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个人贷款总量

本文目录

六大行公开信贷规模:9个月新增约9.5万亿,流向哪些领域?

资料图/IC

10月16日晚间,六家国有银行在三季报发布之前,纷纷“剧透”信贷增长及分布情况。按此数据初步统计,2022年9月末,六家国有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共增加约9.5万亿元。其中,邮储等银行表示,信贷增长达历史新高。

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六大行集体发布支持实体经济公告,说明目前经济处于复苏关键阶段,六大行发挥头雁和支柱作用,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稳步恢复。同时,这亦体现了银行以实际行动表明支持实体经济决心。

“六大行积极加大实体经济信用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助于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利好市场预期。”周茂华指出。

六大行前三季度投放9.5万亿,工农建新增超2万亿

贝壳财经记者按照六大行披露的信息统计看到,今年以来信贷增长共计约9.5万亿元,贷款存量余额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6%。而前三季度,六大国有银行的信贷规模均实现较快增长。

其中,工行、农行和建行新增投放规模均超过2万亿元,中行新增信贷规模为1.69万亿元。而交行和邮储增速接近,投放规模超6000亿元。多家银行增速超过10%,信贷增速创历史新高。

工商银行公告显示,保持新增投融资快速增长。高效传导宏观政策,出台系列举措和政策工具,加大资源配置和信贷投放力度,保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2022年9月末,工商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净增加2.2万亿元,保持同业领先,同比多增4573亿元。

建设银行表示,今年以来该行信贷规模实现较快增长。截至2022年9月末,人民币贷款近2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万亿元,同比多增近5200亿元。

此外,农行称该行加大对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创企业、民营企业、普惠小微企业等金融支持,有效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助力稳住经济大盘,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2.2万亿元。相比之下,中行三季度末,贷款较年初增加1.69万亿元,达17.41万亿元,增长10.78%。

邮储数据显示,该行贷款总额超过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超过10%,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交通银行则在今年前9个月,融资总量超过8000亿元。其中,境内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6444亿元,增幅10.63%,同比多增950亿元。

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锋计算,国有行支撑作用增强,前三季度银行业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8.1万亿元,六大行占其中的52.7%。单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4.4万亿元,六大行贡献度提升至55%。

基建托底,制造业、绿色等成主要发力点

在公告中,六大国有银行均强调,持续服务实体经济、提高经营质效。而从各家银行发布的信贷结构来看,基建领域成为托起各银行信贷增长的主力军。

工行表示,在服务重大项目方面,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基金投资项目配套融资、交通水利能源网络型基础设施等五大重点领域和“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营销,基建领域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逾6400亿元。

建行指出,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5.6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近5800亿元,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建行还在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1100亿元,有力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拟出资300亿元设立住房租赁基金,探索租购并举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实际上,银行发力基建,使得今年以来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迅速。央行数据显示,9月新增信贷同比大幅增加,主要是企业部门短期与中长期信贷的贡献较大,分别新增了6567亿元与1.35万亿元,两项合计同比多增1.13万亿元。

植信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三季度,基建投资持续快速推进和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将有效对冲房地产投资的下行压力,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保持平稳恢复的运行态势。在项目建设保持较快节奏、财政发力更为精准和项目储备较为充足等因素的推动下,基建投资增速仍将继续加快。诸多因素推动制造业投资继续维持较高增长。

在基建托底之外,戴志锋指出,制造业、绿色和普惠贷款较年初增速明显超过了总贷款增速,体现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根据各家银行发布的公告,工行在制造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超过8100亿元,增幅37.5%;绿色贷款较年初增长约9500亿元,增幅34.0%。在服务科技创新方面,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突破1.6万亿元,增幅达到59.2%。在服务普惠金融方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普惠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量超4100亿元、增幅37.6%。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涉农贷款余额突破3.2万亿元,增加近6000亿元,增幅22.6%。

而农行深入实施“三农”县域、绿色金融、数字经营三大战略,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新增贷款创同期历史新高。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全力做好粮食安全、农产品稳产保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县域新增贷款超9000亿元。

大行仍是信贷增长主力军

展望四季度,业内人士认为,在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双管齐下”和房地产投资筑底企稳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将进一步趋向回升,未来信贷增长依然可期。

“预计10月和四季度,大行仍是信贷投放主力,配合各类稳增长政策对社融增长起到支撑作用。”戴志锋表示,一方面,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另一方面,加大对房地产融资的支持力度。

