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贷款核销增幅超三成 银行“加足马力”出清不良资产
图片来源:摄图网
日前,人民银行公布了2018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贷款核销规模合计6455亿元,同比增幅超过三成,这是我国银行业加速出清不良资产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除了贷款核销之外,今年以来银行业在不良资产的处置上也是动作频频,包括在各大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转让不良资产债权包、与资产管理公司达成债权转让协议等。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逐渐暴露的背景下,不良资产的处置已经日益成为银行的重点工作之一。
北京中会仁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丁会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在季末加速出清不良贷款,主要是因为今年以来实体经济中产能过剩等行业的还款能力下降,而核销则是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资产的风控器,监管部门也鼓励银行进行核销,剥离不良资产,减轻压力,轻装前行。
贷款核销规模同比增长超三成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二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571亿元,较一季度末增加1829亿元。实际上,今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有所提升。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5%,较2017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而在第二季度结束,这一指标进一步上升至1.86%,而这其中农商行的不良率增势最为明显。二季度末,我国农商行不良贷款率高达4.29%,较一季度末上升1.03个百分点。
不良资产日益暴露的情形下,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也在进一步发力,贷款核销便是其中重要的处置手段之一。
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月至9月,贷款核销规模合计6455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值为4775亿元,今年同比增幅达35%。
在丁会仁看来,贷款核销本质上还是不良贷款,只是把这笔不良贷款作为损失抵减利润,使银行从帐面上清理掉不良贷款,减少压力,降低不良率水平。这是贷款核销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
他提到:“当前监管部门也鼓励银行进行核销,剥离不良资产,减轻压力,轻装前行”
丁会仁同时表示,从当前经济形势和银行财务数据来分析,核销是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资产的风控器,经过多方面努力还收不到的贷款,赶紧甩包袱,否则放在报表上不仅碍眼而且闹心;从财务数据而言,核销只是让财务报表更好看些,其法理上的债权仍然存在,未来甚至有可能再收回这笔不良贷款。
银行多渠道加速出清不良贷款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很多,如聘请第三方催收、找法律顾问司法诉讼、债务重组、核销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等,一般俗称“三打”方式,即打包、打折,打官司。
事实上,除了不良贷款核销,今年以来银行在不良资产的处置上也是动作频频。
例如,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于10月19日披露一则不良资产转让公告,华夏银行福州分行拟对漳州市国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不良债权资产进行公开转让,债权总额为1083.71万元,挂牌价格为1000万元,首个公告期限截止10月30日。
农业银行厦门市分行于7月16日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厦门龙泉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债权,债权总额为600万元,挂牌价为289万元,仅占债权总额的48%。
除了在各大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转让不良债权,与资管公司达成项目合作关系的也不在少数。例如,10月22日,安徽达美集团下属子公司合肥申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中国民生银行合肥分行签署《债权转让协议》,双方就不良债权、转让价格、还款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达成一致。民生银行合肥分行将其债权及相应利息、罚息等全部权益依法转让给受让方,申夏资产成为债权人。
对于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频繁方面,丁会仁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银行在季末加速出清不良贷款,主要是因为今年以来实体经济中产能过剩等行业的还款能力下降。在金融严监管、去杠杆的情况下,银行过去累积的不良贷款逐渐浮出水面。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一旦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暴露,一般商业银行都将承受极大的压力,所以减少不良贷款成为当前银行化解风险的重要工作。
每日经济新闻
中信百信银行财报数据“大整容”:半年内坏账核销数据变动13.6亿
近期,中信百信银行披露了2022年一季度业绩数据。数据显示,百信银行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18亿元,净利润1.58亿元,为去年全年总利润的60%。截至2022年3月末,百信银行贷款总额646.74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9.9亿元,不良贷款率1.53%。此外,2022年一季度,百信银行信用资产减值损失为4.5亿元,占当期营收的49%,占当期营业总支出的63%。
