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2014生源地助学贷款答题答案「杭州电子科大17年超10万元资助学生,网友:真正富有的人实录」

本文目录

17年超10万元!大学保安默默助学,网友:真正富有的人

如果不是说漏嘴,程师傅“装富”17年的事,或许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程师傅来自浙江农村,今年60岁。2003年4月,通过招考,他成为杭州电子科大一名保安。

这些年来,

他一共资助了6名学生,

总金额超过十万元

生于农家,

初中没毕业的程师傅,

怎么做到资助这么多学生的?

答案还得从十七年前说起。

十七年前的一个夜晚

2005年9月深夜,程师傅正在学校门口值班,两位男子下了出租车,急匆匆地来到程师傅面前。

年长的那个说,他是送孩子来学校报名的,没想到借来的6000元学费被偷了,只好连夜打车先来学校,想向程师傅借个车费钱。

程师傅二话不说,

把二人的打车费付了

接下来几日,程师傅了解到,这名新生来自边远地区的贫困家庭,学习刻苦努力,学费也是找亲朋好友凑的。

程师傅悄悄地帮他交了学费

又从自己工资里每月省出几百块

一直资助他到大学毕业

如今,这个孩子发展得很好,也知恩图报,经常给程师傅买东西。

“装富”打消学生疑虑

在食堂做安保工作时,程师傅注意到,有一个学生总是独自坐在最边角,每次就点一个最便宜的素菜,而且衣服几乎没有换过。

程师傅判断他家境不好,一番询问下来,也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当时我提出想资助他,但他看到我是一名保安感觉非常疑惑,好像在说‘保安哪里有钱资助我’。为了打消他的疑虑,我说自己以前是做生意的,有钱,让他大不了毕业以后赚钱还我。

程师傅说,

如果不“装富”,

很多人是不愿意接受资助的。

现在,这个被资助的学生也已经工作,想要报答程师傅,但也被“无情”拒绝了。

另一名被资助的学生,是程师傅在篮球场“找”到的。

当时我看到一名男生在球场边哭泣,就上去问他,原来是父亲出车祸去世了,母亲改嫁。我对他说,困难总会过去的,上学花钱的事我来帮你解决,后来边资助边开导他,这个孩子后来毕业进了互联网大厂。

同事:他从未提起过

17年来,程师傅从工资中挤出十余万元,先后资助了6位大学生,最多的时候同时资助三名学生。

程师傅不光在经济上支持被资助的大学生,还会给他们当“人生导师”,用自己的人生阅历,给孩子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隐私,

资助款都是现金,

从不微信转账

直到几年前的一天,学校保卫处领导要将程师傅调离食堂保安的岗位,程师傅情急之下说漏了嘴,大家才知道这件事。

杭州电子科大保卫处的朱老师告诉记者,程师傅多年来资助学生的事,大家略有耳闻,但不知道他竟付出了这么多,他也从未主动提起过。

朱老师说,程师傅是单位有名的“铁公鸡”。对外“装富”,对自己则省吃俭用。

每天早上在学校食堂吃2块钱的早餐,中午学校给保安管饭,晚餐在学校食堂只花十块钱左右,一个月只花400元左右,剩下的贴补家用和资助孩子们。

这几年有他资助过的孩子回来看他,他也拒绝孩子们带他去大饭店,让孩子们能省则省。而程师傅自己家的孩子培养得也不错,已经研究生毕业了。

接受采访时,程师傅始终不愿透露姓名,也反复强调不要曝光他的照片,在他看来,做这点事情,没什么值得宣扬的。

对于程师傅的善举,

很多网友深受触动

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富有的人”

而小坊则想到一句歌词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以微薄之力低调助学

为坚持行善十七年的

程师傅点赞!

综合:央视网、澎湃新闻、广州广播电视台

来源:新闻坊

实录|你家门口的便利店,最近有过什么样的惊心动魄?

