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货币政策前瞻:降准降息均有可能,贷款利率有望继续下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上海报道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各界关注已久的经济政策和目标将陆续揭晓。
央行2月28日晚间发布“关注两会共话金融”专栏首篇文章《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回顾过去一年的货币政策操作。货币政策的下一步走势备受市场关注。
记者采访了解到,市场多位人士预期,今年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但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及去年宏观杠杆率水平有所下降、货币政策发力空间较为充足,今年降准降息均有可能,进而带动贷款利率继续下行。
央行文章称,未来我国有能力、有条件可以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和国内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通胀总体稳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
“下一步将灵活适度调节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引导信贷结构稳步优化,促进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央行表示。
贷款利率有望续创新低
中国货币政策的定调主要有五个范畴: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以后,中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实际操作中,央行在2021年7月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流动性1万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部署,央行2021年12月再次降准释放1.2万亿流动性,并在2022年1月引导7天逆回购利率和一年期MLF利率下降10BP。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机构认为,今年大概率仍将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但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货币政策仍将发力稳增长,今年内降准降息均有可能。
央行文章称,在应对疫情冲击时,我国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既不搞量化宽松,也不搞零利率或负利率,而是坚守币值稳定这个根本目标。这既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干扰经济增长,又使得我们在经济遇到下行压力时有条件、有空间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应对。
“今年大概率延续去年12月以来的政策,‘加大力度’以及‘稳定经济大盘’的总体方向,货币取向大概率维持此前的定调。”华创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周冠南表示。
周冠南称,货币政策对信贷增长的诉求明确,后续政策利率降息是否操作取决于一季度政策托底基本面的效果,窗口在一季度末,目前看仍有操作必要性。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在稳增长的目标下,经济回暖的确定性信号尚未出现,货币政策发力的窗口期仍然没有结束,未来两个月内降准仍有较大的概率。
在降准降息的带动下,今年贷款利率有望续创新低。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比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比2019年下降0.6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低水平。
明明称,2021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于稳增长和宽信用的诉求都较强,要稳增长和宽信用就要从供需两端发力。其中,需求层面包括降准、降息以降低资金成本,定向提供流动性支持或价格优惠等。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表明当前的贷款利率水平还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
M2、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匹配
一般而言,M2增速与GDP增速、赤字率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重要的量化指标。从2016年开始,社融增速目标首度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年M2和社融增速目标均为13%,2017年二者目标下调至12%。
此后,M2和社融增速未设置具体数量目标:2018年为“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2019年为“M2和社融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2020年为“引导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2021年为“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央行表示,2018年-2021年我国M2平均增速为9%,与同期名义GDP8.3%平均增速大致相当,实现了M2和社融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稳住了“货币锚”,既保持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又避免了“大水漫灌”,有效防范了宏观金融风险。
业界有时也用M2或者社融除以GDP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宏观杠杆率。当前者增速高于后者,意味着宏观杠杆率将上升,2020年即是如此;而当前者增速低于后者,意味着宏观杠杆率下降,2021年即是如此。
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比上年末低7.7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季度下降,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
