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数学建模 购房贷款问题

本文目录

与百姓说说民事请求、刑事控罪的数学模型

与百姓说说民事请求丶刑事控罪的数学模型

这个题目可能会被人感觉奇怪。法律问题怎么扯上数学模型?我们都知道物理的、化学的、经济的等学科领域,它们作为科学理论体系,其体系与理论成果(例定理)必须有数学模型来表达。法律作为社会科学,它也是一个专门体系,它们的运作也必须遵循一定规则,比如有程序法,有实体法,有上位法,有下位法等等,这些法律都需要有机结合。程序法丶实体法像一只大鸟的两翼,少了一翼就不能翱翔蓝天。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必须严格遵循所有的法律。那么,如何在办理一个具体的案件中体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本作者为表达民事诉讼请求和公诉机关控罪的基本准则,借助数字语言构建一个模型,让大家能形象的领会具体的办案要件,知道启动案件时成败的可能。

一,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一个诉讼请求(需符合最高法院的四百八十多个民事案由的规定)。

②须与被告之间有一个民事法律关系。

③相关证据。

④请求有法律根据。

为了快速判断自己的诉讼请求能否获得法院的支持,本作者依据"民法典"及司法解释,结合四十年司法实践,针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设计以下一个数学模型:=/【1-(w+k)】

即=÷【1—(w+k)】

也就是,作为分子。

【1一(w+k)】,作为分母。

其中,:代表诉讼请求。

:代表民事法律关系。

w:代表法律。

k:代表证据。

【1—(w+k)】表示案件的稳定且抗扰能力状态。很显然,作为分母其数值越大,则商越小。而这商越小,说明案件的基础事实与证据对外抗扰强度高。反之就是抗扰强度弱。

例举一个民间借款纠纷。王某请求()法院判令李某归还5万元借款,王某提供了(k)李某借条丶收据,王某同时出示了汇款凭证。根据民法典的相关条款(w),要求李某归还5万元。依法有据,诉讼请求()得到法院支持。

现在我们把以上要素代入模型可以表达如下:

诉讼请求=民事法律关系/【1—(法律+证据)】

①民事法律关系决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或义务。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行为丶法律事件而引起。如借款行为,使当事人之间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诉讼当事人之间必须有某种法律关系,如果不存在某种特定的法律关系而提起诉讼,则诉讼请求必然被驳回。

②诉讼请求必须有法律的根据以及证据,如果没有法律依据或没有证据,那么诉讼请求必然被驳回的。

③如果涉案5万元的借贷纠纷实际是当事人之间的赌债。那毫无疑问是违法。此类诉讼也是一定会被法院驳回的。

【1—(w+k)】是表达案件的一种稳定性。即要求适用的法律是唯一确定的,提供定案的证据具有排他性。

换言之,"w"的法律,是审判时的判决依据。"k"成为定案证据。因此,这是决定判决的稳定因素。

如果"w"或"k"不稳定,则直接影响""诉讼请求,故很难得到法院支持。

二,刑事控罪(本文只讲公诉案,但自诉案同样可参考)

一个刑事案件成立的条件是:①首先必须有被告人(自然人或法人)且必须是合格的主体(年龄,有刑事责任能力)。②被告人在犯罪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③有具体的犯罪行为且达到刑事处罚标准。④具备犯罪客体(即某种由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检察院作为公诉机关,对公安丶国安丶监察报送的案件在审查认为构成犯罪,移送法院(刑庭)后就面临一个问题,即本控罪法院能否作出有罪判决?这需要检察官对控罪(罪名)和适用刑法条款丶刑诉法条款以及相关证据等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确保法院能依法作出相应的有罪判决。这所有对法律条款丶证据的把握也是一个技术活。本作者也曾经是出庭公诉检察员,目前仍是执业律师且常年在一线办案。因此,对定案过程是十分清楚。由此萌生也用数学模型表达检察院控罪。这是一个尝试并希望得到同行与专家的斧正!

