评级机构独自商榷。当然,借鉴国外ESG评级体系而构建的各类国内ESG评级体系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缺陷二:现有ESG评级不具备典型的行业特征。目前大部分评级体系的方法论中尚未提及单个行业的ESG评级方法,以路孚特和华证ESG为例,它们公开的方法论中仅使用一套评级体系。但很明显的是,行业间的巨大差异需要全新的评价指标进行区分,比如:高耗能行业需要更多绿色转型方面的指标来衡量,而互联网企业可能要新增用户隐私、数据安全等指标。值得高兴的是,已有评级机构注意到此问题,在MSCIESG的方法论中,已明确表述将衡量每个行业的重要议题。总之,不同行业的评价指标和聚合规则应当量身定做,基于议题的重要性程度设置更多的指标、给予更多的权重。同时,评级机构还需要兼顾ESG评分行业间的可比性,因此,现有的评级体系仍任重道远。

缺陷三:国内外ESG评级体系并未“入乡随俗”。2018年5月,A股被正式纳入MSCI全球指数与新兴市场指数;2019年底,富时罗素增加对中国A股的覆盖范围等,各类评级机构在评价中国企业的时候,仍沿用其原有的评级体系。我们认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议题;党的建设、反腐败等治理议题,都是国内外ESG评级体系在评估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时应当扩展的考量范围。

2、从银行业开始分行业建立ESG评级体系对于缺陷一(各评级结果相关性低),需要的是自上而下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向做出明确指引。本文旨在就缺陷二(不具备典型行业特征)和缺陷三(评级体系尚未本土化)进行讨论,探索更能反映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角度,构建本土化的ESG评级体系。我们选择从银行业开始分行业建立ESG评级体系。原因有四,一是银行业能提供更多的ESG信息、方便让评级结果更加客观;二是银行业具有更多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更有益于我们探索本土化分行业的ESG评级体系;三是银行作为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ESG表现可用于衡量中国绿色转型进程;四是银行是促进全行业关注ESG风险、披露ESG信息的重要助推器。

2.1、原因一:银行业ESG披露情况领先

ESG评级均自下而上构建,丰富的数据是构建有效评级体系的核心。银行业的ESG信息披露程度可以从多个角度论证处于领先低位。

银行的彭博ESG披露分数高

彭博ESG信息披露分数表明银行业ESG披露程度优于绝大多数行业。首先,我们仍然认为彭博ESG披露分数是量化企业披露ESG信息程度的首选指标,其分数越高则代表企业披露ESG信息越多。分行业来看,2018-2020年金融、能源、通信行业披露程度最高,金融业在2020年披露分数高居前二。2020年所有上市银行的披露分数的平均值为42.76,优于沪深300绝大部分行业均值水平。另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2018-2020年分数波动区间为40-60分,信息披露遥遥领先。

银行的ESG类报告齐全

银行业ESG类报告全披露。中信行业一级分类涵盖的42家上市银行(包括6家国有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17家城商行、10家农商行),全部披露了2021年社会责任类报告。报告题目分为三类,分别为ESG报告(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民生银行同时发布了ESG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根据联交所《ESG报告指引》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专注于社会议题。

涉及银行业的ESG信息披露政策多

近两年密集的ESG信息披露政策保证了银行ESG披露将进一步优化。2018年后,国务院办公厅等均陆续出台披露政策,促进所有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2020年1月,银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健全自身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并将ESG要求纳入授信的全流程中。2021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鼓励金融机构发布专门的环境信息报告,包括年度概况、环境相关治理结构、环境相关政策制度、环境相关产品与服务创新、环境风险管理流程、环境因素对公司的影响、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影响、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银监会和人民银行针对银行业新增的ESG信息披露政策将进一步确保银行在披露方面的领先地位。

2.2、原因二:银行业履行了更多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

从行业属性来说,银行业履行了更多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促进各行业思索中国特色ESG实践。中国的银行业具有很多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比如: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践行普惠金融、推动社会低碳转型、反腐败、反贪污等。银行业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包含中国特色的ESG信息,可大大促使其他行业改善其ESG披露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其他行业进行中国特色的ESG实践。

2.3、原因三:银行在“双碳”背景下举足轻重,有助于评估中国绿色转型进程

2020年9月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绿色转型开始提速,政策进入密集发布期。经自上而下梳理绿色转型的政策后,我们归纳出“四大全面议题和多个局部议题”的绿色转型政策整体脉络。全面议题立足全社会、多行业,是总领要求;局部议题聚焦单个行业、单个省市或单个领域,可根据政策对于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将局部议题政策分为直接推动型政策和间接推动型政策。其中,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绿色转型政策顶层设计

2020年9月后,国家共出台了四大绿色转型顶层政策。2021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从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等五个方面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做出部署。202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将推动绿色制造、绿色环保、绿色基建、绿色消费、绿色农业、绿色城市、绿色产业、绿色创新、绿色养殖、绿色矿业等,并对能源、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转型提出要求。2021年9月,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成为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中的“1”文件,提出十一大重点任务。2021年10月,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纲挈领对能源行业、工业领域、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行业碳达峰做出规划。

绿色金融政策

银行在绿色信贷、绿色产品创新、绿色金融政策落地等绿色金融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信贷方面,银行在引导经济资本分配上具有重要作用,在推动制造业发展、落实煤电等行业绿色转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举足轻重;在创新方面,银行承担着完善环境权益定价机制、探寻激发社会资本积极投入绿色领域合作模式、建立绿色分行的核心职责;另外,银行也是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3000亿专项再贷款的重要枢纽。因此,评估银行ESG的表现有助于衡量中国绿色转型进程。

