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月光足贷款

本文目录

贷款新骗术!刚借到手的钱,转眼就被骗走!珠海已有人上当!

各位粉丝们注意!最近贷款诈骗又出了新招,新骗术的迷惑性很强,连一个很有防范意识的人都被轻易骗倒了。想见识一下新骗术的威力吗?赶紧来瞧瞧。

他“货比三家”谨慎贷款

珠海的王先生最近家里需要装修,东凑西凑还差3万多块钱,王先生便想去申请一笔贷款。

他听说现在网上贷款十分便利,上网一搜,果然五花八门,还有的平台声称“低利息、无抵押、秒放款”。

王先生挑了几个利息很低且看起来挺正规的平台,填写贷款需求后,没多久就有客服专员打电话联系他,随后加微信完善手续。

很快,王先生的贷款审批通过了,不过客服告诉他要先交998元开通会员才能发放贷款。

王先生虽然急要钱,但他还是很谨慎的。他担心交了钱后对方不放款怎么办?到头来钱没借到反而还倒贴了。他决定另找一家平台再问问看。

王先生又找了几家低利息的贷款平台,提交资料后,很快都通过审批。

但是,这些贷款公司的客服都让他在放款前交各种费用,什么手续费啊,保证金啊,还有的要他转账到指定银行卡“刷流水”来提高可借贷额度。

明明是来借钱的,为什么这些客服都让他先交钱,王先生总觉得这其中有诈,所以都没答应。

一番折腾下来,最终,王先生还是选择通过官方渠道在应用商店里下载正规的知名贷款A,在上面填写申请。

虽然利息比之前找的那些平台高一点,但毕竟是正规大公司,王先生觉得会更靠谱些。

办完手续后,平台也没要求交什么杂七杂八的费用,而且很快贷款也发放到银行卡了。

一切看起来都没什么问题。然而,贷款的钱刚到手,王先生的噩梦就开始了。

贷款刚到手马上被骗走

贷款的钱到手两天后,王先生又接到一个电话。

对方说,你好,是王XX先生吗,您最近在XX平台申请了一笔3万块钱的贷款,对吗?王先生说对对对。

对方接着说,你申请的这笔贷款啊,有问题。王先生心里一咯噔,连忙问哪里有问题,该有的手续流程都有啊,审批也通过了,钱也已经拿到手了。

客服不紧不慢地说,是这样的,因为前两天系统出了问题,导致你申请的那笔贷款利息变高了,特意来电说明情况。

客服还说,为表歉意,公司现在给你特批了一个利息更低的贷款方案,比之前的贷款利息低1%。

王先生听了之后心中暗喜,没想到还捡了个大便宜,于是问客服怎么处理。

客服告诉他,因为贷款合同已经生效,所以系统没办法修改利息,需要王先生先把之前借的钱还了,再重新申请就好了。

王先生听明白了。正准备到A上还款时,客服又告诉他,因为这笔贷款处于异常状态,所以要走特殊渠道处理,具体操作就是要把钱还到公司的贷款回收账户里。

随后客服给了王先生一个银行账号。王先生深信不疑,把借来的3万块钱原封不动地转了过去。

客服告诉他,贷款额度明天就会更新,到A里就能看到,到时重新申请贷款就可以了。

结果到了第二天,王先生打开A查看额度,并没有更新,还是显示待还金额3万块钱。王先生回拨电话联系昨天的客服,结果电话怎么也打不通。

后来王先生找到了官方客服电话,一问才知道,根本没有“利息调高了要先还款再重新贷款”的事儿。王先生是遇到了假客服,刚贷到手的钱,还没捂热乎,就被骗走了。

小心!新骗术迷惑性很强

王先生意识到自己被骗后,久久没有回过神来,自己的防范意识这么强,前面几个坑都躲过了,怎么到最后还是被骗了呢?

这是因为,王先生碰到的不是普通的贷款诈骗,骗子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升级,迷惑性更强了:

1.针对已收到贷款人群,精准信息博取信任

以往的贷款诈骗,是在借钱阶段实施诈骗,针对的是想借钱而还没借到钱的人。

而新骗术瞄准的是已经拿到贷款的人群,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受害者的贷款信息,然后冒充平台客服实施诈骗。

由于骗子说出的信息非常精准,所以往往在第一步便得到了受害者信任。

2.“更低利息的贷款”吸引上钩

博取受害者信任后,冒充客服的骗子便以“之前的贷款利息有问题”为由,要进行调整,还放出了“更低利息的贷款方案作为补偿”的甜头。

很多受害者看到有利可图,能少还点利息,无法拒绝这令人心动的诱惑,于是离上当又更近一步。

3.“还钱”而不是“掏自己的钱”,彻底放下防备

整个骗术最致命的一招在这里。

以往的贷款诈骗,骗子会在贷款发放之前,以交“保证金”、“手续费”、“开通会员”、“刷流水”等各种理由让受害者转钱。

一些像王先生这样警惕性强的人就会意识到,骗子这是在想方设法从他们兜里掏钱,所以防备心极强。

但在新骗术里,骗子说的是“先把借来的钱还了”,受害者一听,反正这钱也是从平台里借来的,这一借一还,并不是从自己兜里掏钱,看起来一点损失都没有,于是彻底放下防备。

如果是通过平台还钱,也不会出问题,关键是骗子诱导受害者绕开正常还款渠道,把钱转到指定银行账户。

这意味着,受害者借来的钱直接就转到了骗子的账户。

面对迷惑性这么强的新骗术,防范的方法,大家只要记住一点:接到类似“贷款有问题”的电话,一律通过官方平台或官方电话联系客服,求证是否确有其事,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与其他诈骗手法不同,在贷款类诈骗案件中,大部分都是些最急需用钱的人,也是被骗得最惨的人。

