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陆金所贷款担保费

本文目录

陆金所控股:零售信贷普惠化,以更优的效率与更低的费率服务小微

文:叶子七

作为赛道龙头,陆金所控股(NYSE:LU)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去年11月,值陆金所控股上市满一年之际,其发布2021年Q3财报,财报宣布,已实现网贷存量产品完全清零,正式卸下“历史包袱”。

近日,陆金所控股发布2021年Q4财报,也是其实现P2P清零后的首份年度业绩。完全去P2P的陆金所控股成色几何?

2021陆金所控股全年总营收同比增长18.8%,达人民币618.35亿元,全年净利润达167.09亿元,同比增长36.1%,经调整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9.1%,超业绩指引与市场预期。

目前,陆金所控股以零售信贷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为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下,陆金所控股积极主动压降借款成本,以更优的效率与更低的费率服务小微实体。

据四季报,陆金所控股2021年的信贷服务费收入为812.8亿元,与2020年的928.3亿元相比下降了12.4%。该项业务收入贡献比较前年降低18.6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收入结构的优化,信贷业务科技平台收入以外的多项收入实现可观增长。比如,由于陆金所控股提升了自担保比例,且在贷款风险分担模式的转型进程中稳步推进,担保费单项收入同比增长538.7%,总收入占比从前年的1.9%增长至10.3%。

01

价降量升,

小微信贷服务进一步优化

零售信贷业务产生的科技平台服务费收入,是陆金所控股目前最重头的收入来源。

在招股书中,陆金所控股曾提到2020年上半年该项业务的收入占比达约80%。但从最新的财报数据中可以发现,零售信贷业务的收入占比已经大幅降低,2021年陆金所控股通过其科技平台获取的信贷服务费收入达812.8亿元,占比仅为51.3%。

与常见的互联网流量平台以消金为主流的信贷业务不同,陆金所控股的零售信贷业务主要聚焦于中小微企业主这一细分市场提供服务,助其获得较大额度、较长年期的贷款。

2021年,陆金所控股的零售信贷业务整体规模稳健增长。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计借款人数同比增长16.4%,达近1680万人;管理贷款余额达6610亿元,同比增长21.3%;四季度单季新增贷款1516亿元,同比增长14.3%。

价降量升,是陆金所控股的策略。依托其独特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模式,陆金所控股运用科技手段主动压降综合借款成本,加大小微扶持力度,优化小微服务有效性,实现了借款综合费率持续下降。财报显示,第四季度,陆金所控股零售信贷业务的收入率为9.0%,而2020年同期为9.1%。

显然,面对市场普遍存在的针对其零售信贷业务依赖性与费率下降造成的影响的质疑,陆金所控股用用这份季报给出了一个亮眼的答案。

陆金所控股的财富管理业务,定位于一站式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通过陆金所A为用户提供数字化、定制化的理财服务。客群的中高端化和渠道优势,是陆金所控股财富管理业务的传统特色。

2021年,陆金所平台客户资产质量显著提升,投资额超过30万元的客户占比进一步提升,由去年同期的75.5%提升至81%。同时,平台客户总资产同比增长1.4%,活跃投资者数增长至1550万人,同比增长4%。

更优质的客户分享更高的收益,根据财报,财富管理平台上,与客户资产质量同步提升的是现有产品与服务的年化收入率,较2021年第三季度环比大幅提升近20个基点。

与之相对应,2021Q4财富管理交易与服务费同比提升22.9%,展现出财富管理业务积蓄的强大的增长势能。

资深业内人士表述,陆金所控股Q4财报两大主营业务的收入占比,表面上粗看是“一升一降”,实际上细看两边都各自有所优化,可见陆金所控股业务转型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并开始见效。

02

净利三成分红,提振市场信心

金融是实体经济活动的调节器和润滑剂。

在今年的两会当中,普惠金融被多次强调。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货币政策重心依然在托底,要求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同时要求综合融资成本率继续下降,包括实际贷款利率的降低、收费的降低”。

