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长沙慢牛贷款

本文目录

防疫“新十条”重磅发布,机票酒店搜索暴增!十大券商论医药后市:行业有望形成一轮业绩驱动的牛市

今日(12月7日)午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十条”重磅发布,疫情防控机制进一步优化,消息发布后,携程平台上的机票瞬时搜索量猛增160%,其中,春节前夕的机票搜索量暴涨至三年以来最高点。

飞猪数据显示,消息发布半小时内,火车票搜索量瞬时增长近5成,武汉、重庆、北京、乌鲁木齐、长沙等城市成为热门搜索目的地。

酒店方面,飞猪数据显示,消息发布半小时内,酒店实时搜索量较上周同期增三成,三亚、重庆、武汉等主要城市酒店搜索量较上周翻倍增长。三亚酒店预订量较上周增超3倍。

对于近期防疫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各家券商纷纷发声:中期来看,产业升级方向的结构性慢牛值得期待:医药板块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逐渐走出底部区间。目前医药板块的刚需属性及价性比仍然突显,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不变,看好板块结构性慢牛行情,当下正是集采政策对行业影响的低点、防疫政策对行业影响的低点、行业估值的低点,更是新一轮医药大行情的起点。

具体观点整理如下:

上海证券:疫苗+抗原自测+中药将会成为精准防疫必不可少的工具包

随着科学精准防疫的进一步落实,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政策细则推出,进一步指导防疫工作,让人民生活逐步回归正常。疫苗+抗原自测+中药将会成为精准防疫必不可少的工具包。建议关注:新冠疫苗+鼻喷剂;抗原自测试剂盒+流通;抗感冒中药等。

中泰证券:目前医药板块的刚需属性及价性比仍然突显,看好板块结构性慢牛行情

中期来看,产业升级方向的结构性慢牛值得期待:医药板块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逐渐走出底部区间。目前医药板块的刚需属性及价性比仍然突显,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不变,看好板块结构性慢牛行情。看好:1)内需为核心的产品型企业:政策缓和下的困境反转与创新升级(专科药、创新药、耗材);以及政策催化下的需求加速(医疗设备、中药);2)医药制造板块的压制缓解及基本面拐点(CRO/CDMO、原料药);3)疫情后复苏(连锁药店、消费类产品、医疗服务)。

华创证券:从一年期或更长的维度,医药行业有望形成一轮业绩驱动的牛市

医药现阶段处于蓄势待发状态,尽管较多景气的方向和个股已经率先反弹较大幅度,但是很多个股和子板块依然处于较低位置,医药整体估值水位依然处于历史低位,非医药基金的配置比例依然处于较低位置。防疫政策带来的影响构筑了今年行业的低基数,展望未来,防疫政策变化与否,行业都有望实现在低基数下再出发,未来的增速预期较高。从一年期或更长的维度,医药行业有望形成一轮业绩驱动的牛市。

银河证券:关注防疫政策变化!从预防、诊断及治疗三条路径分别聚焦相关标的

关注防疫政策变化以及国内新冠疫情进展,感染患者快速增加将对相关产品需求大增,从预防、诊断及治疗三条路径分别关注相关标的:1)疫苗;2)抗原检测;3)新冠口服药及产业链,以及以止咳药、退烧药为代表的OTC用药。

兴业证券:医药逐步回归主业投资,重点关注消费医疗

我们认为,当前医药板块投资将逐步归回主业,重点关注消费医疗(包括眼科产业链等)。其中,我们预计消费医疗中的眼科产业链将可能最先复苏,此外,“对冲品型”预计将实现稳健业绩,短期来看其主业业务可能受到疫情变化而导致的一定程度影响,但新冠业务需求增加可以一定程度缓冲主业业务的影响,当疫情退去则回归主业发展,这一类型主要包括连锁药店等细分领域。

长期来看,我们继续看好创新药板块,短期即将到来的创新药谈判将继续催化板块景气度上行。对于药品板块,我们延续此前推荐策略,核心关注“A”(集采对企业收入端的影响边际削弱,迎来业绩拐点)+“B”(创新或特色品种逐渐进入销售或产品数据兑现期)型的BiPh。