2.4、原因四:银行是加快全行业关注ESG风险、披露ESG信息的重要助推器

作为绿色金融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将通过信贷推动全行业关注ESG风险、披露ESG信息。2016年8月《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开展信贷资产质量压力测试、资产配置和内部定价时,将环境和社会风险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等环境信息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决策。2019年12月《关于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首先提出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时,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

近期,2020年10月《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制订气候投融资项目、主体和资金的信息披露标准,推动建立气候信息披露制度。2022年6月《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提出银行应制定针对客户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评估标准,动态评估客户风险,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信贷准入和推出的重要依据。在投融资流程中,根据客户E、S、G风险进行严格合规审查、授信和投资审批管理、完善合同条款、加强信贷和投资资金拨付管理、加强贷后和投后管理。ESG风险管理水平较差、ESG披露水平较低的企业可能将遭遇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情况。

3、银行业重要的ESG议题在确定将从银行业开始建立分行业ESG评级体系之后,我们将以中国各部委涉及银行社会责任议题的政策内容为基础,讨论银行业最重要的ESG议题,以选择衡量银行业ESG表现的角度。

3.1、环境方面

银行需深刻意识到环境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助力双碳目标。环境方面,我们认为有三大核心议题:首先是双碳目标下银行自身的排放问题,其将展现银行自身的绿色经营状况;其次是绿色金融业务,这将直接影响银行未来的营收水平和市场格局;最后是探索压力测试,可以帮助银行把握气候转型等风险和机遇。

3.1.1、绿色经营议题

绿色经营议题将展现企业绿色转型状况,银行应加快自身全面绿色转型、披露相关环境信息。按照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银行应披露经营活动产生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资源消耗。因此,银行应统计其自身排放量和资源消耗情况,披露电力消耗总量、天然气等燃料消耗量、耗水总量,以及气体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指标。

银行应设立双碳目标、积极践行节能减排。根据2018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重点用能单位应该加强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积极践行节能减排。同时,银行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密切跟踪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进展,制定本银行的双碳目标和行动计划,推进自身运营的碳达峰和碳中和。银行积极制定双碳路线图和路线图对其长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中国银行为例,中国银行在双碳目标下制定《中国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行动计划》,重点从绿色建筑、节水改造、绿色办公、绿色采购、节能改造五个角度践行节能减排。行动计划将为中国银行可持续发展探索实践路径。

3.1.2、绿色金融议题

根据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绿色金融的目的之一是通过金融工具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中,主要涉及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工具。随着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各类新品种绿色金融工具将不断涌现。

目前来看,绿色信贷、泛绿色债券和ESG理财产品较能直接反映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的经营状况和布局结构。绿色金融的目的之二是抑制污染性投资。因此,银行是否严格实施限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相关政策也是讨论绿色金融议题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总之,我们认为融资限制政策、绿色信贷、泛绿色债券和ESG理财产品四个角度将能很好的衡量银行在绿色金融议题上的表现。

融资限制侧

融资限制方面,银行应严格落实限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相关政策实施。自2012年起,银监会就明确提出在绿色信贷业务中关注耗能、污染等环境问题;2014年,银监会公布“两高一剩”行业参考目录,并将“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情况列入定量评价指标;2016年、2022年关于银行业的绿色信贷政策中,均要求银行抑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在2021年各大银行社会责任报告的绿色金融板块中,“两高一剩”出现频次较高。以五大国有制银行为例,交通银行在报告中列出“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比从2019年的3.1%下降到2021年的2.3%;邮储银行称其近三年“两高一剩”公司贷款占公司贷款比重逐年下降,2021年已下降至2.24%,比上年末下降0.91个百分点;其他银行也印发了相关融资限制政策。

绿色信贷侧

蓬勃发展的绿色信贷业务是银行绿色金融最重要的业务之一。2018年以来,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履破新高。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在2022年Q1达到了18.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8.6%,存量规模世界第一。分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22Q1绿色贷款余额为4.3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4.8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9.2%。分用途来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2022Q1绿贷余额为8.27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1.3%;清洁能源产业为4.74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9.3%。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融资增长迅猛。

除了存量和增量数据,绿色贷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也是衡量银行业环境议题表现的重要角度。2017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中提出商业银行应该披露投融资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整体投融资对环境的影响、行业投融资结构较之前年度的变化情况对环境的影响、客户投融资对环境的影响、代客户管理的绿色投资资产及变动情况、绿色投融资政策执行效果、绿色投融资案例、绿色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因此,银行还应重点关注绿色投融资、绿色供应链带来的环境效益。

泛绿色债券侧

目前我们将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蓝色债券、低碳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定义为泛绿色债券。严格来讲,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支持的项目还应兼具社会效应,但中国交易商协会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目的是为钢铁、煤炭等碳密集行业节能减排、转型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尤其针对目前尚不够满足发行绿色债券的高碳企业,所以我们将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放入泛绿色债券一并讨论。绿色债券方面,绿色信贷业务与绿色债券业务是被人民银行纳入银行绿色金融评价范围内的两项业务。根据2021年5月人民银行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定量指标是绿色贷款余额和绿色债券持有量。但随着绿色债券政策和制度体系的不断成熟,衡量各家银行在绿色债券议题的表现可以采用更多样的量化指标——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和主承销规模。

发债企业端来看,根据我们的统计方法,截至2022Q2,所有企业共发行1719只绿色债券,合计规模共2.05万亿元。其中,约60%规模的绿色债券都是由银行主承销,涉及绿债规模达到了1.13万亿元。因此,各家银行承销绿色债券的规模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银行端来看,银行自身也是绿色债券的主要发行者。尤其是2016年至2018年,约57%规模的绿色债券由银行发行。之后,随着上交所、深交所绿色公司债券的指引出台,以及《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的更新,银行发行绿债规模占比下滑,目前仍有约30%规模的绿色债券由银行发行,绝大部分为金融债。因此,我们也同样关注各家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规模。