为了落实普惠金融,央行也创新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激励银行惠及小微,大幅增加信用贷款投放。

根据陆金所控股财报,2021年四季度,小微企业占据陆金所控股零售信贷业务八成。与个人信贷用户相比,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风控更为复杂。

但事实上,早在2005年,平安普惠就开始在深圳开展线下小额贷款业务,在线下展业方面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为目前线上融合线下的O2O模式奠定了基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能更好地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

金融市场价值:做有价值的公司,全年净利润三成分红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获利方式应更多在于长期投入并获取企业经营利润产生的分红,而非短期的高抛低吸。

目前股价处于低位,但基本面稳健的陆金所控股显然是个理想的价值投资标的。季报中,陆金所控股首次披露分红安排,称将按每普通股0.68美元(即0.34美元/ADS)的比例派发现金股息,据测算,约合21年全年净利润的30%,股息将于4月支付。

除此之外,为了向资本市场表示陆金所控股对业绩和股价的信心,陆金所控股在Q4财报中宣布,在21年共计1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以外,在未来的12个月内继续新增回购5亿美元ADS。而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末,陆金所控股已完成回购超8.6亿美元。

基本面稳健、紧贴普惠趋势、赋能小微、助力中产大众财富保值增值,在这样的背景下,陆金所控股的业务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辅相成,应获得长期主义投资者的更多关注与信心。

深扒陆金所40亿信贷减值背后的戴维斯双杀

一扒吓一跳

文周公子

摊开金融科技行业今年的三季度财报,曾经的“尖子生”陆金所掉队严重。但最让人震惊的,不是业绩“双降”,而是陆金所控股在单季度产生了40亿信贷减值(包括坏账及风险准备金),这一数字创下公司成立以来的新高,同比上升137%。对于一家助贷公司来说,这过于致命。继分析是什么在拖慢尖子生“陆金所”之后,我们来深扒下其40亿信贷减值背后的戴维斯双杀。

想当年,马明哲的“大陆金所(三所一惠)”构想还历历在目,欲全面覆盖财富管理、机构间交易和消费金融领域,短短五年后却已物是人非。

在“大陆金所”战略失败之后,表面上看“小陆金所”和“平安普惠”是陆金所的两大核心业务,但从业务比较重看,陆金所控股(下简称陆金所,其财富管理平台称“小陆金所”)已几乎等同于平安普惠,本质上是一家助贷公司,目前难再谈什么大的构想。

贷款质量有多糟糕

如果要充分意识到单季度40亿信贷减值对于陆金所控股意味着,首先要用人话理解清楚其目前单一的业务机构,以及糟糕的贷款质量。

尽管收入名目繁多,但总的来说,除技术平台收入(财富代销)指的是小陆金所的财富业务之外,其他多种收入均指向放贷业务,也即平安普惠。

信贷技术平台收入、利息收入、担保收入的结构比例主要依据产品和收费类型而定,其中信贷技术平台收入为零售信贷服务费;净利息收入为陆金所旗下的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及并表信托计划等发放贷款而产生的利息收入;担保费收入主要包括陆金所控股对其管理的贷款提供增信服务而收取的担保费收入。

可以粗略理解为,技术平台收入(零售信贷)+担保收入代表助贷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0%。再加上利息收入,平安普惠贡献的收入达96.9%,“小陆金”所只有2.8%。

仅从财报看,陆金所控股信贷业务就已千疮百孔:新增贷款额度从去年同期的1717亿元下滑至1238亿元;无担保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已高达4.2%,90天以上达2.4%;所有贷款30天以上逾期也直逼3.6%,90天以上达2.11%。

可以感受一下自今年以来,无担保贷款“逾期率”的暴力拉升:

值得一提的是,逾期贷款的暴露一般有滞后性,三季报可能还不是最坏的情况。据其财报业绩展望,四季度新增贷款额度可能从三季度的1200亿继续下降至800亿,全年利润可能录得近10亿级别的亏损。

虽然,陆金所高管认为信贷业务有长周期性,并在分析师会议上画了一个2024年以后的饼,认为公司业绩可能会有U型反转。但,U型的底到底会有多长?

