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学生被教育机构诱导贷款,频陷培训贷风波的海尔消金、湖北消金要为此买单吗?
作者:曾仰琳
“最快学习1个多月就能接单了。”
“接一个单子就1000元,每个月学费都有了,自己还有剩下的。”
“学完一个月就可以接一些漫画的线勾图,勾线很简单,就像我们小时候描字帖一样。“
以兼职为诱饵、诱导在校学生隐瞒身份办理贷款,“培训贷”陷阱卷土重来。
近日,多名在校学生向界面新闻记者反映,一家名为成都轻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轻备教育”)的培训机构以可以提供兼职为由,吸引在校学生报名学习插画、原画课程,并申请网络贷款偿还学费。当学生发现课程质量不符合预期,想申请退学退费时,机构老师却以各种理由拖延,导致学生面临消费金融公司催收,被起诉、甚至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局面。
为轻备教育提供贷款的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湖北消费金融”),也因为“培训贷”频频被学生投诉而见诸网络。
监管明确规定,金融机构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这两家持牌消金公司是否需要为此买单?“培训贷”业务该如何规范发展?
被“兼职还学费”话术诱导,在校生隐瞒身份申请“培训贷”
2021年12月,在读高三学生小红在网上看到了培训机构轻备教育的一则宣传视频,其中宣称“学原画三天快速获取第一笔收入”,原本就对绘画感兴趣的小红,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填写了个人资料,随后该机构员工通过微信联系上小红。
“最快1个多月就能接单。”轻备教育一位老师告诉小红。
在试听了一堂直播课后,小红抱着“用兼职还学费”的想法,支付了200元定金抢占了优惠名额,并报了学费为10480元的“全能班”。
据小红提供的聊天截图,一位声氪教育(轻备教育旗下子公司)员工,在得知小红还在上学的情况下,引导其隐瞒学生身份办理“学费分期”,并声称,“跟大学里面助学贷款差不多”、“免额分期跟兼职只针对非学生”。
图片:小红与声氪教育(轻备教育旗下子公司)的员工的聊天截图。
无独有偶,2021年8月,大三学生小米同样因为想学插画进行兼职而关注到轻备教育的课程。在小米提供的聊天截图中,轻备教育员工表示,“咱们同学来学习原画,都是为了接单赚钱,如果连每个月学费都赚不上的话,谁愿意来学习原画?”
图片:小米与轻备教育员工的聊天截图。
同时,该名员工还向小米发送了多张学员“成功接单”的聊天截图,金额从750元到4000元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被诱导学生给界面新闻记者提供的与轻备员工的聊天对话中,同样的“成功接单”截图反复出现。
图片:轻备教育员工给学生提供的“成功接单”聊天截图。
在轻备教育员工的劝说下,小米办理了所谓的“助学分期”,并按要求在工作一栏填写了“无业”。该名员工称,“这个助学分期可以理解为大学生一次性偿还不了学费,国家资助的助学金贷款一样的道理。”
在轻备教育学员自发建立的维权群里,大部分在校学生诉说着相同的遭遇。在学生们提供的聊天截图中,轻备教育的老师往往以“成人助学通道”、“国家助学贷款”的话术来包装“培训贷”,继而让学生扫描员工提供的二维码,在第三方借贷平台完成了贷款,涉及平台包括海尔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等,贷款金额从6780元到16000元不等。
然而,学生们在交完学费后正式开始上课才了解到,轻备教育提供的录播课程多为理论课程,直播课程也无法学到有用的技能。学生们联系机构退费,被告知学习协议中规定,退学需要在协议生效后7日内,机构还会扣除30%的违约金和相关费用。
“我说我不学了,问他们能不能退款、解除合约,他们说不能,只能去上课。”小红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报名后第三天她就要求退课退费,但轻备教育的员工不同意,甚至不回信息。
今年1月至今,小红一直收到海尔消费金融的催收电话。7月,小红被短信告知因贷款长期逾期,海尔消费金融近期即将正式整理材料进入诉讼流程,让她做好应诉准备。目前,不少同学同样面临被电话催收的困境。
图片:小红被短信告知将被起诉。
界面新闻记者多次致电轻备教育官网电话和该公司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登记的电话,均未接通,向该公司邮箱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
据一位学员提供的与离职轻备员工的通话录音透露,轻备教育目前线上业务已经停办,停办原因一来是线上业务不好招生,成本太大,二是线上退课率太高,整体盈利达不到预期。
在校生轻易通过贷款审核,海尔、湖北消金为何频陷“培训贷”风波?
