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下来后多久开始还款
房贷通常是放款后的下个月开始还款,也就是本月发放贷款,次月开始偿还贷款。具体的还款日在银行与贷款人签订的购房贷款合同中会有详细说明,可以根据贷款合同查看相关还款规定。
房贷审批的流程1、贷款申请人提供货款申请表及贷款材料:
在购房者你想申请房贷的时候,那么你就得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料,然后就可以填写贷款申请表。如果你不清楚需要准备哪些贷款材料,可以在去银行领取贷款申请表的时候向银行提出咨询,而通常贷款材料需要婚姻状况证明、身份证、户口本、收入证明、银行流水等材料。
2、客户经理录入系统:
准备好相关要提供的资料以及填写好贷款申请表之后,接下来,贷款申请人就可以将贷款申请表及贷款材料提供给银行客户经理。然后,银行客户经理需要先对你的材料进行初审,看看你准备的材料是否齐全,如果不齐全他们会要求你准备妥当再来申请。
3、信审部门审查
当信审部门收到客户经理传来的贷款材料之后,然后他们就会将其一一从系统中提交给领导复核,这样一来你的材料就会进入信审部门。这时候信审部门不会太过详细的去审查你的个人资质,但是,他们通常会重点了解你的个人信用记录好不好,提交的证件是不是齐全。
4、审批人审批:
一般来说,银行往往都是分工得十分明细的,比如,审核房贷资料的是一个部门,专门审批房贷的又是另外一个部门。他们会重复审查人员的工作。如果他们没有在再次复审的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那么你的房贷基本上就已经能够确定通过了。
5、银行放款:
如果你提交的一切资料都没有问题,而且银行也觉得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审批下来之后,客户经理会通知你到银行进行面签,同时办理其他的抵押手续。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
文章来源:新浪乐居
优质内容推荐
苏州第三大城市中心已定!坐拥核心“王炸”配套的高光楼盘来了土拍快报|7.15亿!新城控股首进石门落子正定!斩获2宗优质居住用地合肥618土拍大战!9宗679亩涉宅地马上开拍,这些板块要爆发
房产贷款还清下一步需要办理什么?房贷还完个人征信多久显示结清?
买房时在办理了贷款之后,借款人需要按照合同规定的日期定期进行还款。但是贷款买房并不只是还完贷款就行了,很多人都知道在房产贷款还清后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去办理。只有把这些手续都办完,才能真正的拥有房子的所有权。因此,很多人关心房产贷款还清下一步需要办理什么?房贷还完个人征信多久会显示结清?
一、房产贷款还清下一步需要办理什么
所有贷款买房的业主,在房贷还清后之后,都有一项事情必须要办理,就是解除房产抵押,将房产恢复到正常状态。根据每个业主的实际情况,可能还有一些其他事情需要办理,下面简单的带大家了解下:
1、撤销抵押登记
房产贷款还清之后还需要办房贷结清的手续,然后领取房屋他项权证,并由银行在他项权证上盖好公章,让银行开具贷款结清证明。如果是公积金贷款,则需要领取公积金中心出具的《关于解除房屋产权抵押的通知》以及房屋他项权证、解押通知单。
2、解除抵押手续
然后产权人需要带上身份证、贷款结清证明、房产证、他项权证等资料去当地房管局办理房屋抵押注销登记手续,只有解除了房产抵押,才能算是完全拥有了房屋产权,以后才能自由交易或者过户。
3、保险退还手续
有一些银行的房贷申请业务,需要申请者提供第三方的担保材料,若是保险公司担保,必然交了一些保险费,房贷还清后,可以携带相关资料去保险公司办理退还手续。
4、押金退还手续
新房房贷,有些开发商可能会要求支付押金,若有,可以在房贷还清后,找开发商办理押金的退还手续。
二、房贷还完个人征信多久会显示结清
一般情况下房贷还完后个人征信1-2个月才会显示结清。因为银行是每隔一段时间会将客户的还款信息提交至征信系统,所以如果这个月还完了贷款,当月查询个人征信时报告中的还款记录可能还没更新,更新后的征信记录会显示客户的还款情况。
征信报告上还会显示还款账户明细,可以看到贷款申请人有没有发生过90天以上的逾期,银行会根据这些信息来审核申请人的资质,判断是否符合放款条件,所以借款人按时还款,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有助于提高其他贷款业务的通过率。如果在贷款使用期间有过逾期,逾期记录会在还清贷款的所有费用的5年后自动清除。
以上就是关于“房产贷款还清下一步需要办理什么?房贷还完个人征信多久会显示结清?”的回答,房贷还完了一定要及时去办理撤销抵押登记,同时要让开具贷款结清证明,然后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他项权利证、房产证、还款证明等资料去房管局办理解押手续。
房贷一般多久审批下来?一文读懂银行受理流程
幸福里百科词条:申请房贷一般一个月就能下来。一般而言,房贷审批的时间与录入系统的流程市场和银行信贷额度宽松度有一定关系,快的话可能几天就能完成,慢的话可能得要几个月。
本文知识点:1、房贷审批需要几步?
2、审批完要多长时间才可以放款?
3、什么情况下会停贷?
