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有营业执照就下的网贷

本文目录

信通袋、金筑财富后又一家 杭州网贷平台金投行转型网络小贷

华夏时报(hii..)记者朱丹丹北京报道

越来越多的互金平台开始向网络小贷公司转型。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查阅天眼查发现,1月8日,互金平台“金投行”运营主体杭州金投行金融资产服务有限公司发生了名称、经营范围、住所等多项变更。

其中,公司名称变更为杭州金投行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变更为发放网络小额贷款;与贷款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致电金投行官网所留电话,不过电话没人接听。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已有贵州信通袋、金筑财富等多家网贷平台公告转型网络小贷公司或者申请互联网小贷牌照。

当时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网络小贷牌照2020年重新开放审批概率较大,但是具体的牌照发放和监管政策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

网贷平台金投行变更为网络小贷

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2020年1月8日,杭州金投行金融资产服务有限公司住所、名称、经营范围、执照副本数、高级管理人员备案等多项发生了变更。

具体来说,变更后,公司名称为杭州金投行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变更为发放网络小额贷款;与贷款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针对此事,《华夏时报》致电金投行官网客服电话,不过电话没人接听。

网贷之家研究员王海梅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引导部分有实力、股东背景强劲,且存量业务基本清零的平台转型有利于监管部门化解行业存量风险,推动机构良性退出或平稳转型,同时也给其他有转型意愿的平台增强了信心,但其实P2P网贷平台成功转型小贷公司并不容易,具体可能存在存量消化难、准入门槛高、业务及杠杆限制、小贷行业本身发展存在的局限性、地区差异等五大方面问题,多数平台仍会由于无法达到要求而被淘汰出局。

资料显示,金投行成立于2014年9月,注册资本1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郑齐定,大股东为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60%;杭州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0%。

而根据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2月,由杭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杭州市财开投资集团公司合并组建,是市政府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

《华夏时报》记者也注意到,金投行此前也一直宣称其是国有全资的网贷平台。

该公司官网披露的2019年11月平台运营信息,金投行借贷余额2.96亿元,借贷余额笔数23787笔,待收利息1840万元。

去年12月20日,金投行则发布了《提前集中兑付公告》,宣布停止网贷相关功能。

“2014年9月成立至今,一直坚持合规,稳健经营,为平台出借人和借款人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信息服务,发挥国资在互金领域的引领与表率作用。在各级政府和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金投行现拟用自有资金收购平台出借人持有的全部债权,提前集中兑付出借人的全额本息,实现出借人的全部良性退出。”上述公告当时称。

已有多家网贷平台公告转型网络小贷

自《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83号文)(简称“83号文”)出炉以来,已有一些互金平台公开表示转型网络小贷公司。

比如去年11月26日,信通袋发布《关于申请转型省级小贷公司的公告》称,其于11月25日正式向有关部门提交了转型申请,并表示将严格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制定转型实施方案。同年12月1日,网贷平台金筑财富也发布业务转型公告,称公司审慎考虑转型申请互联网小贷业务。接着12月6日,51信用卡发布的公告中也提及,正在争取申请83号文所述的互联网小贷牌照等等。

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张叶霞早前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转型网络小贷所面临的主要有五大方面问题,一是存量消化,二是准入门槛较高,三是业务及杠杆限制,四是小贷行业本身发展存在的局限性,最后,目前转型小贷试点工作是由各地具体组织开展,可能会存在地区差异,而且地方监管部门可能对于鼓励网贷机构转型小贷公司的动力并不足。

而对于转型的时间安排,“83号文”曾明确表示,2019年12月底前各地完成转型试点工作要求的转型准备工作,2020年1月底前各地完成小贷公司临时牌照的审批工作。

张叶霞此前亦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从目前来看,网络小贷牌照审批有望重新开闸。”但应该不会出现大量新批设的网络小贷公司。虽然目前网络小贷统一的监管政策尚未出台,但从近期监管的态度来看,未来网络小贷的准入门槛并不低,实力较弱和劣质的玩家仍将会拒之门外,而且网络小贷监管也将会趋严。

