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信用贷款用途会追查吗

本文目录

消费金融公司严查贷款用途,捷信、中银、中原、金美信跟进

消费金融公司直击贷款资金管理难题,着手排查消费贷资金流向。

撰文冬弥

出品消费金融频道

消费金融公司一直面临消费贷用途管理难的情况,去年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因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监管处罚,近期金美信消费金融因信贷管理制度机制存在缺陷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等违法违规事实,更是被厦门银保监局处以罚款290万元。

监管频频出手整顿贷款用途不规范乱象,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想方设法强化贷后管理措施。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展业现状来看,目前头部机构已经提早开始了更为严格的贷后管理方式,利用线上化渠道对贷款用途进行管理监测。

捷信消费金融在旗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上传消费凭条”自助服务,用户每天都可上传凭证;中银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等机构也在旗下服务平台中设置“贷款用途证明”。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便捷化的贷款用户证明入口,一方面利于机构跟踪监测用户贷款流向,另一方面也体现数字化服务能力和合规意识。

不提供消费凭证可能影响信用

消费金融公司一般提供的产品包括商品分期贷款和现金贷款,其中商品分期依托实际场景,贷款用途一目了然,而现金贷无实际消费场景,资金用途成谜。尽管用户在申请贷款时,消费金融公司要求必须填写用途,但是部分用户在使用中违规用于经营、买房、还贷等。

同时,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和贷后管理松紧不一,部分机构存在较大风险漏洞,导致旗下现金贷款,尤其是大额的抵押贷款,容易流向违规领域。当前,消费金融公司陆续要求用户提供消费凭证,直击借款人资金使用现状,严防消费贷被挪用。

在消费凭证中,借款人需要提供日期、金额、用途与贷款合同相一致的消费凭证,主要消费领域涵盖个人生活消费需求,如购买家电、装修、旅游、手机数码等。一旦消费金融公司发现借款人无法提供凭证或提供的凭证与贷款合同不符,可能就会被抽贷,甚至处罚违约金。

此外,无法提供消费凭证还可能会影响个人信用分值。如果借款人没有按照合同要求上传实际的消费凭证,从行为上说已经算是一种失信行为,就会影响个人信用评级。个人信用评级被下调后,必然会对平台内的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产生负面影响。不过,也有专门提供虚假消费凭证的中介隐于市场中,它们的存在再次增加了金融机构贷后管理难度。

今年以来,监管不断加大信贷资金用途整治力度。近期,北京、广州、上海多地严查经营贷流入楼市问题,一旦发现违反相关合同约定的贷款,将进行强制收回操作,同时违规借款人将被纳入征信。

强化消费贷资金管理

在消费贷领域,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非常严格的监管节奏。当时,多家银行要求借款人上传消费贷用途证明材料,全面核查消费贷流入楼市。几年过去了,消费贷领域依然存在资金套现,违规挪用的乱象。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2021年,超过10家持牌消金公司被罚,累计被罚金额达数千万元。持牌消费金融主要罚单集中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分为6张、5张、5张,被处罚内容主要涉及贷款审查及管理缺位和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

2019年11月,华融消费金融因消费贷款用途不合规,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形成重大风险等两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被安徽银保监局罚款60万元。锦程消费金融二次抵押贷所发放的消费贷款,虽然借款用途填写为装修等用途,实际上被借款人用于偿还房贷等违规使用。

根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的贷后管理规定,个人贷款支付后,贷款人应采取有效方式对贷款资金使用、借款人的信用及担保情况变化等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控分析,确保贷款资产安全。

有知情人士透露,罚单背后主要涉及消费金融公司信贷资金流向不合规,未能按照监管要求有效监控借款人贷后资金使用,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以贷还贷等领域。这些问题在一些大额抵押贷、装修贷产品中尤其明显,很多借款人与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中介串联,套取资金用于还款或者经营。

持牌消费金融发展十年来,推动整个消费金融行业迈入快车道。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仍时刻面临着合规风险的拷问,其中贷后管理缺位是一项重要处罚内容,也是监管重点关注的事项。

越来越多的监管罚单指向贷后管理,实则给持牌消金当头一棒。消费金融业务特点决定了贷后管理难度更大,特别是关于资金的流向和用途,这将非常考验持牌消金机构接下来的风控建设和运营能力。

银行贷款用途违规是怎么一回事?