为什么在校学生可以轻而易举通过贷款审核,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
界面新闻记者通过扫描教育培训机构员工发给学生的某贷款平台二维码,发现在注册上述平台时仅需输入手机号、短信验证码,打勾“我已阅读《用户注册服务协议》《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披露信息》”,即可进入完成注册进入贷款申请页面。
在扫描另一家贷款平台的二维码进行注册时,填写完手机号、短信验证码后,就跳转至上传身份证,整个注册过程中没有出现《用户注册服务协议》等协议。
从小红给界面新闻记者提供的申请贷款短信截图来看,在海尔消费金融从申请注册到贷款通过,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图片:小红提供的贷款签约过程的截图。
小红也向界面新闻记者坦言,注册过程并没有仔细看合同,申请贷款时也是按照教育培训机构员工所说的,勾选“非学生承诺函”,并在工作经历中填写“无业”,同时,申请时不需要提供学历证明。在消费金融公司第二天电话回访中,小红也按照此前填写的信息进行回复。
对于在校大学生互联网贷款的业务,监管有明确规定。
2021年3月,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同时,《通知》规定,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综合评估大学生征信、收入、税务等信息,全面了解信用状况,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通过电话等合理方式确认第二还款来源身份的真实性,获取具备还款能力的第二还款来源(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表示同意其贷款行为并愿意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严格把控大学生信贷资质。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如果上述情况为事实,轻备教育涉嫌为获取自身利益,诱导在校大学生办理消费金融产品。
“在监管已经明令禁止对在校学生放贷的前提下,如果已知是在校大学生身份,就属于违反相关的管理规定。更多的责任在于消费金融公司,作为监管发布条例主要的监管对象,消费金融公司没有做到充分审核就大额放贷,明显未落实相应监管要求。而学生明知是造假,也予以配合,本身就是放弃自身权益的表现。”王蓬博表示。
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亚提出,在这个事件中,培训机构存在诱导、欺诈的行为,消费金融公司也存在风险把控不力的问题。如果培训机构构成欺诈,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如果仅涉嫌虚假宣传,则可能需要承担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责任;另外培训机构存在诱导欺诈学生签署合同,签署合同后未按约定履行合同的情形,也需要从民事角度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消费金融公司没有严格审查借款人实际情况、合作机构的风险把控上也存在问题,则可能受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轻备教育存在不当营销宣传、诱使学员借贷行为的嫌疑。而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在借贷行为之前充分尊重申请人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提前向用户展示合同内容,在风控过程中也应当调查申请人的真实意愿,但从贷款过程来看,机构既违反了贷款业务基本的审查流程,在尽职审查中的义务有所缺失,也纵容了场景方的不当营销,对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值得关注的是,此事件中涉及的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两个平台,已不止一次陷入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的“培训贷”风波中。
今年3月,界面新闻记者曾报道,大学生在求职时被面试机构诱导,在海尔消费金融办理了培训贷款。
另据多家媒体报道,湖北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多次因“培训贷”纠纷被在校学生投诉,涉及多家培训机构。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涉及在校学生的贷款的投诉,合计超过500条。
天眼查信息显示,海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4年12月,法定代表人为李占国,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其股东包括海尔集团公司、北京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具建材广场有限公司、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逸荣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天同赛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30%、25%、19%、16%和10%。
湖北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4月,法定代表人为周楠,注册资本金9.4亿元,其前三大股东为湖北银行、新疆特易数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新疆特易数科”)和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31.91%、24.47%和12.77%,其余股东包括TCL集团、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10.64%、10.64%、4.79%和4.79%。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消费金融第二大股东新疆特易数科于2020年5月获批入股,在获批前一个月,其唯一的大股东由玖富数科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玖富数科”)变更为北京利荣兴商贸有限公司(下称“利荣兴”)。从股权结构来看,玖富数科与利荣兴并无直接关联,但利荣兴的另一家全资子公司(北京联云智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任一帆,同时也是玖富数科的法定代表人。
业绩数据显示,2021年,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净利润分别为1.91亿元和0.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3%和481.3%。
对于“培训贷”风险,今年4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第1号预警提到,有培训机构以提供兼职工作为由,诱导学生接受课程培训,并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填写不真实信息办理“培训贷”。学生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后,无法学到有价值的课程和专业技能,更无法获得前期承诺的兼职岗位,却因为退费难而背上了沉重的贷款债务。而在监管处罚方面,目前已有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因学生贷款管理不规范、线上个人贷款业务偿债能力审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违规行为,遭到监管部门通报和处罚。
多填一道信息多流失一批客户,“培训贷”业务该如何规范发展?