责任编辑:孟俊莲主编:冉学东

注意!有人躲过了网贷、传销 没能躲过这场骗局

骗你,以注销校园贷的名义

骗子声称可以帮人注销校园贷。很多人此前未接触过互联网贷款,却因为同一个理由被骗——害怕背上校园贷。

有人刚刚还清助学贷款,又背上了5.2万元债务。

有金融平台提醒:凡自称网贷平台客服要求提现转账的都是骗子。

一名受骗者感叹:“没想到躲过了网贷、躲过了传销,还是没能躲过这场骗局。”

对校园贷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学生李芳(化名),还是掉入一个贷款陷阱之中。

5月9日上午,她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京东金融注销客服”,称“国家禁止校园贷,已申请的贷款账户需要注销”,要求她按照指示,注销自己的“校园贷账户”。

她此前了解过校园贷引发的争议,也曾小心翼翼地试图躲过校园贷,但这位致电者听起来有一定的可信度:能明确报出她的个人信息,并警告“可能有人冒用她的信息申请过校园贷”。

接下来3个小时内,她按照对方的指示,从4个互联网金融平台贷出了约11万元,转到对方给出的银行卡账户上。对方说此举是为了帮她“清空额度”。

意识到受骗后,她报了警,但再也打不通对方电话。

在一个微博群里,反映有同类遭遇的受骗者有800多人,所处地域包括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地,涉案金额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其中有未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工作4年的上班族。很多人此前未接触过互联网贷款,却因为同一个理由被骗——害怕背上校园贷。

3月28日,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其官网发布了“2020年第1号预警”,称近日出现一种“新的诈骗手段”,骗子声称“十九大以来政策发生变化,已申请的贷款账户需要注销,需要按照程序进行操作,否则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务必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冒充央行征信系统

事后,李芳只记得这个162开头的电话接通后,对方不仅能报出她的个人信息,而且知道她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详细账户信息。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李芳并没有用过太多金融产品。她只有一张信用卡,偶尔会使用支付宝平台的“借呗”,但借贷金额都在几百元左右,并且会按时还清。

那个诈骗电话里,对方言之凿凿对她说:“你的借呗开通时间是在2015年某时段,当时属于学生账户,现在你快毕业了,再用就算是校园贷。”平时李芳曾在网上看到过学生因校园贷负债累累的新闻,校方也宣传校园贷的风险,她听了对方的说法,感到害怕。

对方“安慰”她不用担心,只要及时注销账户,就不会惹上麻烦。而要注销这个所谓的“校园贷”账户,需要把金融平台的额度“花掉”。

“花掉”的方法是根据他们的QQ语音提示,将“额度”用完,将款项汇至他们提供的“对公账户”上。他们还向李芳保证,会在后台帮助她“注销”,并在当天下午4点将这笔钱返还到她的账户,只需“走个流水”就行。

李芳在对方的催促下加了QQ。QQ名写着“京东金融注销客服”,对方一通过她的申请,立刻发来一份“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权委托文件和身份证、工作证、营业执照。这份实际上是伪造的“授权委托文件”里写着,此举是为“加大整治力度,杜绝网贷机构发生高利放贷、暴力催收等严重危害大学生安全的行为”。

对方首先怂恿李芳下载并登录“京东金融”A,要求她将自己的额度截图发来,但不知什么原因,李芳无法从上面借贷。对方很快换了套说法,又督促她先将支付宝“借呗”上的额度“注销”。