泛绿色债券方面,可将各银行是否参与新品种泛绿色债券承销纳入银行绿色金融表现评价体系。按时间顺序,各品种泛绿色债券首发的先后顺序为绿色债券、蓝色债券、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低碳转型债券。大部分新品种泛绿色债券由银行主承销。具体来说,按发行规模统计,67%的碳中和债券、58%的蓝色债券、86%的可持续挂钩债券由银行主承。因此,是否参与新品种泛绿色债券的承销则可衡量各银行支持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表现。

另外,我国绿色债券还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2020年10月,人民银行、发改委等五部门在《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积极支持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进行气候融资,通过绿色债券引进国际资金、吸引境外投资者。2021年11月,《可持续金融共同目录》发布,该目录由中国人民银行与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合作完成。2022年5月,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在国际资本市场成功完成一只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主题绿色债券的簿记和定价。2022年6月,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正式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同月,中国银行基于更新版《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成功发行5亿美元的国际绿色债券。

银行ESG理财产品侧

根据中国理财网统计,以产品募集开始时间为标准,截至2022年6月30日,银行ESG理财产品共有123款。具体以产品状态来看,存续期ESG理财产品121款、在售2款、预售0款;以发行机构来看,123款理财产品主要由华夏理财(华夏银行)、农银理财(农业银行)、青银理财(青岛银行)、兴银理财(兴业银行)等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发行数量分别为37款、24款、13款、11款。

银行ESG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基本为二级(中低)、三级(中);产品性质以固定收益类和混合类为主,仅光大理财发行的银行ESG理财产品为权益类、风险等级为四级(中高)。根据各理财产品的发行公告,可以明确看出:半数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在发行公告中明确投资策略将践行ESG投资理念。在明确投资策略涉及ESG的产品中,各产品侧重点并不一致,部分产品聚焦民生、支持小微企业、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领域;较多产品优先投资于清洁能源,聚焦绿色环保产业。因此,银行及其理财子是否发行ESG理财产品也是衡量其绿色金融表现的重要因素。

3.1.3、过渡风险议题

当各行业开始绿色转型时,银行应该敏锐察觉到绿色转型过程中其承担的过渡风险。同时,银行虽然通过信贷间接暴露在各行业企业的转型风险中,但也能借此转型期调整信贷结构、强调绿色服务、大力提升自身影响力。因此,我们认为各大银行目前应该在环境风险和机遇识别、部分行业信贷压力测试议题有所行动。

环境风险和机遇分析

各银行对于环境风险的感官可能并不一致,有些银行认为环境风险源自绿色转型时期信贷质量承压、违约风险上升;有些银行则认为环境风险更多来源于绿色金融业务落后同业而导致的社会影响力受损。根据2021年10月招商银行发布的国内首份总行层面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环境风险可被分为转型风险和实体风险,银行通过经营、贷款与投资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实体风险和转型风险。其中,转型风险又可分为政策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声誉风险。随着客户对气候变化认知、ESG投资理念的了解不断加深,ESG表现较好的银行、兼具社会和环境价值的产品将更能吸引客户和市场关注。未能准确识别环境风险尤其是市场风险的银行,将错失拓展气候转型产品、扩大绿色行业产业链业务规模等绿色金融业务相关的重大机遇。

行业信贷压力测试

信贷压力测试将使得银行重新审视其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等重要风险指标。2016年,《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对环境高风险领域的贷款和资产风险敞口进行评估,在情景分析下定量分析风险敞口带来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近年来碳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银行通过贷款间接暴露的环境风险敞口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进行火电、钢铁、电解铝、煤炭、冶金、建材、采矿等高污染行业的行业信贷压力测试,重点排放单位名单中企业的企业信贷压力测试已经刻不容缓,这将直接影响到银行对自身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的认知水平。

以招商银行在2020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中对高污染行业信贷压力测试为例,其针对高污染行业的企业计算碳排放量,根据免费配额比例计算企业需要付费的碳排放量,再根据碳价数据预计企业需要支付的碳排放费用,更新企业财务报表,重新计算企业的隐藏违约概率,以此计提贷款减值损失。以上,我们通过绿色经营议题、绿色金融议题和过渡风险议题三大角度来衡量银行环境议题表现,旨在公正评价银行自身绿色经营水平、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力度、把握气候转型机遇的能力等指标。

3.2、社会方面

在银行的ESG评级体系中,国内银行的社会议题更具中国特色。因此,我们将分传统社会议题和特色社会议题来列举社会方面的重要议题。

3.2.1、传统社会议题

所谓传统社会议题,即目前市面上现有ESG评级体系关注的社会议题,包括数据安全、供应链管理等。传统社会议题适用于所有行业,由欧美国家提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数据安全

大数据时代,数据隐私是银行需要重点管理的风险之一。欧美对于客户数据隐私的重视程度最高:欧洲方面,通用数据保护法案(GDPR)于2018年5月生效。截至2022年6月30日,GDPR已累积罚款16.47亿欧元,累积罚单1154例,涉及确保信息安全的技术不足、不遵守一般数据处理原则、数据泄露通知义务履行不足等违规类型。金融和保险业企业被罚款约3300万欧元,比如,爱尔兰银行、莱菲森银行均因确保信息安全的技术不足被处罚46.3万欧元、15万欧元。美国方面,2020年1月,美国《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正式生效,保证消费者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删除权、选择权。