9月28日,人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而此前有市场消息称,监管要求每家大行年内对房地产融资至少再增加1000亿元,融资形式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居民按揭贷款以及投资房地产开发商的债券。

连平亦认为,四季度融资需求恢复可能会小幅加快。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及接续政策加快落地,政策执行效果仍需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四季度融资需求预计缓慢恢复。

“政府债券持续发力,今年国债维持平稳发行节奏,仍有一定增量;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将于10月底发行完成,11月预计会提前下发明年专项债额度,较好弥补政府债券发行空窗期。而基建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相关配套融资增长仍有动力;制造业恢复生产与投资节奏也将有效支持中长期信贷增长。”连平解释,同时四季度消费恢复节奏加快,房地产政策预计进一步宽松,居民信贷有望加快修复。

此外,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开发性政策性支持工具、各类专项再贷款和中长期低息贷款等三类政策工具支持下,基建、制造业等领域信用扩张确定性较强。同时,随着房地产供给侧和需求侧支持政策进一步加码,“保交楼”资金到位后有望加速施工进程,建安和竣工数据有望从四季度起有所体现,拉动地产后周期景气度提升。

王一峰指出,若基建与地产形成共振,强化“宽信用”表现、推动“稳增长”显效,有望提振银行业顺周期表现,催生银行股行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姜樊编辑王进雨校对柳宝庆

2022上半年:个人贷款增长,为何增长放缓?

【野叔观察】

7月11日,“央妈”官网披露的《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6月末RMB贷款余额206.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上半年RMB贷款增加13.68万亿元,同比多增9192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即个人贷款)增加2.18万亿元。

那么,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的个人贷款(本文均为RMB统计口径),从长期(2007年以来)与短期多视角观察有什么样的增长趋势呢?下半年又会有什么的变化可能呢?

附图一

总量增长趋势第一,年度视角。从增量看,今年上半年个人贷款增加21795亿元,同比少增23981亿元(2020年上半年净增为45776亿元);个人贷款在同期RMB贷款增量中的占比为15.9%,比2020年上半年的占比下降约20.0个百分点,对于贷款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从存量看,6月末个人贷款余额73.28万亿元,同比增长8.1%,比同期RMB贷款增速低3.1个百分点,同时也是2008年以来个人贷款(年度)增速最低值(相关详情见本文附图二)。因此从增量和存量看,今年上半年个人贷款增长表现相对偏弱;而且从长期看保持着自2016年以来的持续下行趋势。

附图二

第二,月度视角。从2021年以来的各月同比增速看,个人贷款增速放缓趋势同样较为明显。其中,2021年各月份同比增速均在12%以上,不过表现为缓慢下行趋势;今年一季度的3个月份增速在11.6%至10.1%之间,二季度的3个月份下行更为明显,同比增长分别为8.9%、8.3%和8.1%(相关详情见本文附图三)。

不过让人欣喜的是,6月份增速放缓趋势已经没有4月和5月那么明显(即斜率从负值趋向零值),有可能增速下行已经见底,下半年个人贷款增速有可能开始反弹回升。

附图三

结构变化趋势第一,期限结构。今年6月末,个人短期贷款余额179393亿元,同比增长7.9%,比上月高0.3个百分点,且高于2016年和2020年的年度增速;其中,个人短期经营性贷款同比增长13.8%,增速相对较高,反映出个人经营者对于资金流动性的需求可能较为旺盛,值得商业银行贷款营销人员重点关注。

同期,个人中长期贷款余额553445亿元,同比增长8.2%,是2008年以来的相对最低值(相关详情见本文附图四)。其中,以个人房贷为主要部分的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463025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相对较低。

第二,用途结构。6月末,个人消费贷款(包含房贷)合计555306亿元,同比增长6.1%,反映出房贷增长较弱,而其他消费贷款增长更弱。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计177532亿元,同比增长15.1%;这反映出个人经营者不仅对于流动资金需求较旺,对于中长期经营资金需求相对更旺,一定程度上说明个人对于当前创业和未来经营具有较强的信心,反映出“草根的韧性”。

附图四

外因变化趋势

第一,从个人支出看。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75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2.5%,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后实际增长0.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677元,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0.9%。