因用过几次“借呗”,且信用良好,李芳在“借呗”上能借款的额度并不低,在7.1万元左右。她听从对方指示,借出这笔钱,然后转到对方指定的“对公账户”。

对方立刻给她发来一张“支付宝收款信息”截图,在其中“收款理由”写着“注销学生贷额度,领取清空关闭通道”。账单分类是“注销认证资金,无需本人偿还”。

紧跟其后的,是一张假冒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学生贷查询结果的截图。截图背景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背景极为相似,以一个表格列出“学生网贷查询”条目,详细地列出了她的姓名、就读大学、注册身份证号和账号状态。

截图中,用红字标出的“征信安全系数”和“待处理平台”颇为醒目。李芳看到自己的“征信安全系数”是“80.9%”,前面有一个红色的上升小箭头。“待处理平台”条目下用红字列出了“京东”“借呗”“微博钱包”“美团”“安逸花”“微粒贷”“小米贷款”“滴滴出行”,前两项显示“已处理”,后几项显示“处理中”或“未处理”。

对方给她发送了一张带有红色惊叹号的“抱歉,无法注销”的截图,语气严肃地告诉她,注销失败是因为,“还存在其他学生账户、学生账户授权额度未清空”。

于是在骗子的指引下,她又打开“微粒贷”“微博钱包”,下载“美团”和“小米金融”A,在骗子的指引下,分别贷款1.8万元、9800元、8500元和7500元。

每当她从一个金融平台贷款转到骗子的账户上,对方就会立即发送另一张“注销失败”截图,但下方的理由并不相同——“支付宝还存在学生账户信息”“微博还存在学生账户信息”。总是有新的金融平台出现,她的账户似乎永远销不了。

其实,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提示用户:“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不会以邮件或者电话方式向信息主体告知涉及贷款、金钱或者其被纳入黑名单的信息,请信息主体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受骗。”

但受骗者们往往是意识到受骗后,才第一次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看个人征信记录。

“快点,我们为了帮你办这件事,都顾不上吃饭。”李芳听到对面至少有好几个人在同时说话,背景显得嘈杂、忙碌,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业务量很大的公司。

进行到最后一项“注销”时,对方让她下载“滴滴出行”,但她因网速原因迟迟未能下载成功,对方才挂断了她的电话。此后,她跟同学聊起这件事,同学提醒她可能被骗了,她如梦初醒,去报了警。

让这些受骗者感到恐惧的,还有信息泄漏

这种诈骗方式早在2019年年初已冒头。江苏、深圳、泉州等地警方均发布过预警信息。

李芳在微博上搜索“注销学生贷”这一话题,加入了一个由同类受骗者组成的微博群。据一名较早入群者统计,愿意提供信息者至少有473人,被骗金额总值达1800万元,其中最早报案时间可追溯到2019年2月,个人被骗金额最高达59万元。

京东金融客服系统自动提示,“我司从未有校园贷业务。在此提醒您,不要轻信不明人员向您提出的线下转款要求,不要相信电信诈骗”。该公司相关人士介绍,京东金融并无“注销组”及工作人员,也“不会以‘注销贷款’‘贷款注销组’等名义联系用户,引导用户申请金条借款并向他人转账”。

美团金融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了解了此类电信诈骗情况后,他们对客户被电信诈骗风险实时判断,发现高危用户,会对其进行电话核实,避免客户被骗;同时,增加了延迟放款功能,针对潜在被诈骗客户延后放款,给客户一个反应时间。

小米金融发布信息提醒,“从网贷平台提取的资金属于信用消费贷款,为自己名下的负债,凡自称网贷平台客服、要求提现转账的都是骗子”。

“校园贷”一词,对许多受骗者来说并不陌生。很多人还记得大学校园里张贴的提示校园贷风险的海报,也在网上看到有学生因校园贷债台高筑而轻生的新闻。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2017年9月6日,多部门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令这些受骗者感到恐惧的,还有信息泄漏。不少人告诉记者,在接到电话后,即使他们将信将疑,但当对方能准确报出他们的身份信息时,他们还是不由得相信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用,进入“圈套”。