“今年特别地想家……”

苏小娟说这话时,语气中浸满了对家、对亲人的思念。

今年24岁的苏小娟是和平区荣业大街711便利店的店长。这个春节,她一直在岗位坚守。

亲眼目睹了疫情发生后人们疯狂抢购口罩,以及平时少人问津的方便面被成箱成箱搬走的情景……

“觉得我们离死亡好近。”目睹这一切后,苏小娟突然特别想念在甘肃老家的爸爸妈妈、特别是爷爷奶奶:

“都70多岁了,不知道还能见上几面……”

苏小娟原定大年初四回甘肃老家,但因疫情突然升级,她的归期变得渺茫,“等到疫情平稳的时候吧,下周或下下周?”但对这个预期,她自己也觉得不太可能。

“有口罩吗?”

从腊月二十六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天,苏小娟一天都没歇。

苏小娟回忆,腊月二十六,店里还同往常没什么两样。等到腊月二十七(1月21日)上午,从早上七点左右,店里就开始有顾客陆陆续续进来选购口罩。“那天是一个星期二,我印象特别深,许多顾客一进门就问‘有口罩吗’,我们就给指口罩的位置,顾客就去那儿拿。到早上九点的时候我们开始接外卖了,也都是买口罩的,还有就是酒精消毒用品这一类。但是当时顾客基本上还都是一包两包的买,一包里面有三只3M9001型号的口罩”。

苏小娟说,到下午两点左右,店里的口罩就都卖空了,“不管是不是3M的都没货了”,但是进店选购口罩的顾客仍络绎不绝,“但凡进来一位顾客,98%以上都是问有没有口罩的,我们就告诉顾客没有。当时就有顾客跟我们预订,而且是大批量的预订。我记得有一个顾客当场就预订了210包口罩,现场交了钱,就说如果有货给他留着。”

医疗器械销售专区曾经是摆放口罩的区域,因一直缺货摆上了别的商品

口罩只能在周一、周三、周五的上午订货。转天的腊月二十八恰好是周三,苏小娟那天一上班,就马上坐在电脑前,通过内部系统向仓库那边预订口罩。“订了2000多包口罩,但是因为711在天津有180多家分店,它要把库里的货进行分配,所以最后没发给我们那么多。”苏小娟回忆,最后仓库发来了500包口罩。

“当天夜里12点多来的货,也就是腊月二十九的凌晨来的,我听夜班的同事说,从凌晨一点,就有人来买口罩了,而且是大批量地买,一买就是一两千块钱的。”苏小娟回忆腊月二十九早上七点来交班的时候,进的五百包口罩只剩下不到一百包。“这一百包口罩也没坚持多久,因为陆陆续续有人来买,而且一次性都买二三十包,所以很快就没了”。

苏小娟说,自那儿之后N90或N95的口罩再也没来过货,“周三那次订货就把天津仓库里面的口罩都订空了”。等到周五,也就是大年三十的上午,苏小娟又向仓库预订了五千个一次性口罩,“不是医用的那种,是黑色的一次性口罩,当天夜里仓库给发了五百包,不到两天就卖没了。再后来,无论什么品牌、型号的口罩都订不到货了。”

记者在店里采访的时候,发现仍然有顾客进来询问口罩。李女士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她加了苏小娟的微信,嘱咐苏小娟如果口罩到货请一定要通知她。李女士告诉记者,大年三十的时候在药店买了一盒口罩,“当时也是去了好几家才买着的,现在用一个少一个,估计存货也就够一礼拜的了,只能尽量少出门,减少口罩的使用量,不知道这次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苏小娟告诉记者,最近询问口罩的人其实比前些天少多了,“之前99%的顾客进店的第一句话就是‘有口罩吗’,还有就是问有免洗洗手液吗,因为咱们免洗洗手液的库存本来就少,所以也是两三天就没了。”

柒一拾壹(天津)商业有限公司区域经理刘亚彬告诉记者,平日里,在没有雾霾、疫情的情况下,平均每个711门店每日的口罩销售额大概是100元左右,大年二十八、二十九那两天,口罩的单店销售额差不多在每天三千元左右,是平时的30倍!