首先,看购房支出。今年上半年商品住宅累计销售面积5805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6%;住宅销售金额57683亿元,同比增长-31.8%(相关详情见本文附图五)。商品住宅销售金额基本对应居民的购房支出(包括贷款),所以我们看到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速较低。

附图五

其次,看购车支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汽车零售额为21181亿元,同比增长-5.7%。据“乘联会”披露的权威数据,上半年狭义乘用车零售量为927.7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62.7万辆,同比增长-6.33%,与前文中提及的零售额增幅相近(相关详情见本文附图六)。

再次,看其他购物支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4万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18.93万亿元,同比增长-0.1%。上半年增幅较高的只有生活刚需方面的消费品,例如粮油食品类和中西药品类分别同比增长9.9%和9.7%;此外增幅最高的是石油及制品类,同比14.2%,这更多是受同期油价上涨的影响,在消费不旺的背景下反而挤压了其他消费品的增长空间。

第二,从个人收入看。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3.0%。而2017年至2021年五个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7.3%、6.5%、5.8%、2.1%和8.1%,比较而言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实际增幅相对较低。加上就业方面的变化,都对个人贷款增长带来决定性影响。

附图六

野叔的结语今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以来个人贷款的增速有所放缓,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会产生明显影响(譬如加剧同业竞争等),同时也会对个人贷款质量控制产生一定影响(譬如信用卡等个人贷款的不良率反弹等)。

因此,进一步下沉服务、拓展市场、创新产品、降低利率等措施,可能是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方面“没有选择的选择”。不过,近期少数个人住房贷款“强停”的现象,可能会让银行对于此类贷款投放更为审慎,这对于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会有一定影响。

专访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2023仍是信贷大年,新增信贷或超22万亿,LPR有20BP下调空间

2023年即将开局。新的一年,信贷总量、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的走势将会如何?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明年毫无疑问会是信贷大年。他预计,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或将达到22.7万亿人民币,较今年提升约2万亿元,其中基建和房地产将会是大头。价格方面,以LPR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水平在经济未企稳之前仍将有20个BP以上的下调空间。

至于人民币汇率。何海峰认为,在欧美加息周期行将结束的背景下,全年来看人民币将保持升值总趋势,但难有单边走势。

新增信贷或将达到22.7万亿人民币,较今年提升约2万亿元财联社记者:明年金融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力点会是哪些?何海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与财税、产业等其它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预计明年货币政策将从总量、结构和价格三个方面继续发力。总量上,明年货币政策将继续通过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等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障宏观经济大局稳定。结构上,结构性货币政策将继续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的作用。未来人民银行可能通过扩大支持领域、拓展发放对象、提升额度和增加利率激励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相关产业发展。价格上,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效能,降低企业和个人融资成本。同时,人民银行还可能通过下调MLF、7天逆回购利率等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中枢下行,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意愿,激发经济活力。财联社记者:具体的预测数据区间会是多少?何海峰:2023年是二十大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之年,M2可能将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我个人预计,我国明年新增信贷总量将进一步提升,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或将达到22.7万亿人民币,较今年提升约2万亿元。结构上,明年贷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基建、制造业投资延续高增长,将对企业中长期贷款产生重要支撑;二是在人民银行“十六条”等政策的支持下,房地产市场将逐渐企稳,房地产开发贷款及房企并购贷款规模将上升;三是随着“保交楼”政策落实和居民信心回升,房地产市场将逐渐回暖,带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同比增加。总而言之,明年仍将是信贷大年,信贷增速边际上升,预计将落在10%-11%的区间内。财联社记者:今年的货币信贷数据你作何评价?目前市场预计全年的M2在10%左右。何海峰:就今年的数据而言,总体上货币信贷总量还是保持合理增长,但是结构上还需进一步优化。首先,从货币供应量来看,预计全年M2将超过10%,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状态,但是进入10月份以来,M2-M1剪刀差持续走阔,11月已经达到了7.8%,说明“预期转弱”下企业和个人都更倾向于储蓄。其次,从社融和信贷来看,1-11月国内新增社融、信贷同比多增。其中,新增社融同比多增1.5万亿元,原因在于今年政府债券同比多增了近1万亿元(主要是由于今年财政前置和动用了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额度);1-11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1.09万亿元,但贷款增长主要是靠企业拉动,企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多增2万亿元和1万亿元,反映出今年以来降准降息、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各类专项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宽信用”工具对企业信贷需求的拉动作用。而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同比则分别少增0.73万亿元和3.16万亿元,反映出在疫情冲击和地产低迷之下居民信贷需求的疲软,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亟需修复。