一些诈骗者在电话里能清晰报出他们入学时间、在某个金融平台的注册时间,甚至在某个购物平台最新下的订单。

有人告诉那些“注销专员”,自己从未在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上面注册过,但对方肯定地说:“你应该是在学生时期信息发生泄露,也有可能你的老师或同学冒用了信息注册”。

“我就是怕有人真的用了我的信息去注册了校园贷,所以才会在骗子把我身份证号码和就读院校班级、甚至在校期间的课程说出来后,信了他。”回忆起自己被骗的过程,王明(化名)说。

今年3月,他接到声称他存在校园贷账户的诈骗电话时,还半信半疑,“注册账号难道都不需要我本人核实的吗?随随便便怎么就可以开通账号呢?”

对方并没有直接回应他的质疑,而是准确地说出他此前就读的学校、学院和班级,还知道他3年前上过的一门公共课程,并称这些信息是某些校园贷平台当年在学校推广时了解到,并以此注册了校园贷账户。

林艺(化名)在被骗转账时,对方对她有几张银行卡了如指掌。为防止受到银行卡每日转账限额的制约,对方要求她将汇款拆成每笔5000元以下,分别用不同银行卡汇出。当她表示自己没有更多的银行卡可用时,对方还会提醒她:“你不是还有××行的卡吗?”

真正惊醒她的是一通来自“微粒贷”的客服电话,提醒她确认是否为本人操作,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骗局。

被骗了约4万元的张福(化名)记得,报案后好几天自己都在“发蒙”,“以为我是个例,时运不济才上当的”。直到看到微信朋友圈中也有同学发状态,说接到过这样的诈骗电话,她才意识到,这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遭遇。“看回复绝对不止20人接到电话。”

如今已工作一年的她使用的仍是大学时期的电话号码。她听说,所在的学院一个寝室有3个女生接到了这种类型的诈骗电话,大多数接到此类电话的人都是在毕业后继续使用此前的电话号码。

曾于今年2月捣毁过一个“注销校园贷账户”诈骗窝点的福建某地警方告诉记者,在他们的调查中,这些电信诈骗者获得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上一些黑客,会专门攻击校园网站。因为我们现在的校园网站基本上都比较薄弱,很容易就会被黑客侵入,然后他们(诈骗者)会找到黑客拿到这些学生的个人信息。另一种就是去找专门出售这些信息的贩子购买。”

从不说“贷款”,只是反复强调“额度”

操作过程中,电话那头不断传来的催促声、精心设计的“话术”,也让很多人措手不及。

一位受骗者曾在“注销客服”打来第一通电话时质疑过,问“可不可以打个电话去核实下”。对方告诉她“时间有限,给你10分钟核实”。她当时有些慌神,拨打了京东金融官方客服电话,却无法快速转入人工客服。没过3分钟,对方已经打来电话,语气强硬:“你要不要办,不办你等着吧,过几天去查自己的征信,到时候会显示你有一个校园贷账户。”

另一名受骗者中途提出想“停下”时,对方自称是“一级客服”,感到她的事情“很难弄”,并叫来了一个“经理”提供“更高级的服务”。当她觉得“太麻烦”,反复说自己“不想再弄”时,对方坚持叫来一名“IT总监”与她对接,3人轮流和她聊天。对方还警告她“盲目挂断电话,系统检测会断定您是默认不注销账户”。当她顺从时,对方一直“好心”提醒她千万不要网贷,如果影响征信,毕业后工作买房都会很麻烦。

受骗者刘云(化名)总结,对方的话术很巧妙,从不说“贷款”,只是反复强调“额度”。在对方指示下,她将小米金融里的1.2万元转出,对方提醒她查看自己的A,称“你的一二零零零额度”已经降为零。在她告诉对方“借呗”里有4万元额度时,对方似乎毫不关心,只是强调“您的额度四零零零零”需要“清空”。

