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集团全球资产重组进行中,捷信消金证实将在中国寻找“股权合作伙伴”
二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下降 专家建议提升信贷投放精准性与直达性
央行:二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56.6%,比上季下降15.8个百分点
捷信集团全球资产重组进行中,捷信消金证实将在中国寻找“股权合作伙伴”
记者苗艺伟
自去年3月亿万富翁彼得·凯尔纳因直升机事故意外去世后,其创立的全球消费金融巨头捷信集团就面临着消费金融业务重组。
在占据捷信营收半壁江山的中国市场,捷信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捷信消费金融也早已传出寻求合作伙伴的消息。
今年4月13日,捷信消费金融对该消息正式回应称,捷信的确希望通过寻找实力雄厚的股权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强其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业地位,以整合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并使运营更加本土化。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捷信在中国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同业竞争压力。自2019年以来,捷信消费金融行业老大的位置逐渐被其他同业超越。在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捷信消金砍掉大量线下业务,但是线上商城业务始终在流量端无法突破,同时,其在中国市场融资渠道也相当受限,导致放贷规模、净利润等重要经营指标快速下降。
根据PPF集团最新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财报,捷信消费金融本期营收7.25亿欧元,净利润4.62欧元,去年同期则为10.8亿欧元,同比下降近六成。
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捷信集团在中东欧市场终于完成了筹划三年之久的交易,并同时寻求在俄罗斯、中国、东南亚等市场进行消费金融的重组。
具体来看,在中东欧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市场,2021年11月,历经长达三年谈判,捷信集团母公司PPF集团宣布与MONETA银行完成了一项高达12亿美元的交易,根据新签署的协议,MONETA将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iBk,以及PPF集团旗下消费金融业务和P2P公司Bx。
在俄罗斯市场,早在2021年10月,PPF集团就已经为其信贷公司HCiBk在俄罗斯的业务寻找买家,其中,潜在的买家包括匈牙利银行集团OTP,以及俄罗斯投资集团AFKSi,二者均正在就收购俄罗斯的HCiBk进行高级谈判。
据悉,HCiBk是PPF集团的最后一笔主要俄罗斯资产之一,这笔交易将是俄罗斯银行市场最近规模最大的收购之一,但至今,多个交易方均尚未对交易发表评论。随着HCiBk的出售,PPF集团将有效地撤出俄罗斯,只剩下其商业房地产管理业务。
此外,早在2021年9月,捷信集团在东南亚和印度也寻求向新合作伙伴出售股权等交易,目前交易结构也尚未确定。捷信集团在印尼、菲律宾、越南、印度的业务总价值约在20亿至25亿美元。
2021年12月,捷信母公司PPF集团CFOKiJikv(卡捷琳娜·吉拉斯科娃)曾经在捷克布拉格公开表示,对于全球市场的一些国家,我们认为有强大的发展潜力的,希望进一步发展它们,并继续独资运营业务,另一类国家,我们认为价值潜力有限,增长有限,此外,还有的国家有潜力,捷信集团可能会邀请合作伙伴加入该业务,为其贷款提供批发资金。但在采访中,她拒绝确定哪些国家属于上述哪个类别。
Jikv还表示,自新冠病毒大流行开始以来,捷信集团受到了不小的打击,2021年上半年,集团亏损1.78亿欧元,主要原因归于中国、印度市场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当被问及该集团也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以及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运营一年后情况时,Jikv表示很难说。
捷信集团成立于1997年,由已故捷克亿万富翁彼得·凯尔纳创立,是一家国际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在全球9个国家开展业务,其控股股东为PPF集团。
据福布斯估计,彼得·凯尔纳生前净身价约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45亿元),同时,他还是中国最大消费金融公司捷信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2021年3月27日傍晚,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克尼克冰川地区一架观光直升机坠毁,机上5人死亡、1人重伤。死者包括彼得·凯尔纳,享年56岁。
在中国,PPF集团于2004年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2007年在中国深圳市福田中心区CBD设立了捷信中国总部,并于2008年分别开启了在深圳、成都、天津等地的消费金融服务;2010年2月21日,PPF集团正式在中国获得监管批准,并在中国启动建立第一个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中国)有限公司,至今,其仍是中国唯一一家外资独资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
二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下降 专家建议提升信贷投放精准性与直达性
本报记者苏向杲
见习记者杨洁
6月29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二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56.6%,比上季下降15.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3.9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季度我国经济受到散点疫情反复的影响,信贷修复进程遇阻,在疫情管控之下,部分地区物流受阻,企业开工率较低,工业生产与出口贸易都面临较大压力,导致信贷需求进一步下滑。此外,一季度信贷投放冲量可能占用了一部分二季度的项目储备,导致信贷表现乏力。
上述观点在贷款总体需求指数的细项上也得到了印证。分行业看,第二季度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为59.7%,比上季下降1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为58.5%,比上季下降8.8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贷款需求指数为53.8%,比上季下降8.9个百分点;房地产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41.5%,比上季下降5.7个百分点。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51.4%,比上季下降8.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为54.2%,比上季下降9.5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为61.0%,比上季下降13.0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晔林分析,二季度,上海疫情持续时间长、管控力度大,从封控停摆到全面复工复产复市长达两个月以上,不仅影响上海本身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他地区与上海供应链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市场主体均受到影响,信贷需求进一步下滑。同时,地缘政治动荡对国内经济活动的负面溢出效应也集中体现在二季度,进出口企业以及受能源等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的企业信贷需求下滑。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中,多重短期因素叠加之下二季度贷款总体需求降低。
近段时间,一系列稳增长举措密集出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值得一提的是,6月30日,《证券日报》记者从重庆银保监局获悉,该局督促辖内大型银行全力以赴增加信贷供给,截至5月末,辖内大型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达到20012亿元,较年初增加800亿元。
“在党中央坚持实施动态清零政策、全国常态化防控措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进入三季度,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或将快速减退,在此基础上,银行机构应多措并举,引导居民和企业被抑制的信贷需求合理释放。”李晔林认为,商业银行应着力提升信贷投放的精准性和直达性,积极对接传统基建重大项目和新基建领域的新需求。配合各项财政税收纾困解难措施,并积极支持融资担保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
在银行挖掘有效贷款需求方面,明明从三方面提出建议:首先,继续推进存款报价改革以调降银行负债成本,发挥LPR报价制度对贷款利率的“指导作用”,优化贷款审批流程,促进实际贷款利率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次,积极响应政策工具,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和碳减排支持工具,在政策辅助下加强对上述领域的信贷投放;最后,结合区域特点做好差异化经营,深耕本地,挖掘优质的企业和项目,主动提供信贷支持。
