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不可怕,不会算利率才可怕,低息银行贷款成了“高利贷”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超前消费,所以贷款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
买房当然需要贷款,有些人连买个手机也想到了贷款的方式,这也无可厚非。
但是可怕的不是贷款,可怕的是不会计算贷款利率,以为借了一笔低息的贷款,但说不定还的是一笔高利贷。
01小罗看上了新出的一款手机,但是刚好手上的钱不够,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因为他非常熟悉怎么样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互联网的贷款。
当然,他也知道网贷会有很多的问题。因此,他通过申请的贷款是来自正规银行的,这就让人放心多了。
在宣传资料中,他找到了一款很合适自己的贷款,向这家银行贷款6000元,分九个月还,每个月只需要还689元。他算了一下,一共要还给银行6200元。
但是,由于他对利率不太熟悉,所以他就向一位当年的学霸同学请教。当时他提的问题也挺简单的:“同学请帮忙,我想借一笔6000块钱的贷款,现在要还九个月,每一个月还689,那么算下来这一笔贷款的利率是宣传中4.44%吗?”
很快他的同学就回复他信息了,跟他详细分析了利率怎么计算。
首先有一种叫做名义利率的方法,他借了银行6000元还的是6200元,利息是200块钱占本金的3.33%。因为他借的是九个月不是一年,折算成年利率是4.44%。所以这一笔贷款,名义的贷款利率年化是4.44%。
但实际利率并不是这样,因为它虽然向银行借了6000元。但是他从借了这笔钱开始就每月还本金和利息,所以实际上借银行的本金是在不断减少的,通过计算公式可以推导出,实际的利率应该相当于8.9%左右。
02他听了一通,其实也就是似懂非懂的,但是他心里面想现在自己手上没钱。为了买这台手机,银行愿意借给他6000元,九个月的时间每个月还将近700元他也付得起。最重要的是,一共要多还200块钱的利息,却可以提前九个月获得这台手机,就相当于加价了200元提前九个月享受了新手机,那也没什么问题。
于是他就痛快地办理了这一个贷款协议,并且在他发工资的账户自动扣款。
过了几个月之后,他有一次无意当中查询银行的流水才突然间发现,这一个还款每个月扣除的费用并不是将近689元,而是810元。
为什么每月要多还120元?
他马上使用在线客服的方式咨询,原来每个月要还689元的本息的同时,还要还120元的服务费,并且他没有注意到的是第一个月的服务费是460元,随后的八个月才是每个月120元。
也就是说,这一笔贷款他除了要支付200元的总利息之外,还分期支付了1420元的服务费。
03他又想起那位学霸同学,连忙把这这件事情告诉他,结果被他的同学骂了一顿,说他当时没说清楚。
如果是还要考虑这一笔服务费的话,实际利率就不是8.9%,实际利率将会升到接近64%。
由于很多人不太清楚怎么计算实际的贷款利率,吃了亏也不知道。
醒目一点的人,可能早就发现还的钱不是689元,而是810元,不过也顶多以为自己还的利息比较高,但肯定不知道这个还款的实际利率居然高达60%。这可是妥妥的一笔“高利贷”。
当然,这些贷款也包装得非常的有技巧,银行收取的只是合法的利息,平台额外收取了一比助贷的服务费,有一些还以担保费、保险费等方式,把服务费分成几笔的支出。如果这样的话,实际的利率就更高了。
高利贷犯法吗?了解合法的民间借贷与违法的放高利贷的区别
高利贷顾名思义就是在借贷关系中,约定的还款利息较高,高出国家对正常的民间借贷规定为合法并且在司法实践中支持的标准。这种情况下,借款利息不仅高出银行的利率,也高出政府对于民间借贷指导性标准。但是,高利贷毕竟是民事行为,不必然因为违法而导致犯罪行为。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50年代曾经复函给地方法院,对于城市中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如果利息确实高于国家规定的利息,但是,没有其他违法情况的,视为合法。原文:“只要是双方自愿,无其他非法情况,似亦不宜干涉。”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于高利贷作出了规定:“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为5.85%,如把3倍作为认定标准,则年利率超过17.55%的,应被认定为高利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农村信用社可在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5.85%)的基础上最高上浮50%,农村信用社实际执行的最高贷款利率为8.775%。这样,高利贷认定标准等于农村信用社实际执行的最高贷款利率的2倍。考虑到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高利贷利率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差距会逐步缩小。因此,从4倍降至3倍是适度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打击违法放贷、地下钱庄等规定。也就是违法的发放贷款并且获取高额利息,显然是违法的。并且,界定了民间因为个人生活、生产而借贷应是个人之间因生产、生活需要的一种资金调剂行为,即个人以其本人合法收入的自有资金出借给另一特定的个人,目的是帮助解决借入人一时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借人为此获取一定利息回报,但出借人并不将此借款获取利息作为经常性的牟利手段。如果借款利率超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但行为性质仍为民间个人借贷。
那么什么属于违法的高利贷?根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规定的非法发放贷款并获取高利息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就是民间借贷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并且行为人以营利为目的,目标是向不特定的借款对象出借资金,因此牟取高额非法收入的行为。这种高利贷的行为属于一种非法金融业务活动,被界定为违法行为。另外,刑法还规定了高利转贷罪、催收非法债务罪等,都是因为违法的追求高利或者违法收取本身就不合法的债务造成的违法犯罪。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北京刑事律师解建泳律师
贷款APP沦为高利贷平台 借1500元3个月后竟要还55万
你缺钱吗?
