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89%,较年初下降;拨备覆盖率192.9%,较年初上升 | 数说银行
文/《清华金融评论》资深编辑孙世选
中国银保监会日前公布,2021年11月末,中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89%,较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92.9%,较年初上升10个百分点。中国的银行业主要风险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是评价银行风险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银保监会在1月6日举行了2022年首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传来的数据显示,2021年1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89%,较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92.9%,较年初上升10个百分点。
笔者基于中国银保监会以往新闻发布会的信息披露,整理了2021年中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变化。
表:2021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变化
资料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银保监会网站。
注:表中的数据为银保监会在有关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这些数据后来可能经过调整和修正,因此变动幅度或与表中所显示的有细微偏差。
从数据看,中国的银行业主要风险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从不良率看,2021年上半年中国的银行业的不良率呈下降走势,2021年下半年不良率持稳。2021年不良率基本控制在1.9%以下。
从拨备覆盖率看,2021年拨备覆盖率持续走高,尤其第二季度拨备覆盖率提升幅度较大。这反映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加强,可能与银行前瞻性提足拨备、多渠道补充资本有关。
此前,《清华金融评论》对2021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银行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的统计分析显示,整体看,2021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银行不良率普降,拨备覆盖率明显提升。这也印证了中国的银行业2021年整体的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走势。
2021年第三季度末大部分A股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相比2020年末下降,且2020年末至2021年三季度末,大部分A股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按季逐步下降的走势。2021年三季度末和2021年上半年末所有A股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低于2%。
2021年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整体呈按季上升势头。A股上市银行中,2021年三季度末有16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300%以上,有14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200%至300%之间,即共计有30家A股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200%以上。
本文编辑:孙世选
上市银行三季报:11家不良率三连降,拨备水平普遍较高
截至10月29日,42家上市银行中已有40家公布了三季报。
第一财经根据Wi数据统计发现,40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合计4.49万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1.59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六大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84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实现归母净利润合计1.03万亿元,同比增长6.47%。
从资产质量来看,40家银行三季度末的不良率均低于2%,房地产风险继续出清,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拨备水平普遍较高。
两家银行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从盈利水平来看,前三季度,40家上市银行中,营业收入规模超过千亿元的银行有13家,均为国有行和股份行,工商银行依旧遥遥领先,前三季度营业收入7113.92亿元。六大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84万亿元,同比增长2.36%。
从营业收入增速来看,上述13家上市银行中,增速较快的如邮储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79%,平安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71%,而工商银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罕见下滑0.1%。
归母净利润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5家银行的归母净利润规模均达到千亿元级别。另外,六大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03万亿元,同比增长6.47%。
部分区域性银行延续强劲的业绩增速,比如,杭州银行、成都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均超过30%。
净利润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股价中。今年,银行板块整体下跌17%,年内大部分银行股收跌,区间涨跌幅能够实现正增长且表现最好的前5家银行分别为江苏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南京银行和常熟银行,均为业绩强劲的区域性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三季度,有7家银行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3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负增长。
其中,两家银行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均呈现下滑状态,包括民生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6.87%,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82%;西安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滑8.3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2.37%。
拨备水平普遍较高
从资产质量来看,数据显示,40家银行三季度末的不良率均低于2%,平均为1.2%,低于中报时的平均数1.21%,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其中,有15家上市银行的不良率低于1%,包括邮储银行、成都银行、常熟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等;有11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连续三个季度下降。
但也有些银行的不良率在提升,比如,青农商行三季度末的不良率升至1.91%,高于年初水平。