“哪怕让用户多填一个信息,都会产生客户流失率。”面对频发的“培训贷”风波,消费金融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
一位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目前,在验证学生身份上,消费金融公司最大的难题在于无法获取学信网的数据。加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监管对于数据要求日趋严格,因此,目前针对18至23岁的用户,行业常见的做法都是设置“非学生承诺函”的选项,并通过电话回访二次确认用户信息,以此来避免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
对于为何不设置强制阅读合同的选项,以及要求用户上传学历证明的问题,该人士坦言,如果在用户申请贷款产品时多加一道程序,比如让用户上传学历的证明材料,或强制阅读完合同再打勾,或是要求用户阅读完合同后像签署保险合同一样抄写“本人已阅读合同条款”等,都会流失一定的客户。
“从外界来看可能只是在产品设计时多加了一个动作,但对于机构来说,哪怕让用户多填一个信息,都会产生客户流失率,尤其如果是让用户抄写已阅读合同的字样,估计可能流失至少10%的客户。”上述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只能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给用户好的体验,在用户体验、获客和合规三个方面取得一个平衡。
另外,界面新闻记者从多位消费金融人士处了解到,虽然经监管批准可以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但是由于落实第二还款源操作较为困难,目前业内尚无公司推出相关的消费金融产品。
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为规避“校园贷”风险,会选择“一刀切”的策略,即不给23岁以下的用户发放贷款。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部分18岁至23岁的已工作的用户确实也存在消费金融的需求,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在无法通过学信网获知用户是否为学生的前提下,会选择让这类用户在申请贷款时勾选“非学生承诺函”。
“最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利润压力,因此在吸收用户上不遗余力,表面上完成了监管要求,实际上并没有重视相关监管规定。浅层次的原因在于确认机制问题,很容易被上游导流平台造假,技术风控能力欠缺。”王蓬博称。
对于规范“培训贷”业务的发展,王蓬博建议,消费金融公司还是要把合规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予以重视,完善相关的风控管理机制。
针对消费金融公司,李亚建议,应当优化与培训机构的合作方式,加强对机构的审核和贷后管理。不仅要审核借款人,更要监控培训机构经营财务动态,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应对,以降低因培训机构跑路给消费者造成的资金损失。
针对监管部门,李亚进一步指出,建议从两个方面去规范,一方面是业务监管,严防虚假宣传、诱导贷款,杜绝陷阱条款、霸王合同;另一方面是资金监管,规范培训机构的收费范围、要求培训机构缴纳风险保证金或预付款的三方存管,降低培训机构卷款跑路风险。另外,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衔接,联合执法,不能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苏筱芮则建议,消费金融公司应确认客户申请意愿的真实性,比如参照银行机构使用的“双录”流程,确认客户是否接受产品的属性及规则等,相关资料作为合规工作的重要构成进行留存。另外,金融部门监管和培训机构的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通报力度,增加消费金融公司、培训机构的违法违规成本。
目前,在轻备教育报名课程并贷款的学生们陷入退费难、无力还款而被催收和起诉的困境。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王蓬博认为,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审核的责任,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尽量配合监管核查,耐心和消费者协商,也可考虑适当放宽相应的还款条件。
李亚提出,首先,消费金融公司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规范对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放贷行为。第二,要加强贷后管理,确保借贷资金流向符合贷款合同规定;最后,妥善处理逾期贷款,规范催收管理,严禁任何干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暴力催收行为,不得非法曝光、泄漏学生个人信息。
对于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与轻备教育合作情况、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消费者权益等问题,界面新闻记者发送采访函至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截至发稿,均未收到回复。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的小红、小米均系化名)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分期付款变分期贷款,升学教育公司的套路有多深?|教育315
实习记者|陈振芳
田丽正经历一场“退费拉锯战”。
去年1月,中专结业的她,通过学历提升公司升学教育,购买了山东师范大学的中专升大专、山东大学大专升本科两门课程。由于专业不符合预期,今年2月25日,田丽要求退款,但被升学教育工作人员以“没有费用可退”为由拒绝。