李芳报警后,警察告诉她,追查到的那个162开头的手机号定位可能在中缅边境,她转入对方银行卡的金额也被迅速地转走,不知去向。

她只能求助家人,帮她将几个金融平台的贷款还清。

“我之前根本没想过能在这么多平台上贷款。”李芳说。她回忆,当时在这些平台贷款时,平台并没有审核她的身份信息,有些平台只需一个手机验证码就放贷了,只有少数几个需要她手持身份证拍照。

刘云至今仍不敢告诉母亲自己被骗的事实,刚刚还清助学贷款的她又背上了5.2万元债务。

报案当天,她先给支付宝客服打电话,在提供立案证明后,申请到了延期6个月还款。小米金融客服告诉她“结清以后可以凭借立案证明等申请免息”,但她现在无力及时还清,只能打一些零工来弥补资金缺口。

让他们感到委屈的是,当在网上发布自己被骗的事实时,一些人误解了他们被骗的原因,指责他们“因为校园贷被骗,活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江山来源:中国青年报

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 网络借贷还有“隐秘的角落”

来源:北京晚报

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记者调查发现——

网络借贷还有“隐秘的角落”

360借条APP被曝在各大应用商店下架,再次引发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及网上“借钱”的关注。近两年,国家多个部门对涉及网络借贷的各类乱象收紧监管尺度,出台了不少针对性措施。网络借贷,正面临一场“大浪淘沙”。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网络借贷的“低利息”“额度高”“放款快”等宣称依旧常见。在一些体量较大的网络金融平台逐渐走向成熟规范之时,一些规模偏小、“嫁接”平台成长的借贷机构,还存在“隐秘的角落”。

授权

软件索取信息仍然很多

今年5月10日,国家网信办曾通告称,有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其中包括36款安全管理类APP以及48款网络借贷类APP,并要求1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那么,如今网络借贷类软件,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如何呢?

记者体验多款网络借贷软件发现,只要下载了专门的借贷软件,便往往会在安装软件的环节,交出诸多与手机相关的权限。不同借贷软件所需要的权限略有不同,但大多集中于获取设备信息、电话通讯录权限、相机权限、存储权限、位置权限等。

调查发现,收集上述权限只是基础。随着借贷操作的继续深入,不论用户能否借钱成功,只要想知道自己所能申请的具体借款额度,则往往需要一系列的资料补充和实名认证。其中,主要包括完成上传本人身份证正反面、人脸识别、个人征信授权、填写绑定银行卡卡号等环节。甚至在上传完身份证照片和人脸识别后,也有借贷软件要求继续填写申请者的职业、婚姻、住址、家庭联系人、电话等相关信息,以便“准确评估额度”。

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今年3月联合印发了《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其中明确规定,网络借贷类应用程序所需的必要个人信息包括: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以及借款人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证件有效期限、银行卡号码。

而即使申请者交出了诸多权限和个人信息后,借贷过程中那些常常“一扫而过”的协议或声明内容,也容易暗藏“玄机”。

一款累计下载量近1000万次的小贷软件,协议内容就存在变相的“霸王”行为。在该软件非常详尽的协议中,有一条内容为,“若本人在被授权人处办理的业务未获批准,本人同意被授权人继续保留此查询授权书原件和身份证影印件。”协议内容下方,是“我同意”按键。

然而,2020年3月6日正式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个人信息控制者应向个人信息主体提供撤回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授权同意的方法。撤回授权同意后,个人信息控制者后续不应再处理相应的个人信息。

问题

金融借贷广告充斥网络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出行、外卖、视频等软件里经常会“嫁接”金融借贷类广告。其中,有的广告是与自身平台直接相关的金融业务,有的则是与该软件并不相关的、规模略小的第三方借贷机构。

一款市面主流的外卖软件中,便有“借钱新人礼,30元外卖红包”的字样。点击“立即查看”,旋即弹出6家不同借贷平台。且不同借贷平台旁,还标注出诸如“利率优”“易申请”“易通过”等字样。而在手机应用商店内,也有不少带“借款”字样、公众相对并不熟悉的借贷软件。这些软件有的是专门的借贷软件,有的则注明自己是“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平台”,“推荐”相关借贷服务。在此背后,一些“嫁接”的借贷机构的资质和放款行为更容易侵害用户权益。