有人说,银行是给有伞的人送伞,现实中除了国家政策银行像国家开发银行等除外,确实如此。

本质上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内控合规和风险管理是它们的生命线,因为一旦部分客户出现逾期现象,正常的经营活动有可能受到影响,严重的有全面暂停的风险,给社会金融活动造成很大损失。

还有,如果贷款资金流向异常,一旦被银保监会查到,那么罚单也是最起码百万级起步。

因此,只有大部分优质的客户,按时履约,并且没有将贷款资金流入明令禁止的非经营、非消费领域,银行才有盈利的空间。

所以,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都会和借款人沟通贷款的用途,明确不能用于例如房市、股市、民间借贷等违规领域。

借款人为了能顺利获得贷款,一般都会积极配合签署相关资料,但是一旦资金到手,第一手受托支付后,后续的用途银行无法监管,也给了借款人很大的自主空间。

为了用款方便或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借款人可能会选择将资金化整为零划转至自己的关联公司、直系亲属、甚至直接划转至他行同名账户。

究其原因,还是借款人对资金用途合规性的意识不强,违规成本太低,即使后续被银行检查中发现存在用途违规情况,可能也是一段时间以后的事情,惩戒措施也就是提前收回贷款。

但目前监管层对银行信贷违规处罚力度加大,涵盖违规发放贷款、贷款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三查”不到位、贷后管理不到位等方面。

对此,银行出于自身利益,加大了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监测,技术手段也不断提升,也就不足为怪了。

借款人改变贷款用途,意味着借款人违约,银行有权要求借款人一次性还清贷款。

如果确实用途违规,最好想办法结清,再以合法用途贷款。否则提起诉讼强制执行,也是不爽的。

本文由金一先生2022原创并首发,微信公众号同名。

我们常驻上海,专注企业贷款融资,自有资金充裕,各种非标产品都可以谈。

我们每天更新与融资贷款有关的金融知识,文字资料均是根据客户日常咨询及我们的工作需求整理的。

虽然没有很好的系统性,相关内容也会有重复重叠,但我们认真地把它呈现出来,对很多朋友会有帮助,你不需要融资贷款,但是你需要懂得金融!

如果我们的工作对你稍有启发,请动动手指点个关注,点个在看,感恩有您!

向您推荐:

怎样办理房屋抵押贷款,手续麻烦吗?

目前市场上有哪些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机构?

“您的贷款用途是什么?”银行清查“炒房客”

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已经开始严肃查处经营性贷款、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行为。同时,已经有银行对违规流入其他领域的经营性贷款进行收回。

何欣/发自北京

“路”被堵了。

从上星期开始,张立一直在加班做一件事——排查发放经营性贷款是否违规流入楼市。

张立是广州某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位信贷经理,目前他所在的银行正在自查此前发放的经营性贷款是否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如果查到借贷人贷款用途与实际申请贷款时不一致,银行会追收借贷人这笔贷款,让借贷人把这笔贷款还清。”

张立称,银行这样做是为了堵住有些客户拿着经营性贷款资金去炒房这条路。

继房贷新规政策,各地多家银行压降新增房地产贷款规模,并开启“自查模式”,严查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流入楼市,围堵个人经营性贷款资金被违规挪用至房地产市场行为。

有银行工作人员表示,针对经营性贷款审查一直都很严格,只不过现在是“更严格”。

为了防止经营性贷款违规进入楼市,有银行已经开始全面检查,不仅增加了检查频率,还联合其他部门一起自查;也有银行进行“层层审查”,支行检查后分行再查,之后总行再查一遍;更有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前几日,银监会已经入驻银行,全面审查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楼市情况。

目前,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已经开始严肃查处经营性贷款、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行为。同时,已经有银行对违规流入其他领域的经营性贷款进行收回。

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赵金鑫认为,近期各地多家银行严格排查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收紧经营性贷款审批,进一步加大贷前、贷中、贷后审查力度以及违规处罚力度,是在释放“房地产金融强监管”信号。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稳定房价,减少投机炒作行为,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风口浪尖

“您的贷款用途是什么?”

面对经营性贷款咨询,上海某银行工作人员苏萌不断地向咨询者强调贷款用途。

苏萌表示,强调用途是因为怕客户去买房子。“现在监管经营性贷款正在风口浪尖上,所以,目前比较严(格),要求也比较高。现阶段严控资金用途,如果客户没有办法提供贷款用途,就没有办法办理贷款。”

刘军也是上海某银行一名信贷经理,他表示,原则上信贷经理都会和客户说清楚贷款用途,专款专用,禁止所贷资金进入楼市。关于这一点也明确地写进了贷款合同。包括审批之后,借贷人也会收到一条短信,上面写着类似说明。

但他同时表示,“70%、80%客户(所申请的经营性贷款用途)都不是真实用途,都是有点‘擦边球’性质。”

张立也表示,如果申请经营性贷款用于公司正常经营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用于其他方面,银行不会发放这笔贷款,“以前的玩法现在不行了,目的就是为了不允许放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如果你是炒房子,在风口浪尖上,想都不用想了,这条路都堵了。”

张立说,目前各家银行都在自查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情况,(银行)用这个方法阻止有人去炒房。“‘房住不炒’是国家一直以来的政策,只是有人钻空子而已,所以它现在用这种手法来限制你炒房子。”

