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人保小额贷款

本文目录

中国人保公布2018财报:人保金服营收增4倍,小额贷款增资至3亿元

金融科技业务增长迅速,不过于中国人保的体量而言,还只是蚍蜉与大树的对比。

3月22日晚间,中国人保发布了2018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人保集团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达5037.99亿元,保险业务收入达4986.11亿元,同比增长4.7%。

人保金服及相关项目公司实现营收人民币6.8亿元,是上年的4倍多。

在去年,中国人保通过了人保金服对重庆人保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的增资,后者的注册资本在2019年1月由1亿元增长至3亿元。

近几年,中国人保重视金融科技业务。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众安保险的异军突起不无关系。

在保险行业,就在中国人保上市后的一年,也就是2013年,互联网派代表众安保险成立,而后其业绩增长,令传统机构瞠目。

众安上市后的一年,也就是2016年,中国人保全资子公司人保金服成立了。

金融科技火力十足。2015年众安在线(6060.HK)以港元总市值破千亿登陆港股。依靠互联网、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的加持,众安在线仅仅只用了4年时间。

资本市场更是“看人下菜”——众安保险刚上市时,其市盈率最高上千倍,而同在香港上市的保险巨头,市盈率仅在10倍左右。

中国人保这样的巨头,不知当时有何感想?

我们能知道的是,在2016年,中国人保设立了人保金服,注册资本金10亿元,推进金融科技新业态布局,在其内部,称之为创新支点。

此外,中国人保还入股蚂蚁金服、中国银联等,利用其大数据和渠道优势,以争抢金融科技的红利,实现高收益。

中国人保将人保金服定位为金融科技平台,重点打造4个生态圈:消费生活生态圈、车主生态圈、健康养老生态圈和服务三农生态圈。

“人保”下的农民贷款

改革开放后,农民逐步从集体组织中解放出来,但贷款难却时起时伏。没变的,仅是农民贷款、民间借款的担保,且在“人保与物保”中又主要是“人保”。

从上世纪50年代初起到1978年,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其贷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贷款,二是一般周转性放款。前者放款对象主要是农民合作社或后来的生产队,支持购买或充实肥料、农具、性畜等生产资料,但必须专款专用,不能直接分散给农户;后者一般为短期放款,放款对象基本上是广大农民个体,主要用以解决农民生产上的困难,既包括生产性的,也包括生活性的。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民贷款方面,一是积极办理贫农合作基金会贷款,帮助贫农和个别生产资金缺乏的新中农,克服无钱缴纳入社股份基金的困难;二是对入社后许多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的农户、特别是赤贫户给予贷款。据统计,到1956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全国发放贫困合作基金贷款7.20亿元,解决了近4000万贫农的困难,起到增强农户走合作化道路信心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末,实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一方面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总体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都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农村贷款主要投向集体而非农民,所以农民贷款更为困难。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农村信用合作社储蓄存款年均率极其低下,有的年代还呈负增长。农民贷款逐年下降,严重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全国农村处于“普贫”之中,2.5亿农民尚不得温饱。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快速兴起和人民公社制度逐渐解体,农民逐步从集体组织中解放出来,农村信贷对象也从以社队为主转变为以承包户、专业户和联合体为主。农村金融服务对象从原来的2.6万个人民公社变成了2亿多分散农户,农民贷款环境得以较大改善,实现金融与经济较好互动。相应的1979年~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0.2元增加到355.3元,城乡收入差距也逐渐下降,特别是我国农产品第一次从短缺走向“富余”。

1985年,农村金融支持的主体转变为乡镇企业,由此农户贷款占比逐年快速下降。特别是996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自此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加快向国有商业银行特变,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收缩县及县以下的延伸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农民贷款再次陷入重重困境之中。此后,为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中国农业银行逐步从农民个人和种养业等小额、分散的贷款领域退出,让出一块市场给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由于农户贷款服务成本较高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更由于农业银行等商业金融机构的快速退出,新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又没有及时跟进,农民大部分资金需求仍然主要依靠私人借贷满足,真正从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获得贷款的农民极为有限。

进入新世纪初以来,国家多次明确提出加强担保机制、抵押机制、信用环境等配套机制建设,并且明确要求相关政策支持必须清晰可具操作性。以信用体系建设为例,到2010年末全国大部分县(市、区)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共为1.34亿个农户建立信用档案,评定8300多万个信用农户,7400多万个农户获得了信贷支持。可以说,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对破解农民贷款难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后就说过,货币是社会再生产得以扩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然而,农村主体的农民运用这“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即获取贷款的前置条件是担保,而这个担保又主要是单一的“人保”。在改革开放前,靠生产大队干部担保;改革开放至今,相当多的还是靠村干部担保,除此之外就是农村“吃财政饭”的干部出面担保。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贷款担保主体虽然出现了多元化,但是,“人保”特色还是比较浓厚的。

(作者: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四川省扶贫外资中心主任)

保险系首张消费金融牌照下发 平安率先尝鲜

当鼓励金融消费的号角吹响时,越来越多的商业巨头向这一类牌照发起冲击。现在,保险系首张消费金融牌照已落定,花落中国平安。4月9日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准开业,这将成为中国平安“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延伸。

4月9日,平安消费金融开业获上海银保监局批准,平安金融布局再加码。作为一家综合性金融集团,从保险到银行,到科技,再至消费金融,随着战略的变化,平安“触角”正在不断延伸。

开业批复通知显示,平安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50亿元,由中国平安领头,与融熠有限公司、未鲲(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锦炯(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

其中:

·中国平安出资1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30%。

·融熠有限公司出资14亿元,占注册资本的28%。

·未鲲(上海)科技出资13.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27%。

·锦炯(深圳)科技出资7.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15%。

需要注意的是,融熠有限公司、未鲲(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锦炯(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均为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公司,而陆金所乃中国平安打造的投资理财平台,属于中国平安全资子公司。

作为世界级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的实力自然不容小觑。一边手握保险、银行、信托、证券、资产管理、基金等金融牌照,一边再次倾力打造消费金融公司,打造金融消费生态圈的意图较为明显。在此之前,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汽车之家、平安智慧城市等多个基于消费场景下诞生的金融产业链,已在中国平安体系内扎根。

“不仅要全,而且要闭环”的“金融+商业”模式,或许随着中国平安越来越多的探索,会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跨界融合”

保险老将掌舵

在此次开业批复中,监管还公布了平安消费金融管理人员名单。

批复显示,平安消费金融董事长由陈东起担任,倪荣庆任董事总经理,陈立洁任首席财务官,李云初任首席产品官,朱智伟任首席风控官;路军任首席运营官;陈宁、ZHENGXIGUI、王之光出任公司董事。

陈东起,老平安人,1996年加盟中国平安,曾任平安产险吉林分公司总经理、河北分公司总经理,后转为平安普惠常务副总经理,首席销售官。在此项任命前,陈东起主要负责平安普惠各事业部销售、新渠道拓展等管理工作。

倪荣庆,老平安人,1995年加盟中国平安,历任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平安养老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平安养老险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东区、西南区总经理、陆金所副总经理等职务。在任职前为平安普惠总经理助理,首席产品官。

两位老平安人同样有着丰富的保险从业经历,尤其是陈东起,保险科班出身,毕业于南开大学保险专业。这样的任命,让“保险+消费金融”或许更有一番深意。

况且在中国平安“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战略布局下,联想此前平安联席CEO设置的分管方向,个人客户综合金融业务、公司客户综合金融业务、科技业务,系列动作均说明中国平安在消费金融领域要再下一城。

互联互通

有望加码保险创新

再从经营范围看,平安消费金融的业务经营范围包括:

·发放个人消费贷款

·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

·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

·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

·境内同业拆借

·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

·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

·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

其中一项便是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对于以保险起家的中国平安来说,保险对中国平安的意义不言而喻。

依据《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非持牌第三方平台作为营销宣传合作机构参与保险活动,仅限定于根据保险机构委托,且业务范围仅限于从事展示、说明和网站跳链等营销宣传活动,并且不得从事保险销售咨询和相关禁止行为。

而对于消费金融等相关的平台而言,同样也不可以进行以上禁止事宜。但如果是在一个集团体系下,平安消费金融的存在,则可以互联互通平安人寿、平安产险、平安养老等,实现业务发展的无缝衔接。

正如那些非持牌的第三方平台,如果想要深度参与保险业务,需要获取保险中介牌照,从事保险销售、保险咨询业务。而平安消费金融或许可以巧妙避开这一环节。

可以看出,随着平安消费金融业务的开展,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或将再度加码,营销层级或许再上一个台阶。

风险警示

风控成为第一关

当然,除此次中国平安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外,还有一些险企同样也布局了消费金融领域,有的是在做消费金融业务,并没有持牌经营。而有的只是参股经营。

资料显示,近期中国人保推出了保贷,且入口在中国人保A首页,目前该产品为邀请制,仅向部分用户开放。据悉,保贷是由重庆人保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小贷”)提供,而人保小贷则是人保金服全资子公司,也是中国人保的全资子公司。

人保金服,中国人保旗下真正聚焦消费金融领域的平台,其业务范围包括汽车服务、互联网保险、普惠金融、支付技术等,其中普惠金融服务由人保小贷提供。

另外,阳光保险旗下广州惠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也是聚焦消费金融领域。不过,阳光保险还参股了马上消费金融,持股比例为0.9%。

以上为保险公司通过自有牌照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对于更多的险企,多是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的模式。

例如,中国人寿借助其控股的广发银行,还有中国再保险、阳光保险、太平洋保险、中国人保等也相继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个人贷款保证保险或信用保证保险业务。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信贷业务衍生出的保证保险,其风险性较大。近年来,由于网贷平台的爆雷,不少险企也受牵连,如浙商财险、长安责任等。这也使监管叫停相关保险公司与现金贷等网贷平台的相关业务。

受累于信贷业务的发展,信用保证保险经营并不乐观。数据显示,2019年人保财险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巨亏28.8亿元,综合成本率攀升至121.7%。

虽然不少险企开始向消费金融领域拓展,但面对相对较高的风险隐患,险企在风险把控方面尚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于消费金融机构来说,就非持牌机构而言,严监管的核心要点是持牌经营;而对于持牌机构而言,严监管的核心要点则是合规经营。2019年,就有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因违反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相关规定受到处罚,如消费贷款用途不合规,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形成重大风险等。

消费金融机构知多少?

对于绝大多数保险机构来说,消费金融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消费金融已成为互联网金融中最“热”的细分领域,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传统银行、持牌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三足鼎立”。

截至2019年6月,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共有24家,并没有保险系机构,只有阳光保险参股马上消费金融,持股比例为0.9%。

2019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务院鼓励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利好政策下,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整装待发,借助金融科技提升战斗力。

与保险机构相比,持牌消费金融尚未形成规模化,不过对于金融市场培育新动力却不容小觑。截至目前,公布上一年业绩的公司约10家,招联消费金融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净利润超过10亿元。

(统计来源蓝鲸财经)

本文源自A智慧保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