同时,具备差异化、国际化及良好商业化潜力的BiPh/Bih型药企也值得关注。

申万宏源:多地防疫政策调整,建议看好防疫板块

随着国内疫情管控的放松,医疗行业的增速将逐步回归到历史正常增长通道,而此前部分积压的需求可能会在短期得以释放,全板块将迎来增速拐点。从弹性排序上,我们认为会是“放开直接需求择期手术和消费需求其他需求”。

光大证券:变中有机!紧抓医疗硬科技、中医药、创新药三大主线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我国新疫苗上市推广以及特效药推出,疫情防控有望进一步优化,但科学精准防控的长期趋势不变,因此对医疗存在较大需求。强调关注精准防控相关主题,包括疫苗、新冠特效药、医疗设备与体外诊断;以及疫后复苏相关主题,如医疗服务等板块,部分需求前期受疫情影响延缓,疫情缓和后需求恢复力度大。

2023年度投资策略:变中有机,紧抓医疗硬科技、中医药、创新药三大主线。随着疫情常态化,医药需求持续不减,我们强调明年医疗硬科技、中医药、创新药将是受政策鼓励、具备高景气度的三大主线。

开源证券:医药板块有很多细分赛道的优质成长股到了长期布局的时点,业绩持续改善可期

医药板块经历疫情扰动、集采降价等影响后,在2022Q3进入筑底阶段,Q4以来随着财政贴息贷款、精准防控统筹经济发展等政策的落地,叠加三季报整体稳健,板块正在经历从估值修复到业绩修复的过程。展望2023年,医药板块有很多细分赛道的优质成长股到了长期布局的时点,业绩持续改善可期。

东吴证券:关注消费医疗场景修复下的医疗服务、医美、消费性药品等

疫情管控政策逐步优化,建议关注消费医疗场景修复下的医疗服务、医美、消费性药品等。医疗服务需求延期叠加新增需求释放,疫后有望恢复高增长:1)近三年经验表明疫情带来短期扰动,但医疗服务龙头标的体现较强强增长韧性。2)老龄化加速及医疗保健消费升级,后疫情时代有望迎来需求释放与业绩反弹增。在2022年低基数的情况下,尤其可选消费医疗类有望在2023年实现较快增速。医美疫后恢复弹性大,再生医学材料等高端医美消费增长强劲,非手术类的轻医美项目复购率高、增长快,疫后医美消费有望快速复苏,医美行业监管不断加强,有利于正规厂商持证产品获得增量份额。消费性药品方面,疫情影响就诊活动和患者数量,消费相关的药品——脱敏药物、生长激素,被抑制的需求尚待释放。

民生证券:国内多地防疫政策调整,医药复苏投资机遇凸显

从供需两侧来看,防疫措施优化,医疗消费需求有望逐渐恢复,制造端成本需求双边际改善,周期底部重心上移。相比疫情前,2022年需求端的大幅萎缩,直接导致医院诊疗人次、医疗服务数量、终端零售药店、医疗可选消费的业绩受损。最近全国防疫政策的优化,有望直接解除终端对医疗刚需和可选消费的压制,利好需求端的快速恢复。本次各地疫情防控政策出现显著调整,我们认为将极大利好国内医药行业的复苏,对医疗服务、医药消费、院内制剂、择期手术等多领域都是利好,对医药行业维持“推荐”评级。

【盘整区间,投资者持续积极布局热门医疗ETF】

截至发稿,两市规模最大医疗ETF(512170)平盘整理,午后持续呈现溢价交易,根据上交所数据显示,近日盘整区间,医疗ETF(512170)整体持续获资金流入,本周前两个交易日,分别获净申购资金1.36亿元,0.9亿元。

行情数据显示,医疗(512170)最新规模高达183亿元!