在拨备覆盖率方面,40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普遍处于较高水平,均值达到323%,且均值水平在三个季度里连续提升,与年初的平均数306%相比,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其中,杭州银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无锡银行、苏州银行、宁波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超过500%,分别为583.67%、542.02%、541.02%、539.05%、532.50%、520.22%。
与年初相比,29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江阴银行和苏州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提升超100个百分点。
同时,也有10家银行的拨备水平低于年初,其中,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的降幅最大,尤其是招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下降28.2个百分点,但依旧达到455.67%。
房地产风险继续出清
在三季报中,有多家银行披露了截至三季度末的房地产风险管控情况。
其中,兴业银行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对房地产业务风险开展了多轮摸排,按照项目风险等级建立“三分类”项目清单,一是对项目足值、项目开发主体能够持续运营的,通过推动项目顺利开发避免出现违约风险,今年以来已归还本金超60亿元;二是针对已出现风险但仍有足额价值的项目,通过并购重组推动足值项目和问题开发商脱钩,并配合地方政府“保交楼”化解风险,今年以来已无损化解风险45.5亿元;三是对于价值严重不足的项目以及没有资产可供处置的流动资金类融资,及时推动资产保全工作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招商银行表示,截至报告期末,其房地产相关的实有及或有信贷、自营债券投资、自营非标投资等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4737.2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7.38%;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3470.35亿元,较上年末减少89.42亿元,占贷款和垫款总额的6.13%,较上年末下降0.65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表示,该行高度重视房地产行业授信的风险防范和质量管控。2022年9月末,集团实有及或有信贷、自营债券投资、自营非标投资等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3353.2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7.65亿元;理财资金出资、委托贷款、合作机构管理代销信托及基金、主承销债务融资工具等不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1053.5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53.27亿元。
银行“降拨备”支持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拨备较高的大型银行及其他优质上市银行将实际拨备覆盖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推动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等贷款损失准备回归合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商业银行释放更多资金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贷款拨备率是指贷款损失准备与贷款余额之比,拨备覆盖率是指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二者都是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承受和稳健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基本要求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要求为150%。监管部门之后对此又有所调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关部门发布《关于阶段性调整中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阶段性下调了中小商业银行相关监管要求,贷款拨备率为1.5%至2%,拨备覆盖率为100%至130%。
建立逆周期动态调节机制,是完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的应有之义。在经济上行周期相关指标可更高一些,鼓励银行多计提拨备,形成更充足的风险吸收能力,以便到经济下行周期时可发挥更大作用;在经济下行周期时相关指标可适当下调,减轻银行拨备计提压力,让其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规定,监管部门可根据经济周期、宏观经济、产业政策、贷款偏离度等因素,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因此,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适度降低,不会影响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稳健性。
从国际比较看,部分国家未将拨备覆盖率等作为监管指标,只是作为监测指标。作为监管指标的国家,拨备覆盖率普遍要求在70%至80%的水平。尽管近年来我国拨备覆盖率等监管要求有所下调,但从国际上看仍较高。实际上,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等指标总体高于监管要求。202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40%、196.91%,显著高于监管标准。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确有下降空间。
从理论上讲,拨备计提本身的确可以“以丰补歉”。在实际工作中,拨备计提有时也会成为银行调节利润的手段。银行不希望利润增速过高时,拨备可以多计提一些;盈利表现不好时,需要增加利润,拨备可以少计提。当然,较高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可为银行构建较为厚实的安全垫,有助于增强银行抵御风险能力。
推动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具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有助于稳定银行利润增长。在拨备较高的情况下,让相关指标回归合理水平,方法之一是减少拨备计提,这将释放银行利润,减少银行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的后顾之忧。二是有助于增强银行资本实力。减少拨备计提后银行利润增加,可以转增资本公积,用以补充一级资本,减少服务实体经济的资本约束。三是有助于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多处置不良资产将会消耗拨备,有助于银行减轻发展包袱,降低资本占用,增强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总之,推动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回归合理水平,有助于银行释放更多资金,增强信贷投放的意愿和能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高于监管指标,即可视为“合理水平”。当然,有条件降低的是拨备较高的大型银行和优质的中小银行。对于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较低的少数银行而言,仍应加强拨备计提,在符合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增强未来发展的稳健性。金融管理部门可根据贷款分类的准确性、处置不良资产积极性以及资本充足性等因素,在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的区间之内,继续对不同银行采用不同监管要求,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银行不断提升信贷管理水平尤其是不良贷款分类的真实性,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平衡好防范经营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作者:董希淼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