在苏萌看来,最近监管部门严控经营性贷款可能是因之前(经营性贷款的)利率比较低,“比房贷利率还低,就会有客户将这笔钱周转几道,流入房市。”

有人挪用消费贷、经营性贷款资金作为购房款现象确实存在。2月初,北京银保监局发消息称,收到有关“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相关舆情:有部分购房者为填补房屋交易资金缺口或进行套利,挪用消费贷、经营性贷款资金作为购房款或“过桥”资金;部分非法中介参与其中牟利,为违规行为推波助澜。

全面自查

其实此次各地银行加强对经营性贷款监管,并非空穴来风。

1月底,上海银保监局就发文,要求各商业银行对2020年6月份以来发放的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进行全面自查;

2月初,北京银保监局也要求银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规性开展全面自查。

苏萌所在的银行也于近期开始全面审查此前发放贷款。“我们是支行先查,上面还有分行,分行再查,我们自己银行也有审计,审计也查。最近,还有银监会的审计也在查,所以蛮严(格)的。”

刘军和苏萌情况一样。他所在的银行也在全面审查是否有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楼市,同时他表示,银监会已于前几日入驻银行,开始全面审查。

除上海外,广东银保监局也入驻银行查处经营性贷款、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行为。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银保监局已组成6个核查组同步进驻有关银行分支机构,部署全辖银行机构开展快速自查,全面摸排有关情况,严肃查处经营性贷款、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行为。

针对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贷款,有银行会提前收回,要求借贷人清还;还有的银行会对借贷人进行罚息。

“我们银行会有贷后调查,如果客户被抽到,就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再次佐证所贷资金真实经营用途。如果提供不出来的话,银行会采取违规放贷(的措施),会给借贷人两种方案:一是直接结清贷款,还有一种是罚息。”刘军表示。

苏萌所在的银行已经向违规使用贷款客户发放提前收回通知。“有一个客户的贷款还没有贷满一年,但是现在银行查到他违规使用了这笔贷款,就要求他在3月底之前还掉。”

同时,她表示,也已经陆续和可能涉及违规使用贷款的客户进行沟通。“如果查到有贷款违规流入楼市,会收回这笔贷款,要求借贷人还清这笔贷款。如果一直不还的话,可能会涉及诉讼。”

除了自查此前发放贷款外,有银行已经加大审核力度,尤其是和房贷挂钩的贷款。

“如果客户先申请经营性贷,之后他的征信上多了一笔房贷,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客户用这笔(贷款)去做房贷了。如果客户先申请房贷,后申请经营贷,我们也会产生怀疑,客户是否会拿着这笔经营性贷款付房子的尾款。”苏萌表示,承担风险的(贷款)都不太做了,和房贷挂钩的贷款都在严查。

还有银行,为了防止客户违规使用贷款,改变了放款方式。

上海某国有银行一位信贷经理表示,关于个人经营性贷款发放方式,以前是直接打给借贷人公司,但现在银行要求打给交易对手。如果之后银行查到交易对手资金回流到借贷人这边,银行会要求借贷人立刻结清这笔贷款。

他表示,之所以改变了放款方式,是因为之前发现有很多人都是用于自用,不是用于企业经营。

“房住不炒”

赵金鑫认为,银行排查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一是对中央“房住不炒”基本定位的严格遵循,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良性发展,着力构建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二是防止房地产业过度金融化、泡沫化,特别是一二线等重点城市,年后市场热度较高,房价上涨过快,精准打击炒房客;三是保证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防止资金脱实向虚,确保低成本经营性贷款切实流向中小微、科技创新等实体企业。

同时,他表示,目前经营性贷款利率与个人按揭贷款利率有所倒挂,存在金融套利风险。“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严查经营性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其一是合规要求,是对前期房地产融资‘两条红线’以及禁止经营性贷款、消费贷购房等金融监管要求具体落实;其二是严控业务风险,挪用经营性贷款炒房往往存在偷梁换柱、虚假资质、抵押物不足等多种问题。”

除了加强监管外,各地银保监局也在加大处罚力度。

北京银保监局曾表示,针对检查发现的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问题,对违规银行机构依法从严顶格处罚,同时严格执行机构与人“双罚”制度,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和禁止一定期限从事银行业工作等行政处罚,加大监管震慑力度。

近日,因涉“房”业务违法违规,银保监会及各级分局对多家银行开除罚单。如3月8日,中国银行台州市分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于购房以及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流入证券市场等被罚89万元;3月1月,平安银行台州分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流入股市及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于购房等被罚79万元。

赵金鑫表示,客观来讲,商业银行严查经营性贷款势必会造成短期市场有所降温,特别是前期涨幅较大的热点城市、热点楼盘。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稳定房价,减少投机炒作行为,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除赵金鑫外,文中其他人名字均为化名)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