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存贷款差额

本文目录

正确看待银行体系存贷差扩大

今年以来,银行体系存贷差增加较多。央行近日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8.1万亿元,同期新增存款22.8万亿元,9月末存贷款余额的差值为44.2万亿元,较2021年末扩大4.7万亿元,引发市场关注。

存贷差指银行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随着银行增加债券、外汇、股权等资产,贷款占银行总资产比重趋于下降,我国银行体系的存贷差总体呈现扩大趋势。有观点将存贷差扩大与储蓄向投资转化问题联系起来,并认为银行加大贷款投放就可以缩小存贷差。对此,需要探其根本、正确看待。

从理论上讲,在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作为银行负债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由银行贷款等资产扩张行为创造的。银行并不是“动用”居民储蓄存款去发放贷款,而是直接扩张资产就可以发放贷款,同时创造存款(负债)。假如银行资产端只有贷款业务,负债端只有存款业务,那么新增多少贷款就会新增多少存款,不产生存贷差。存贷差的产生是因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很多,除贷款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债券投资、外汇占款、股权及其他投资等渠道扩张资产,在不增加贷款的情况下创造负债(存款)。也就是说,存贷差的扩大是货币创造渠道多元化、不仅仅限于贷款渠道的结果。从这一点看,存贷差问题与宏观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问题是两回事,通过促进银行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并不能缩小存贷差。

存贷差扩大实际是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体现。今年以来,受超预期因素影响,局部领域信贷需求放缓,而经济循环部分环节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有所增加,托举经济需要相对更多的货币支持。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等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使得非贷款渠道创造的货币增多,存贷差因此扩大。一是财政发债力度加大。前三季度政府债券累计新增5.9万亿元,其中银行表内增持政府债券约4.7万亿元,财政获得资金后通过支出形成企业和居民存款,扩大了存贷差。二是央行上缴结存利润。前三季度人民银行累计向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元,经财政实施留抵退税后,增加了经济主体手中的存款,却没有发生贷款活动,使得存贷差扩大。三是金融工具统计因素。今年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设立了超过6000亿元的金融工具,用于补充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重点民生等重大项目的资本金。项目公司获得金融工具资金后形成银行存款,但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对金融工具的出资目前没有计入贷款,统计上也扩大了存贷差。

类似地,近年来国外主要经济体存贷差也呈现扩大趋势,主要与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特别是银行体系支持财政赤字支出等因素有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或银行通过购买国债支持财政扩张,再由财政支出转为实体经济存款,导致存贷差扩大。

因此,存贷差扩大本质上反映的是贷款以外渠道的货币创造增多,与储蓄向投资转化没有直接关系。9月末,住户部门各项存款余额增速为14.5%,较企业部门11.2%的增速高3.3个百分点;1至9月住户存款新增13.2万亿元,占全部新增存款的58%,较去年同期高6.9个百分点。存款的部门结构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存款总量,更不会影响存贷差。(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姚进)

2022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合理看待存贷差扩大

中国人民银行

存贷差指银行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随着银行增加债券、外汇、股权等资产,贷款占银行总资产比重趋于下降,我国银行体系的存贷差总体呈现扩大趋势。2022年以来,银行体系存贷差增加较多,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8.1万亿元,同期新增存款22.8万亿元,9月末存贷款余额的差值为44.2万亿元,较2021年末扩大4.7万亿元,引起一些关注。有观点将存贷差扩大与储蓄向投资转化问题联系起来,并认为银行加大贷款投放就可以缩小存贷差。对此,需要探其根本、正确看待。

从理论上讲,在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作为银行负债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由银行贷款等资产扩张行为创造的。银行并不是“动用”居民储蓄存款去发放贷款,而是直接扩张资产就可以发放贷款,同时创造存款(负债)。假如银行资产端只有贷款业务,负债端只有存款业务,那么新增多少贷款就会新增多少存款,不产生存贷差。存贷差的产生是因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很多,除贷款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债券投资、外汇占款、股权及其他投资等渠道扩张资产,在不增加贷款的情况下创造存款。也就是说,存贷差的扩大是货币创造渠道多元化、不仅仅限于贷款渠道的结果。从这一点看,存贷差问题与宏观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问题是两回事,通过促进银行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并不能缩小存贷差。

以我国今年的情况为例,存贷差扩大实际是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体现。今年以来,受超预期因素影响,局部领域信贷需求放缓,而经济循环部分环节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有所增加,托举经济需要相对更多的货币支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等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使得非贷款渠道创造的货币增多,存贷差因此扩大。一是财政发债力度加大。前三季度政府债券累计新增5.9万亿元,其中银行表内增持政府债券约4.7万亿元,财政获得资金后通过支出形成企业和居民存款,扩大了存贷差。二是央行上缴结存利润。前三季度人民银行累计向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元,经财政实施留抵退税后,增加了经济主体手中的存款,却没有发生贷款活动,使得存贷差扩大。三是金融工具统计因素。今年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设立了超过6000亿元的金融工具,用于补充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重点民生等重大项目的资本金。项目公司获得金融工具资金后形成银行存款,但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对金融工具的出资目前没有计入贷款,统计上也扩大了存贷差。

类似地,近年来国外主要经济体存贷差也呈现扩大趋势,主要与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特别是银行体系支持财政赤字支出等因素有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或银行通过购买国债支持财政扩张,再由财政支出转为实体经济存款,导致存贷差扩大。比如,美国银行体系存贷差从2007年末不足2000亿美元扩大至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前的3万多亿美元,疫情暴发后美国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2021年10月存贷差又进一步扩大至7万亿美元以上的高位,今年以来有所回落,9月末仍在6万亿美元上方。

图中国和美国存贷差

总的来看,存贷差扩大本质上反映的是贷款以外渠道的货币创造增多,与储蓄向投资转化没有直接关系。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存款总体增长较快,同时由于疫情等特殊因素,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居民存款与企业存款之间的循环不畅,反映为9月末,住户部门各项存款余额增速为14.5%,较企业部门11.2%的增速高3.3个百分点;1-9月住户存款新增13.2万亿元,占全部新增存款的58%,较去年同期高6.9个百分点,存款的部门结构发生了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存款总量,因此并不会改变存贷差。

本文源自金融界

哪个省银行不良率最高?