就好像原本已经弱不禁风的身体,还被可恶的骗子抽干了最后一滴血。

需要小额贷款的人,大多是收入不高、没有积蓄的“月光族”,抑或是刚刚被“炒鱿鱼”,失去收入来源的人。

对身处此境地的他们,可能会对亲戚朋友羞于启齿。所以,他们或许就在你的身边,而你却不知道。

如今,贷款新骗术已经来袭!

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就请分享出去吧,帮帮那些你不知道的人,不管是已经拿到贷款的,还是在贷款路上的,他们一定用得到!

(来源:珠海刑侦)

“月光族”变“月欠族” 不少年轻人靠借贷消费度日

“我算是亲身体会到了从小康到贫穷的过程。”去年的一段“负翁”经历,着实给25岁的段茜上了一课。

2018年夏天,这位“沪漂”从上一家公司辞职。由于这家经常加班的公司薪水给得较高,她希望在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好好“犒劳”自己一番。于是,她给自己买了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还通过跨境电商等渠道买了一堆化妆品。为了更靠近男友上班的公司,她搬了家,还和男友一起养了一只秋田犬。

本以为可以过一段“富人”生活的她,没想到很快就成了“负翁”。一向以“月光族”自嘲的她,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银行、支付宝账户上只剩几千元,而每天还有许多固定开销。更让她担心的是,已经过了2个月,仍然没有找好下一份工作。

无奈之下,她先跟男友借了几千元,又办理了2张信用卡借入了4万元,甚至还在2家网贷平台注册了实名账户,借入5万元。按照原本的计划,跟银行和网贷机构借的钱只是应急,找好下一份工作后很快就能还上。但她没想到的是,下一份工作的工资要延后一个月才能发。在此期间,每个月需要支付的利息就像滚雪球一般,达到了每月1500多元。

“开心一个月,痛苦一整年。”后来,段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当初借来的外债还上。在她看来,那段时间的自己缺乏金钱观念,不仅“月光”还“月欠”;而商家鼓励消费的刻意引导、借贷机构较低的审核门槛,都助长了像她一样的年轻人负债消费的欲望。

“月光”、穷忙......年轻“负翁”借款浇愁愁更愁

出乎不少人预料,一二线城市的一些年轻白领正受困于自身的经济负债问题。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显示,超两成白领2018年处于经济负债状态:盘点收入盈余时,有21.89%的受访白领处于负债状态,成为典型的“穷忙族”,存款余额为“1万-3万”的白领占20.15%,存款“5万以上”的白领为17.67%。

该报告认为,除了薪酬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存款余额的多少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月光消费”,甚至“超前消费”,也是影响存款余额的重要因素。

今年24岁的“北漂”张睿琳自嘲,自己也属于上述报告提到的“穷忙一族”。2016年本科毕业后,她在北京找了份月薪8000多元的工作,但每个月将近3000元的房租,以及固定的通勤、通讯、衣食住行等成本算下来,工资收入也就勉强够用。遇到买衣服、科技产品或者化妆品等额外的消费选项时,她不得不借助信用卡、“蚂蚁‘花呗’”等借贷产品。

起初,她认为这些借贷平台正在帮助自己渡过债务危机,但时间一久,自己的消费也越来越大手大脚。跟同龄人聊天时,张睿琳发现,很多人都是“花呗一族”,还经常以“以前我是月光族,现在是月欠族”来自嘲。

金融搜索平台融360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53%的大学生选择贷款是由于购物需要,主要购买化妆品、衣服、电子产品等,多属于能力范围之外的超前消费。许多年轻人会选择花呗、百度有钱花、360白条、微粒贷、分期乐等众多平台借贷,用于消费。通过这些借贷平台,用户可以预支额度,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

不仅职场白领,不少大学生也成为借贷消费的拥趸。1998年出生的大学生高梓豪一向是忠实的“苹果粉”,2018年10月,他用自己两个月的生活费购买了一台最新款的iPh手机。小愿望是达成了,但生活花费让他犯难了。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又陆续跟身边的同学、亲友借了几千元作为生活费。

在同学的建议下,高梓豪开通了消费信贷业务,并从中借到了2个月的生活费。但每到还款日,他就感觉自己被人催债一样不自在。在父母打来生活费,学校发下奖学金之后,他都赶紧还钱。“借钱消费就跟喝酒一样,带来的是愁更愁。”他感慨道。

消费借贷诱惑多,年轻人要“开源节流”