一、房贷审批需要几步?第一步,购房者需要准备好申贷资料,包括银行流水、个人征信报告、收入证明、个人身份证明等。购房者携带相关资料,去往银行网点,填写好贷款申请表格,然后交给银行。
第二步,银行客户经理收到购房者提供的申贷资料后,会对借款人的材料开展评审。主要是查看购房者提交的资料是不是完整,有没有漏缺。确认无误后,客户经理会将购房者的资料录入银行系统。
当然了,在录入之前,客户经理还会跟购房者确定还款方法、贷款利率、签署个人征信授权证书等。购房者需要注意的是,客户经理的录入为手动录入,因此这一步需要消耗的时间较长,大约需要2-3个工作日。
第三步,客户经理将购房者的材料录入后,银行干部会进行再一次的核查。核查无误后,购房者的资料就会进入银行的风控单位。
第四步,当风控单位确实购房者的逾期风险合格后,就会将购房者的资料交给专门的贷款审批部门。审查环节一般耗时会相对久一些,因为审查人员要逐一核对所有的相关资料,并看看送审内容撰写的是否有错漏(比如前后矛盾、比如材料不匹配等等),如果缺少材料或者内容有问题的,则由要求经办机构人员补充报告说明或者解释,在一切补充完整后,审查人员会撰拟审查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给部门负责人复核。
整个分支行环节下来,按照正常流程来说,一个月很正常,甚至有的项目太多需要排队时,两个月的现象也有,当然也有快的,一个礼拜就好了,所以这个环节的时间很难具体把控。
二、审批完要多长时间才可以放款?很多人认为房贷批了,就马上可以领取到审批的贷款资金了,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贷款审批后,需要先办理抵押登记,抵押登记完成后,放款快慢还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贷款种类(纯商业贷、组合贷);二是银行贷款额度。
1、贷款种类:纯商业贷款买房,在银行领导审批结束以后,如果恰好分行有额度的,那么一般都可以直接提取放款了,正是因为商贷放款比较快,所以开发商都喜欢购房人使用商贷;如果购房者申请的是组合贷/纯公积金贷款,那么公积金部分还涉及到公积金中心的额度,这时候除了银行审批外还需要等待公积金中心审批,而且即使公积金中心审批了,也需要等建筑物封顶后才会予以放款,所以组合贷的时间往往都很久。
2、银行额度:很多人感到不解,银行不是放贷的机构吗?怎么会没有贷款额度,还需要再等待?这其实与总行给予的额度有关,举个例子:比如当地房地产市场最近很火爆,买房子的人特别多,扎堆买房,短期内申请房贷的人数飙升,这时银行就容易出现信贷额度不足(一方面银行的贷款额度来源于存款的额度,存贷比有一个限额比例;二是有的银行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对各个行业,特别是风险聚集度较高的行业设定一个限额,超过低限,不再接件;超过中限,现有已接件的不再审批;超过高限,已审批未放款的暂不放贷),所以一旦遇到这类情况,只能老老实实地等(等旧客户归还释放额度出来),要说等多久,一般没有具体时间,反正现实中等几个月也不少见。
三、什么情况会停贷?银行层面的原因:
1、受到调控政策影响,收紧房地产相关业务
2、房贷额度紧张,放款时间比较长,或已经用完了额度会暂停贷款
3、部分银行已经符合放款条件的贷款严重积压
个人原因:
1、收入过低的人。低收入者没有足够的还款能力,银行如果贷款给你,就要承受更大的风险。即便是收入稳定的低收入者,银行会因为还款能力低,不愿接受其贷款申请。
2、高危职业者。高危行业是指危险系数较其他行业高,事故发生率较高,财产损失规模大且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的行业。煤矿、建筑施工行业、危险化学品行业、飞行人员等等,都属于高危行业。
3、工作不稳定的人。例如:销售、自由职业者。工作不稳定的人收入也相对不稳定,有可能这个月有钱拿、下个月就没了,会严重影响还款能力。
另外,很多自由职业者的收入证明是没有办法开具的。借款人的收入情况决定银行是否给借款人房款、房款多少,没有收入证明对借款不利(部分银行贷款可提供银行流水,但银行流水不如收入证明权威)。
4、信用不佳的人。所谓的信用不佳,包括信用卡逾期、还贷逾期、甚至手机号欠费不缴。所谓个人信用记录就是咱们日常生活中是否履行约定、合同的客观记录。好的信用记录越多,个人信用记录评分就越高,个人的信用度也就越高,贷款也就越容易;而不良的信用记录则会直接导致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5、年龄不达标人群。
①未成年人是无法向银行贷款的。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人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此外,未成年人没有稳定工作,无法按时足额偿还贷,所以为了规避风险、按时收回贷款,银行一般是不会向未成年人放贷的。
②超过65岁的男士和超过60岁的女士,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容易出现问题,难以还贷的风险大。所以对于银行来说,给这部分人贷款是要高度谨慎的。
6、有经济纠纷尚未履行判决的人。如果借款人身负债务,卷入民事纠纷之中,经法院强制执行又拒不履行,那么法院是可以将你纳入失信人名单的。这“失信人”的可就不仅仅是个人信用记录受损那么简单了,除了没办法获得银行贷款,日后你连坐高铁、飞机、住宾馆都会有困难。
注: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综合整理具体政策以各地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