数据安全问题短期内会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诉讼风险,加大运营成本。近年来,数据安全相关政策密集发布,《个人金融信息技术保护规范》规定了个人金融信息全周期的安全防护要求;《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规定了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相关的信息安全保障要求;《中国银保监会监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对监管数据的安全性做出了明确规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规范了征信业务全周期的安全边界。

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处理用户数据要遵循用户授权、安全合规、分类施策、最小够用、可用不可见等基本原则,否则将会面临监管问责、行政处罚。具体举例,2021年8月,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分别被罚款5万元、62万元、486万,2022年1月,东亚银行同样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罚款1674万元。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除了短期内会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诉讼风险和运营成本,长期来看,出现与个人金融信息有关的不当行为、侵害到客户的合法权益等问题,银行将会丢失客户信任、声誉受损。因此,银行是否将数据安全纳入整体战略规划、构建数据安全的顶层政策设计和治理框架、建立健全银行业的数据安全防护系统将是衡量银行在数据安全议题表现的重要基准。

供应链

通过供应链,银行能推动上下游进行ESG风险管理。以德意志银行为例,2022年5月,银行表示每年价值超过50万欧元的每份新合同或延长合同都需要外部供应商提供EVi、MSCIESG或Sii等其他合格评级机构的可持续性评级。德意志银行每年在第三方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花费超过80亿欧元,该政策将极大程度改善银行供应链ESG表现。

通过对供应商实施专项管理、银行可以全面识别和防控供应链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以交通银行为例,交通银行首先将过去三年内经营活动中企业法人及其法定代表人出现违规违法记录、出现违背社会责任事件的供应商剔除;然后对供应商进行一系列风险管理,比如社会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不良行为管理等,进一步剔除不良供应商;最后通过调研形成包括认证管理、绩效管理、黑名单和退出管理在内的八大供应商管理模块,从而构建统一的、可量化评价的、可应用分析的供应商评估体系标准,全面识别和防控供应链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总之,在具体项目考察过程中,银行常常对供应商在环境保护措施、劳动合同签订和社会保险缴纳等雇员用工情况、劳动保护措施情况等进行考察。对供应商的环境与社会评估一方面可以帮助银行全面识别和防控供应链带来的ESG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供应商努力降低其ESG风险,扩大银行长期的影响力。

3.2.2、特色社会议题

特色社会议题衡量的是银行服务国家战略的表现,由政策自上而下推动,也是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的独特体现。特色社会议题是本土化ESG评级体系的重要驱动力。对于银行来说,特色社会议题包括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等。

助力乡村振兴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印发,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支持成为银行的重要社会议题。从可量化角度来看,乡村振兴债的承销额和涉农贷款余额是衡量银行助力乡村振兴表现的重要量化指标。

乡村振兴债券方面。从债券品种来看,乡村振兴债主要由中期票据、政府专项债、公司债券组成。2021年Q2以来,季度乡村振兴债券发行规模保持高位。截至2022年6月30日,乡村振兴债券发行规模为4356亿元,其中95.32%规模的债券主要由银行承销。涉农贷款方面。2022年Q1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5.63万亿元,自2020年Q2以来连续2年同比保持在10%以上,同时也证明了银行在服务乡村振兴项目、推进“三农”工作大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等任务中的重要程度。

支持区域协调、支持实体经济

银行支持区域协调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受政策驱动。自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来,高层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表述前缀为“实施全面落实-加快落实-坚持实施”。人民银行表示将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力度。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下,银行业持续全面支持区域协调发展。2021年8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指出“银行业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抢抓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持续加大对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高水平城市群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

从政策端来看,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企业是银行业聚焦核心。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12月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银行要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近年来,银保监会、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发声,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加大“专精特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从行业端来看,银行扩大的中长期贷款主要流向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随着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例从2015年的55%左右一路攀升到2021年的66%左右。20Q1至22Q1期间,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保持在12%以上。其中,21Q1、21Q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高达40.9%、41.6%;21Q1、21Q2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45.0%、46.3%,可见大量中长期贷款流向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目前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仍保持在30%左右的高位,根据发改委和银保监会2022年推出的相关政策,预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将长期持续保持高增长。因此,量化比较各银行的制造业贷款增速,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增速将会很好衡量各银行在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议题的表现。

普惠金融

22Q1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为28.48万亿元,其中投向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20.77万亿元。18Q4至22Q1期间,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基本处于20%-25%区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更高,长期处于25%-30%区间。每年大幅扩容的普惠额度支持了更多的特殊群体,累计经营主体的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速逐年攀升,22Q1数值高达42.90%。根据2015年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普惠金融的定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因此普惠金融必然是银行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

创新发展

创新能力是银行深耕绿色金融、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等社会议题领域的风向标。创新发展,比如探索碳金融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三农”小额贷款产品、创新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既符合五大发展理念和《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又代表着银行在创新金融产品涉及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储备,是银行可能在相关环境、社会议题上做出突出贡献的风向标。当然,创新丰富多样,还涉及跨境业务模式、数字人民币、生物多样性保护、产业链金融等多类议题创新,同样是反映银行成长潜力的重要基准。

以国有银行的创新产品或模式举例,国有银行通过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业务模式在乡村振兴、区域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多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在创新方面也颇有建树,比如招商银行发行全国首单乡村振兴主题金融债券、兴业银行推出“碳中和机票”等。