但是,新经济IPO注意到,看似靓丽的一季报可能是百信银行对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美化”的结果。
来自百信银行公开披露信息。
百信银行披露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总用户6911万户,其中价值用户841万户。百信银行没有解释何为“价值”用户,如果这里指的是“贡献收入/业绩”的用户的话,则百信银行6911万注册用户,其转化率约为12%。
从业绩看,2019年-2021年,百信银行营业收入分别为23.90亿元、17.23亿元、29.98亿元,营收波动性较大;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976万元、-3.88亿元、2.6亿元。
来自百信银行公开披露信息。
对于2020年营收下滑、净利润大幅亏损,百信银行的解释是“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加大了拨备计提;另外响应国家号召,支持稳企业保就业,贷款价格主动下调”导致。
不过,新经济IPO发现,百信银行的主要贷款业务并不是小微企业贷款和公司贷款,而是个人消费贷款。百信银行2020年企业贷款余额约20亿元,而个人消费贷款高达396亿元,为企业贷款的近20倍。百信银行在2020年年报中亦表示,其聚焦自营消费信贷,推出了面向年轻个人用户的信贷服务品牌“好会花”,2020年自营消费信贷累计放款较2019年增长12倍,新增信用用户较2019年增长45倍。
考虑到2020年的信贷环境及百信银行财务数据,百信银行2020年亏损的主要原因应是消费信贷的过快扩张引发的坏账水平升高导致。
从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数据看,百信银行过去三年的资产质量表现欠佳。联合资信在百信银行评级报告中指出,2018年-2020年,百信银行不良贷款分别为3.86亿元、6.66亿元、8.03亿元,逾期贷款分别为9.77亿元、19.58亿元和14.92亿元。
不过,新经济IPO发现,在联合资信两份报告中,百信银行的坏账核销数据出现了“公开打架”的怪现象。
2021年12月21日,联合资信在百信银行的评级报告中指出,“2019年,百信银行首次对不良贷款进行核销与清收,规模分别为3.11亿元与0.74亿元;2020年核销与现金清收规模分别为4.78亿元与0.24亿元。截至2020年末,百信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5%;。2021年上半年,百信银行核销不良贷款5.95亿元、现金清收0.19亿元。”
这意味着,2019年和2020年、2021年上半年,百信银行累计核销不良贷款13.84亿元,现金清收1.17亿元。
截图来自联合资信2021年12月评级报告。
但是,不到半年后,即2022年5月10日,联合资信在另一份对百信银行的评级报告中给出了差距悬殊的数据,“2019年,百信银行首次对不良贷款进行核销与清收,规模分别为10.07亿元与0.74亿元;2020年与2021年核销规模分别为11.44亿元与11.55亿元,现金清收规模分别为0.24亿元与0.18亿元。
按照上述数据,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百信银行累计核销不良贷款33.06亿元,其中,2019年和2020年核销不良贷款21.51亿元,与联合资信在2021年12月份的评级中提供的数据相差13.62亿元。
截图来自联合资信2022年5月评级报告。
为了便于查看联合资信在百信银行评级报告中对不良贷款核销数据的差异,新经济IPO制作了如下图表。显然,如此巨大的数据差异很难用失误解释。考虑到联合资信评级引用的数据均来自百信银行监管报表,所以这些数据错误的可能性极低,唯一的解释是,百信银行在2022年上半年对过去几年财务报表中重新做了“调整“,这导致不良贷款核销数据突然猛增。
实际上,百信银行的不良贷款核销数据存在多个口径,不止表现在联合资信的评级报告中。新经济IPO发现,在普华永道提供的百信银行2019年审计报告中,百信银行2018年和2019年核销的不良贷款分别为996万元和9.77亿元。9.77亿元的数据与上述联合资信的两个版本也都不同。
截图来自普华永道2019年百信银行审计报告。
百信银行如此混乱的财务数据口径,不禁让人质疑,难道百信银行的财务报表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公开资料显示,百信银行于2017年11月正式开业,是中信银行与百度联合发起的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也是国内首家国有控股的互联网银行,具有全国展业资格。百信银行没有线下实体网点,全部通过互联网展业。
2018年7月,百信银行获得百度博瑞、中信银行20亿人民币战略投资。本次增资完成后,百信银行注册资本增加至为40亿元万元。
2020年11月,百信银行完成新一轮增资,引入知名外资机构加拿大养老基金,注册资本由40亿元增至56.34亿元,估值为126.7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百信银行得到了其大股东中信银行的大力支持。新经济IPO留意到,中信银行曾承诺,在百信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时给予流动性支持,当其经营损失侵蚀资本时及时补足资本金。
银行核销万亿不良 轻装上阵支持实体经济
来源:上海证券报
“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监管口号上。银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商业银行贷款核销金额增速超过30%,总额接近万亿元。
上证报记者进一步调研发现,甩掉万亿元不良包袱的背后,一方面是银行核销额度增加,另一方面是核销标准放宽。前者受益于监管的鼓励态度以及去年整个银行业良好的盈利状态;后者则是在参考2017年财政部颁布的核销认定标准上,各行具体执行时灵活拿捏尺度弹性。
上周召开的银保监会2019年监管工作会要求,必须把防范系统性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更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预见,在这一政策趋势下,核销力度仍将保持较高水平,既承接不断释放的不良压力,保证信贷质量稳定,也为支持小微民营企业“腾”出空间。但同时,流程长、管理严、执行难等核销过程中的难题,仍然亟待解决。
万亿元核销从何而来?