表达刑事的控罪,则可以用该数学模型,具体的表述如下:

对某人犯罪指控()=犯罪构成要件()/【1一(w+k】

即:犯罪构成要件作为分子,(w)刑法,+(k)证据,作为分母。

也就是:所控之罪是刑法规定的罪名。(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因此公诉机关在公诉时,必须指出①被告人触犯刑法哪一条款。②依刑事诉讼法哪一条必须追究何种刑事责任。

也同样,【1一(w+k)】是表述一个稳定的因素。即在审判时,该法律是现行有效,定案的证据具有排他性或高度盖然性。

举例:王某被控盗窃罪()。王某盗窃行为符合刑法的四个要件()王某的盗窃罪属刑法规定的罪名(w),对王某的定罪,有(k)组合证据,例如有被害人的报案、陈述笔录、有查获的赃款赃物、证人证言、勘验报告、指纹鉴定、也有被告人的供认等等,所有证据,均能相互印证。如此,法院依法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两年,检察院控罪成功。

【1一(w+k)】实质上是一个对稳定性的要求。例,某人用冥币支付嫖资,则不构成诈骗罪,(因为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公丶私财物,该案没有占有他人财物,说是诈骗罪明显属客体错误)而使用冥币行为,也不构成使用假币罪,(因假币是指假冒国家的货币,该案使用的是冥币,所以当然不能定罪,只能退回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条例处罚)又,如果指控杀人罪,被告人也供认不讳,但尸体没有找到。则杀人罪不成立。(即无法证明某个人的生命权被剝夺,即客体缺失)。由此说明关键证据的缺失,引起的扰动性强度高,如此,指控杀人罪()就不能成立。

这个【1一(w+k)】稳定性的要求,就是坚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保证不出冤假错案的底线。

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鸡兔同笼”(2)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好玩”里,有一节《尝试与猜测》的内容,介绍了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1500年前,我国古代有一本《孙子算经》的书中记载这么一个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六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雉”就是鸡,事实上,数学中的“鸡兔同笼”是一个“模型”;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可以解决生活中与“鸡兔同笼”类似的诸多问题。书上仅安排一个课时,我通常运用两个课时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课时,一题多解;第二课时,多题一解。

今年学习这节内容时,恰逢疫情,我校停课,孩子们都在居家上网课。为了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我决定把我的常规做法写下来,让孩子们再看看,希望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一课时,一题多解

为了简化,可以先把数字减小为“9头,26足”来观察、讨论、分析、解决。

方法二:列表法

“列表法”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它分逐一列表法、跳跃列

表法和取中列表法。

逐一列表法,就是逐个尝试,直至最终找到答案。比如:

鸡(只数)

兔(只数)

足数

1

8

34(×)

2

7

32(×)

3

6

30(×)

4

5

28(×)

5

4

26(√)

跳跃列表法,就是跳着尝试,直至最终找到答案。比如:

鸡(只数)

兔(只数)

足数

1

8

34(×)

3

6

30(×)

5

4

26(√)

取中列表法,就是先取中间数尝试,不行再微调,直至最终找到答案。比如:

鸡(只数)

兔(只数)

足数

4

5

28(×)

5

4

26(√)

三种方法之中,第一种是“最笨”的,但它是最原始的、最基础的方法;第二、三种方法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优化方法,最终让同学们学会用“取中列表法”。9个头,三种方法均可以用,若是90个头、900个头,“取中列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022.12.27

小学数学建模——002鸡兔同笼模型

孙子算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

这就是我国最古老的鸡兔同笼问题!我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有公式:

鸡的只数=(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兔的只数=(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其中,兔的脚数为4,鸡的脚数为2,这是已知常识。

当然,孩子记住公式,要解答上面的题目,是没有问题的

即:鸡的只数=(4×35-94)÷2=23(只)(注释:也可以先算兔的只数)

所以,兔子=35-23=12(只)(注释:然后用总数减去兔子数得出鸡数)

例题:现在,大家再来看看其他一些问题一、育才小学四年级举行数学竞赛,共20道题,做对一题得5分,不做得0分,做错一题倒扣2分。

问:①小明每道题都做了,却只得了58分,他做错了几题,做对了几题?