3.3、治理方面

治理是银行的立身之本,银行的公司治理受到了监管部门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从2019年11月银保监会《银保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试行)》宣布将对银行公司治理水平进行评估打分;到2019年12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及加强“三会一层”建设、银行要积极有效发挥股东大会的权力机构作用;再到2020年8月银保监会印发《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将开展公司治理全面评估、规范股东行为、提升董事会等治理主体的履职质效。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高度关注银行公司治理监管、积极推动银行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由于部分治理数据难以获取,我们仅从风险管理、ESG治理、董事会组成以及内控合规四个角度衡量银行治理能力。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银行维护国家整体金融风险可控、保证区域金融稳定的最重要议题。近期,河南村镇银行风险事件、“烂尾楼停贷风波”等各类风险事件频发,新冠疫情仍在肆虐,银行应该对公司风险管理更为审慎、增加拨备计提、提高抗风险能力。总之,做好流动性风险监测和应急保障是各家银行的核心责任。整体来看,根据人民银行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中国金融风险收敛、总体可控,99%的银行业资产处于安全边界内。具体来看,我们将通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否满足G-SIB/D-SIB要求四大维度衡量各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对比来看,招商银行和邮储银行表现最好。根据上市银行的2022年一季报,国有六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在同业处于平均水平;股份制银行两级分化,招行、平安不良贷款率低,华夏、民生不良贷款率高。对比两个指标来看,招商、邮储有着同业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却有同业较高的拨备覆盖率,风险管理能力强;而华夏和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同业相对较高,拨备覆盖率较低,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

各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具备差异性。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计提储备资本后为7.5%。全球系统重要性方面,根据FSB公布的2021年G-SIB名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处于第2组,需要满足1.5%的附加资本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处于第一组,附加资本要求为1.0%;国内系统重要性方面,根据2021年10月出炉的D-SIB名单,系统重要性第1组到第5组的银行分别需要0.25%、0.5%、0.75%、1%、1.5%的附加资本要求,G-SIB和D-SIB要求的最高值作为最终附加资本要求。

将截至2022年一季度各上市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和G-SIB/D-SIB要求对比来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满足国家监管要求,其中国有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处于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化较大,招商银行抗风险能力强,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与要求较为接近,跌破要求线的风险相对较大。

ESG治理

随着银行将ESG理念融入经营环节,ESG治理成为了银行管理层需要重视的议题。目前来看,可以用来衡量银行ESG治理层面的角度并不多,我们选择了ESG信息披露和ESG管理两个角度对银行ESG治理现状进行对比。角度一,ESG信息披露,其主要涉及是否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是否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发布ESG类报告是否经过第三方认证。所有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均已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从第三方认证情况来看。所有国有制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均经第三方认证;城商行中社会责任报告经认证的银行有郑州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重庆银行;农商行中经认证的银行仅为渝农商行和沪农商行。第三方认证机构多为安永、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等机构。

从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情况来看。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指南鼓励金融机构编制和发布专门的环境信息报告。兴业银行作为中英开展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的首批试点金融机构之一,其深圳分行首发《2020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2021年10月,招商银行首次发布了总行层面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2022年后,不少银行在分行层面或总行层面开始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专门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发布将极大程度促进银行业披露环境信息、绿色金融业务、绿色金融环境效益等核心内容。

角度二,ESG管理,其主要通过是否设立ESG相关委员会来评价。通过在“三会一层”层面设立绿色金融、碳中和工作委员会,银行可以统筹、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可以协调各部门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等。另外,交通银行设立社会责任(ESG)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研究拟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政策。因此,在治理实践中设立ESG相关委员会,便于落实ESG理念和责任、也便于银行各部门积极协调推动ESG各项战略工作。

董事会组成

优化董事会结构是公司加强“三会一层”建设的重要议题。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2021年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总体情况:“银行在不断优化其董事会结构,独立董事占比在不断提高,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独立董事一般由著名学者、国际组织前负责人、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前执行官单人”。同时,欧盟《2020-2025年欧盟性别平等战略》提出将致力于在决策中实现性别均衡。

内控合规

银行应倡导廉洁、合规文化,严格依法依规监管、全面推进廉洁金融建设。廉洁金融方面,我们将通过银行是否积极落实反腐败、反贿赂、反洗钱政策来衡量其表现;依法依规方面,银保监会对银行违规事件的处罚次数和处罚将作为银行合规表现的量化依据。分支行层级上,由于国有银行分支行更多,被处罚次数和总处罚金额较多。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具有明显的处罚次数少但处罚金额多的特点,说明其单次违规情节严重、合规问题较突出。民生银行太原分行曾因未经授权开展兜底承诺业务、未按会计原则进行财务核算等问题被银保监会单笔处罚1710万元。总行层级上,银保监会对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处罚金额最多,2021年两银行被分别开出1.15亿元、0.98亿元的大额罚单;监管对宁波银行的处罚次数最多,2021.1.1-2022.7.25期间共被处罚8次。

4、构建银行业ESG评级体系筛选完银行业的重要议题之后,我们将以此为基础构建银行业ESG评级体系,构建方法论仍然以传统ESG指标体系方法论为主,即数据来源、指标选择、权重设置、评分、获得评级。

4.1、数据来源、指标体系建立和权重设置

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源仍然是银行公布的定期报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次要来源为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处罚公告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数据由我们自己测算,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连续性——比如各个银行承销绿色债券和乡村振兴债券数额,我们将单个债券的承销额均分给所有主承销商。由于绿色债券和乡村振兴债数量较大,估算数据与银行主动披露承销数额相差较小。

指标体系:根据对银行业重要的ESG议题讨论,结合各家银行社会责任报告聚焦重点,我们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80个四级指标组成的银行ESG评价体系。二级指标层面上,环境类涉及能耗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环境管理、空气质量管理、污染物管理、绿色金融、气候变化应对七大议题;社会类包括社会影响、服务国家战略、消费者权益、员工关怀、供应链管理、响应国家发展理念六大议题;治理类则由董事会组成、ESG治理、内控合规、风险管理四大议题组成。