下载APP,资金秒到账……
看起来非常诱人的广告
很可能只是一个“鱼饵”
如果你不小心上钩了
就可能踏上一条
“以贷还贷”的“不归路”
一时心动酿成大祸
追悔莫及却无后悔药
三个月前,石家庄的王先生做生意资金紧张,周转吃力,在他想方设法地筹措资金时,手机上收到了一条短信:“你缺钱吗?下载APP,资金秒到账……”这让王先生心中一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点击了短信上的链接,按操作指引一步步下载、安装了一个名为“××钱包”的APP,并进行了一系列操作:
填写了自己的个人资料进行注册;
包括身份证拍照上传;
对着镜头点头、眨眼进行人脸验证;绑定手机号和银行卡;
还填写家庭地址、家人和朋友的电话等......
注册完成后,系统显示他可以借1500元钱,他当即点击“借款”,几分钟后就有1050元到账(系统自动扣除450元手续费),借款期为七天。
七天后,王先生在APP上还了1500元。还款后,APP显示他的借款额度提高到了2000元,王先生又借款2000元,到账1400元(扣600元手续费),又是七天的账期。七天后,他还了2000元。
王先生说,APP借款确实方便快捷,轻轻一点,资金马上就到,只要按期还上,额度还会提高。虽然借款利息很高,但他觉得短期周转下还能还得上。APP的借款期限一般是七天,有时候一时还不上,他就再下载一个新的APP借新还旧,新的也还不上了,就再下载一个继续借,不断地拆东墙补西墙,王先生的资金缺口也就越来越大。
等到2019年2月份,他手机上用于借款的APP已达200多个,因为每天要还的钱太多,他制作了表格用于提醒自己每天还款。即使这样,借的钱仍然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到2月22日,王先生账面上该还的钱已达到55万元之多。
王先生说,这些贷款APP的个人信息好像是互通的,知道自己有需求,就不断地推送新APP,到最后一发而不可收。
照片被做成遗像
威胁要群发好友
自从王先生决定不再安装新的APP以贷还贷,他就陷入了被催债的噩梦。
催债的电话、短信狂轰滥炸,短信一会儿就100多条,电话一个接一个,而且催债电话还打到了他的家人、亲戚、朋友那里。有的催收人员把他的照片制作成追悼会上的遗像,告诉他再不还钱,就群发给他的好友。还扬言要将他儿子的照片也做成遗像,群发好友。
王先生说,APP上的借款利息、滞纳金是按天计算的,欠款的雪球每滚一天就“胖”一层。他已经不知道怎么办了。
贷款APP沦为高利贷平台
据调查,网络上各种贷款公司、贷款APP主打优势都是“审批容易、放款快”,以此来吸引用户。但是,对于用户来说付出的成本很可能是越来越还不起的高息。
以王先生的借贷为例,2000元借7天被扣手续费600元,7天的利息是30%,如果折算成全年,年息超过1500%。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贷款平台的生财之道就是高息,15倍的高息足够抵消很多欠款不还的缺口。借贷平台直接对接催收公司,一旦客户逾期,资料进入催收公司,催收人员就会使用各种方法来催款,靠催收成功的额度来拿提成。
律师:可与平台协商免除“超标”利息
对于王先生陷入的困境,北京赵鹏律师事务所的赵鹏律师认为,王先生可以与APP平台协商只偿还本金,免除“超标”利息。
赵鹏律师说,根据央行和最高法院对民间借贷的要求,借贷双方约定的年利率不得超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因此王先生可以此为由与平台协商免除“超标”利息。
但是,鉴于借款事实的存在,王先生如果拒不还款,对方起诉到法院,那么王先生就有可能被列入“失信者黑名单”,一系列行为将受到限制。
此外,催收公司的催收行为应在合法范围内,不得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客户信息,也不得对客户进行恐吓、侮辱、漫骂等人身攻击。王先生如果遇到催款威胁,可报警求助。
网友评论
“套路贷”如何玩套路?
“现金贷”类“套路贷”只是“套路贷”的一种,此外还有“房贷”类“套路贷”、“车贷”类“套路贷”。具体来看,套路手法极为相似。
第一步:发“广告”招揽借款人
第二步:设置“套路合同”,产生虚高债权额
第三步:制造障碍令其违约
第四步:帮忙平账、实则债务越滚越多
第五步:软硬皆施疯狂索债
如何避免掉进“套路贷”陷阱?
本文源自中国消费者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