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二类账户贷款

本文目录

从银行二类户到虚拟信用卡,互联网流量变现的利器,方便了谁?

蒋旭峰(资深金融人士)

二类户作为电子账户,线上开户,无需面签,有交易限额,若作为信贷资金进出账户,则不受额度控制。与传统储蓄卡相比,开户具备很大便利性。二类户也有自己的卡BIN,也可以关联微信、支付宝,因此其完全可以类同储蓄卡成为一个交易支付工具。若二类户后面绑定一个信贷额度,那“虚拟”信用卡就诞生了。

为什么有虚拟信用卡市场

自1985年中国银行第一张中银卡诞生问世,发展至2020年末,我国在用发卡量已达7.78亿张,发卡银行近200家,人均约0.56张。近40年的发展历程,完全培育了民众的消费习惯与行为。

但200家的发卡机构对比我国4000多家的银行机构总数而言,比例还是很小的。信用卡业务的开办需要一定的资质,并非每家银行都可以开立办理。参考《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发卡行需具备:

1.注册资本为实缴资本,且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或等值可兑换货币;

2.具备办理零售业务的良好基础,最近3年个人存贷款业务规模和业务结构稳定,个人存贷款业务客户规模和客户结构良好,银行卡业务运行情况良好,身份证件验证系统和征信系统的连接和使用情况良好;

3.具备办理信用卡业务的专业系统,在境内建有发卡业务主机、信用卡业务申请管理系统、信用评估管理系统、信用卡账户管理系统、信用卡交易授权系统、信用卡交易监测和伪冒交易预警系统、信用卡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催收业务管理系统等专业化运营基础设施,相关设施通过了必要的安全检测和业务测试,能够保障客户资料和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符合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总体战略和发展规划,有利于提高总体业务竞争能力,能够根据业务发展实际情况持续开展业务成本计量、业务规模监测和基本盈亏平衡测算等工作。

信用卡业务的便利性以及市场获客效应有目共睹,银行有开办信用卡业务的潜在诉求,搭配营销行为去获得更多潜在客户。

近些年,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得如火如荼。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达到8.97万亿元。银行主要通过信用卡及个人消费贷款两种途径发放消费贷款。另外,目前市场消费金融公司共有30多家,截至2020年末,贷款余额达4927.8亿元。在畅通国内消费需求的大环境下,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使得众多消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参与到消费信贷市场中去。然而缺乏足够的消费场景,使得多数消费贷款(尤其小额千元级的贷款)的支用多数为现金发放,无法精准控制和跟踪贷款用途。

信用卡有消费记录和消费场景,但申办具有门槛。金融科技公司有技术,但是缺场景。两者相结合将更能推动消费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监控风险。

虚拟信用卡的逻辑

简单讲,虚拟信用卡是将信用额度与二类户绑定起来使用:

1.客户申请的是某家银行的二类户账户,通过绑定一类户验身后,二类户具备转账、支付等功能。二类户可以作为支付卡与微信、支付宝绑定,具备消费功能。

2.二类户账户背后绑定一个信用额度(可以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互金的,银行的,各类具备信用风险评估与审核能力的出资方或联合方)。该二类户的每一笔绑定消费实际都是作为信用额度下的借据支用。

3.一个客户在一家行可以开立5个二类户账户。因此,本账户可以专户专用,保持零余额,不做存款功能定位使用。

如上,一个具备授信额度,又可以消费支用的虚拟信用卡就诞生了。之所以称为虚拟信用卡,是因为其与信用卡业务还是有区别的。

假设业务在合规前提下设计与开展,开办虚拟信用卡还是有不少好处的:

1.相比现金贷一笔资金的支用、无消费支用跟踪,虚拟信用卡绑定了支付环境,交易更加可控,可分析,有利于提升贷后风险管理与用途监控。同时,虚拟信用卡有了交易环境,贷款就不用一次性全额支用出去,在客户信用资质发生变化时,也方便及时调整额度,有利于控制风险。

2.银行借虚拟信用卡变相进入信用卡业务市场,金融科技公司借虚拟信用卡获得消费场景,各取所需。但逻辑上服务的客群都是在市场上得不到真正信用卡的客群,很好服务了长尾客群,拓展了普惠金融群体、普及了信用社会的理念、培养民众守信的习惯。

与京东白条、花呗的区别

京东白条、花呗也具备类信用卡功能,有免息期、可分期,面上看类似,但这又是另一个业务逻辑。京东本质上是一个大商场,商场内部除了销售自营产品外,也支持第三方商户在内部进行销售。白条可以支付京东平台下的所有产品,即可以支付平台下第三方商户的产品。