目前田丽的大专课程仍剩余280小时47分钟,本科课程尚未使用。
3月3日,界面教育以学员身份询问升学教育销售,对方称,田丽所报的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均与升学教育有合作。但两校于当日回复界面教育称,与升学教育并无合作,且山东师范大学学校未设立大专学院。
天眼查显示,升学教育的关联企业是深圳市升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最早于2011年提供成人学历提升服务,涵盖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远程教育、研究生考试、教师资格证和会计资格证等考试项目服务。2018年获深创投近亿元A轮融资。
截至3月3日,升学教育在黑猫投诉已有10536条投诉,主要集中在“退费难”、“分期贷”、“诱导报名“、“霸王合同”、“虚假宣传”上。
界面教育以关键词“升学教育、贷款”搜索,黑猫投诉显示有2594条投诉结果。其中多位学员称,销售当时的话术是,“可以分期付款,但未告知是分期贷款”。
正在申请退费的田丽也遭遇这种情况,“不确定自己是否遭遇了培训贷,(销售)只说是分期付款,我也没找到分期培训贷的合同。”
田丽的两门课程共计13239元。合同显示,首付662元,每月支付1049.12元,累计一年可结清学费。她每月都向“(特约)深圳南山宝生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支付学费,天眼查显示,深圳南山宝生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支持长期、短期贷款服务,其大股东为洛阳银行。
升学教育或有多个贷款合作方。据黑猫投诉匿名用户赵峥提供的截图显示,其使用的是“融易分期”。天眼查显示,该机构关联企业为上海世渺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由时光金科(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
赵峥是在购买课程的第二天,发现自己遭遇分期贷,遂提出退费。升学教育以“财务出款慢、三个月以后再说”为由延迟退费申请。此外,赵峥被要求缴纳违约金1047元、继续缴纳3个月的分期贷款。如今他已经被升学教育员工拉黑。
从业3年的教育销售李明告诉界面教育,销售人员一般会弱化贷款信息,转而强调分期付款,且一般都会要求学员手持身份证拍照,以及人脸识别等步骤,消费者可以据此注意甄别。
学员在不知道分期贷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申请退费?
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梁玉茹合伙人律师告诉界面教育,“违背学生真实意愿,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情形的,学生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培训合同,不过学生需要提供能够证明欺诈、胁迫、重大误解事实存在的证据。”
因公司倒闭,另一家学历提升机构的学员也遭遇退费难题。
2月28日,广州20年老牌教培机构佰平教育发公告称,因近期融资失败、资金链断裂,即日起停止各项教学与服务,将申请破产清算。佰平教育十余家分公司已注销。
佰平教育关联公司广东佰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天眼查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曾多次因合同纠纷等被起诉,今年1月被强制执行32684元。
黑猫投诉上的一名匿名用户称,去年4月30日,他一次性缴纳专升本费用6950元。截至2月27日,佰平教育既未帮忙办理入学手续,也未缴纳相关学费,致该学员丢失学籍。
“如果公司破产,学员需要申报债权。该债权一般需要经法院确认后,学员才可以参与到破产财产分配中。如果公司的股东未实缴注册资本,则在应缴范围内对学员承担赔偿责任。”梁玉茹律师告诉界面教育。
教培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来自于预收学费,包括现金支付和教育贷款。其中现金支付的客群有限,教育培训贷可以作为扩大客群的手段,实现预收费增长。
一旦教育公司资金链断裂或破产,学员将遭遇退费难、继续还贷款的压力。因为贷款服务是学员和第三方金融机构独立签订,学员不能因为教育产品的终止而拒绝缴纳贷款。
今年7月,“双减”政策明确规定,校外培训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3月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其中也提到“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
随着K12学科培训、素质教育预收费逐步纳入监管,面向成人的教育贷监管措施或在路上。去年,中公教育收安徽监管局警示函、深交所关注函、遭遇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学员贷也是焦点争议焦点之一,中公教育回应称,“学员贷属于阶段性市场策略,将缩小其占比。”
“现在一般都不会推荐学员使用分期贷。内部对培训贷有严格审核,学员使用分期贷会导致销售提成降低。”一位成人教育机构内部人士告诉界面教育。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田丽、小雨、李明、赵峥均为化名。)
报考学历却被诱导网贷交学费?多条贷款申诉涉暴力催收
消费者李女士表示,其近期在一笔成人教育贷中,因教育机构资质存疑,她提出退款,却发现合同中注明需扣除贷款利息等费用,而此前销售人员告知其贷款无利息。
类似李女士在贷款行为发生后,对产品设计、服务费用产生疑问的情形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并不少见。就互联网贷款多头收费、高利息、催收等问题,过去一年在深圳金融监督管理局有40多项申诉。南都记者梳理看到,消费者对互联网贷款多头收费及暴力催收问题反映强烈。
——典型个案——
贷前表示无利息
退费时合同要求扣除利息