海外第三方研究机构平台SkiAh对其给出的评语为:DiiiQ,BkOk(糟糕的季报,暗淡的前景)。

单季度40亿信贷减值意味着什么

看到这里,也许你想起了那颗财报中亮瞎眼的“星”——单季度40亿的信贷减值损失。在这样的贷款质量之下,陆金所可能会比想象中更快迅速消耗自己的净资产。

截至三季度末,陆金所股东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约为900亿,贷款未偿余额约为6000亿,二者比值约为7倍。尽管这一比值低于消费金融公司的10倍杠杆率,但考虑到平安普惠的客户特性,平安集团也许不得不做更悲观的风险考量:

其一,虽然同为助贷行业,但平安普惠业务的获客方式依然非常依赖线下,授信金额也在同业中偏高,业务长期处于银行和网贷的中间夹层,这在行业草莽时代或许是红利,但如今却成了尴尬。

其二,平安普惠的客户授信大部分属于超额授信,大比例客户授信金额介于10万元以上。平安普惠借款人中有不少小微企业主,借款人中90%以上持有信用卡。其2021财报显示,户均无抵押借款规模在14.65万元,有抵押户均借款规模为42.24万元。此类贷款一旦客户失去还款能力,将无法被金融体系承接,银行不给贷,网贷额度不够,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是决定性的。

93761名员工背后的公司治理隐忧

除了资产质量的糟糕,近期陆金所披露的ESG报告又透露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数字——93761名员工。这个数字如果放在中国银行业,也只有6家银行的员工数量比陆金所员工多,但人均创造价值却不可同日而语。

结合今年以来陆金所的裁员风波来看,这不仅没有证明陆金所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相关指标的优秀,反而从侧面暴露了其公司治理的隐忧。

要知道,目前平安普惠依然有近90%的贷款由线下团队发放,一线地推人员占9万多名员工的大多数。陆金所接下来的业绩表现,是否能把这些员工都留住?如果不能,他们将如何证明自己的价值?转型到其他业务部门?不好意思,除了平安普惠之外,“小陆金所”的收入贡献只有2.8%。

在这9万多名员工里,处于基层的地推人员该何去何从?2022年,已经是陆金所业内共知的裁员之年,那么2023年呢?

戴维斯双杀

遥想2020年,小陆金所的战略对标还是两三千亿市值的东方财富(300059.SZ)或者蚂蚁财富。如今,小陆金所作为财富管理平台正逐渐被市场淡忘,今年的人事动荡风波也主要来自小陆金所。

随着小陆金所自P2P平台转型为大型综合财富管理平台的战略构想失败,目前上市公司体系下仅有原平安普惠(放贷端)在独自支撑上市公司的市值。

实际上,陆金所的股价已从2020年高位的17美元跌至目前的1美元附近。一家九万员工的互联网公司市值仅有200亿人民币。

2020年,陆金所股价尚在高点之时,其单季度盈利能力通常在30亿-40亿标准。而到2022年三季度,陆金所仅盈利13亿人民币,同比下滑67%。

显而易见,盈利能力下降和盈利预期悲观,共同构成了陆金所市值的戴维斯双杀。

盈利能力上,相较历史水平,跌入上市后新低。

盈利预期上,两大核心业务板块之一的财富端——“小陆金所”徘徊在消逝边缘;平安普惠深陷资产质量泥淖,成长预期大大降低。

是谁,听见了昔日梦碎的声音?

曾经最大P2P龙头陆金所 与平安普惠合并后利润下滑67%

一个金融数据平台只能靠裁员度过难关?

