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振兴贷款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乡村振兴贷款是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金来源。如何使乡村振兴贷款放得准、管的好、效益高,是摆在金融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长期审计工作实践,对乡村振兴贷款审计的重点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借以抛砖引玉。
(一)审计乡村振兴信贷政策传导落实情况
审计重点:审计各级金融机构是否结合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会议和文件精神,做好信贷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做好过渡期内政策制度和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安排;是否制定“十四五”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县域业务规划,研究制定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政策指引、方案指南和具体信贷服务策略;是否完善涉农信贷政策体系,提升“三农”贷款份额,创新丰富“三农”信贷产品,提高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水平。
审计方法:采取大数据分析和访谈、调阅资料、审计查证等方式,了解掌握各级金融机构从组织管理、信贷规模、财务资源、经济资本、考核评价等方面是如何继续做好信贷政策倾斜和有效衔接的,是否有相关工作规划、具体措施计划,以及与其对接的相关业务及产品。重点针对信贷帮扶政策和贷款投放的稳定性进行审计。审计脱贫县是否完成去年的贷款增量计划,贷款增速是否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对于各项贷款、精准扶贫贷款等贷款投放及余额下降的脱贫县金融机构,要重点分析贷款投放下降的原因,在帮扶政策上是否出现了弱化的倾向。要以具体问题和结果为导向,反映各级金融机构在政策传导、落实中存在的不足。
(二)审计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贷款投放情况
审计重点: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客户基础等,审计各级金融机构是否按照上级行服务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意见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主动对接当地政府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制定本行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重点支持领域和工作措施。如,在支持粮食安全上,是否建立涉粮重点客户名单,以农垦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市场化主体为抓手,以地方政府专项债为切入点,全力支持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否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加强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围绕国家实施的优质粮食工程,服务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在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上,是否以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农业产业强镇为重点,制定乡村产业金融服务方案,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大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联合体、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信贷支持。在支持乡村建设上,是否聚焦国家级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乡村建设重点项目,制定《金融服务乡村建设行动方案》等。
审计方法: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通过对县域法人贷款进行多维度宏观数据分析,了解各级金融机构的重点机构区域、行业、相关产业、主要业务及产品,重点客户,以及资产质量情况。在锁定重点后,针对其风险特征,进行审计抽样。并结合审计样本中的具体风险和问题,对分支机构在乡村振兴信贷支持中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在审计过程中,既要关注贷款投放情况,也要关注贷款投放的质效。既要关注政策落实,更要关注风险。
(三)审计乡村振兴重点贷款客户对象和营销情况
审计重点:审计选择支持的乡村振兴贷款客户对象是否精准,是否将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其他有实业背景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列入服务对象,并出台相应的金融服务方案,给予大力支持。各级金融机构是否充分借力外部信息平台,通过组建专业客户经理团队,逐户入户实地调查、走访周围村民、找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了解情况等方式对客户摸排挑选,将资金投入到真正有需求的人群身上。在贷款营销策略上,是否围绕乡村振兴规划部署和县域业务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按照县乡村三级贯通、各领域各行业全面覆盖的思路,分区域分领域分行业确定县域目标市场和客户,做到有营销重点、有客户名单、有服务方案,努力形成县域市场服务闭环。
审计方法: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统计分析乡村振兴等涉农贷款数据的真实性和投放的准确性。关注各级金融机构乡村振兴等涉农贷款统计口径是否满足人民银行《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要求。是否存在违规扩大涉农贷款统计口径,通过调整借款企业注册所在地、所属行业分类、贷款投向行业分类、批量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贷款,以及将非涉农贷款、非农户贷款等调整为涉农贷款等方式,虚假完成任务计划的情况。同时,要关注季末、年末等关键时点或短期内涉农贷款规模大幅提升的分支机构,了解涉农贷款数据非正常增长的原因。
(四)审计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贷款风险管控情况
审计重点:一是在客户承贷主体准入方面,重点审计承贷主体是否经当地政府批准或明确其承担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建设职能;承贷主体信用等级、信用状况及财务指标等是否满足相关信贷产品管理办法的规定。
二是在项目准入方面,重点审计项目是否取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同意实施的批文、核准或备案批复;项目市场前景是否良好、经济效益是否可行,是否落实了明确、合法、可靠及充足的还款来源。涉及地方政府信用业务的,审计项目所在地财政收入、债务率等指标是否满足区域准入条件;是否存在要求地方政府违规为项目融资提供担保或出具承诺函的情况;项目涉及财政资金投入的,审计财政资金是否列入财政预算或中期财政规划,确保不涉及地方政府变相举债、违规担保和增加隐性债务。
