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取消助学贷款

本文目录

暑期临近高校学生返乡最新安排、2023年起取消就业报到证……最新消息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6月17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学生就业和返乡工作有关情况,一起来看!

目前,全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疫情防控压力持续存在

目前,全国疫情形势总体上是平稳的,近两天,新增的感染者已经降到了100例以下,但是局部疫情仍然有波动。

北京近一周持续发现有感染者,与酒吧人员聚集有关,波及北京市多个区。但是,北京近两天感染者均来自隔离观察人员,所以扩散的风险有所降低,仍需要通过严密的流调和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核酸筛查来排查风险,防控工作不能松懈。

上海近期持续报告零星的非管控人员感染,个别区域还存在隐匿社区传播风险。

内蒙古二连浩特、赤峰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仍有重点人群和来源不明的感染者,局部地区存在社区传播扩散风险。

吉林通化、白山市出现来源不明的社会面感染者,这也说明还仍然存在一定的社区传播风险。

就全国层面来讲,疫情防控压力是持续存在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积极指导各地加强科学防控,精准施策,高效处置,突出重点环节和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控制局部聚集性疫情。

关于高校学生返乡

暑期来临,如何保障高校学生顺利返乡?怎样杜绝层层加码?

明确学生离校返乡“两免”政策。有疫情的地区,高校内如果没有疫情,实施7天以上封闭管理结束后,学生可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高校开具的有关证明离校返乡,从学校到目的地实施“点对点”闭环方式返乡。满足以上条件的高校学生不再集中隔离,到家后实施7天的健康监测,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当地社区和疫情防控部门。同时,政策明确,返乡学生确需隔离的,各地应免除集中隔离费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明确要求,各地要逐级传达、逐级落实学生离校返乡政策,不得层层加码。

返乡地要保证学生隔离期间的食宿条件,满足其生活、就医等必要需求

为确保学生离校返乡的顺利,联防联控机制以及高校建立了两个机制:

一是出发地和返乡地“省对省”对接机制。两地联防联控机制之间一一对接,提前统计、及时推送离校返乡学生的信息,特别是要求返乡地要保证学生隔离期间的食宿条件,满足学生生活、就医等必要需求。

二是从校门到家门“省-校-省”应急协调机制。出发地、返乡地联防联控机制和学生所在高校三方建立联络,实时调度,协调解决学生返乡途中遇到的特殊情况。

学生在离校返乡途中如遇问题或有特殊需求,可通过两个渠道反映诉求

畅通学生反映诉求的两个渠道。学生在离校返乡途中如果遇到问题或有特殊需求,可以通过两个主要的渠道反映情况:

一是可以向本人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或者自己的老师反映情况,由学校通过机制来反映给当地出发地或者返乡地联防联控机制,来解决学生的特殊需求;二是可以通过各地联防联控机制公开咨询电话反映情况。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政策还特别强调,没有疫情的地区,高校学生离校返乡的,落实属地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同时,各地各校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对于选择留校的学生,在生活上做好服务保障。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

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

就业数据的真实准确,是就业统计工作的底线。教育部进一步严明就业统计的纪律要求,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

“四不准”就是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三不得”就是不得不切实际向高校和学院提去向落实率具体指标,不得层层加码向辅导员摊派就业任务,不得将单一的去向落实率指标与就业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评优等挂钩。

从2023年起取消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得要求半年内重复体检

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包括:

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毕业生就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

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政策。

对于毕业年度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社保补贴。

继续稳定扩大国有企业的招聘规模。

社区专职工作岗位出现空缺,要优先招用或者拿出一定数量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对于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事业单位正式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招聘为事业单位正式的工作人员,可以按规定提前转正定级。

毕业生6个月之内已经体检的,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得要求重复体检,除了法律规定的以外。

简化就业手续,从2023年起,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不再将报到证作为毕业生录用、落户、档案转接手续的必需材料。

在助学贷款减负政策方面,免除今年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本金可以申请延长1年偿还,今年的应届生和往届生都可以享受这项政策,共惠及400多万人。

对因疫情延迟离校的毕业生,可以延长报到入职、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

要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培训。

高校所在城市连续7天及以上社会面无新发疫情,可组织校园招聘活动

参加招聘,特别是校园招聘活动,是毕业生就业应聘的主渠道。当前,全国疫情总体形势呈现向好趋势,各地疫情防控取得重要进展,为更多高校组织开展校园招聘活动打下更好的基础。原则上,有疫情的地区,高校所在城市连续7天及以上社会面无新发疫情,可组织校园招聘活动。

如何帮助尚未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尽早就业?

