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评估保障措施
我国节能潜力巨大,建设节约型社会任重道远。国家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在提出节能重点领域和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同时,提出了十条节能保障措施。根据我国能源总体发展形势和近年节能规划实施情况,在节能操作中应积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节能保障措施:
(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充分认识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工作,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这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完善制度,落实政策,使节能优先先天的方针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二)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能的产业经济政策1.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总体要求,继续鼓励发展低耗能、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和严用浪费资源的产业仔目发展,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符合条件的用能单位,分期分批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区域资源业布局,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别政策。2.制定和实施合理用能政策促进节能。合理用能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前提,要制定基于资源特点、统筹规划、协调•致的合理用能政策。一是煤炭应主要用于发电,提高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二是石油应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化工原料和现阶段无法替代的用油领域.三是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应以改造后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原则,城市燃料构成要从实际出发,不宜硬性规定燃煤锅炉必须改燃油锅炉,以控制和减少盲目“弃煤改油”带来燃料油需求量的增加。3.完善财政和税收政策促进节能。促进能源节约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主要包括政府预算投入政策、税收优惠或限制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三个方面。在政府预算投入政策方面,应将鼓励能源34约纳入政府公共预算支持范围,在经常性预算中设立“能源节约”支出库目,对一些能源节约重大项目和重大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在税收政策方面,对列入鼓励目录的节能产品(设备)给予所得税的优惠,对效益特别显著而受价格等因素制约难以推广的重大节能设备(产品)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对国家需要重点保护的能源资源适当提高资源税的桎额,适时开征燃油税,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税,完善消费税税制,鼓励发展节能型终端用能设备。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要不断扩大节能认证产品范围,从已经开展的节能产品中,选择社会需求量大、节能效益显著的产品纳入政府采购,并逐步扩大,尽快在全国全面实行。4.深化能源价格改革促进节能。要逐步理顺不同能源品种的价格,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价格激励机制。积极推进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依托已开展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着力开发有利于节能的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搞好项目示范,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利用.一是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技术的科研开发,实施重大节能示范工程,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并消化吸收。二是国家制定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计划,明确阶段目标、重点支持政府政策,分步组织实施。国家修订出台《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引导用能单位有重点地开展发展和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引导用能单位和金融机构投资方向。三是建立节能共性技术和通用设备科研基地(平台)。鼓励依托科研单位和用能单位、个人,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高效节能设备。针对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和烟煤型污染的特点,要特别注重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一是推动工业锅炉大型化:二是促进火电机组现代化:三是实现城市煤气化。同时,应在节能技术领域积极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尽量做到资源的高效利用,特别是工业过程可燃废气与低温余热的利用;研究能源从资源开采到生产消费全过程的节约与替代,重视工业、生活废弃物中可燃热值的再利用。(四)完善法规标准.强化依法管理,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完善法规标准促进节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及配套法规为依据,严格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快制定和实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尽快建立建筑节能标准。通过强化依法管理促进增加。一是严格执法,建立健全相关执法机构。二是加强规划指导,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增强规划指标的约束力。三是加强节能降耗的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及其公报制度。四是广泛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和节能意识。五是充分发挥协会、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节能降耗的软科学研究。六是建立用能单位能源管理责任制,实施节能奖惩制度。(五)推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新机制一是节能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能耗信息、先进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导用能单位挖潜改造,提高能效,二是综合资源规划和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三是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四是节能自愿协议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五是合同能源管理。以克服节能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化。易方信咨询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节能评估报告编写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写、PPP咨询等服务
(二十大受权发布)习近平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习近平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二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2025年全民普及的“电子健康码”,是什么码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
其中,《规划》提到,到2025年,二级以上医院基本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三级医院实现核心信息全国互通共享。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更加完善。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
事实上,《规划》中的电子健康码并非防疫健康码,前身实为2012年推广实施的“居民健康卡”。
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对澎湃新闻表示,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有利于实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对整个健康产业和老百姓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重要基础设施
早在2018年12月,国家卫健委就曾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并发文予以解读。
《意见》指出,居民健康卡作为卫生健康部门面向城乡居民设计发放的全国统一标准的就诊服务卡,自2012年推广实施以来,已在全国28个省份发行应用,在推动跨机构跨区域诊疗服务一卡通用、新农合跨省异地就医结报、促进区域医疗业务协同等便民惠民服务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顺应“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业态、新趋势,推动医疗健康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需要创新拓展居民健康卡建设应用,以电子健康卡为新载体,构建卫生健康领域覆盖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身份统一标识和认证服务体系。
《意见》提到,电子健康码(卡)是“互联网+”新形势下居民健康卡的线上应用延伸与服务形态创新,是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认共享的重要基础平台,是保障城乡居民实施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工具,是我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的重要基础设施。
普及应用电子健康卡,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前提下,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一卡(码)通”,有利于解决医疗卫生机构“多卡并存、互不通用”堵点问题,支撑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更好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作用,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改政策落地落实,助力健康精准扶贫,促进“三医联动”和综合监管,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建立健全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保障机制方面,《意见》要求紧密结合“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规划,将电子健康卡纳入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考评指标。推进电子健康卡与其他卡融合应用,丰富便民服务内容。遵循电子健康卡技术规范要求,做到“标准统一、安全可靠、互认共享、全国通行”。
功能完备
2022年,电子健康码又有了进一步具体的发展规划。
前述《规划》中提及,到2025年,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
《规划》提出开展“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即以普及应用居民电子健康码为抓手,建立居民以身份证号码为主、其他证件号码为补充的唯一主索引,推动“一码通用”。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
依托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保障网络安全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推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跨省查询。通过移动端应用,各省实现向本人提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查询服务。
《规划》还提到,推进政务管理服务电子化、自动化、无纸化,破除体制障碍,打破信息壁垒,逐步实现电子健康码、医保结算码、金融支付码等多码融合、业务通办,解决人民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医疗就诊记录、费用清单、电子处方、电子病历、医疗费用结算记录等有效监管,不断提升数字健康服务能力和监管水平。
对此,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些年我国医疗领域一直在推动信息化,但很多方面仍是信息孤岛,并没有形成互通互联。此次《规划》的出台,尤其是提到形成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实现多码融合,一旦平台搭建起来,会极大推动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医疗数据库打通,14亿人的健康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共享,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这是智能化的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李玲说。
澎湃新闻记者张成杰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