三是在贷款发放方面,审计资本金来源是否符合规定。重点审计资本金是否来源于“明股实债”、股东借款、借贷资金等债务性资金,是否存在抽逃、挪用项目资本金的情况。审计资本金比例是否符合相关产品和信贷制度管理规定,项目资本金是否先于信贷资金到位。审计信贷资金投放进度与项目建设进度是否一致。
四是在贷后管理方面,对于县域城镇化建设类贷款,审计是否存在假借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名义,为地方政府违规融资提供便利的情况;是否存在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支持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高利贷等高风险领域的情况;审计项目建设情况。审计建设项目是否存在施工进度滞后、工程质量不达标、总投资超概算等问题。审计已进入还款期的支持县域、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建设的地方政府信用业务,关注还款资金来源是否落实,是否存在以贷还贷,承贷主体无力偿还贷款面临实质性违约风险的情况。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重点关注贷款资金是否用于生产经营;借款人是否存在盲目扩大规模、参与民间借贷、涉诉、生产经营不正常等影响信贷资金偿还的风险因素。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审计贷款资金是否被用于生产经营;关注生产经营是否受到自然灾害、疫情、病虫害等影响,影响借款人偿还能力;关注借款人是否涉及民间借贷、大额对外担保及债务纠纷,涉及黄赌毒等。审计农户贷款领域虚假贷款、挪用贷款资金,以及员工循环倒贷、收受好处、与客户发生非正常资金往来等屡查屡犯问题的整改效果,揭示排查治理不深入、治本整改不到位等问题。
审计方法:主要采取大数据分析和座谈了解、调阅资料、查看会议记录和运用审计模型扫描分析查证等多种方法,详细了解掌握各级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风险防控、员工行为排查、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等多方面的情况。督促各级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贷款风险管控机制和审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的长效机制。(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武汉分局)
武城农商银行:四项措施助力审计发挥实效
今年来,武城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省联社关于加强审计监督的决策部署,按照“审计重点突出、工作流程规范、审计方式创新、成果运用到位”的总体思路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围绕全行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着力加强对重点机构、重要岗位、重点业务的审计监督力度。
突出审计重点,深刻揭露经营管理问题。一是在做好常规性审计项目的基础上,将重心转向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加大对资金业务、农金通、购房贷款等重点业务的检查力度。二是重点对新增大额贷款、新形成大额不良贷款和经营指标真实性开展审计”要求,持续将审计重点放在新增大额贷款等信贷业务检查方面。
规范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审计作业标准。一是按照审计作业精细化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审计作业管理规范,细化每个环节的操作要求和标准,采取“前台审计+后台监督”工作模式,实行全流程质量控制,提升审计质量。二是推行审计项目负责人制。审计人员轮流担任项目负责人,从项目立项、实施、结项及后期整理等完全由一人统一负责,防止出现多人负责而易出现工作遗漏的情形,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责任心,完善规范审计工作流程。
创新审计方式,全面提升审计工作效能。一是充分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加强分析,及时监测风险部位,筛选可疑数据,为现场审计提供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检查落实,非审计模型与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有效弥补了现场审计的滞后性,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二是突破惯性思维影响,突破制度办法限制,坚持以风险为导向,对流程统一但明显不合规定的操作全面揭示,对不在制度范围之内但明显存在风险的问题充分暴露,尤其是对于苗头性、趋势性的重点问题,着重进行审计检查,确保“查深、查细、查实”,出效果、见成果。
扩大成果运用,充分发挥审计成果实效。一是持续追踪问题整改,坚持“审计+业务”双管齐下,项目结项后按业务条线反馈给相关部门督促网点整改,同时审计部门指定专人建立问题台账,逐条逐项落实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间、整改措施,并负责未整改问题的后续跟踪,按季统计、通报,提高问题整改效率。二是根据问题性质梳理风险点,分项目形成风险提示,对于频率高、涉及面广的典型问题编写专项提示,提供可操作建议,及时发送网点与条线。
黎都农商行:强化审计监督 保障合规经营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长治黎都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保障业务合规经营发展,通过开展审计监督、强化问题整改和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工作质效,及时揭示并预警经营和业务风险,助力全行改革化险和提质增效。
审计监督查隐患。该行按照“抓重点、扫盲点、透一点”的工作思路,通过日常序时审计、突击检查审计、专项工作审计和网点接管审计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的审计监督检查,做好柜面业务操作、内控评价等日常工作审计和大额贷款、集中采购等重点业务项目审计,并根据工作时点对网点业务和部室事项开展突击检查和接管审计,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将问题解决在内部。
问题整改化风险。该行对各类审计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明确整改的直接责任人、制约责任人和整改时限,下发整改通知书和处罚通报,并按周关注整改进度,确保各类问题及时整改完毕。同时,通过现场教育和处罚,增强员工的合规意识,有效化解了内部业务风险隐患。
结果运用促发展。该行重点做好审计监督的“后半篇”文章,强化审计结果的运用,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进行针对性的业务规范,完善相关操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员工的学习培训,提升日常业务操作合规意识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与各条线联动检查,再次进行“回头看”,有效遏制了“屡查屡犯”“前清后增”的问题,筑牢了经营管理“防火墙”。(宋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