近日,陆金所控股(NYSE:LU)公布了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陆金所控股总收入从2021年同期的159.24亿元人民币下降到131.93亿元人民币(18.55亿美元),下降了17.2%;净利润从2021年同期的41.15亿元人民币下降到2022年第三季度的13.55亿元人民币(1.9亿美元),降幅为67.1%。

这是陆金所自8月与平安普惠业务合并后首份财务报表,按道理来说,这种“并表”之后,应该1+1>2,且第二季度疫情解封以来,个人业务端应该呈现更好的增长形势。

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营收利润双降,让陆金所股价进一步下滑。

这位曾经的P2P龙头大佬,自从相关政策风向改变,2019年彻底“去P2P业务”后,发展从势如破竹走向缓慢低活。

有平安内部人士与怼君交流表示,相比平安集团内部其他金融平台所具备的优势,陆金所更多只体现在存量客户的转化,但随着疫情形势更为复杂之后,各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各种产品和方式吸存、放贷和固化资金,增强资金利用率,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相比,陆金所不能依附于社交平台自然流量,随着平安旗下各金融平台数字化转型,陆金所这类第三方数字金融平台要直接面临获客成本上涨与用户活跃度下降的双重挑战。

1

全面下滑逾期率升高

陆金所主营业务隐藏“危机”

要诊断陆金所的问题,首先看看这个季报数据。

以零售贷款业务为主营业务的陆金所,该业务收入却同比下降30.7%。

陆金所控股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新增借款减少,以及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导致更多收入被确认为净利息收入和担保收入。

其新增借款中流向小微的占比进一步上升至87.3%,虽说,这使陆金所业务价值增强,但由于疫情以来,众多小微企业客户的生产经营受到巨大影响,陆金所控股第三季度的信用减值损失上升竟达到137.7%。

而小微企业逾期还款、信用减值损失等原因,也直接让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67.1%;前三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则同比下降31.5%,至95.15亿元。

当然,小微企业客户贷款也带动平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截至三季度末的30天以上逾期率为3.6%,较二季度末环比增加0.5个百分点;90天以上逾期率为2.1%,环比增加0.4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9月30日,包括消费金融子公司,该公司承担的风险占其未偿余额的22.5%,高于2021年9月30日的14.8%。增信合作伙伴承担的风险占未偿余额的73.1%,其中平安损保占多数。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基于贷款余额的零售信贷便利化收益率为7.8%,而2021第三季度为9.7%。

一直标榜数字化金融、金融财富平台属性的陆金所,也在用户转化上“吃瘪”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尽管注册用户总数从4870万增长到5260万(不排除业务合并带来的用户增量),其中,活跃投资者的总人数一年内,仅增加20万至1550万,而且,客户总资产4168亿元,较2021年9月30日的4251亿元减少2.0%。

这个数据相当“”。5000多万注册用户中活跃人数1550万,活跃率不足30%,这人均投资额才2.68万,一直强调金融数据服务的第三方数字平台,竞争力实在堪忧。

对此,陆金所联席CEO计葵生(GGi)表示:“第三季信贷质量恶化对我们的业绩造成负面影响,新增贷款数量下降,信贷减值损失上升。整体盈利能力也受到保费上涨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已经加强了客户选择,在过去几个季度开始的新业务提供了更好和更有弹性的表现。”

陆金所APP内目前有“陆基金”等理财产品以及经营贷产品“陆账房”等的入口。平安普惠陆慧融则包括无抵押借款服务平安易贷、抵押贷平安宅贷以及车贷等,以及合作融资性保证保险类增信业务。

而另一平安普惠借款产品因保险费、担保费等受到部分用户质疑。

据悉,平安普惠陆慧融APP属于平安普惠业务集群,该业务集群原有3张互联网小贷牌照,目前已减至1张,经营范围明显缩小。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虽然是顺应监管要求,但是近年来,陆慧融的“灰色操作”和“套路”并不少,比如,多名用户反映,在平安普惠陆慧融APP贷款后,还款明细显示不仅需要支付本息,还需支付保险费、服务费、担保费等费用,贷款实际综合年化利率高于合同利率,与当初销售人员沟通的情况完全不符,还有用户投诉其强制捆绑销售保险,收取高额服务费等情况,为此,银保监会点名通报过该公司。