实际在2022年至今,医疗ETF(512170)获得资金大手笔加仓,自2022年以来截至12月6日,医疗ETF(512170)基金份额增长156.59亿份,位居所有主题ETF首位,持续获得资金加码。

【两市规模最大医药医疗类ETF——医疗ETF(512170)特别提示】

医疗ETF(512170)成份股全面覆盖了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领域的细分龙头,其中医疗器械直接受益于疫情防护、医疗物资出口等需求,抗疫概念股合计18只,权重近4成,新冠肺炎检测概念12只;同时覆盖8只CXO龙头概念股。医疗服务概念则直接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医疗消费升级和医美等高成长领域,具备长期国民级需求增长。

【风险提示】医疗ETF跟踪的标的指数为中证医疗指数(399989),中证医疗指数基日为2004.12.31,发布于2014.10.31,指数成份股构成根据该指数编制规则适时调整,其回测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评估的本基金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销售机构(包括基金管理人直销机构和其他销售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本基金进行风险评价,投资者应及时关注基金管理人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且基金销售机构所出具的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不得低于基金管理人作出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基金产品并自行承担风险。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

本文源自金融界资讯

震荡风险加大 疯牛或向慢牛过度

上周市场呈现如下特征:一是银行、券商等权重股冲高回落,主板指数涨势放缓,小市值类指数先抑后扬,市场并没有切入蓝筹模式,依然延续了蓝筹与小市值类个股联袂上行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小市值类指数(创业板综合指数、中小板综合指数出现四连阳强势特征),部分小市值个股强势可延续。

二是、震荡分化加剧。单日涨跌比显示,此前的普涨格局难出现,半涨半跌,或者大部分上扬,小部分下跌成常态。尽管小市值类指数再创新高,但部分前期领涨次新股、安硕信息、全通教育等龙头品种跌幅较大,市场的结构化特征比较明显。

三是,沪指依然处于比较敏感,或者可上可下的状态。为什么呢?尽管沪指有效突破前高4986点,但却又处于自去年上涨以来的上升趋势线上轨附近盘旋,突破需一根放量的中大阳线确认,对此要保持观察。

鉴于主板指数的方向不明确以及个股分化加剧的背景下,加上周末消息面总体偏空,建议投资者控制仓位规避震荡风险,但目前尚不至于出现深度调整,因宏观经济复苏依较艰难,逆周期的政策依然在陆续出台,从而抑制下跌空间。适度把握结构性、主题性机会为主。比如1)受混改驱动的国企混改题材股,尤其是军工股,2)比如中报将发布,中报预增类个股,3)又如受到进口关税降低,关贸总协定过度保护期将结束,国外物力、人力、资金进入的而受益的跨境电商、百货连锁、港口、以及民族工业的优势行业(中药、白酒、稀土等板块),4)政治副中心迁移刺激的京津冀板块等,5)以及受厄尔尼诺来临或导致的大宗资源类、农产品价格上扬刺激农业以及资源类个股等可能成为牛市震荡中的结构性机会吧!

那么上周消息面需要注意的财经证券新闻有如下几条。

1、长沙股民170万四倍杠杆配资,满仓中国中车,两天爆仓跳楼,令人痛心,令人警醒!以及和讯网报道的“90后配资公司老板跑路”的消息对投资者参与杠杆资金炒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风险事件的发生将使得市场自下而上的形成抑制市场的高杠杆,从而有利于疯牛行情向慢牛行情过度。

2、证监会通风会议重申券商不得为任何机构展开场外配资业务提供接口,券商自查违规配资行为。也将对高杠杆的投机行为降温。

3、此外,两融管理办法的修改意见出炉。着力培养机构投资者,有利于提高两融的更加稳定健康发展;意见总体对券商构成长期利好,或刺激券商股的活跃。

具体来说,1)允许两融合约合理展期,更人性化、务实化,提高两融标的的稳定性;2)优化担保物,上市基金进入标的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5交易日,为两融及时提供新标的;3)担保品增加股票型基金、债券、货币基金以及券商现金管理工具等,不仅适应市场机构化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增加两融资金规模;4)明确个人需要满半年,20交易日资产持续满足50万资产,不足50万的存量合约可存续到期。实际上,在提高个人投资者参与两融的门槛,会逐渐减少两融的资金规模。而对于机构投资者则无时间和资金要求,实际是鼓励机构参与两融,从而可补缺个人投资者门槛提高的空白,两相对冲,实际是让杠杆资金机构化的取向,以提高两融标的向稳定化方向发展的目的。5)明确两融规模不超过券商净资本的4倍,为两融设定天花板,实际是压制泡沫,控制总体风险的举动。目前100多家券商净资本规模约在7000到8000亿元规模,两融上限约在3.2万亿附近,目前规模已经达到2.2万亿,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是总体已经处于相对较高的规模了,或者说两融业务逐渐进入缓增状态。