红烧牛肉PK老坛酸菜!有结果了

口罩刚刚抢购一空,方便面又火了起来。苏小娟告诉记者,从大年初一开始,就有顾客开始“屯”购方便面。“初一初二那两天都是成箱成箱地搬,最近这几天没有那么夸张,但也一直有人买,几袋几袋地买,或者一买买好几桶。”

苏小娟说,以前自己订货,偶尔才订一箱方便面。最近订货,一订就是三四箱、四五箱,最多的时候订过十箱。因为销量太好,所以订货就多。以袋装红烧牛肉面为例,疫情之前半个月的销量不到20袋,疫情之后的半个月销量高达160袋。

网友的调侃

在方便面市场里,红烧牛肉面和老坛酸菜牛肉面一直是方便面界两大巨头,网友关于它们二者谁更好吃的争论始终不绝入耳。这场持续数年无果的争论,在这次疫情中竟然有了答案。

在711便利店荣业大街店,记者看到选购红烧牛肉面的顾客明显比较多。每隔一会儿,苏小娟就要给“红烧牛肉面”补一次货。她告诉记者,总体上确实也是红烧牛肉面更受顾客欢迎。

另外,方便面的好搭档火腿肠、榨菜,以及桶装矿泉水最近的销量也相当不俗,甚至连午餐肉也跟着蹭了一把热度。

“到现在也没看春晚”

苏小娟本来是计划大年初四回老家的。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的归期变得渺茫。一是疫情之下出行不太安全,何况苏小娟的老家还那么远——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下面的一个山村。泾川县是天津市帮扶的贫困县,2019年4月底刚刚脱贫。

苏小娟要先从天津坐十八个小时的火车到西安(为了省下300元车钱,她每次都坐普通快车),再从西安坐四五个小时的汽车到县里,从县里到村子里的山路不太好走,苏小娟还要坐两个多小时的汽车才能到家。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店里人手严重紧缺。据统计,711便利店里近一半的员工老家都在外地,一到春节店里人手本来就紧张,今年因有疫情“加持”更紧张了。原本计划值班的小时工因为担心接触顾客较多、有感染的风险而避开了在春节期间工作。还有一位正式员工在疫情之前就回了河北老家,本来计划年后回来工作,正好接苏小娟的班,但刚回到天津,就接到公司通知:外地人员返津,要先居家隔离14天,才能返回岗位上班。

据了解,全市其他便利店的情况也差不多。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天津共有品牌便利店1300多家,春节期间,有三百多家暂时歇业,原因大都是用工短缺。由于这一问题难以解决,一些便利店直到现在仍无法复工。

711便利店荣业大街店平日里一般有四名员工,但春节期间,店里只有两名员工。人少了一半,一个人就得干两个人的活。作为店长,以前苏小娟主要负责向仓库订货,再有就是对员工进行指导、培训,现在她除了做这些,还要额外承担一名普通员工的工作:给顾客结账、打扫地面卫生、随时整理货架、给快到保质期的商品做废弃,还有疫情之后,店里新增的每日至少三次的消毒、给进店顾客测体温、提示进店顾客戴口罩……

苏小娟的工作时间也不再是平时的早七点到下午三点半,三十那天,她一直忙到晚上八点才下班。大年初一那天,她直到夜里11点才下班。

下午两三点苏小娟才开始吃午饭

苏小娟住在公司在附近租的集体宿舍里,同屋的还有三个女孩,“一个老家是河北省的,一个是武清的,还有一个是蓟州的,我们四个都没回家”。苏小娟说,大年三十那天,大家下班回到宿舍里已经是晚上八九点了。“我们都没有吃饭,一个舍友就说她特别想吃饺子,但是家乐福还有楼下的小超市都没有卖的了,没有办法,就煮了几袋泡面,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去超市买了两袋饺子。”