免息期是出于京东作为应收账款持有者,作为赊销关系,对消费者结算支付的宽限。因此,初期都以保理公司来设计和运作该项业务,后改由小贷公司。

银行账户中的一类卡和二类卡

以前,去银行办理借记卡,带着本人身份证即可,同时在一家银行可以拥有多张借记卡;现在去银行办理借记卡,不仅仅需要身份证,同时还需要本地居住或相关工作的信息,办卡所需要的资料显得越来越“繁琐”,这其实都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的要求。具体内容是将我们的借记卡分为三类:一类户、二类户和三类户。

比如说我到某一家新公司上班,需要办理一张工资卡,比如说光大银行的工资卡,这张工资卡会成为我后期收入的一个主要转账载体,后续的消费、存款或者如果有贷款需要,也会使用这张卡,所以这种卡的使用范围很广,这时的工资卡就是一张一类卡。

现在我需要用一笔钱,朋友和我说某家银行的一个纯线上产品挺好的,刚好我也符合这个产品的要求,假设是南京银行。此时南京银行的客户经理发了一个二维码给我,识别二维码后我进行贷款申请,初步审核时,填写我的基本信息:身份证号、人脸识别、工作信息,以及个税或公积金、征信、大数据的授权查询,此时是不需要填写银行卡信息的。如果审核通过后,我再下载南京银行的APP,进行银行卡的绑定,此时我是不需要去南京银行的柜面开通借记卡的,我只需要绑定我的工资卡(光大银行),此时就会生成一个二类卡账户(南京银行的虚拟银行卡账户),接下来进行放款,放到南京银行的这个虚拟账户中,在使用时,我提现到我的光大银行卡里。

通过上面的举例,我们可以把一类户和二类户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类户是需要在银行柜面开通,需要带着身份证及其他相关资料,银行会审核基本信息及办卡的用途,同时办卡信息也会进行存档;一家银行只允许办理一张一类卡。

二类户不需要到银行柜面开通,基于在他行开立的一类户信息进行绑定开通,二类卡不提供提取现金服务,不发放实体卡。这类账户在用途上会有所限制,比如说二类户和非绑定的一类户之间的转账限制,日限额1万元,年累计限额为20万元。一张一类卡最多只能绑定5个二类账户。

三类户因为使用较少,在此先不做介绍。感谢您的阅读!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融知小讲堂吧。

数说|2021年商业银行发债近2万亿:二级资本债规模居首占比超三成 永续债热度有所回落

一直以来,发行债券都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融资方式。2021年,在市场利率回落、银行业整体让利实体经济、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的背景下,部分银行利润增长有限,内源性资本补充不足,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需要通过外源性渠道补充资本,抵御风险。

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2021年,商业银行合计发行债券249只,累计发债规模达1.98万亿元,发债数量及规模较2020年均增长近2%。债券类型主要以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小微贷款金融债、金融债、绿色金融债为主,发行主体同样多元,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等。

其中,二级资本债合计发行规模6170.73亿元,占总发债规模的31.24%。其次是永续债累计发行规模达5855亿元,占总发债规模29.64%,金融债合计发行3625亿元、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合计发行3420亿元、绿色金融债384.55亿元、创新创业债100亿元、“三农”专项金融债91亿元。

财经网金融注意到,在发行二级资本债的队伍中,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为主力军,发债数量及规模较2020年双双增长。与此同时,此前发行热情高涨的永续债,在2021年发债规模有所下滑。

发行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二级资本债券仍受青睐

资本充足水平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传统的发债方式依旧是其进行融资的重要手段。

在监管多次引导让利实体经济、增加信贷投放,以及银行自身前瞻性应对未来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商业银行纷纷通过各种途径保证资本充足水平。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也多次公开表示,为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强服务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的能力,支持银行利用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创新型的资本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

财经网金融了解到,二级资本债券是商业银行外源性资本补充的常用工具,可提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三项资本充足性监管指标中的资本充足率。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2021年,商业银行累计发债规模达1.98万亿元。其中,62家商业银行合计发行82只二级资本债,发债规模达6170.73亿元。与之相比,2020年,商业银行合计发行了72只二级资本债,发债规模达6152.9亿元。发债数量和发行金额均较上年有所增长,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的年度发行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由于发行较为便利,二级资本债深受中小银行“追捧”。2021年,商业银行超6000亿二级资本债中,中小银行为主要发行主体,合计有53家城、农商行加入发债队列,占所有二级资本债发行银行的85%,另外包括了5家国有行、3家股份行。