今年6月,陈先生就轻信了一平台“嫁接”的借贷机构广告。陈先生表示,自己偶然在一款名为“应急分期”的软件平台上,下载了“易达”极速版网贷。当他进入页面填写资料时,发现页面显示他有20000元的借款额度。而当其填写完相关申请资料后,额度最终又变成2000元。随后,他注意到页面提示已于6月15日放款成功。然而,直到6月16日晚上,他的银行卡才收到一笔1000元的实名转账(转账人是陈××)。自此,高利息噩梦开始产生。“借2000元最终到账1000元。6月16日到账,6月18日便要求还款1200.20元,利息如此之高,痛恨自己手欠乱点!”

陈先生的经历不是个例,这款名为“易达”的网贷机构,被多位网友提及投诉。而与此类似,在网络上,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选择“应急分期”推荐的另外一个名为“急用先锋”的借贷机构,结果却遭遇“强制打钱”。多名网友投诉,该机构未经自己同意,甚至在没有签署相关合同合约的情况下,个人银行卡被强制打款。不少投诉者在网络直斥,这就是“黑网贷”“高利贷”。

“填了信息银行卡号之后就被强制下款,过了几天就有人说我逾期,让还款。天天打电话,不理他们就短信轰炸,还要曝光通讯录……”投诉者小罗说。而记者注意到,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目前上述两个机构的投诉量就已突破了400次。而由于两个借款机构的详细联系信息并不好找、客服不易联系等原因,很多投诉无法在有效时限内得到回应和解决。

借贷

“没工作”能申请十万额度

“在这里成功借80000元,不面审,5分钟下款”。这则搜索网页上的借贷广告,与一些网络借贷软件的“台词”并无太大差别。点击进入页面后,需申请者逐一填写姓名、性别、所在地、手机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此后,还要勾选是否有车、房、公积金、寿险、营业执照等信息。一连串信息填写好之后,才能获取页面给予的贷款额度。

记者注意到,该页面特别注明,“金融机构不接受跨地区贷款申请”,而广告下方的落款单位为西安某网络小额贷款公司。

在填写完资料约10分钟时间后,记者便接到一则来电。然而,来电显示的地址却不是在西安。“我是北京的审核经理,做贷款信息服务咨询的。您刚刚是申请过一笔5万元的贷款吗?”电话那头,一名女子问道。她表示,公司就是做正规银行贷款咨询服务的,“银行和我们签约,需要你本人线下来做贷款。放心,不是网贷、高利贷。”

既然是正规银行贷款,为何页面显示的信息却是一家在异地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难道正规贷款也要借网贷公司广告的“壳”?对此,该女子回应称,自己的公司与网络页面上的西安某公司并无关系,只是公司在网上进行了推广,“打广告了,所以是那样显示的。你不用管网上怎么写的公司名字,只要你是在北京需要贷款就行了。”

纵使是无房无车、无寿险、无公积金、无工作的状态,在经过约20分钟的“审核”后,记者也最终获得了10万元的贷款额度。

“利息三厘到六厘,十万块钱一个月还300元到600元。可做一年到五年期,先息后本、等额本息两种还款方式。”电话那头的经理表示,出于商业利益的原因,目前不能告知具体是哪家银行提供贷款,需要本人带上身份证、银行卡、学历证去现场办理贷款。对于在校未毕业的人可否申请贷款的问题,该工作人员也果断表示没问题。“没毕业也可以申请啊,毕竟你有学历呢。”

多日来,记者联系借贷广告页面下的西安某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电话一直未能接通。而按照来电女经理提供的公司信息,经过查询,该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经济贸易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教育咨询、企业策划、软件开发以及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

本报记者李松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