“央行1月发布会曾明确提及,前期宏观杠杆率的回落,为后续货币政策发力创造空间,言下之意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宏观杠杆率在基本稳定的前期下,是可以适度上行的,以反映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发力。”周冠南称。
分析来看,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今年仍将不会对M2和社融给出具体的数量目标,可能仍将延续以往“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的说法,因为央行已淡化M2、社融的数量目标。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去年发表的《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一文指出,过去在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潜在增速较高,实际增速围绕潜在增速波动,因此设定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数字目标,或者参考上年实际值测算是可行的。
孙国峰称,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潜在增速有下降趋势,如果继续按照过去的实际值来设定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数字目标,就可能导致货币信贷与经济运行偏离,形成过度宽松的局面,也不利于稳定宏观杠杆率。进入新发展阶段,有必要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锚定方式,保持M2和社融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将其作为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美国宣布降息,告诉我们四大信息
3月16日凌晨(当地时间3月15日),美联储宣布降息100个基点,利率降到零,并推出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计划。
1、上一次的降息是3月4日(降息50个基点),间隔只有12天,如此密集降息,历史罕见。
更为特殊的是,美联储在3月18日将会召开议息会议的时间,如果要降息,理应在这时候,但美联储等不及了,提前3天大规模降息,说明新冠疫情给美国经济巨大、金融系统混乱、股市摇摇欲坠。
2、降息幅度高达100点,相当于4次常规降息。
3、基准利率直接降到零,并重启7000亿大规模量化宽松,意味着美国货币政策已经发生质变,全面宽松时代正式到来。
降息后的新闻发布会中,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疫情可能令经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下降,第二季度的经济可能疲弱,前瞻性指引和资产购买属于我们的基本工具,预计负利率在美国不会成为合适的政策。
他还强调重申,美联储有充足的空间调整政策,每周或每月的资产购买规模没有上限,美联储将“大力”购买资产。
纵观10年来美国的货币政策,尽管当中出现过一轮加息,但拉长来看,实则是利率不断走低的过程,2007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联储开始降息,连续降息10次,最终在2008年12月把利率压低到零。后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常规的货币政策越来越难以应对严峻的经济危机。
终于从2008年11月份开始进行了三轮大规模的资产购买,即我们常说的QE。简单地说就是美联储“印美元”购买市场上的债券,购买量越大,市场上的美元就会越多,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会越大。
QE1:2008年12月-2010年3月,美联储购买了由房利美和房地美担保的总计1.25万亿美元的抵押支持证券(MBS),以及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和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最终压低了房贷利率,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QE2:2010年12月,美联储宣布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主要目标是压低长期限的债券利率,以便扩大国内投资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QE3:2012年9月,美联储在综合之前QE1和QE2的效果后,决定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MBS资产,随后不久,增加购买4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三轮QE后,美联储资产规模从2008年的8000亿膨胀到2014年10月量化宽松正式结束时的4.5万亿美元。也预示着从07年开始的超宽松货币时代暂时结束。
随着美国经济的回暖,2015年12月,美联储启动了加息周期,2015年12月和2016年12月分别加息1次,2017年和2018年则开启了多轮加息,到2018年12月本轮加息结束时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2.25%-2.50%。同时,2017年10月开始进行缩表(即卖出债券,收回市场上的美元):
1、国债方面:最初上限为每个月60亿美元,并在12个月内,以3个月为间隔增加60亿美元,直到达到300亿美元/月的偿付额。
2、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方面:每月缩减到期再投资40亿美元,并在12个月内,以3个月为间隔增加40亿美元,直到达到200亿美元/月。
从今年5月起,美联储将每月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计划的美国国债最高减持规模从当前的300亿美元降至150亿美元。
2019年8月1日,美联储宣布结束缩表计划。目前美联储资产是3.74万亿美元。
2018年底到2019年初,随着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经济陷入可能衰退的担忧,2019年美联储启动了10年多来的首次降息,并于8月1日结束缩表计划。纽约联储的调查显示,到2025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可能在3.8万亿美元至4.7万亿美元之间。这意味着美联储又将可能开启一轮资产购买计划,进行扩表。
