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住户部门新增贷款

本文目录

8月金融数据回暖:新增信贷1.25万亿,企业贷款占七成

一如市场预期,8月金融数据迎来反弹。

中国人民银行9月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5万亿元,同比多增390亿元,环比看,相比7月6790亿元的新增规模,增幅明显。

今年1-8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5.61万亿元,同比多增5540亿元。

从结构上看,8月企业贷款恢复明显,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占到了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的近六成。居民贷款则维持了疲软表现,8月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为21%,与7月相当。票据融资降温,新增规模不及7月的一半。

具体来说,8月住户贷款增加458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92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658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750亿元,占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的七成,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35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9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425亿元。

在政策支持上,8月下旬央行召开部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要求主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要强化宏观思维,充分发挥带头和支柱作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要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对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并带动贷款投放。

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同样环比复苏。

央行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2年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4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571亿元,但环比看,相较7月7561亿元的新增规模恢复明显。

从增速上看,受政府债边际回落以及去年高基数影响,社融整体增速继续减缓。2022年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37.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5%,较7月末的10.7%进一步回落。

从结构上看,8月政府债券及企业债券净融资制约了8月社融增长,两者合计同比减少超过1万亿。

除信贷复苏外,8月委托贷款恢复明显,1755亿元的新增金额创下了2017年3月以来的新高(2017年3月为2042亿);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额为年内次高。

具体来说,8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3万亿元,同比多增631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826亿元,同比多减1173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755亿元,同比多增1578亿元;信托贷款减少472亿元,同比少减89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485亿元,同比多增335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148亿元,同比少3501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3045亿元,同比少6693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51亿元,同比少227亿元。1-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4.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1万亿元。

由于M1增速在8月回落,8月末M1-M2剪刀差扩大至6.1%,较7月末的5.3%大幅增加。

截至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9.5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46万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72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当月净投放现金722亿元。

全社会贷款额猛增!楼市“神器”重出江湖,这次跟8年前不一样

大家好,我是蓝白。

央行最近发了两组数据。

1,10月11日大晚上,央行罕见地选择这个时间点,迫不及待发了9月的金融数据。

这么着急当然是有原因的。

数据不错,发出来给大家鼓鼓劲。

简单看,新增人民币贷款2.47万亿,新增社融3.53万亿,M2增速达到了12%以上。

金融数据重点就是看量,货币在大量供应,企业在大量贷款,源源不断的钱贷了出去。

货币的供需两旺,是复苏的基础。

不过,细看结构,问题还是那个问题。

企业中长贷和短贷都大幅增长,对应的是基建狂飙,国企订单拿到手软。

居民端,地产和消费还是没起来,虽然中长贷和短贷达到了今年以来最高水平,但同比去年还是减少,大家的存款意愿,还是远大于贷款意愿。

想把温度从企业传递到居民,还需要时间。

2,央行10月8号披露了一组数据:

9月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1082亿。

截止9月底,抵押补充贷款余额是26481亿。

这是从2020年2月以来,PSL贷款余额首次出现月度正增长,而且净增金额重新站上千亿规模,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

社融、信贷暴增,曾经被视为楼市“大杀器”的PSL,时隔两年多,又重出江湖了。

所以我们今天聊聊,PSL是什么?跟抢发的金融数据有什么关联,它的前生今生如何演变?是不是棚改货币化又卷土重来了?

把时钟拨回8年前。

我们应该记住2014年,是中国货币发行、产业结构转换、房地产腾飞的重要节点。

在2014年以前,我们的货币发行,锚定的是外汇占款。

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出口大量增加,企业手中获得了大量外汇。在当初强制结售汇的背景下,央行吸收了绝大多数外汇,并投放相应的人民币,形成了外汇占款。

过程是这样的:出口挣外汇,去银行办结售汇和转售汇,央行买外汇,通过银行来投放人民币。

那是个出口外贸崛起,沿海工业集群成型,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

1993年,央行的“外汇占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只有10.5%。

随着外贸出口暴增,到2013年12月,这个比例达到了峰值83.29%。

可是,2014上半年出口是6.5万亿,罕见地出现了下降,随之而来的,外汇占款的规模也开始下降。

这个时候就出问题了:资本外流,用买外汇的方式发人民币,这种被动的老方法,行不通了。

所以,央行在2014年4月和9月,设立了两个工具:

PSL和MLF。

从此之后,中国的印钞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被动印钞,到自主控制。

它们的模式很简单,央行通过各种花里胡哨的工具,借钱给银行,银行再把钱贷给企业和居民。

央行借给银行的金额、价格,决定了印钞的多少,利率的高低。

它们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有个名字,叫: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有个数字很惊人,就这个“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从2011年7月的将近1万亿,扩张到2018年7月的10万亿,7年扩张了十倍。

但PSL和MLF,是有本质区别的。

MLF是钱从央行到银行,银行再贷出去,纯粹的在金融体系里流转,印钞就靠它。

PSL投放资金具有定向性质,央行把钱给国开行等3家政策性银行,重点用于政府支持项目,具有准财政性质,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重要结合点。

啥叫政府支持项目?

那当然是铁路、公路、水利、棚户区改造这些。

央行曾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介绍》一文中这样介绍PSL:

2014年,人民银行创设抵押补充贷款。

抵押补充贷款主要服务于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走出去”等重点领域。

发放对象为开发银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

对属于支持领域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属于阶段性工具。

所以,一个是常态化的、纯粹的货币发行工具,撬动了货币。

另一个是把钱定向投到建设项目,特殊的时间段,动用的准财政工具,撬动了地产和基建。

注意,这是今天我们聊PSL重出江湖的一个重点。

这个所谓的楼市大杀器,并没有仅限于针对棚改的刺激。

只是,时隔多年又被拿出来,唤醒了人们对2015-2017年的刻骨记忆。

2013年,棚改开工350万套,2014年这个数据是470万套。

从创设PSL之后开始算,2015~2018年,全国棚改开工量一直维持在600万套以上,直至2019年的316万套。

央行通过PSL把钱出借给国开行,国开行把钱借给地方,然后把这笔钱作为“货币化安置”的拆迁款,给钱不给房,地卖掉之后,再向国开行偿还贷款。

那个时候,PSL年均投放到棚改上的贷款额度,高达6000亿-1万亿。

棚户区改造最早始于2005年辽宁省试点,但直到2014年,基本以实物安置为主,给房不给钱,就算拆二代手里一大堆安置房,没房产证也是白搭,只能出租。

但从2014年开始就变了,那两年,也是拆迁户身份镶金边的年代,谁家房子上写个拆字,说媒的能排成队。

想想看,一个城市郊区的拆迁暴发户,不给安置房只给钱,手里突然多了几百万,他会干啥?

当然是买房,全款、排队、加钱、茶水费、捆绑车位和装修,疯狂的买房。

在2014年以前,小城市的库存本来就不多,在售楼盘少,盘子就那么大,这批人都快把房子抢光了。

定向给拆迁户放水,自然会带来三个后果。

1,房子供不应求,房价大涨,那些没拆迁的命,却被逼买房的刚需,陪着高位站岗。

2,开发商一看房子卖得这么好,继续疯狂拿地,挪用监管资金,埋下了爆雷烂尾的伏笔。

3,地方上一看土地这么好卖,开始大量卖地,财政收入激增,上马基建项目,城市面貌也是一年一个样。

可以说,从2014年PSL横空出世,房地产开始跟经济进一步深度捆绑。

上面提到的货币发行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变,房地产腾飞,就由此而来。

与此同时,自然衍生出了土地财政依赖、开发商高周转盖房、居民高负债买房。

还好到2019年,房地产调控手段越来越严厉,“房住不炒”概念提出后,棚改规模下降,资金大都来自棚改专项债,货币化安置也没了。

从2015年6月起,PSL操作情况都会按月公布,月度变动都是以到期归还为主。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PSL净增额度重新增加,跟棚改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经济日报10月11日的报道里也专门强调了:

PSL不是“重出江湖”,而是一直都在“江湖”中。

上面说了,PSL是阶段性工具,投向政府支持项目。

今年政府支持的项目,不是要大拆大建,不是要搞货币化安置,不是房地产去库存的问题,而是保交楼。

今年8月,住建部、财政部、央行宣布,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

财新的报道,这笔专项借款初期规模达到2000亿。

由央行指导国开行和农发行贷出去,后期还会加入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央财政,给这笔钱期限不到两年的1%贴息。

9月23日,银保监会确认,国开行已经向辽宁沈阳支付全国首笔“保交楼”专项借款。

这跟当初PSL的手段,不能说有点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上一次,是为了城市化。

这一次,是为了守住交房的底线。

时代不同了,曾经的PSL大发神威,是为了去库存,成就了20年以来楼市的巅峰。

如今的PSL力挽狂澜,是为了给足购房者信心,确保每一套房子都能顺利交付。

侧重点不一样,2014年的历史,当然不会重演。

回到开头央行公布的两组数据。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联呢?

PSL增加,是信贷、社融增加,基建狂飙,货币供需两旺的一个侧面。

除了保交楼,历史上,PSL也应用过地下综合管廊和重点水利工程,这么看的话,以后规模还会增长。

天风证券测算,在PSL之外,三家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工具额度,已经撬动1.2万亿元项目资本金,拉动总投资额规模达到了6万亿元。

当初我们的眼里只有房子,现在要考虑得更多。

盖房子、修路、城市管道、农田水利、产业园,钱印出来,再投出去。

中信证券明明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大概率突破21万亿。

央行在做同样的事,但2014年做,与2022年做,性质、目的、手段,完全不一样。

结果,当然也会不一样。

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央行:支持10个领域,额度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9月28日,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

据介绍,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本金100%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中央财政将为贷款主体贴息2.5%,今年第四季度内更新改造设备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

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10个领域

据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领域为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等10个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有利于扩大制造业市场需求,推动消费恢复成为经济拉动主力,增强发展后劲。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议定事项,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制造业等领域发放贷款支持设备更新改造。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从支持领域看,设备更新再贷款主要指向社会领域、新基建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等,直接作用是促进这些领域设备更新投资。这意味着四季度社会领域投资将保持两位数高增势头,继续为促投资发挥积极作用。

更新改造设备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

在具体实施上,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实行名单制管理。发展改革委依托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会同各地方、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形成分领域备选项目清单。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向清单内项目发放贷款。

前述负责人指出,专项再贷款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月发放。对于金融机构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清单内项目发放的合格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资金支持。

此前,9月7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对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医院、新型基础设施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购置与更新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申请贴息截至年底。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对相关经济主体而言,如果算上2.5%的中央财政贴息,今年四季度内更新改造设备实际贷款成本将不高于0.7%,“这无疑是一个极为优惠的价格,将会激励相关主体把握时间窗口,加快实施技改投资。”

对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以1.75%的利率、100%的本金向央行申请再贷款,再以3.2%的利率投放,中间约有145个基点的利差,这将有助于激发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专家:技改投资有望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

8月底以来,设备更新改造愈发受到国常会重视。9月7日和13日的国常会分别针对设备更新改造出台财政金融支持政策。9月13日的国常会指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有利于扩大制造业需求,推动消费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

数据显示,1-8月该领域的投资增速为14.1%,大幅领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8%的增长水平。

“技改投资有望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温彬表示,近10年来,技术改造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是提振制造业投资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外需逐渐趋弱、内需依赖基建的背景下,通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有利于扩大制造业市场需求,推动消费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增强发展后劲。

王青表示,政策支持新基建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领域的设备更新,短期内也将起到推高相关领域投资增速的作用,长期看则有助于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由于设备更新再贷款支持的信贷利率降至不高于3.2%,远低于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水平,这也将在短期内激发相关主体信贷需求,助力宽信用进程。预计9月至年底,新增人民币贷款将持续处于同比多增状态。

王青还表示,推出该项政策也意味着在外部金融环境大幅收紧、全球汇市剧烈波动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稳增长更加注重兼顾内外平衡,强调精准发力。

编辑:叶舒筠

校对:苏焕文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iiTi

END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