经济尚未恢复至常态水平时,政策利率向上调整的可能性较小财联社记者:12月份LPR各项利率报价维持不变,与市场预期有些出入。这是否意味着后续降息空间有限?你认为明年LPR调整的空间有多大?何海峰:综合考虑,明年1年期LPR可能下调20BP,5年期以上LPR可能等量下调或加大下调幅度。不过,目前利率传导机制中仍存在一些阻滞因素,未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丰富LPR期限结构。目前LPR机制中仅有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可进一步丰富为包含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三年和五年等各个期限,形成完整的LPR曲线,为短期、中长期贷款提供定价基准;二是对LPR报价行扩大范围和优化结构。一方面扩大报价行范围,尽量与一级交易商保持一致,使MLF利率能够反映报价行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提升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占比,发挥其支持小微的优势,强化LPR机制的传导效果;三是优化MLF投放机制。提高MLF投放的持续性,增加MLF利率调整的频率和弹性,增强MLF利率与市场利率、商业银行边际融资成本的关联性,逐步提升MLF利率传导作用。财联社记者:政策利率明年底或者后年初是否有触底回升的可能?此前市场对此有一定预期。如果回升,主要会取决于哪几个关键因素?何海峰:疫情爆发以来政策利率稳中有降。7天逆回购利率从2020年初的2.4%逐步下降至2022年12月的2.0%;1年期MLF利率从2020年初的3.25%逐步下降至2022年12月的2.75%。未来政策利率是否出现拐点主要取决于“宽信用”的落地情况和实体经济的恢复速度。我个人的看法是,在经济尚未恢复至常态水平时,政策利率向上调整的可能性较小。当前我国通胀压力相对较小、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随着防疫政策持续优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不断见效,明年经济增长有望出现反弹。不过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居民部门预期偏弱导致投资和消费增速下滑,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货币政策仍需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强化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推动投资和消费稳步回升。

人民币汇率波动不会成为国内货币政策的掣肘财联社记者:明年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预计都会放慢加息步伐,这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和制约?何海峰: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当前我国与美欧处于不同经济周期,通胀风险总体可控,央行货币政策将继续聚焦国内经济运行状况,精准有力地支持稳增长。但在美欧加息的部分时点上,或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产生一定影响。近期美欧通胀前景虽有边际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深受能源危机困扰的欧元区,因此遏制通胀仍是美联储和欧央行的首要任务。虽然美联储和欧央行均放缓加息节奏,但这不意味着其紧缩态度就此转向宽松,高通胀、高利率、强势美元持续的时间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美国和欧盟均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明年我国外需或进一步收缩。此外,海外央行普遍持续的紧缩叠加强势美元效应也推升了融资成本,加剧了金融市场波动,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性风险明显上升。避险情绪加大跨境资本流动波动,资金向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回流,加剧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也会随之出现短期波动,但并不会影响国内金融稳定和物价稳定,更不会成为国内货币政策的掣肘。财联社记者:明年人民币汇率会有怎样的走势?原因是什么?何海峰:我认为人民币年初和年末两个阶段会有一定幅度的升值,年中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平稳双向波动的概率较大。一是中央货币政策指引,稳定汇率双向波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作了部署,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所以明年不会出现单边行情,但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走势。二是经济回升信心加大,提振汇率小幅升值。在经过疫情反复冲击、全球经济下行等多重压力考验下,明年我国经济发展运行势必总体回升,经济基本面不断向好。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将“三稳”工作落到实处,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情况下,年初人民币延续今年11月份以来的升值趋势不会改变。三是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人民币汇率局部时段承压。12月初央行降准0.25个百分点与市场预期的0.5-1个百分点尚有差距,随着明年更加精准有力的实施货币政策,预计年中适度降准可能性再次增强,LPR将进一步下调。近期美联储虽放缓加息步伐,但转向为期尚晚,若其继续维持当前利率水平,中美利差仍将走阔,届时随着短期跨境资金的流出人民币汇率承受压力也将加大,或有波动。但预计年末美联储本阶段加息大概率结束,美元边际走弱,此时人民币再度回升概率较大。本文源自财联社记者梁柯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