4、下周二招商证券中期投资策略报告会举行,A股的丁蟹来了。大数据显示,近年来招商策略会召开日,沪指平均跌幅1%。对此可能造成的震荡需要留意。

5、下周三、四、五,23只新股密集发行,冻结资金超过6万亿。尽管新股不会改变市场趋势,以及上述偏空因素叠加,加上本周五期指交割、端午节小长假等因素叠加,会否改变市场的运行节奏存在不确定性。

总体判断,震荡风险有,但是暂无大跌风险或者系统性杀跌的可能,操作控仓精选结构性主题性机会参与。(更多资讯请扫描“浙商之家”二维码关注)

浙商证券郑建超

2018年基金业脉象:悲情、迷茫与曙光

来源:证券日报

圣诞来临,元旦将至,该是挥手作别2018年的时刻了。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对于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想不带走“2018的云彩”谈何容易。有人说,2018年是最困难的一年。不过这也只能等待时间去验证。不管是最困难也好,还是最好过也罢,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一年,则是年底媒体做的“常规动作”。因此,从今日起,《证券日报》金融机构中心特别推出金融行业年终大盘点系列,基金行业为开篇。

权益基金尴尬收场

仅3只基金收益率超10%

2018年,A股市场经历了长期的调整行情,证券市场主要指数均回落至历史低位:截至12月21日,上证指数在震荡中累计下行了23.92%,深证成指在震荡中累计下行33.54%,创业板指在同期下跌了27.52%。

因为要配置较高比例的股票市场,权益基金的业绩表现与A股市场表现出强烈的相关性。《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2月23日,距离2018年收关仅剩5个交易日,排除年内新成立的次新基金外,能够获得正收益的权益基金占比仅有一成,所有权益类基金在年内的平均回报率为-14.91%。

A/B/C类合并统计后,公募基金市场上共有2071只权益类基金(按照银河证券分类,权益类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成立于2018年之前。在这2071只权益类基金中,仅有256只基金在年内取得了正收益,占比仅有12.36%,目前,仅有3只权益基金的年内收益率超过了10%。

剔除净值异常波动的基金外,年内回报率暂时领先的是中邮尊享一年定期灵活配置,该基金在今年以来的累计回报率达到15.64%。除此之外,富国精准医疗混合和富国新动力灵活配置的年内回报率在10%以上,分别达到11%和10.9%。今年以来业绩表现最差的1只权益基金已经亏损了79.67%,另外还有10只基金在同期亏损了40%以上。

一则清盘公告的出现,使得2018年度权益基金收益冠军的争夺更加激烈:12月3日,中邮尊享一年定开混合基金发布公告称,根据基金合同规定,基金合同生效满3年之日(2018年12月25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基金合同》自动终止,且不得通过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的方式延续。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在明日(12月25日)该基金的净值仍然低于2亿元,中邮尊享一年定开混合就不会再公开披露其基金净值,也无法参与2018年度基金排名战的争夺。排名紧随其后的权益基金,收益率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年度收益冠军花落谁家,在最后5个交易日内仍有很大的悬念。

权益基金的普遍亏损,基金管理人是否有效地发挥了其资产配置能力?《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权益基金长期未能取得正收益的背景下,针对基金产品业绩的媒体负面报道、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的评论板块,投资者指责不断,对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投资能力提出了质疑。

事实真正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市场波动比较大的市场环境下,衡量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并不能只关注基金的绝对收益,而是应该更多的关注基金在长期内的业绩表现与其业绩比较基准之间的差别。这也是衡量在一段时间内,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是否真正有效的方法之一。

《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截至12月21日,拥有数据统计的2071只权益类基金中,有1331只基金在年内的回报率均跑赢了其业绩比较基准。这也就意味着,公募基金管理人在今年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投资能力仍有效率,超六成权益类基金背后的基金经理采用了有效的投资策略。