1996年出生的苏小娟今年正好24岁,和大多数“95后”女孩一样,她在业余时间喜欢逛街、追剧。去年,她和舍友一起追了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迷上了在剧中扮演男主角的李现。大年初一那天,她在新闻中看到,自己的偶像男神李现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有演出,但苏小娟一直没抽出时间看,“我到现在也没有看过春晚,最近实在太累了,回去也比较晚,基本上回到宿舍就睡觉,等有时间,我想完整地看一遍。”

苏小娟(右一)和舍友们

工作第一年,把攒下的一万块给了父母

苏小娟已经连着三年没有回甘肃老家过年了。

2018年是苏小娟在外过的第一个年。那时,她还是中德职业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在711实习刚满三个月,任实习生班长的职务。“本来跟家里说好回家过年的,但是快到除夕的时候,店里的临时工都要回家,就没有人上夜班。我就想等初五回去也一样,就留下来一直连着上夜班。”

“我记得三十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家里就给我打电话,爸爸妈妈和哥哥正在一起吃年夜饭,问我吃饭了没有,其实那时候我正在上夜班,我就说挂了明天再打吧,挂完电话我就有点想家。”

那一年正月初五苏小娟回的老家,她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当自己坐上回家乡的列车时,心里是多么地开心。“车上人说的都是老家话,虽然多半是去西安的,但是西安话和我们老家话特别像,听着特别熟悉、亲切。”回到家里,苏小娟给了父母一千块钱,“他们刚开始说不要,说‘你留着自己花吧,我们在老家不需要花太多的钱’,我说‘你们拿着吧,我一年也不咋回家’。”

2019年,苏小娟也没有回家过年。在2018年的7月份,她已经正式入职,没过多久,她因为工作努力、勤奋,升为副店长。每个月工资扣除五险一金大概三千多元。

去年的除夕,苏小娟没有觉得很想家。因为春节期间人手紧张,她在年前回了一趟老家,还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一万块钱给了父母。“去年我还把一万八千元的助学贷款还了,因为毕业第一年就得把助学贷款还清,给完家里之后,我就等着下个月发工资了”,苏小娟笑着对记者说。

一万块钱对于一般的城市家庭来说可能并不算多,但对于生活在贫困县、以种地为生的苏小娟父母来说,是他们一年的收入。苏小娟回忆,当时父母特别感动,“他们就说‘不要呀,或者要不少给一点意思一下,你第一年挣钱,你攒着自己花,多买点好衣服,在外边好好吃饭,不要为了省钱就苦着自己’,我说‘你们拿着吧,平时给你们微信转你们又不收。’”

“此情此景让我特别想家”

今年春节,苏小娟比往年任何时候都要想家。尤其在亲眼目睹了疫情以来人们抢购口罩、消毒用品,成箱地囤方便面、火腿肠、桶装水等一系列异于往常的行为后,“觉得疫情离我们很近,就特别地想家,想爸爸妈妈,尤其爷爷奶奶,我是他们带大的,他们今年都70多岁了,不知道还能见到几面……本来我很坚定地想留在天津,感觉在这边发展挺好的,去年6月份我还当上了店长,但最近有时会想,要不要在离父母近一点的地方找个工作……”

疫情发生后,苏小娟的父母也很担心她,“他们总给我打电话,有时候我还没下班他们就给我打电话,他们以前不这样。其实他们不知道便利店是什么,因为老家只有超市,他们说超市里边人太多了,会不会有危险啊?”