如果我们观察美国的利率走势会发现,美联储的利率是一个不断走低的过程,美联储的资产购买也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从08年的8000亿增加到现在的3.74万亿美元),这说明信用社会时代,纸币贬值将是没有终结的过程,因为纸币是印出来的,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本次美联储宣布降息100个基点并重启7000亿大规模量化宽松,这和2008年的套路一模一样,说明美国经济、金融面临的危机可能不亚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
但是本次的降息+量化宽松并未提振市场,受此影响美国三大股指期货暴跌4%左右,WTI原油期货亚盘跌幅超过5%。
为什么资产价格不涨反跌呢?主要是超预期的货币操作给市场传递了恐慌情绪,因为货币政策制度者掌握的市场信息肯定比投资人更充分,美联储这一超常规动作让人们预感到情况不妙,美国经济、金融可能不是表面的那么稳健,说白了就是美联储把潜在的危机暴露出来了。
下面我来说说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量化宽松是直接印美元,投放市场。降息是压低美元的价格。美联储降息是降低商业银行之间的借钱利率,本次利率降到零,说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之间的借钱成本是零。在美元价格极低的情况下,再给市场投放7000亿(基础货币)价格极低的美元,让更多更便宜的钱进入股市楼市以及实体经济。
二、目前美联储已经把利率降到零,美国如果新冠疫情加剧,美联储还可以采取两大举措,一是把利率降为负,意味着商业银行手头持有的美元如果不拿去放贷,还会倒贴钱,通过负利率抬高商业银行资金持有的成本,让他们去发放贷款。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预计负利率在美国不会成为合适的政策。说明未来一段时间不大可能会实施。
二是美联储可以提高量化宽松的规模,通过直升机撒钱的方式提振经济,这在美联储在08年金融危机后干过,也有这个经验。
三、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货币已经采取了三大举措,一是投放货币,短期货币是MLF操作和逆回购操作资金,长期货币是3月13日的降准,不过从2月份的广义货币量上,未见明显增加,说明货币投放的规模还是有限的。二是贷款降息,2月17日,1年期MLF从3.25%下调至3.15%,2月20日,1年期LPR为4.05%,下调10个基点。5年期LPR为4.75%,下调5个基点。
中国会跟进美国货币政策吗?其实国内有些事已经做了,只是力度远比美国弱很多。接下来,国内的货币政策可能是:1、继续贷款降息,降低商业银行-居民之间的贷款利率,让企业和居民借到便宜的钱。2、当CPI比较稳定后,存款降息,一是刺激民众消费,二是降低银行以及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三是加大逆回购和MLF操作规模并继续降准。
四、现在看来,新冠疫情对国内的影响在慢慢降低,但在国外却在蔓延,未来主要是两大影响,一是新冠疫情在国外愈演愈烈会对中国外贸造成冲击。二是如果因新冠疫情而使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是巨大,可以参考08年。中国要做的是准备好弹药,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越是危机,越是要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现在中国的疫情全面向好,在资本可以较好流动下,可以吸收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化危为机。
对于股市,重申之前的观点,未来无非两处情况,1、如果美股急速下跌,A股也会跌,但2500点将是底,越靠近2500点就越有更强的抄底力量。2、如果美股微跌,A股可能在3000点附近上下波动。
对楼市而言,全球货币政策已经全面宽松,不排除国内楼市闻风而动,中国需要加强楼市调控,避免房价可能的大涨。
最后,美联储量化宽松告诉我们,利率走低是趋势,当经济出现危机时,最好最快速的办法就是让钱更便宜,这是没有下限的,因为还有负利率和量化宽松。在钱越来越便宜的时候,与之相对的资产将是较好的保值品,比如黄金、房产等。
如果你觉得文章很棒,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小白读财经(ID:xiiiji),订阅更多的优质原创推文!
中行:料2017年新增贷款11万亿 上半年降息降准概率小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周鹏峰)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今日发布的2017年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预计,2017年M2增长11.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2.5%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亿元左右,并预计中国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延后,2017年上半年降准降息概率较小。
报告预计,2017年受实体经济去产能、房地产抑泡沫和金融降杠杆等影响,货币信贷进一步扩张可能性较小,整体将稳中趋缓,考虑到股市进一步企稳,债市回调压力加大但幅度较小,这将使得资本市场在支持实体经济融资过程中作用进一步增大,直接融资占比进一步上升。
与此同时,受房地产市场降温、基建投资进一步发力、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等影响,报告认为2017年信贷结构将较2016年有所改善:
第一,非金融企业贷款需求回升。近期出现了工业生产和投资形势好于预期的苗头,尤其是民间投资触底回升,这一增长势头将延续至2017年,带动相关融资需求回升;
第二,基建投资融资需求仍然较大。2017年,预计宽财政将进一步发力,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的信贷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第三,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长放缓。受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将在2017年进一步降温,主要表现在房地产销售放缓和个人按揭贷款增长回落。
关于货币政策,报告认为考虑到2017年美元继续走强概率仍然较大,全球流动性面临拐点,进而对中国基础货币形成、国际收支、金融稳定等产生较大冲击,中国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延后,上半年降准降息概率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