2018年,伴随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信用风险加速暴露,银行业不良率稳中有升。截至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9%。
在这一背景下,及时有力地核销不良贷款显得至关重要,监管去年也多次要求各银行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来源于不同的金融部委的数据,均折射出监管要求并没有浮于表面,而是真真切切落到了实处。
银保监会1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商业银行累计核销不良贷款9880亿元,较上年多2590亿元,增速超过35%;央行1月15日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18年全年贷款核销数额为1.02万亿元,比2017年多2565亿元,增速达到33%。
核销力度加大离不开核销额度的增加。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不止一家银行申请增加年度核销额度。
例如,兴业银行申请将核销额度由280亿元调增至298亿元;截至2018年上半年,长沙银行已将全年4亿元的核销额度使用完毕,申请由4亿元调整至6亿元。某国有大行中部省份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总行去年也提高了核销额度。
与此同时,呆账核销认定标准的放宽,给银行加大核销力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2017年财政部新修订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颁布,财政部对于核销呆账的认定标准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宽。
记者梳理发现,相较于2015年的版本,上述文件对于未终结破产程序的时间条件,由一年缩短为180天;将“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赔偿”的条件放宽至“损失不能获得保险赔偿”;上调个人贷款的单户贷款余额上限。
在参照财政部标准的同时,各家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内部有一系列标准,在具体执行时也会保留一定弹性和个性化选择。“具体每家银行的规定不一样,比如平安银行的抵押贷不能核销,比如建设银行对至少逾期多少天、执行多少时间以上都有规定。”一位来自于浙江的地方AMC资深人士称。
大力甩包袱意欲何为?
加大甩包袱的力度,目的之一在于保证不良率控制在目标以内,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稳定。
除了银行年初会制定自己的不良率目标外,“监管层对于银行不良率也有不成文的容忍线。”某股份行有关人士透露,从他所在条线同业监测的数据来看,2017年至2018年各同业确实都在加大核销,以确保不良率不突破监管的容忍线。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银行业信贷质量基本稳定。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9%,较上季末微升0.02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92.8%,较上年末下降6.9个百分点。
另一个目的则是要“腾”出更多信贷额度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银行加快坏账核销处置的进度,把存量风险进行有效处置,银行资产负债表更加健康,释放新的贷款额度,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获得收益的机会。
“加大不良资产处置,盘活信贷存量,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建立联合授信机制,腾出更多资金支持民营企业。”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从央行统计数据看,核销“腾”出来的资金也会计入当年社会融资规模。
上述股份行人士则认为,每年一个业务条线贷款的新增量有数百亿元甚至千亿元,对应的核销量大概几十亿元,确实能够“腾”出一定的贷款空间。“但由于核销与新增贷款并不处于同一个‘量级’,银行加大核销力度的主要动机还是控制不良率。”
甩掉不良贷款包袱,还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真金白银”。记者调研时了解到,银行在设定全年核销的总体额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年的财务、拨备等因素,确保足够的盈利和风险抵补水平。
“去年银行利润增长良好是关键,趁着有财力就要多核销一些,来年才好轻装上阵。”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
核销一部分的资金来自于前期拨备计提。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此前介绍,去年前三季度利用拨备核销的不良贷款达7000多亿元,同比多核销1900多亿元。
截至2018年12月末,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为185.5%,较上年末上升5.1个百分点。
核销后的难点在哪儿?
“流程长、管理严,各家银行对于核销还是很谨慎的。”某国有大行信贷管理部人士称,核销后续还要一系列流程,一是行内会对不良进行问责或者追溯;二是对核销有审计;三是要向财政和银监部门上报专项审计报告,各分行报给所在地银行监管部门。
据广东地区AMC人士介绍,呆账核销后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债权关系保留,一般批量交给律师事务所,按照法律手段进行追收,定期完善诉讼时效,保持债权合法性;另一种则是完全放弃债权关系,将损失类、核销类的贷款批量打包转让,转让价格一般打一折以下。
在追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则是,胜诉容易、执行难。业内人士向记者反映,由于银行不良债权的法律关系非常明晰,一般不存在胜诉难的问题,耗时的原因绝大部分是执行困难所造成的。不过,通过网络查控系统、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等措施,“执行难”的状况有所改善。
耗时两年左右的诉讼仲裁时间,来处置大额不良贷款,或许还能接受,但对于处置单笔金额小的小微企业贷款而言,可能就“不那么划算了”。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就曾建议,为处置小微不良资产开辟诉讼和仲裁的专门绿色通道,简化流程,提高处理效率。
除此之外,配套规定不完善,也令部分核销贷款面临尴尬处境。据业内人士透露,财政部门近年来几次修订呆账核销管理办法,不断放宽核销条件,鼓励银行自主核销,但税务部门运用的税前扣除规定并未同步配套改善,导致部分贷款核销税前扣除存在一定困难。(⊙黄紫豪记者李丹丹○编辑黄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