2021年11月,西安消费者李女士在社交媒体平台关注到一专升本的招生广告,联系上了招生负责人员。该人士向李女士表示其为西安电大直属五分校的杨老师,负责对外招生工作,并展示分校的招生证书。李女士便经该人士的介绍,报名了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
李女士表示,杨老师告知其报名费可分十二期偿还,且无利息与服务费。“先交了907元的报名费,然后拉进一个群,专门办理贷款的老师让我下载视频会议,线上进行办理,办理期间非常快。”李女士回忆表示,起初以为学费是分期支付,后来才知道是贷款。扣除此前缴纳的907元报名费,李女士剩余8167元费用通过深圳南山宝生村镇银行办理了账期为12个月的贷款分期。
贷款后银行将贷款本金下放给了对方,李女士收到一张发票。“看到发票与合同时才发现票据开的是深圳以学教育,”李女士表示,杨老师对此解释称机构来支撑更好地服务。李女士表示,其家人对此情况存疑,便向西安电大直属五分校核实双方合作情形。“他们(西安电大)表示与该机构没有合作。”李女士表示。
南都记者向西安电大直属五分校核实此情况,分校方面表示,未对外开展培训合作,且五分校在两年前就已合并,不可能以五分校名义对外招生。截至目前,南都记者多次联系深圳以学教育,均无法达成联系。
李女士表示,由于提供教学服务的并非西安电大直属五分校,其向当时与其对接的杨老师提出退款。“他们说合同上规定,让我提供贫困证明才给退费,”李女士表示贫困证明又不是想开就能开,而且当时签署合同时,对方并未详细对这些条款进行说明。
根据李女士提供合同显示,深圳以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甲方)通过网络培训平台向李女士(乙方)提供所购买的培训课程。李女士购买此服务应付深圳以学教育9074元,其中包含50%课时费、15%资料费、20%平台注册费、15%班主任服务费。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女士此笔贷款分期中,并未显示贷款利率等项目,其剩余8167元费用等分为12期进行还款。但在合同中则规定,通过贷款方式支付的,深圳以学教育机构扣除20%平台注册费、按相关比例核算的课时费、分期贷款产生的利息与手续费等项目后,退还剩余部分。
李女士表示:“分期的时候说是没有利息和手续费,但我看到合同上面说退款要扣利息这些,他们给我大致算了下,说要扣4000多。”由于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李女士表示准备线上诉讼。
——行业现象——
超40条互联网贷款申诉
涉多头收费及暴力催收问题
与李女士一般,对产品设计、服务费用产生疑问的情形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并不少见。
南都记者梳理深圳市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公开信息发现,去年以来在深圳金融办官网留言选登内容110条左右的留言中,近半为互联网贷款方面问题。而其中,消费者所申诉问题的高发领域也是此前监管多次提及问题。
在41条申诉留言中,暴力催收的问题达15条,而比暴力催收更受消费者“诟病”者为贷款综合成本问题。23条提及贷款中隐含的保险费、担保费、平台服务费等高额收费项目,推高借贷成本问题。
从申诉问题角度来看,消费者反映暴力催收、骚扰第三方联系人方面情况有16条,指向11家企业。包括深圳普罗米斯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深圳宝宝分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分期乐、微众银行、、佰仟金融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安信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即有分期、卫盈联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我来数科)、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其中,深圳即有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旗下即有分期被反应暴力催收问题数量最高,为4条;分期乐、微众银行旗下微粒贷、招联消金则各有2条。
记者注意到,多数消费者所反映暴力催收问题中,还包括催收人员向借款人家人、朋友、同事等进行表现催收,而产生的个人名誉权受侵犯的申诉。
而在高额担保费、平台服务费等其他收费项目推高借贷成本的问题方面,共有23条留言指向14家机构。
一位消费者表示,其在2019年8月通过一网贷平台申请了一笔贷款,本金24万,分36个月偿还。后来发现,每期还款近1.1万元的费用中,7500元为本息,此外包括1917.6元的服务费、1568.6元保险费,及15.84元担保费。该消费者表示,每期还款费用中,有30%的还款金额为额外费用。
该消费者表示,贷款时,该网贷平台融资担保的销售人员并未向其介绍这些收费项目,且合同说明该笔贷款年化利率为7.6%,但实际贷款利率达到50%。
南都记者通过贷款计算器得出,前述消费者该笔贷款中,实际贷款成本为年化利率35.9%。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消费者前述注明年化利率为7.6%的贷款合同,是该笔贷款的资金提供方北京中关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出借人与消费者签署的借款合同。
涉及该网贷平台的9条消费反映中,8条均为对公司贷款产品中包含的高额平台服务费、保险费方面的申诉。
此外,涉及贷款综合成本高企申诉的主体好包括深圳市小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小赢卡贷、58金融、小象优品APP、即有分期、我来数科、深圳市广盛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微享加)、深圳萨摩耶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省呗)等。
业内解读
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三方关系何解?