权重设置:我们首先将四级指标分为A级、B级和C级,A级指标定义为能很好衡量议题表现的定量指标、B级指标定义为不能很好的衡量议题表现的定量指标、C级指标为定性指标;然后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将四级指标按A/B/C级赋予3:2:1的权重,再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整体等比例扩大或缩小权重以平衡各大一级议题的综合权重。举例而言,范畴1温室气体排放就是A级指标,它能很好的衡量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且数据可量化;员工流失率为B级指标,我们认为其不能较好的衡量员工发展状况——低流失率固然象征着就业稳定,但高一点的流失率也许意味着银行给予了员工更好的培训,有助于他们进入更高的平台展现自我价值;行业压力测试为C级指标,仅有二元结果。

通过自下而上的权重划分,可以测算出截至2022Q2,环境类权重占比为36.29%,社会类权重为37.78%,公司治理类权重为25.93%,三大议题权重均处于[25%,40%]区间。随着双碳进程的深入,银行在环境议题指标上的扩充速度将远远高于社会类和治理类议题,之后将进行自上而下的等比例调节。另外,我们还将四级指标划分了类型,这将有助于对各个指标进行针对性打分。

4.2、评分过程、分数聚合和评级结果

明确各指标的性质、正负性、更新频率后,指标体系基本搭建完成。在对四级指标进行评分到分数自下而上聚合成最后结果的过程中,我们较为注意将各企业分数独立开来,使得单个新纳入企业不影响以往的整体评分。另外,我们希望能在评分过程中表现出对企业积极披露信息的鼓励,所以,在对比了主流评级机构的方法论后,我们将参考彭博的打分方法论。

4.2.1、四级指标评分过程——表现分数和披露分数

在对四级指标的评分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两套评分系统,一套针对具体数据的可比性,另一套针对数据的披露程度。最终得到每家企业在每个四级指标的表现分数和披露分数。表现分数PfS(PS)表现分数方面,我们将四级指标分成了五大类型:强度指标、百分比指标、披露指标、分层指标和二元指标。二元指标数值为是/否、百分比指标数值多为[0,1]之间的百分数、强度指标值多与企业营收、员工人数等变量具有线性关系、披露指标更关注企业披露情况、分层指标值多为绝对数值。所有四级指标的表现分数区间为[0,10]。

二元指标:对于二元正面指标,Y(是)赋10分,N(否)赋0分;二元负面指标则相反。强度指标:强度指标有6个,分别是总能源消耗、耗水量、范畴1温室气体排放、范畴2温室气体排放、减排二氧化碳当量、减排标准煤当量,与企业经营变量具有强相关性。鉴于强度指标的数值为十万级到百万级不等,我们倾向于使用对数回归模型。方法论为:设强度指标为A,经营指标为B,则:其中属于企业项。我们将2020年、2021年企业披露的强度指标数值和经营指标数值进行对数回归,获得回归方程。然后通过真实值和预测值的差值得到公司项的标准差。计算就绪之后,我们便可以进行打分fivifiivi。

具体来讲,两个减排强度指标明显与绿色贷款余额线性相关。排放强度指标可能与企业营收、网点数量、员工人数线性相关。但是,由于各银行披露范围不同——农业银行披露排放强度数据涉及总行和37个一级分行、交通银行仅涉及总部机构、招商银行涉及总行和44个分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涉及所有网点和所有员工,我们较难将强度排放数据与对应的企业营收和网点数量进行联系。幸运的是,不少银行披露了单位人数的总能耗情况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可以此推算出能耗和气体排放涉及员工总数,再经过国有银行间、股份制银行间的内部类比,我们能大致推算出每个银行的员工人数。通过对数回归,可以看出减排二氧化碳对数值与绿色贷款余额对数值完美拟合,减排二氧化碳和减排标准煤为正面指标,回归曲线上方越远的点具有越高的评分。

能源消耗指标和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与员工人数的对数回归拟合度同样很高,由于四个指标均为负面指标,所以在回归曲线越上方的点评分反而越低。

百分比指标:百分比指标的特点就是大部分数值属于[0,1]区间,且评价目的是对某一概率进行建模,因此,我们认为B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可以很好地对百分比指标进行衡量。对于单个指标,需要首先求其平均值,以期望评分数值能更均匀的对应指标,然后通过调整使B分布的均值与指标均值接近:最后再结合指标的正负面性质,对评分结果进行调整。另外,部分指标需要特殊调整,以拨备覆盖率为例,所有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大于100%,这将使得B分布失去意义,但我们可以针对[150%,250%]区间进行评分。

披露指标:少数四级指标值披露情况各异:有些银行会定量披露、有些银行仅定性披露,同时,定量披露可比性较弱。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定量披露的情况分别赋4/5分,对定性披露赋2分,未披露赋0分。分层指标:指标一般为绝对数值,判断标准较具主观性。我们仅对表现相对极端的情况赋予低分。

披露分数DiS(DS)

借鉴彭博的方法论而引入披露分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本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即对披露程度好的企业进行鼓励、对披露程度较差的企业评价结果进行调整,调整方法将在四级分数聚合成三级分数的过程中详述。披露分数的打分方法如下:将四级指标的披露情况分为I-V级,披露分数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0分。另外,二元指标没有披露分数,因为未披露则直接对应否(N)-0分。