观察绩优基金在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基金重仓股也不难发现,今年业绩较好的权益基金主要分为两类:医疗主题基金和低仓位运行的灵活配置基金。

得益于医药生物板块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枝独秀”行情,医疗主题基金势必会在最终的2018年度业绩排名中占据一席之地。如富国精准医疗混合、上投摩根医疗健康股票和富国医疗保健行业混合等,均在今年以来有较好的业绩表现,即便是非医疗主题的权益基金,其基金重仓股中也不乏医药行业龙头股的身影。

另一方面,《证券日报》记者也对权益基金的持股仓位和业绩表现做了一组对比: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仓位数据,按照基金仓位从高到低的顺利排列,2071只权益基金中,持股比例在前1/3的690只基金在年内的平均回报率为-16.44%,而持股比例在后1/3的690只基金在年内的平均回报率为-12.62%,低仓位运行的灵活配置基金业绩明显优于较高仓位运行的权益基金。

养老目标基金接连获批

第二批养老FOF发行“接棒”

2018年8月6日,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批的消息“刷屏”基金行业。华夏、南方、博时等14家基金公司先后传来消息,称公司旗下申报的养老目标基金已经正式获得证监会的发行批文,这意味着公募基金助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目前,首批获批的14只养老目标基金已有9只正式成立,合计首募金额达到29.36亿元,另外,广发基金和易方达基金旗下的养老目标基金还在募集过程中。第一批养老FOF的发行已经接近尾声,第二批养老目标基金的发行已经准备“接棒”,《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建信基金、兴全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已基本完成准备工作。

今年8月6日,14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养老目标基金分别获得证监会批文,正式进入准备工作。14家基金公司分别是华夏基金、广发基金、中银基金、博时基金、嘉实基金、富国基金、南方基金、万家基金、中欧基金、易方达基金、鹏华基金、银华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和泰达宏利基金,这些公司均是最早申请养老目标基金并获得意见反馈的公司。

华夏基金率先发力,在8月28日正式开始发行华夏养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在只通过华夏基金自己直销渠道的背景下,9月11日提前结束募集,共历时15天。该基金成立公告显示,华夏养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首募规模达到2.11亿元,有效认购总户数为37585户,户均认购规模为5627元。

随后,中欧基金、泰达宏利基金等基金公司旗下养老目标基金顺利进入发行阶段,最终首募规模均在2亿元-4亿元之间,认购户数在4万户左右。截至12月21日,已经顺利成立的9只养老目标基金中:富国鑫旺稳健养老首募规模最高,达到8.83亿元;鹏华养老2035混合FOF的认购户数最多,达到11.2万户。

目前,广发基金旗下的广发稳健养老FOF和易方达基金旗下的易方达汇诚养老FOF仍在发行过程中,首批养老FOF的发行已经基本接近尾声。近日,《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第二批获批的部分养老目标基金已经计划在近期发行,银行销售渠道等准备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据悉,有一只养老目标基金将会在本周一开始发行。

稳健,成为诸多养老目标基金进行对外宣传的第一目标。从养老目标基金的基金名称上也能够看出,万家基金、富国基金、广发基金、博时基金和银行基金旗下的养老目标基金名称中均有“稳健”二字。

根据海外运行养老目标基金的经验,养老目标基金将采用目标日期策略或目标风险策略运作,而两种策略都将养老目标基金的“稳健”运行考虑在内:采用目标日期策略的养老目标基金,对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会随着时间的增长不断走低;采用目标风险策略的养老目标基金,对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保持稳定,从一开始就会严格控制基金运行的风险。