②小强得了64分,他做错的题和没做的题一样多,小强做对了几道题?

二、某零件加工厂按照工人完成的合格零件和不合格零件支付工资,工人每做出一个合格零件就能得到工资10元,每做一个不合格零件将被扣除5元,已知某人一天共做了12个零件,得工资90元,那么他在这一天做了多少个不合格零件?

三、有蜘蛛、蜻蜓和蝉三种动物共23只。蜘蛛有8条腿但没有翅膀,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三种动物一共有160条腿、20对翅膀。请问:三种动物各有多少只?

……

有太多的这类问题,数不胜数,如果孩子只是记住鸡兔同笼的公式,让他套其他的问题,孩子甚至都分不清哪是鸡,哪是兔,哪是鸡腿和兔腿了!哈哈!!!

所以,要想遇到这类问题,都能从容应对,顺利解答。必须要让孩子弄明白鸡兔同笼问题的本质,通过本质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答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就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鸡兔同笼模型鸡兔同笼问题的本质有哪些

1、固定量:鸡和兔的头都是一样的,都是1个,所以,鸡和兔的头总数就是鸡兔总数。

2、等差量:兔有4条腿,鸡2条腿,1只兔比鸡的腿多2,2只多4……

所以,问题的本质是,兔和鸡的腿相差2,这个等差量会造成,总腿数量随着鸡兔各自数量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而鸡兔的头相差0,总头数量随着鸡兔各自数量的变化而没有变化(后者说变化是0),是固定的。

即、每多1只鸡,总腿数少2;那么,全是鸡,总腿数会变少,少多少呢?就是多出来的鸡数(兔子变得,也就是兔子的数量)×2;

每多1只兔,总腿数多2;那么,全是兔,总腿数也变多,多多少呢?就是多出来的兔数(鸡变的,也就是鸡的数量)×2;

每多1只鸡或兔,总头数不变;

所以,再来解答孙子算经,便是

共35个头,即,兔子数+鸡数=35,

全是鸡,应该是35×2=70(只)腿,比题目腿总数94,减少了24条腿,是兔子变的。

所以兔子数量=24÷2=12(只)

所以,解答鸡兔同笼类似的问题,关键便是找到问题中的固定量,等差量,通过对固定量的改变,找到总量变化与等差量的关系。利用上述模型的本质规律,我们再来解答例题三

有蜘蛛、蜻蜓和蝉三种动物共23只。蜘蛛有8条腿但没有翅膀,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三种动物一共有160条腿、20对翅膀。请问:三种动物各有多少只?

1、题目中,固定量是什么,三个物种的总量是23只固定;蜻蜓和蝉的腿,都是6条固定,把它们放一起,和蜘蛛的腿8条,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腿的等差量2

所以,23只全是蜻蜓和蝉,应该是23×6=138(条)腿,

腿的总量变化为:160-138=22(条),这是蜘蛛变成蜻蜓和蝉,而造成的

1只蜘蛛变成蜻蜓或蝉,多2条腿,共需要多22条腿,

所以,22÷2=11,便是蜘蛛的数量。

2、蜻蜓和蝉共12只,他们腿一样多,即腿的等差为0,但翅膀不一样,翅膀等差为1

所以,全是蜻蜓,翅膀应该是,12×2=24(对)翅膀,比题目中20多4,多出的4对翅膀总量,是通过把蝉变成蜻蜓而来的。

即,蝉的数量=4÷1=4(只)

最后,如果严格把鸡兔同笼及类似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就是如下图二元线性方程即二元一次方程组,如果暂时孩子还没学到未知数和方程,可以先不教。先教会孩子找题目中固定量与变量,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方程及方程组打好基础。

解应用题,难点不是解方程,而是根据题目中的固定量与变量,结合给出的条件,找到变化规律,即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这便是初步的数学建模过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