4.2.2、自下而上将四级指标分数聚合到三级指标

获得所有四级指标的表现分数和披露分数后,我们便可进一步测算三级指标的分数。三级指标的表现分数由其下四级指标表现分数加权得到;三级指标的披露分数为对应四级指标披露分数总和除以四级指标完美披露分数总和。之后,我们将关联三级指标的披露分数和表现分数,以获得三级指标的修饰后分数。为了方便表达,下称披露分数为DS,表现分数为PS,修饰后分数为MS(MifiS),上限为UL,下限为DL。设置上限是为了鼓励企业进行更多披露尤其是从0到1的披露数据;设置下限是为了对定量数据表现较差的指标进行补偿。接着,我们借助UL和DL对表现数据进行修饰。通过修饰表现数据,我们对表现分数较低的指标进行补偿,同时,压缩表现分数的极差,以防止企业信息披露足够、但因披露数据较不满足设定框架的要求而导致分数落后过多。最终,我们获得经过披露分数调整后的所有三级指标披露分数。至此,我们完成了绝大部分工作。

4.2.3、最终分数聚合

总结上文而言,我们先对四级指标进行打分,获得四级指标的表现分数和披露分数,然后汇总成三级指标的表现分数和披露分数。经过三级披露分数确认上限和下限,对表现分数进行修饰。最后,自下而上加权汇总成最终评分。

从具体数据来看,我们从四级指标开始经过汇总、加权、修饰,获得了所有国有制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修饰后的三级指标表现分数。再一步步自下而上获得最终各家银行的ESG分数。从二级指标的板块来看,环境议题中权重最大的是绿色金融板块,占比11.85%,绿色金融表现最好的银行是中国银行(8.95)和兴业银行(8.73),其次是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社会议题中权重最大的是服务国家战略板块,占比17.04%,表现最好的银行是三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7.48)、中国银行(7.42)和交通银行(7.22)。治理议题中风险管理权重最大,占比9.63%,招商银行(8.41)、邮储银行(8.15)、建设银行(7.94)表现最佳。

将二级分数汇总到一级分数后,更能直观的看到各银行在E、S、G议题上的表现。环境方面,邮储银行、兴业银行表现同业领先;社会方面,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表现最佳;治理方面,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分数最高。由于风险管理、绿色金融等部分指标季度更新,截至2022年6月30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综合表现最好;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表现最为突出。

4.3、自上而下细探建设银行

ESG表现根据最新评级结果(截至2022年6月30日),建设银行是本套评级体系下ESG表现最好的银行。在十分制的情况下,其环境分数为5.27,社会分数为7.62,治理分数为8.60。

环境议题表现上,建设银行属于第一梯队

绿色经营方面。建设银行对能源消耗指标、耗水量、温室气体排放、有害废弃物排放等绿色经营指标披露完备,统计范围包含所有员工。同时,建设银行积极尝试建设零碳网点、率先出台服务“双碳”的行动计划,绿色经营水平行业领先。绿色金融方面。绿色贷款角度,建设银行2021年绿色贷款余额为19631亿元、同比增速46.21%,绿色贷款存量和增量水平均居行业前列,绿色贷款产生的环境效益明显。绿色债券角度,建设银行是绿债承销的主力,约10%的绿色债券规模由建设银行主承销。另外,建设银行还积极发行ESG理财产品、承销国际绿色债券。

对比环境议题表现最好的邮储银行(5.54/10.00),建设银行主要在绿色经营上落后。具体来说,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比如范畴1温室气体排放,邮储银行表现更好;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建设银行并没有披露任何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气体排放数据。对比环境议题核心板块——绿色金融表现最好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相比同业最佳的中国银行稍逊,主要表现在绿色债券业务上。承销端,2021年中国银行承销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1294亿元,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建设银行承销境内绿债规模仅约450亿元;发行端,截至2022年6月30日,在我们的统计口径下,中国银行共发行300亿绿色债券,份额占比3.72%,建设银行发行额则为144亿元,占比1.79%。另外,中国银行还累计在境外发行等值128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类债券、其中包括等值107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同行业领先。

建设银行在社会议题上综合表现卓越

社会议题上,分数前二的银行为中国银行(7.87/10.00)、建设银行(7.62/10.00),建设银行在社会议题表现上突出。助其社会分数领先同业的指标分别是投入脱贫帮扶资金(衡量助力脱贫中银行的无偿贡献)、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增速(衡量银行巩固脱贫成果的表现)、慈善捐赠数额、每股社会贡献值增速、涉农贷款余额增速。同时,建设银行在其他社会议题上的表现也并不落后,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速为29.01%、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达9.03%、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训“专精特新”和先进制造业企业。

建设银行在治理议题上同业表现最好

建设银行治理分数为8.60/10.00,同行业最高。在董事会组成方面,其独立董事比例为42.86%,非执行董事比例为42.86%,董事会独立性优于全行业;同时,建设银行在董事会的年龄多样性、性别多样性方面也颇具建树。另外,建设银行发布了国有银行首份全行层面的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2021年初到2022Q2从未收到过银保监会千万级以上的罚单;银行资本充足率17.9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67%,均为全行业第一。ESG治理、内控合规、风险管理三大角度均充分彰显建设银行在治理问题上的卓越表现。上述分析中,我们根据环境、社会、治理三大议题分数、自上而下地剖析了一家企业的ESG表现。剖析过程既是我们对本ESG评级体系应用的初步探索,也间接证明了根据本ESG评级体系得到的ESG评级的合理性。

4.4、时间序列上建设银行ESG表现

除了同行业表现,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评级体系凸显出一家银行在时间序列上ESG表现的变化。因此,我们搜集了建设银行2018年以来的ESG数据,对其近几年ESG表现进行了打分。建设银行的ESG表现逐年攀高。从2019年的63.53分到目前的70.21分。一级指标中,其环境分数变化最大,治理分数在2020年出现倒退。