监管部门此前要求FOF投资于货币基金的比例不得高于5%,对于养老目标基金来说,要达到“稳健”的目标也有很大的难度。目前来看,各家基金公司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对多类相关性较低的资产进行配置,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证券日报》记者此前采访万家稳健养老FOF的基金经理徐朝贞,了解到该基金的配置思路是对五大类资产进行集中配置:纯债型基金,固收增强类基金,股债稳健类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类、稳健类QDII基金、稳健类互认基金等另类稳定收益类基金,股票多空类基金。五大类资产之间的相关度都很低,徐朝贞的思路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决定对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而对采用目标风险策略的养老目标基金,面对波动较大的市场也有其应对策略。泰达宏利泰和平衡FOF的基金经理王建钦此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市场风险扩大、在波动率扩大的时候,我们会增加仓位较低的偏股产品持有,它还是符合50%的权益资产持仓,但实际上对于股票资产的最终持有比例,可能会降到30%到35%。”

避险资金涌入ETF

宽基ETF迎来规模爆发

要说起2018年“吸金”能力最强的基金产品,非ETF莫属。2018年,伴随着权益市场走弱,ETF成为了众多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资金的“避风港”,诸多ETF产品规模屡创新高,尤其是跟踪宽基指数的明星ETF产品,吸引了大量资金前来“入驻”。

《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Chi数据统计,在今年年初时,公募基金市场上共有155只ETF产品(剔除货币ETF,下同),合计流通份额达到831.96亿份,而到了12月21日,临近年底,

公募基金市场上ETF产品的数量已经增至198只,合计流通份额达到1763.43亿份,较之今年年初已经实现了翻倍。

所谓ETF,是交易所交易基金的简称,国内目前的ETF都是指数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ETF属于开放式基金的一种,他结合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特点,投资者既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购或赎回基金份额,同时,又可以像封闭式基金一样在二级市场上按市场价格买卖ETF。ETF产品的高度透明性,也为其在今年的规模爆发埋下了伏笔。

ETF产品总体规模在今年实现翻倍的背后,是不断有ETF产品的最新规模刷新着最高纪录。《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排除年内新成立的次新基金外,共有122只ETF在12月21日的最新基金规模是其今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占比近八成。

备受关注的几只明星ETF产品更是频频受到资金的青睐。如华夏上证50ETF,该基金在今年年初时的流通份额仅有133.21亿份,截至目前其流通份额已经增至211.82亿份;规模爆发最为明显的是华安创业板50ETF,该基金成立于2016年6月份,在今年年初时的流通份额仅有2.9亿份,截至目前其流通份额已经迅速增至202.58亿份,年内增长了近70倍。

不仅是上面提到的华夏上证50ETF和华安创业板50ETF,包括目前规模较高的易方达创业板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等产品,都是属于跟踪宽基指数的ETF产品。而跟踪标的较为小众的ETF产品,如全指工业ETF、民企ETF、中证军工ETF等产品,虽然其规模在今年以来也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速度较之宽基ETF相距甚远。

实际上,从基金三季度披露的机构持股名单也能够看出,众多机构资金表现出了对宽基ETF的青睐。三季度末,险资、券商等主力资金也相继出现在多只ETF产品的机构持有人名单中,如华安创业板50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便新增了中国人寿、华夏人寿、平安养老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

进入四季度以来,多只规模较大的ETF产品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资金净赎回,不过在近几个交易日,又有更多的资金申购这些ETF,使得规模较大的宽基ETF继续保持着规模的净增长。

对此,也有基金经理坦言,今年涌入ETF产品的大量资金具备明显的风险偏好,在权益市场变现不佳时进入ETF产品,宽基ETF具备更高的透明性和稳定性,尤其受到各路资金的青睐。这也就意味着,在A股市场回暖时,一定会有部分资金重新回到权益市场,不过ETF产品也有留住大部分资金的优势。

伴随着ETF这一指数产品火爆的同时,也有几家基金公司开始着手布局主题类ETF。有ETF基金经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海外成熟市场上指数基金庞大的市场占比相比,我国公募基金市场上指数基金规模和数量依旧是“九牛一毛”,随着投资者教育工作的广泛展开、A股市场不断走向成熟,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指数基金势必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资管新规落地保本基金和分级基金落幕倒计时

4月27日,四大监管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对外发布,开启了大资管行业的统一监管的新时代。其中,资管新规所提到的金融去杠杆、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等要求,也使得部分不符合监管导向的基金产品面临整改。