“二级资本债主要的发行主体是中小银行,和二级资本本身的属性有关。”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解释称:“二级资本为附属资本,包括贷款损失准备金和次级债务等,这两年疫情防控压力较大,市场环境艰难,而且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中小银行受到的冲击更大,普遍有持续补充资本的需求,以解决当下困境或更好的应对长期挑战,这一趋势在近年来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有所强化,而且在2022年预计将会延续。”

与此同时,大型商业银行占据了较大比例的发行规模。据财经网金融梳理,2021年,国有行、股份行分别发行二级资本债4000亿元、1140亿元,占该债券全年发行规模的83%。其中,2021年单笔及累计规模最大的二级资本债均来自建设银行,2021年8月10日该行成功发债800亿元,全年累计发行二级资本债1450亿元。

此外,财经网金融发现,2021年11月以来,国有行、股份行踊跃参与二级资本债的发行。11月,建设银行、平安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分别发债450亿元、300亿元、500亿元、450亿元;12月,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分别发债200亿元、600亿元。

对此,廖鹤凯指出,与以往常规的中小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券不同,2021年11月以来发债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等均为系统重要性银行,信用等级高,发债规模巨大,导致了发行规模数据的非常规波动,发债规模有所增长,今年预计发债规模还会有小幅度增加。

他认为,这样的集中发债看起来是偶发性的,更多的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加速不良资产处置进程,以及后续业务发展的需要。

永续债发行热情回落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规模超3000亿元

不同于二级资本债券的“由来已久”,永续债是近年来商业银行对于新型资本工具的创新探索。

2019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批准中国银行发行不超过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商业银行首单永续债正式落地。公告中指出,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获批发行的首单此类新的资本工具,有利于进一步充实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扩大信贷投放空间,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债券市场投资品种,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

自此之后,永续债成为火热程度仅次于二级资本债券的“补血”利器。据财经网金融梳理,2019年,商业银行合计发行16只永续债,发债达5696亿元;2020年,永续债发行热情高涨,商业银行合计发行了54只永续债,发行规模达6484亿元,发债数量和额度分别环比增长了70%、12%。

到2021年,永续债发行规模有所放缓,55家商业银行合计发行62只永续债,累计发行规模达5855亿元,较上年环比下滑了14%。财经网金融了解到,2021年7月,一度只有一家银行出现发行永续债的动作,即恒丰银行发债80亿元,不足同年6月的十分之一。

永续债的发行主力军同样是城、农商行等中小银行。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2021年永续债的发行银行中分别包含了有29家城商行、10家农商行、6家国有行、5家股份行及1家民营银行。发债规模上,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分别发行了2815亿元、1460亿元、1387亿元、178亿元、15亿元永续债。2021年6月8日,工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完成700亿元永续债,是年度发行规模最大的一笔永续债。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以来,银行永续债发行主体进一步扩容,从商业银行增加到政策性银行。2021年7月22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发布公告称,计划于7月27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021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第一期),本期债券计划发行600亿元。进出口银行由此成为首家发行永续债的政策性银行。而此前,在2020年7月,网商银行发行25亿元永续债,民营银行首次加入永续债发行行列。截至目前,银行永续债发行队伍已经涵盖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政策行等所有银行类型。

同时,永续债条款也进一步创新,转股型永续债落地。2021年1月20日,宁波通商银行发行首单转股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共5亿元,票面利率4.80%,全场认购倍数2.1倍。据财经网金融了解,转股型资本债券是一种含权的资本补充工具,与此前发行的减记型资本债券相比,当风险事件触发时,减记型资本债券将直接减记,转股型资本债券可转为股权并参与发行人剩余资产分配。

除了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之外,近年来,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2021年7月,央行曾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要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拓宽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来源。

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作为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债券,发行规模保持较高水平。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2021年,41家商业银行合计发行了52只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合计发行规模达3420亿元。具体包括了21家城商行、11家农商行、6家股份行、3家国有行。其中单笔发行规模最大的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来自交通银行、光大银行,这两家银行分别于3月、4月发行400亿元额度的债券。

此外,为了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积极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促进绿色信贷领域发展。2021年,14家商业银行合计发行了18只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累计可达384.55亿元,较2020年的167亿元增长了130%。发行银行以城商行为主,包括了8家城商行、5家农商行和1家国有行。

对于2022年,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绿色金融债的发展前景,廖鹤凯指出,小微企业专项债、绿色金融债专项用于小微型企业、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在2022年甚至未来数年都有增长空间。特别是绿色金融债是未来新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品种,规模和数量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光大银行金融分析师周茂华也表示,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等领域均是国内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国内强化逆周期与跨周期结合,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战略与双碳目标实现,一系列制度标准完善与支持政策落实等,小微专项债与绿色金融债发行将稳中有升。

【作者:钱晓睿】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