即便互联网贷款简化了流程,但消费者与出借人之间的关系并未改变,相关合同一经签署,法律关系即明晰。业内专家表示,消费者在签署合同前,应多注意自身需承担的责任。
宝生村镇银行方面向南都记者介绍,银行与李女士的贷款是消费场景下的信贷分期业务,双方签署了合同。贷款合同约定,银行受托支付李女士申请的消费贷款。对于教育机构产生纠纷的情形将纳入合作商户考核指标。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表示,在消费者、培训机构、金融机构三者关系中,信贷服务是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合同单独成立,法律关系相对清晰。金融机构基于自身风险管理需要对培训机构进行调查,不意味着金融机构应就培训机构的资质对消费者负责。
场景分期纠纷中,董希淼进一步分析表示,若问题出现在培训机构等场景方,本质上不是金融服务方面的问题。相反,金融机构可能也是受害者。消费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责任应由消费者自己承担。同时,金融机构在选择场景合作方的时候,应更加审慎。如果培训等细分领域发展不规范,那么金融机构应减少合作。这也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
如何认识贷款多头收费及暴力催收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暴力催收是近几年借贷领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司法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对此进行了重点整治并出台相关监管规范。
2020年发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银行以及银行合作的催收机构,要求不得对与贷款无关的第三人进行清收。在2021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协会信用卡催收工作指引》(试行),对此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严禁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或骚扰。联系第三人不得透露债务人的详细欠款信息和欠款金额,可询问债务人的联系信息,或请其代为转告债务人与银行联系。当第三人明确愿意为债务人偿还欠款时,可视情况提供还款所需必要信息;当第三人明确要求不得联系时,经确认其为无关第三人,则催收人员应限制后续联系行为。
于百程表示,因此,如果消费者遭遇上述违规的被催收行为,可以向涉及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投诉
对于多头收费问题,于百程表示,在互联网贷款中,贷款合作平台的收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也做了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明确要求合作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保险公司和有担保资质的机构除外。合作机构属于银行的服务方,应向银行收取服务费,而不是直接向借款人收费。
部门说法
银保监会提醒消费者:
认真阅读合同条款,不随意签字授权
3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第2期消费者风险提示,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
银保监会指出,近年来,时有消费者投诉反映过度授信、信用卡分期手续费或违约金高、暴力催收等。此外,一些商家诱导消费者以贷款或透支方式预付费用,后因各种原因不能持续经营,导致消费者不仅无法享受本已购买的服务,还要面临还款压力和维权困难。对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
银保监会表示,若消费者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注意阅读合同条款、授权内容等,签约授权过程比较随意,容易被诱导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
同时,消费者应该知道,使用消费信贷服务后,需要依照合同约定按期偿还本金和息费,信用卡分期、信用贷款等息费未必优惠,折合年化费率计算后的综合贷款成本可能很高,过度信贷易造成过度负债。
“提高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意识”银保监会提醒表示,在消费过程中提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认真阅读合同条款,不随意签字授权,注意保管好个人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信息。不随意委托他人签订协议、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避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一旦发现侵害自身合法权益行为,要及时选择合法途径维权。
采写:南都记者叶霖芳实习生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