苏小娟也会有一点害怕,“虽然防护和消毒措施都很到位,但是在店里工作毕竟接触的人多,肯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我觉得还是得来上班,毕竟干这一份工作,挣这一份钱,而且我是店长,如果这个时候我都不去上班了,那店里就真没人上班了……没人上班必定得关店。旁边的几家店早就都关了,附近的居民还指着来我们这儿买点早点、生活必需品什么的,如果我们也关了,周围的居民肯定会特别不方便。”

苏小娟说疫情以来的这些日子,常常会遇到一些顾客跟自己说:辛苦了。也有一些顾客说:周边商家都关门买不到东西了,只有你们家还开着,谢谢你们!“往常顶多就是结完账的时候顾客说一声谢谢,所以听到顾客说这些话的时候,感到特别温暖,也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价值。”

后记

据天津市商务局提供的数字,疫情以来,本市有近一千家品牌连锁店仍然在正常运营……如果按以平均每家店铺三四名员工算的话,那么全市有三四千名像苏小娟这样的员工坚守在便利店,他们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让市民们在居家隔离的这段日子里,依然能够享受生活上的便利。

记者顾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所军校的人才培养“套餐”:勇立潮头,向制胜未来阔步前行

深夜,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某重点实验室灯火通明,助理研究员杨雅萍认真进行着运算推演。

在杨雅萍的实验台上,放着一张特殊的照片。照片拍摄于2013年11月5日,那一天,19岁的她站在学员方队中接受习主席检阅。

9年后的今天,她的同学、当时光荣受阅的年轻学员们,带着习主席的殷切嘱托,成长为大江南北座座军营的骨干力量——

大山深处,戴华骅精心绘制电子地图;远海大洋,李朝阳站上航母飞行指挥塔台;青藏高原,邱远强搭起野战信息通信网;大漠戈壁,曹博研放飞无人机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所高等军事科技学府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推动体系化教学,探索“套餐式”课程、提供全方位保障,丰富人才培养“套餐”,提升人才培养质效,为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输送着源源不断的青年英才。

人才培养,贵在因材施教、分类施教。该校充分发挥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作用,针对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任职培训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培养对象的差异化特征,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师资优势、科技优势,设计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做到内容多样、重点突出,确保人才培养“套餐”营养丰富,打造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培养品牌。

人才培养的“套餐”不仅在校内实施,还向部队岗位延伸。该校实施“毕业学员成长助力工程”,开展岗位适应扶助、任职能力提升、学习深造支持、培养质量反馈等活动,跟踪毕业学员发展情况,助力毕业学员成长成才,持续提高岗位任职能力、二次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9年前,戴华骅与杨雅萍同在受阅方队。毕业分配到基层部队后,他在母校老师的持续指导下,先后完成了多次演习演练和装备升级任务。“一边是部队的实际需求,一边是母校的科研支持,我们在连接部队与院校的过程中成就了工作,也成就了自己。”谈起9年来的成长,戴华骅颇有感触地说。

人才培养的“套餐”不仅面向青年学员,更服务部队指挥员。翻开该校任职培训方案,该校课程既有面向部队高级指挥员的科技强军战略,也有面向基层指挥军官的力量建设运用;既有围绕联合作战开展的任务规划讲授,也有针对新域新质力量的前沿科技讲解;既有院士名家、专家教授“传经送宝”,也有职教在线、实验探索、现地教学的“身临其境”……

“这些年,全军近六分之一生长军官学员、近三分之一研究生学员从这里走出。数字的背后,是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更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交流时,该校领导这样说。

国防科技大学学员列队行进在该校荣誉大道上。何书远摄

观察样本国防科技大学

勇立潮头,向制胜未来阔步前行

■张鹏颜瑾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王微粒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未来5年我军建设的中心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部队指挥员必须强化高科技素养,以敏锐的科技触觉打赢明天的战争。”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国防科技大学军队高级干部高科技培训班学员们展开热烈讨论,一位来自战区的学员这样说。