在披露了不良率数据的区域里,不良率最高的是海南,高达8.75%;其次是甘肃、大连,分别为6.06%、5.95%。

作者:董云峰

编辑:叶冬

世界何曾是平的,金融也不例外。

本文基于各地银保监局披露的辖内银行业数据。从中,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业区域间发展状况的高度不均衡,还能窥探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目前全国共有36个银保监局,除了31个省、自治区与直辖市,还包括深圳、青岛、宁波、厦门、大连等五个计划单列市。

鉴于各地银保监局数据披露情况各异,且披露标准不太统一,有的干脆不披露,本文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仅供参考。

总资产

据官方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44.76万亿元,同比增长7.8%。

分地域来看,北京以29.96万亿的总资产排名榜首,其他超过20万亿的还有江苏、浙江、上海和广东(不含深圳)。这五个地方银行业总资产累计达到118.51万亿元,占比超过1/3。

如果将广东和深圳加起来,则整个广东省银行业总资产达到32.4万亿,也是唯一超过30万亿的省份。若将宁波纳入浙江计算,则该省银行业体量将反超江苏。

总资产超过10万亿的区域也寥寥无几,包括山东、四川、深圳、河北、河南等地,大部分区域的总资产都在10万亿以下。

青海、西藏的银行业总资产不到1万亿,其中西藏仅为6352亿元;宁夏、海南也不到2万亿。

净利润

2021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6%。

这一口径未包含非银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及国开行等机构的数据。基于公开数据,可以预估2021年银行业净利润大概在2.5万亿左右的水平。

从公布了净利润数据的区域来看,江苏与广东(不含深圳)最为突出,分别为2574.55亿元、1972.98亿元,深圳银行业净利润也达到1055.23亿元(虽然同比缩水超两成)。这意味着,广东省银行业去年实现了3000亿元净利润,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2%。

四川、湖南、河北、江西等地的银行业盈利状况同样较为可观,在500-1000亿元之间;相对令人意外的是,广西、云南、山西和新疆都还不错,在300-500亿元之间;海南、吉林、宁夏等地银行业净利润不到100亿元,当然它们本身银行业规模偏小。

有意思的是,四川银行业2021年盈利超过900亿元,尤其国有大行赚的盆满钵满——拿走了2/3的盈利,但股份行却经营惨淡,全年亏损61.15亿元。

辽宁银行业净利润为负,去年亏损246亿元;吉林、黑龙江银行业净利润分别为51亿元、177.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7.94%、18.30%。

不良率

去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3%。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银保监局披露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有些则是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鉴于商业银行资产占比极高,因此口径上的差异不太会影响到基本结论,在此我们不做区分。

银行业资产规模最大的五个区域,也正是不良率最低的区域: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广东(不含深圳)分别为0.67%、0.74%、0.74%、0.81%、0.94%,均在1%以内。

同样令人略感意外的是,贵州、新疆的银行业不良率很低,分别为1.23%、1.29%,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深圳银行业不良率达到1.52%,显著高于北京、上海。

在披露了不良率数据的区域里,不良率最高的是海南,高达8.75%;其次是甘肃、大连,分别为6.06%、5.95%。它们也是仅有的不良率超过3%的区域。

具体到海南,2020年末,海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0.84亿元,不良率2.11%,拨备覆盖率440.71%,整体情况不算差,尤其拨备覆盖率远好于行业平均。但到去年末,海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暴增到636.89亿元,不良率飙升至8.75%,拨备率掉到了96.96%。

诡异的是,虽然海南商业银行一年间坏账增加了480亿元,去年全年却实现净利润61.42亿元,而2020年则是净亏损90.36亿元。

存贷差

所谓存贷差,指的是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差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情况。

单看数据的话,北京、上海的存款余额显著大于贷款余额,存贷差分别达到9.39万亿、7.98万亿。但要说北京、上海面临资金流出问题,并不符合常识。

对此,央行早在2005年就公开做过解释:我国金融机构存差的扩大是银行体系资产多元化的必然反映,并不是资金闲置、使用效率降低和金融对经济支持力度削弱的表现。诸如,银行持有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总量不断增长,与发放贷款具有相同效果,都会派生出等量存款,存差因此加大。

放眼全国,除了北京、上海等发达区域,大部分区域的存贷差都很小甚至为负,而河北、四川和辽宁的存贷差则相对突出,分别达到1.91万亿、1.56万亿、1.23万亿。结合各地央行分支机构的数据,河南、山西、黑龙江与吉林亦呈现出较大的存贷差。

存贷差为负,也就是贷款余额大于存款余额的区域,包括西藏、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均为西部地区。

小结

银行业是多么的不平。

整体上,银行业发展不均衡,更多是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尽管通过金融资源的倾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发展均衡。

金融应当服务实体经济,但金融不是万能的。现实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无法仅仅通过金融手段获得解决。

金融终究是第二性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