当前,教育部正在布置全国各地各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的“百日冲刺”活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采取系列招聘、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就业指导和精准帮扶措施,为还没有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同时,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升学考试、教师招聘、基层项目、科研助理等招录进程。另外,尽早完成机关、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的招录,相对来说这些岗位是部分毕业生就业的首选。通过综合施策,帮助这些毕业生尽早就业。

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离校,一些学生正在陆续离校,教育系统还要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持续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咨询,协助办理好各类就业手续,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服务接续、就业见习、岗位推荐等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如何帮扶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

一是专项帮扶。各地各高校建立就业重点毕业生台账,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学生,还有较长时间未就业的学生,要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要求开展重点帮扶。教育部还明确要求为每一名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至少每个人推送3-5个针对性岗位信息。

二是专门培训。在财政部支持下,教育部正在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对就业特别困难的学生,开展线上线下就业能力培训。在培训当中,老师们“一对一”给学生完善简历、指导面试,广泛联系企业对学生进行重点推荐,让学生走出校门与企业面对面交流,通过实习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三是开展专场招聘。教育部会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共同举办“宏志助航”网上专场招聘活动,已经累计提供岗位13.2万个。各地各高校也组织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专场招聘活动。此外,针对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还举办了陕西、吉林、上海专场招聘活动,累计提供岗位29.9万个。

来源:中国政府网

明年起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不再作为毕业生录用手续的必要材料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6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学生就业和返乡工作有关情况。会上,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介绍,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这对做好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就业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吴爱华从教育系统的角度介绍了文件的五个着力点:

第一,致力于岗位的拓展。中小微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文件提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毕业生就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同时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政策。另外,对于毕业年度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社保补贴。今年还将继续稳定扩大国有企业的招聘规模。

第二,致力于基层就业。基层是引导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向,文件首次提出,社区专职工作岗位出现空缺,要优先招用或者拿出一定数量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对于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事业单位正式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文件还规定,招聘为事业单位正式的工作人员,可以按规定提前转正定级。

第三,致力于便利求职。国办文件明确提出,毕业生6个月之内已经体检的,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得要求重复体检,除了法律规定的以外。这既解决了毕业生求职中常常被要求重复体检的问题,也维护了学生的健康权益。文件还提出简化就业手续,从2023年起,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不再将报到证作为毕业生录用、落户、档案转接手续的必需材料。

第四,致力于应对疫情。文件提出多项阶段性政策措施,在助学贷款减负政策方面,免除今年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本金可以申请延长1年偿还,今年的应届生和往届生都可以享受这项政策,共惠及400多万人。此外,对因疫情延迟离校的毕业生,可以延长报到入职、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

第五,致力于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健全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按一定比例配齐配强就业指导教师,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另外,要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培训。(记者孙乐琪实习记者何蕊)

校园贷明令暂停了!银监会全面叫停网贷平台“校园贷”业务

打着“无抵押信用贷款”的宣传,走进校园3年多的“校园贷”,因近年来丑闻不断被下发严令监管。

近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同时要求在限期内对存量业务进行整改清理。通知还指出,要杜绝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培训、求职、职业指导等名义,捆绑推荐信贷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通知》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向大学生提供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利率,其中有着具有明显的“堵偏门、开正门”意味,未来银行也许会推出更多正规“校园贷”产品来填补这个监管后的市场空白。

网贷平台“校园贷”一律暂停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从2015年起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成为红海,众多打着无抵押信用贷款的各类“校园贷”在高校中“跑马圈地”,然而鱼龙混杂的市场,加上某些机构设置高利贷陷阱、五花八门的“催收”手法,校园贷不时爆出的“裸条”、“骗贷”、“暴力催收”、“欠款自杀”等事件,成为去年轰动校园及社会舆论的话题之一。

校园贷乱象也引发监管部门重拳整治。

去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8月24日,银监会亦明确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去年11月,工商总局等六部门更是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6]47号文,以下简称“47号文”),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校园网贷整治工作,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务求实效。

据记者查询发现,本次《通知》消息来自江西金融办官网,印发日期为5月27日。文件指出,自从去年6部门联合发布《47号文》以来,校园贷清理整顿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一些混乱现象,尤其是所谓的“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不良借贷问题突出,而本次通知正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

《通知》提出四点要求,首先,疏堵结合,维护校园贷正常秩序。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向大学生提供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利率。文件强调,银行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如发现贷款大学生资料造假等欺骗行为,应提前收回贷款。文件强调指出,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提供信贷服务。

其次,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文件指出,为杜绝高利贷、暴力催收等危害大学生安全的行为,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网贷业务。对于存量业务,要督促网贷机构制定整改计划,确定完成期限,明确退出时间。网贷机构要主动下线校园贷产品,对拒不整改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要暂停开展网贷业务,依法予以关闭或取缔。