科技,人民军队的打赢利器;学习高科技,人民军队的强劲脉动。

这一脉动,映照在延安窑洞的军事挂图中。美国记者当年拍摄的一组照片显示,刚刚结束完长征的红军将士,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这一脉动,映照在新时代火热的演兵场上。从南到北,从雪域高原到万里海疆,领兵打仗的指挥员们勇立潮头,向制胜未来阔步前行。他们中,有一个共同的交汇点——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军队高级干部高科技培训班。

一个培训班,折射出我军高科技培训与时俱进的足迹,映照着科技强军的铿锵步伐。犹如战鼓催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这个培训班又掀起了新一轮“头脑风暴”。

重任在肩:这是时代出给我们的考题

“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部署要求,发挥学校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中的特殊作用,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我们的贡献。”面对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在国防科技大学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党委一班人达成这样的共识。

“担负时代的重任,作出国防科技大学的贡献。”这样的思考,早在军队高级干部高科技培训班开班之初,就一直萦绕在该校党委的心头。

“什么样的培训理念,才能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人才素质模型?”

“什么样的培训模式,才能为我军高级将领奋进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能力支撑?”

“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部队高级指挥员大国博弈下高端战争的设计能力?”

时代的重任像一道道考题,等待答题者。

“这是时代出给我们的考题,是挑战,更是信任。”在科技强军的征途中,国防科大人用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王怀民告诉记者:为了深刻领悟和贯彻军队高级干部高科技培训的战略考量,学校展开了高密度的专题学习、调研和论证,深入学习习主席关于科技强军、人才强军重大战略思想,党委统揽、主官主抓、集智攻关,校党委常委集体审核课程,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教学专家组,组织集体备课、分级试讲、跟班教学、总结分析,确保培训质量效益。

随着调研、探索、实践的深入,答案渐渐浮出水面。

着眼打赢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局部战争,构建“科技认知力、创新力、运用力融合培养,高端战争、尖端科技、末端应用一体贯通”的高科技培训模式,提升高级干部战略素养、科技素养。

按照“发展战略、科技基础、前沿技术、作战运用”等模块,坚持基础课程求“精”、前沿课程求“新”、运用课程求“实”,构建面向指挥员、科技专家的高科技培训课程体系……

党的二十大闭幕当天,一拨拨培训班学员从训词墙前走过,他们的目光穿透过去、跨越未来:“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具备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具备设计未来战争的能力,这是一道必须答好也一定能够答好的考题。”

课程重塑:按住世界科技变革的脉搏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这是最近的一堂课上,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刘永祥的开场白。

课堂上学习领悟精神的背后,是一次次课程重塑。

为了把最底层的制胜机理讲清楚,把最基础的科技原理讲清楚,教会学员用科技视角研究设计准备战争,培训班的教员们都经历了一系列课程迭代过程。

“以前习惯于教知识,就科技讲科技,现在要跳出技术讲技术,跳出作战讲作战,需要我们从针对性、发展性的角度把握全局,从高端意义上研究战争、解剖战争。”在刘永祥的印象中,他的备课经常会推倒重来。课程内容一次次迭代优化,不断升级。

《科技强军战略》《科技创新的本质》《战略预警系统》《联合作战任务规划》《智能博弈》……按住世界科技变革的脉搏,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如潮水般一遍遍冲刷着学员们的大脑,重塑学员们的认知。

为了打造优质高端的课程体系,该校不仅安排院士担任教学总师督教助学,还动员全校优质教学力量开展备课,从院士到博士、从校长到教员,大家群策群力、各显所能。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感到,院校作为为战育人的主渠道,必须把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紧紧抓在手里,大幅提升打仗人才供给水平。”该校领导告诉记者,他们还借助全军乃至全国的优势资源,邀请全国全军名师大家、战区军兵种和军委机关优秀指挥员授课,深研高端战争特点规律、理清运用科技抓建思路办法、探寻战争制胜策略方法。