保本基金由于具备保本保收益的特征,分级基金采用杠杆策略——成为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重点清理的对象。截至12月21日,正进行转型或完成转型的分级基金有69只,正进行转型或完成转型的保本基金有45只。《证券日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处获悉,各家基金公司对于旗下大部分产品的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部分规模较大的基金会在“过渡期”进行整改。

今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资管新规,对公募基金的存量产品有着重大冲击。具体来看,公募基金市场上有5类产品不符合资管新规导向,面临整改,分别是保本基金、分级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短期理财基金和部分货币基金。

具体来看:首先,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兑和“去杠杆”,具备保本属性的保本基金、采用杠杆策略的分级基金必然将退出,基金管理人只有清盘或转型两种选择;其次,资管新规要求混合类产品中任一类资产仓位不能超过80%,有部分灵活配置型基金的仓位可以在0-95%浮动;再次,部分采用摊余成本法的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要进行调整,需变更为封闭式产品继续运作或改用市值法运作。

距离资管新规发布已经有近8个月的时间,《证券日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处获悉,目前对于旗下大部分不完全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产品已经完成整改,有些规模较大的保本基金将会在过渡期内完成改正。此前,相比之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资管新规给出了到2020年的过渡期,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

较之对于资管新规要求下部分基金转型的从容,目前基金公司面临更大的挑战是银行理财子公司。

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及理财新规落地后,公司的固收业务又需要面临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在即,我们现在只能与互联网平台、银行方洽谈新的合作模式。”

自今年4月份到12月份,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以及《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相继出台,为满足监管最新要求,推动理财业务回归资管行业本源,多家银行相继发布了设立的理财子公司动向。

此前,长沙银行发布了拟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公告,理财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亿元。至此,有意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数量已达26家,已披露的拟注册资合计达到近1300亿元。而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出手力度更大,注册资本金分别达到160亿元、120亿元、100亿元、150亿元和80亿元。

不仅固收业务将面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挤兑,公募基金行业还面临着管理人员被“挖墙脚”的挑战。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之初,急需组建自己的投研团队,而除了从银行内部挑选人才外,公募基金行业的投研人士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挖人”的重点领域。

国际油价大跌、美股闪崩QDII基金海外花式“翻船”

2018年的公募基金市场,也上演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产品兴替。

截至今年一季度结束,大消费行业仍延续着2017年的慢牛行情,重仓新兴消费和大消费行业的主题基金业绩领跑;上半年结束,凭借着医药生物板块的一枝独秀,医疗主题基金高调领跑业绩榜单;到今年三季度末,QDII基金凭借着美股稳定的行情强势霸占业绩前20榜单。

截至12月21日,伴随着国际油价大跌、美股闪崩,QDII基金在海外上演了花式“翻船”表演。前三个季度回报率超20%的28只QDII基金,在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已经降至-4.89%。

四季度以来,美股闪崩,三大股指集体下跌。截至12月21日,道琼斯指数在四季度以来已经下跌了15.17%,标普500指数下跌17.07%,纳斯达克指数在同期深跌了21.29%。更有投资者戏称,“美股结束十年牛市行情后,暴跌一天亏掉一个苹果。”

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参与美股市场投资较为简单的方式就应该是申购QDII基金了。从今年前三个季度QDII基金的业绩来看,选择申购或持有QDII基金的投资者不仅躲过了A股市场的长期走弱行情,还能够在QDII基金上大赚一笔:今年前三季度,共有28只QDII基金的回报率超20%,50只QDII基金的回报率超10%。

进入四季度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美股市场闪崩,波及QDII基金在海外“翻船”,原本在前三季度保持20%回报率的QDII基金,仅有几只产品能够勉强维持2%的正回报率,其余产品尽数亏损。而选择在四季度之初申购QDII基金的投资者,则面临着高达30%比例的大幅亏损。

广发纳斯达克100指数(QDII)A,在前三季度的累计回报率为26.06%,经过四季度以来的净值回调后,该基金在年内的回报率已经降至2.8%。另外,国泰纳斯达克100指数(QDII)、嘉实美国成长股票(QDII)人民币在前三季度的累计回报率也有24.15%和24.06%,而截至12月21日,2只产品的年内回报率分别为2.07%和-0.06%。