经历了4月份新增信贷社融数据短期遇冷,5月份超出预期,6月份信贷社融数据也较受市场关注。李晔林预计,6月份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和银行业新增贷款将显著提升,下半年可能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银行机构贷款占总资产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并充分利用政策工具持续优化信贷结构,使信贷资金流向最为需要的行业与领域。
明明认为,后续信贷将遵循“总量-结构”的顺序逐步修复,每月新增规模同比少增的趋势将结束,随后中长贷占比逐步抬升,票据冲量行为弱化,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望超过21万亿元。社融同比增速也将震荡上行,由于基数原因,预计三季度将是增速高点。
(编辑李波白宝玉)
央行:二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56.6%,比上季下降15.8个百分点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9日讯据央行网站消息,2022年第二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二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56.6%,比上季下降15.8个百分点。
调查与分析
2022年第二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
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一
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
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17.8%,比上季下降16.6个百分点。其中,有33.1%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正常”,比上季减少29.0个百分点;有65.7%的银行家认为“偏冷”,比上季增加31.1个百分点。对下季度,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为31.9%,高于本季14.1个百分点。
二
银行业景气指数和银行盈利指数
银行业景气指数为66.0%,比上季下降6.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银行盈利指数为60.1%,比上季下降5.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
三
贷款总体需求指数
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56.6%,比上季下降15.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3.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为59.7%,比上季下降1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为58.5%,比上季下降8.8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贷款需求指数为53.8%,比上季下降8.9个百分点;房地产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41.5%,比上季下降5.7个百分点。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51.4%,比上季下降8.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为54.2%,比上季下降9.5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为61.0%,比上季下降13.0个百分点。
四
货币政策感受指数
货币政策感受指数为69.3%,比上季上升6.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6.4个百分点。其中,有40.3%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宽松”,比上季增加12.7个百分点;57.9%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适度”,比上季减少12.6个百分点。对下季,货币政策感受预期指数为73.6%,高于本季4.3个百分点。
编制说明:
银行家问卷调查是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建立的一项季度调查。调查采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境内地市级以上的各类银行机构采取全面调查,对农村信用合作社采用分层PPS抽样调查,全国共调查各类银行机构3200家左右。调查对象为全国各类银行机构(含外资商业银行机构)的总部负责人,及其一级分支机构、二级分支机构的行长或主管信贷业务的副行长。
银行家调查报告大部分指数采用扩散指数法进行计算,即计算各选项占比,并分别赋予各选项不同的权重(赋予“好/增长”选项权重为1,赋予“一般/不变”选项权重为0.5,赋予“差/下降”选项权重为0),将各选项的占比乘以相应的权重,再相加得出最终的指数。所有指数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指数在50%以上,反映该项指标处于向好或扩张状态;低于50%,反映该项指标处于变差或收缩状态。
主要指数计算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1.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反映当前宏观经济状况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季经济“偏热”和“正常”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
2.货币政策感受指数:反映银行家对货币政策感受程度的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季货币政策“偏松”和“适度”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
3.贷款总体需求指数:反映银行家对贷款总体需求情况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行本季贷款需求“增长”和“基本不变”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
4.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反映银行家对制造业贷款需求情况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行本季制造业贷款需求“增长”和“基本不变”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
5.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反映银行家对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情况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行本季基础设施贷款需求“增长”和“基本不变”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
6.大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反映银行家对大型企业贷款需求情况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行本季大型企业贷款需求“增长”和“基本不变”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
7.中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反映银行家对中型企业贷款需求情况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行本季中型企业贷款需求“增长”和“基本不变”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
8.小微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反映银行家对小微型企业贷款需求情况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行本季小微型企业贷款需求“增长”和“基本不变”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
9.银行贷款审批指数:反映银行家对贷款审批条件松紧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行本季审批条件“放松”与“基本不变”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
10.银行业景气指数:反映银行家对银行总体经营状况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行本季经营状况“较好”与“一般”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
11.银行盈利指数:反映银行家对银行盈利情况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行本季“增盈(减亏)”与“持平”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