走向前沿:眺望未来战场的新态势

安装在天花板上的传感器,正对着等比例缩小的机场沙盘,大屏幕上实时显示传感器的探测数据,在实验室内模拟导弹探测识别打击的全过程,这是培训班的实验课场景之一。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冲锋号。在这里,学员们可以通过实验清晰地感受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战斗力跃升。”教授杨乐平一边操控实验,一边针对实验模拟各个环节,用演示软件一一讲解。

“和一般意义上的实验课不同,教员必须对前沿技术理解透彻,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这项技术与部队未来作战应用结合的关键点是什么。”在杨乐平看来,每一次实验课都是在帮助指挥员们为明天战争做准备。

“世界新军事革命突飞猛进,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战争面貌和作战样式。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让我们对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事多年高科技授课的教授老松杨说,开展与高科技武器装备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是为了让学员了解科技前沿动态,眺望未来战场的新态势。这也是国防科技大学高科技培训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在学习与研究、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必修与选修、线上与线下“五结合”教学方法的实施下,有学员这样反馈:“每听一课、每到一地,每参加一回讨论、每组织一次实验,都觉得特别解渴。”

教学相长:架起院校与部队之间的桥梁

“指挥员在科技创新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在培训班的讨论室里,学员们最新的话题,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展开。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的事,它也是我们的主业。”一位学员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身为指挥员,以科技赋能驱动训练转型升级,加大战法创新力度,我们责无旁贷。”

“学员中许多人一有时间,就爱往教员办公室跑、往重点实验室钻。”高科技培训队队长李晗如此描述培训班学员们的课后状态。

培训中,有的学员因为对某个科技知识感兴趣,会在课后时间请教员带自己去实验室一对一深入交流,还有的则“组队”邀请教员单独就某个问题“开小灶”。

“培训中,学员发现可以提升部队战斗力的科技‘入口’,就会直接从单位拉来一个工作组和学校对接,把科研合作细化以寻求支持,有的还签订了战略性合作协议。”李晗说。

在该校新近公布的研究课题中,有8项来自最新一期军队高级干部高科技培训班学员和学校科研团队的“强强联合”。每个前沿科技领域的针对性课题,都是培训班学员们从所在部队带来的,这些冒着热气的课题无一不是针对部队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带着问题来上课”,这是培训班新近实施的做法。每一位学员报到时都带着一个课题,其中应用前景明确、有科研团队能够承担的项目,将有机会转化为部队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解决一线的痛点难点。

“培训班的效果,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我们正在努力缩短检验的长度,为战斗力插上科技的‘翅膀’。”该校领导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说到底是学用贯通、知行合一,我们要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成为战育人的实际能力。”

锐视点

加速锻造新型军事人才

■黎湘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的必然选择,为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人才工作标定了新方位、树立了新标准,必将推动军事人员现代化实现新跨越。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人才资源是强军兴军的宝贵战略资源。2013年11月,习主席在国防科技大学视察时鲜明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吹响了新时代我军人才工作的时代号角。新时代十年,我军人才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历史性成就,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方阵加速形成,这是我们持续抓好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最大底气和实力。必须坚定人才培养自信,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坚持走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党、为国家、为军队培养更多堪当强军重任的栋梁之材。

人才兴,培养体系必须强。进入强军新时代,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完善,发挥了巨大作用,培养出一大批练兵备战行家里手。面对强军事业对人才队伍培养提出的现实需要,必须树立“大育人观”,坚持多点同向发力,构建全员全时全域育人格局,切实打通从院校到部队、从课堂到战场的人才培养链路,推动军事人才培养水平整体跃升,牢牢掌握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权。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革命突飞猛进,以智能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战争面貌和作战样式。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要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创新发展“科技+”“军事+”等训练方法手段培养人才,突出前瞻认知与未来战争研究,着力提高战略素养、联合素养、指挥素养、科技素养,使人才培养进一步向战转型、向战聚焦,加速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必须在拓宽培育渠道、优化办学模式、统筹整合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持续用力,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速锻造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超前预置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激励扶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复合培养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