在今年前三个季度,油气类QDII基金的业绩表现更胜纳指QDII基金一筹。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嘉实原油、南方原油、易方达原油A类人民币以及国泰大宗商品在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一度均超过30%。

然而,11月份开启的油价暴跌模式,让此前风光无限的油气类QDII基金迅速跌下神坛。《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四季度以来截至12月21日,嘉实原油QDII等13只油气类QDII基金的净值均下跌了25%以上,也使得这13只油气类QDII基金在今年以来的回报率全部跌至-10%以下。

11月以来,受到沙特、美国和俄罗斯三国原油产量创新高,以及全球石油需求走弱预期升温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暴跌。《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四季度以来截至12月2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019年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由72.9美元下跌至45.42美元,跌幅达到37.7%。

截至12月21日,拥有数据统计的207只QDII基金在年内的回报率达到-6.6%,较之今年三季度末的1.94%已经下降了8.54个百分点。今年前三个季度回报率居前的油气类QDII基金,经历四季度国际油价大跌和美股闪崩后,年内的收益已悉数回吐,目前所有QDII基金年内回报均收负。

380只基金清盘退场专家称“并非坏事”

2018年,基金清盘正在变得常态化。随着长盛同禧债券基金在上周六宣布清盘,按基金份额合并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清盘或正在进行财产清算程序的基金已多达380只,超过历年清盘基金数量的总和:2014年至2017年,每年的清盘基金数分别为4只、31只、18只和103只。

在公募基金规模增长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委外监管趋严等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今年以来清盘基金集体爆发。不过,有资深基金专家表示,“基金清盘并非坏事。每一只基金的清盘,都会让相关的基金公司痛定思痛,既能杜绝原先的错误,又能集中精力做好未来的工作。总体来看,清盘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

今年3月份开始,A股市场开始进入调整行情,公募市场上基金清盘的集中爆发也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从今年3月份开始,每月清盘基金的数量都在30只以上,今年8月份的清盘基金更是多达48只。

357天之内,380只基金清盘,平均每天有1.06只基金清盘。今年以来,不仅权益基金面临着大面积亏损,基金产品大量清盘也成为公募基金行业的一大痛点。不过,得益于今年债券基金新发数量的增加,仍能保证公募基金产品数量稳步扩容。

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开放式基金清盘要面临两个条件:一个是连续20个工作日基金净值低于5000万元,一个是连续20个工作日持有基金的人数不足200人。对于后者,促成该条件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其一,基金遭遇持有人的大量赎回,这种情况发生在债券基金上更常见一些;其二,投资出现持续的亏损,投资者选择了赎回该基金。

“基金清盘速度加快,一是委外资金赎回后,后续申购资金不足,导致产品清盘,同时也存在监管趋严的因素。”有业内人士指出,“基金清盘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已经比较常见,除了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外,被清盘的基金也存在着管理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特征,这些产品也需要被市场淘汰,让一些管理较好、业绩较优的基金得到更多被投资的机会。”

作为清盘基金“后备军”的“迷你基金”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伴随着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低迷,众多风险偏好明显的资金也在逐步撤出权益基金,使得权益基金的整体规模在不断缩水。另外,自去年以来申报发行委外定制基金难度逐步加大,一些被委外资金撤出的“壳基金”也在等待新的委外资金入场,今年市场更加紧张,也使得这些基金的整体规模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数量增至572只,其中,混合型基金成“迷你基金”重灾区,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相比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情况,“迷你基金”数量持续扩容:今年二季度末“迷你基金”有490只,今年一季度末时只有367只“迷你基金”。

“迷你基金”数量的快速增加,与市场环境有很大关系。《证券日报》记者近期采访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权益总监时了解到,就权益类基金来说,明显是受到今年市场行情的影响,大部分权益类基金表现不佳,赎回增多、规模下降;另外,从近几年基金发行的情况来看,基金公司已经不再追求出现“爆款基金”。

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基金清盘开始常态化,也不必紧张。近期,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均发声表示,“迷你基金”在今年以来的大量出清,是对产品同质化的有效缓解,同时也是公募基金产品端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有利于基金行业的规范发展、正本清源。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