第三则是综合施策,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文件要求,未经学校批准,严禁在校园内进行校园贷业务宣传和推介。第四是分工负责,共同促进校园贷健康发展。要求各地金融办(局)和银监局要加强引导,鼓励合规机构积极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合法合规的信贷服务。要制定正负面清单,明确校园贷市场参与机构。《通知》要求各地区要认真梳理辖区内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并于2017年6月30日前书面报告至银监会、教育部等相关部委。

大部分校园贷业务去年已停止

据记者采访发现,实际上,随着去年监管层整顿校园贷以来,已有数十家平台相继宣布退出校园贷市场。

去年9月5日,趣分期停止校园业务;9月9日,佰仟金融下线学生分期产品;10月初,壹宝贷退出校园贷市场;10月11日,我来贷关闭校园市场。

老牌消费金融公司捷信,在2007年底启动在华业务,并同步推出了学生贷款,但在2013年暂停校园业务,2015年初,捷信推出了零费率的学生产品,重新进入学生市场,不过去年10月,捷信再度关闭校园业务。

“我们关闭校园业务还是基于公司层面的考虑,”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际上面向学生的消费金融业务,设置零费率并不赚学生的钱,只是希望培育市场,但是当时市场上鱼龙混杂,校园贷市场乱象频出,公司最终决定停止校园贷业务。

另一家不愿具名的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大学生群体,虽然有旺盛的消费需求,但本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缺乏稳定的偿付能力,加上较高的流动性,其实这一块市场,历来被传统信用体系所“嫌弃”。消费金融公司布局这一市场,是对未来的卡位和资源争夺,但对很多追求高收益的网贷平台来说,“信用无抵押贷款”本身就意味着更高风险和坏账率,对应着更高的信贷费率。

该人士还指出,很多网贷机构介入大学生消费信贷的主要目的是追求高收益,存在迎合甚至诱导校园的非理性消费的行为。据融360《维度》去年5月的调查显示,在申请校园贷的中国大学生中,有53%的大学生选择校园贷目的是用于购物需要(比如买化妆品、衣服、电子产品等)。

“再加上一些网贷平台手段激进,设置较高费率和苛刻的催收手段,令整个“校园贷”市场被妖魔化。”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下半年起,先后有宜人贷、君融贷、借贷宝、名校贷、分期乐、优分期、趣分期、同学加油、校柚、零零期分期、零用金等47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有28家平台选择停业关闭网站,占停业及转型总数的60%;有19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白领、蓝领等工薪阶层的贷款业务,占比为40%。

银行“校园贷”或将填补市场空白

网贷平台所有“校园贷”业务被全面叫停,那么,大学生是否能够获得想要的贷款金融服务?

事实上,银行在校园贷市场的探索可以追溯至2004年。当年9月,广发银行发行了国内首张大学生信用卡,随后多家银行相继进入校园消费市场。不过,由于过度消费、无力偿还,校园信用卡的纠纷事件不断增加,大学生群体的信贷风险过高。

2009年6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并明确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遵循审慎原则向学生发放信用卡,向学生发放信用卡必须满足两点要求:一是满18周岁,二是要求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书面同意承担相应还款责任。在此政策的影响下,包括广发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停止了向大学生发行信用卡产品,并逐渐退出校园市场。

从事银行贷款业务的个贷专家韩学告诉记者,据他对各多银行贷款产品的了解,目前除了大学生助学贷款和创业贷款外,基本上很少银行针对大学生推出无抵押信用贷。不过他认为,随着《通知》发布,尤其是第一条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向大学生提供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利率,具有明显的“堵偏门、开正门”意味,未来银行也许会推出更多正规的“校园贷”产品,来填补这个监管后的市场空白。

近年来,大学生消费市场一直处于快速扩张趋势,据艾瑞咨询发布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超过3700万,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到4524亿,预计到2019年,大学生消费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

目前,已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广发银行等银行在各地推出“校园贷”试点产品。今年5月17日,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发布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互联网信用贷款产品——“金蜜蜂”校园快贷,目前,贷款实际利率以建行公告5.6%年化利率,即日息万分之一点五执行。中行也于华中师范大学发布“中银E贷·校园贷”产品,该款产品同样为小额信用循环贷款。

工商银行也正与乐信集团旗下的分期乐近期联合开发一款“工银分期乐联名卡”,此外,招商银行的Y信用卡(校园版)和广发银行推出大学生专享信用卡“摆范儿卡”。不过据记者了解,这些“校园贷”产品还均是小范围试水,如建行“金蜜蜂快贷”首批在广东试水,中行的“中银E贷·校园贷”率先是在湖北部分高校推行,“工银分期乐联名卡”目前也只有试点九所高校的分期乐用户才能申请。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吕波

编辑潘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