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密集落地 扩大制造业需求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来源:人民网原创稿
近期,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分行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向中山华侨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3300万元,用以支持文化和旅游项目设备购置。
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向青海大学高质量设备更新和购置项目投放贷款2亿元,贷款利率2.5%,实现了青海省首笔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落地投放。
中信银行济宁分行投放济宁市首笔设备更新改造贷款5280万元,支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设备购置和配套设施建设,贷款期限15年……
近期,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等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贷款项目在全国各地迅速落地。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重庆、辽宁、安徽、云南、海南、新疆等省区市相继投放首批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
对此,多位行业人士表示,近期频频落地的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与中国人民银行此前推出的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加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有利于扩大制造业市场需求
为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现实需求、提振市场信心,中国人民银行在9月28日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按照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本金100%提供资金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领域为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10个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对此,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此项政策工具可能产生三个效果:促投资、宽信用、兼顾内外平衡。从支持领域看,设备更新再贷款主要指向社会领域、新基建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等,直接作用是促进这些领域设备更新投资,有助于补强短板,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王青认为,在政策实施后的影响方面,政策支持新基建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领域的设备更新,短期内将推高相关领域的投资增速,长期看则有助于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综合来看,设备更新再贷款具有长短结合的政策效果。
中银研究认为,通过专项再贷款形式支持薄弱领域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有效提高了资金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匹配效率,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有利于增后劲提水平、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现实需求、提振市场信心。据温彬介绍,近10年来,技术改造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是提振制造业投资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外需逐渐趋弱、内需依赖基建的背景下,通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有利于扩大制造业市场需求,推动消费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增强发展后劲。
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不仅是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还设立了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增加了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额度。在业内人士看来,借助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信贷规模有望进一步放量,结构将更加合理。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介绍,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的工具。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将央行资金与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由于利率更优,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过程中,还能起到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效果。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相容机制,可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并释放基础货币,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平衡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招商证券联席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张一平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今年货币政策创新发力的主要方向,通过引入“激励相容机制”,该工具可向市场定向投放基础货币,并撬动银行信贷投放。
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包括近期频频落地的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在内,专项再贷款相较于目前相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水平以及大部分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利率水平。此外,在负债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再贷款工具在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水平的同时,有利于业务开展的可持续性。
投资分析丨设备更新财政贴息贷款政策分析
一.政策内容
2022年9月7日,国务院常规会议指出,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银行以不高于3.2%利率投放中长期贷款,中央财政为贷款主体贴息2.5%,贴息后企业实际贷款利率不高于0.7%。
2022年9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需求调查工作的通知》,向各地卫生健康部门收集贷款需求和贷款资金初步使用方向。
2022年9月30日,人民银行公布将对卫生健康、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等10个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提供2000亿元贷款资金支持,贴息后企业实际贷款利率不高于0.7%。
国庆期间,十余所北京重点高校、医院签订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合同金额124亿元;吉林、河南、山东等十余个地区在国庆期间加速推进设备更新改造贴息改造落地。
二.政策事件分析
1.政策加快医疗新基建建设
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6.46张,显著低于日本同期的12.63张,总量不足之外,我国医疗资源质量不高问题更是突出,以要求更高的ICU床位数为例。
2019年,国内每10万人拥有ICU床位数约5张,德国为24.6张,远远低于海外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国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暴露出了部分问题,一场以大型公立医院扩容为主的“医疗新基建”便拉开了序幕,2020、2021年各类型医院建设项目立项数量同比分别增长43.3%、29.1%,增速显著加快。
大中型医院项目建设周期一般在2-3年,因此这些项目的竣工时间主要集中在2021年到2023年。
据统计,2021-2023年竣工项目数量占比分别为26.6%、34.2%、20.9%。
近期“贴息贷款”政策的出台,国庆长假以来已经有多个省份的银行完成了贷款的发放,将加快医疗设备更新落地。
2.政策核心要点分析
医疗贷款的覆盖范围极广,包括所有公立和非公立医院,覆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及民营医院。
贷款使用方向包括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各类医疗设备购置。
国内多地卫健委均已开始执行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需求的调查工作,对各级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要求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及民营医院开展摸底调研,了解购置医疗设备需求,汇总填报需求情况表。
贷款金额大,补贴力度大。
从国常会制定的财政贴息具体计划来看,九大领域贷款计划合计涉及1.7万亿元,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中国银行等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共同参与;中央财政贴息2.5%,期限2年;贷款利息不多于3.2%,补贴后利息小于等于0.7%。
医疗领域,每家医院贷款原则不少于2000万元,截止2022年10月10日,全国已上报超过2000亿元的医疗设备贷款需求。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章涉及的企业或个股不构成投资建议)
中国央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 支持10个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中新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夏宾)中国央行28日发布消息称,其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
中国央行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上述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领域为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等10个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该负责人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有利于扩大制造业市场需求,推动消费恢复成为经济拉动主力,增强发展后劲。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议定事项,中国央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制造业等领域发放贷款支持设备更新改造。
据悉,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本金100%提供资金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