2

平安高管变更和裁员

第四季度“优化”将继续加大

过去不久的第三季度,陆金所正经历一场变革和换血。

8月20日晚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发布关联交易公告,旗下控股子公司平安海外控股拟将其所持的普惠有限100%的股权转让给陆金所控股,该股权转让完成后,普惠有限100%的股权将由陆金所控股持有。

中国平安表示,为了加快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战略部署,加强线上线下协同能力,公司将陆金所控股和普惠有限下属的普惠金融业务集群进行合并。

而做出这样的业务合并,中国平安明确,将强化陆金所的风险管理能力,带来强大的线下服务支持,助推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产生巨大价值增长空间。

公开资料显示,陆金所总员工数超过9万人(2021年报数据),而平安普惠员工则超过33000名,门店数近700个,覆盖全国135个城市,这样的合并,给陆金所上市公司成本端带来巨大压力,加上今年以来销售端低迷,线上线下整合也意味着“优化”。具体结果如何,是否如陆金所高管所说,还是啪啪打脸,我们静待2022年报数据。

截图来源于:脉脉(陆金所)截图来源于:脉脉(陆金所)

进入下半年,陆金所就陆续传出内部大幅裁员的消息,甚至比例高达60%:“深圳这边大多数都解散,每个组留四五个人”。

对此,陆金所方面并未否认:“考虑到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将进一步集中科技能力与资源,聚焦金融信息服务,提高运营效率。为此,公司进行相应内部调整,对职能重叠的部门进行整合优化,影响的员工占比不到陆金所控股全部员工数量的1%。”

而做销售业务出身的美国CEO计葵生,第四季度给出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优化。

计葵生说,“我们将继续走加强对现有年份的收集和建立一个更可持续和盈利的新组合的道路,同时我们将完善我们的渠道管理和优化我们的直销队伍,以更灵活,生产力和有效的客户定位和选择。”

不免让人猜测是高管变动带来的人事震荡,近期三位高管,均为平安总部、平安普惠“空降”而来。

2022年8月陆金所披露,冀光恒辞去董事长及CEO职务,董事会任命原联席CEO赵容奭接任董事长职务并兼任CEO,计葵生继续担任董事及联席CEO。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安普惠总经理陈东起出任陆金所控股总经理。与此同时,平安普惠首席财务官蔡国强被任命为陆金所控股首席财务官。

值得一提的是,前任董事长冀光恒曾履职上海浦发银行总行副行长、上海农商银行董事长和宝能集团副董事长、联席总裁,自2020年4月起担任陆金所控股联席董事长兼执委会主任,于今年3月出任中国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同时为中国平安上海管理总部党委书记。美国人计葵生则早在2020年已卸任董事长一职,原联席董事长李仁杰在2021年卸任。

股权架构显示,陆金所与平安普惠由不同的境内外主体持有,各占一方,目前,两边高管团队人员已有交叉,而随着P2P业务式微,陆金所在上市公司内的话语权可想而知。

L

随着互联网金融前几年站在风口,到如今归于平静和调整期,数字化金融平台对大数据的运用和用户转化,成了投资人估值的关键。

回到文章开头,陆金所的优势,是存量用户。但极低转化率、收入利润大幅双降、存在违规搭售等眼前问题,外加中概股整体振荡,对当下的陆金所来说,可谓外忧内患。

但如果真按照老计所说,公司靠优化团队来“挑客”和“挑员工”,而不是积极靠数字化分析导流带动,业务规模和活跃用户数量继续收缩将是必然。

股价从最高点17.65美元到如今的1.6美元,市值打一折,说明投资人对陆金所不乐观的前景,已选择毅然“抛弃”。当然对大平安而言,反正旗下金融平台那么多,放弃一个,又如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