拆分环境领域:最新环境分数从2020年的4.50增至5.27

管理层对于环境领域的愈发重视是建设银行在环境领域表现改善的重要原因。以环境类绩效数据统计为例,2019年建设银行统计范围仅包括37家一级分行本部雇员;2020年在2019年基础上增加了10个城市分行全辖的营业机构;2021年,建设银行成立碳足迹管理工作组,全面核查了2016年至2021年环境类绩效数据,基本覆盖所有员工。自上而下拆分环境议题分数,建设银行近年尤其是最新环境分数大幅提升的原因直观可见。建设银行环境分数的提高源自耗水量、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占比、绿色贷款同比增速、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份额、减排标准煤当量等四级分数的提高。

2021年,建设银行中山翠亨新区支行于2021年5月成立,这是全国首个零碳银行网点。同年,建设银行出台服务“双碳”行动计划;一年增加6200亿元的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速46.21%;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占比从2019年、2020年的8%左右突破到10.46%。另外,在我们的测算下,建设银行2019年绿色债券承销规模为149亿元,2020年为53亿元,而建设银行2021年单年承销境内外绿色债券72只,境内外绿色债券承销规模达1240亿元。绿色贷款效益方面,截至2021年末,建设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1.96万亿元,全年绿色贷款支持项目节约标准煤12427万吨,较上年增加8921万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拆分社会领域:2020年社会分数从2019年的7.05增至7.43

同样,建设银行在社会领域愈发良好的表现同样源于建设银行逐渐完整的顶层设计。2018年,建设银行实施《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战略规划(2018年-2020年)》;2019年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2020年发布《“跨越2020”金融精准扶贫行动方案》;2021年,建设银行在社会领域的顶层设计密集出炉,接连发布《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战略发展规划(2021-2023年)》、《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2022-2025年)》等总领性文件。自上而下拆分社会议题分数,可以清晰的看到建设银行在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支持制造业三大社会领域持续深化发力。四级指标中,每股社会贡献值增速、涉农贷款余额占比、涉农贷款余额增速、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占比、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分数均逐年提高。

相比2019年,2020年建设银行社会分数激增的主要原因是每股社会贡献值增速从6.94%提高到10.71%,涉农贷款余额增速从2.71%提高到15.25%,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占比从6.43%提升到8.67%,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从0.48%攀升至12.55%。

拆分治理领域:2020年治理分数从2019年的8.18倒退到7.83

2020年建设银行治理表现为近三年最差。2020年,建设银行总行因内控管理不到位等多项原因被单次罚款3920万元,不良贷款率为1.56%,拨备覆盖率为213.59%,资本充足率17.06%,均为近年最差水平。建设银行最新治理分数逆势上扬到8.60,成为同行业最高分数。治理分数改善原因在于建设银行在2021年发布了国有银行首份总行层面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均补充至近年最高水平。评级体系中,我们还能看出建设银行在部分议题上长期维持了较高水平。比如,其从2019年开始先后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高管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区域委员会,助力建设银行实现ESG长远发展;其连续三年发行境外绿色债券;其连续三年对供应商开展社会责任培训。

4.5、评级体系改进方向展望

目前来看,本文的ESG评级体系在某些方面仍不能完整的衡量银行ESG表现。比如,目前发行ESG理财产品为二元指标,缺少对ESG理财产品数量、产品募集规模、累积管理规模的定量分析,这对华夏银行等发行ESG理财产品的领先者并不公平。另外,“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余额也可更定量的进行评价、绿色信贷余额可以进一步划分至六大绿色产业,上述两类数据都已经在招商银行2021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中展现。总之,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和持续性,我们摒弃了不少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部分银行ESG表现评价的偏颇。之后,随着银行深化披露ESG信息,我们将进一步积极地追踪各大银行在ESG领域做出的贡献、更新自己的评级体系,以期更好地反映各家银行在ESG各议题上的出色表现。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系统发生错误

山西尧都农商银行:为绿色金融发展注入“源动力”

尧都农商银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耕绿色金融领域,为“山青水美天蓝”的良好人居环境贡献金融力量。截至目前,该行绿色贷款余额5.18亿元,持有绿色债券2亿元,其中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净增4.9亿元,绿色贷款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比16.6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树立“绿”导向

让绿色信贷发展的决心更坚定

该行把绿色信贷发展方针纳入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从制度层面调整信贷结构,支持“三农”及环保节能的绿色信贷,压缩和清退不符合绿色信贷政策的贷款,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规定,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制定专门的授信指引,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政策,实施风险敞口管理制度,构建起服务体系成熟、保障机制健全、农信特色突出的绿色信贷金融模式,不断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提升机构环境和社会表现。

凝聚“绿”共识

让绿色信贷发展的路径更清晰

该行在考核指标中增加对绿色信贷的考核力度,不断完善绿色信贷工作机制,制定全年绿色信贷投放目标,同时建立绿色信贷考核结果与负责人考核挂钩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激励各分支机构“愿贷、想贷”。通过丰富融资渠道、保障信贷规模、执行差异化利率等一系列举措,优先对接“双碳”目标客户。在绿色信贷工作合规审查方面,该行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指标要求,根据客户的行业不同进行划分,制定其所属行业应审查的必要文件及审查标准,对于特殊行业严格准入标准,严把客户提交资料在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合规性、有效性及完整性,并引导客户对与其相关的风险点建立有效的动态控制机制,促进绿色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

积蓄“绿”动能

让绿色信贷发展的模式更高效

该行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煤炭、煤电企业及其低碳转型项目在业务受理、审批、贷款发放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授信申请流程,对优质绿色信贷项目在贷款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优先给予授信支持,结合促进“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监管导向,积极发展针对“三农”、小微企业的绿色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确保资产质量稳步提升。在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该行指定专人对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对接名单,截至目前,该行已对接企业22家,贷款金额共计2.39亿元,为推动地方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陈萍)

责编:张炜郭锦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