回忆起借钱消费的那段经历,高梓豪既后悔又向往。在他看来,穿得起潮牌、用得起新款手机,是不少同学的共同追求,虽然短期内可能需要借钱甚至贷款才能实现这些目标,但自己的未来还长,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可以还款。

高梓豪坦言,使用网络平台借贷,不只是因为自己花销太大而且消费观念在变化,也与外界的引导有关。他对某家网络借贷平台曾经推出的一则视频广告印象很深:有三个年轻人,一个快递员通过网络平台分期贷款,给自己买了一把一直想买的萨克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借贷开始了自己的跨国旅行;一对情侣也通过网络借贷,用了很少的首付就买到了第一台车。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广告好像在说,网络借贷可以帮我们去实现自己的爱好和梦想。”经历过“负债危机”后,他才逐渐感觉,这类视频广告其实在向年轻用户传递一个理念:年轻就该通过花钱来让自己过得更好,隐含着鼓励年轻人提前消费甚至过度消费的意思。

段茜也有类似的感受。在辞去第一份工作后,她也想过是否要过一段时间“紧日子”,但手机上时不时出现的借贷提醒信息,又在向她伸出“大胆消费我埋单”的“橄榄枝”。据她回忆,在两份工作的间隔期间,每个月她的手机上都能收到三四条由现金贷、消费贷平台发来的短信,提醒她“信用良好可开通借贷服务”,还“贴心地”附上了可借贷的额度和免息期。

瞄准年轻一代的网络消费金融行业近几年迅猛发展。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研究报告》统计,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信贷交易规模超30万亿元,增长率为33%;预计2018年这一领域的规模将达到40.8万亿元,增长率为19%。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认为,当下部分年轻人攀比消费、过度消费的现象比较严重,类似情况若蔓延开来,将给其个人、家庭和全社会带来风险,既增加年轻人自身和家庭的债务负担,也可能带来今后的社会养老风险。

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35岁以下的中国年轻一代,56%暂未开始为养老储蓄,44%群体中平均每人每月储蓄只有1339元,部分年轻人处于“零储蓄、高负债”状态。

在刘俊海看来,在金融“防风险”的背景下,以消费贷、现金贷为主业的网络平台更应承担社会责任,不能误导、引诱年轻消费者借钱消费;对于年轻用户,应该做好背景调查和资料审核,不能助长其过度消费的心理。否则,不仅涉嫌违法商业伦理和有关法规,也会给消费信贷行业带来负面影响,“把这个概念玩坏了”。

针对年轻“负翁”的社会现象,他也表示,年轻人既要开源也要节流。一方面,全社会要考虑怎么提高年轻人的收入水平和获得感;另一方面,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也要自食其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林来源:中国青年报

注册一张新手机卡就可以办理无息贷款?假的!

坊间“传闻”

办理手机卡就可以贷款

甚至是无息贷款?

千万不要信!存在被诈骗的风险!

手机卡被别人使用,

可能会泄露你的隐私,

损失你的财产,

甚至有可能被拿去办理贷款!

近日,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横峰县小伙小刘,是个特别推崇提前消费的九零后,在车贷、手机分期贷还款的压力下是个标准的月光族,疫情期间的开销全部通过信用卡进行。

5月初,小刘信用卡还款日期临近了,自己没有钱,也不想向家里人开口借钱,于是想到去贷款,由于银行之类的机构贷款审核慢,他变想到了从网上贷款平台进行贷款,随后在网上搜索贷款平台,搜索页面显示了好多借款平台,他随便点开一家的平台的网页,网页上就近的找到一家贷款平台,有这家贷款平台的简介、贷款流程、客服和微信。

小刘看到平台宣称贷款审核快、秒放款,只需提供身份信息,提交贷款申请,办理新的电话卡,最快十分钟放款,于是便添加了客服微信进行咨询。

对方称办理贷款前要先去营业厅办理一个手机卡,让小刘办理好后去某地见面。见了面之后,对方称办理贷款需要用新号码接听电话,过两天还给小刘。之后对方联系小刘称这个电话卡不能用了,让他打运营商的电话恢复使用。

又过了几天对方让其到营业厅把电话卡补回来,当时小刘碰巧没有时间去补。直到近日小刘名下三个正常使用的手机号码全部停机,他才意识到问题,但是信息已被泄露,电话卡也不知道被诈骗分子拿去做了什么。

其实这是收卡团伙的新招数,收卡团伙先通过微信招揽有贷款需求的人,添加微信后,以需要接听贷款回访电话为由,要求当事人前往营业厅办理新号码并将手机卡提供给他们,同时还会要求提供银行卡照片、身份证照片等信息。

这些手机卡几经转卖,大部分都已落入诈骗犯罪分子手中。信息暴露以后对本人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名下号码涉嫌案件,后期开户、使用都会受到限制。

一、办理手机卡就可以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之类的信息,不可信,都存在被诈骗的风险。

二、手机卡被别人使用,可能会泄露你的隐私,还会让你的财产有所损失,甚至有可能被拿去办理贷款这类。

三、办贷款要到正规银行去办理,要多打电话了解情况,别贪图便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