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办理打包贷款

本文目录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这个平台“打包办”

央广网重庆9月27日消息(记者白刁尹)9月26日,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发布消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上线。

据了解,该平台实现就业失业登记、求职招聘、技能培训报名、创业担保贷款和就业补贴申领等14项服务“打包”办理。

9月13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届毕业生唐代杰通过重庆人社APP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服务平台,查询重庆到中光电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部正在招聘研发工程师助理岗位,月薪5千元。

“这个岗位正好和我的专业匹配,我赶紧投了简历。”唐代杰说,他没想到很快就接到面试通知,并在3天后获得了该公司的ff。

“平台效率太高了,还为我们毕业生就业服务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唐代杰说,他已经把这个“宝藏”平台推荐给其他同学了。

据了解,该平台分为查询类、办理类版块,共14项“打包办”服务事项。其中,查询类包括查询创业孵化基地、创业项目、政策咨询、就业见习、培训信息、招聘会、岗位信息、服务机构8项;办理类包括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创业担保贷款、离校未就业求职补贴、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申领、定制服务计划6项。

“我们开发‘打包办’,是想让毕业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就能享受到人社一体化服务的温情。”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系列专场招聘会,实施启动“万名青年见习募集计划”。

7月至9月中旬,全市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需求组织招聘活动684场次,提供职业指导服务12613人次,开展职业体验9201人次,参加就业见习4536人,开展培训2.06万人次,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4.76万人。

贷款电话频骚扰 信贷中介猫腻多

“我是某某银行的信贷部工作人员,我们系统显示您有一笔信用贷款,授信给到您这边使用,您最近有资金需求吗……”

这些话术,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最近一段时间,类似的“贷款业务”电话越来越多,而且对方都自称是银行的工作人员,甚至声称贷款可以用于与房子有关的用途,但这当中到底又有多少猫腻?

信贷中介的生意不纯粹

“我们要不是这么介绍自己,一般就会被直接挂掉电话。”小林曾是一名金融公司的信贷中介经理,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打电话给陌生客户推销各种贷款,“信贷中介进行推销其实很正常,但跟以前不同的是,现在我们接通电话后的自我介绍,都会说自己是某某银行的客户经理,还会随便编一个工号,这样才容易得到对方的信任。”

证券时报记者对几个号称是银行客户经理的来电进行调查,发现电话号码“五花八门”,既有座机号码也有网路电话,在其中一通显示连云港的来电中,对方表示自己是深圳建设银行某支行渠道部的陈经理,可以提供一笔年化利率低至3.55%的信用贷,如果额度不够用还可以用深圳的房子作为抵押,额度可以提升至200万元,当然还有经营贷和消费贷等其他贷款,利率视客户具体资质而定。随后,这位陈经理便开始询问记者关于贷款的用途、工作收入水平以及房产的具体情况。

不过,当记者质疑这些资料仅仅在线上处理会不会存在风险,提出能否到现场进行业务咨询和办理业务之时,对方却显得有些犹豫。“审核资料以及出方案一般前期会在线上处理,处理好之后回到银行柜台面签,这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当记者再三要求前往现场递交资料,这位陈经理却不断推脱,而且声称客户的电话号码是通过“大数据”获得。记者随后向建设银行官方客服以及相关支行进行咨询,银行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这位陈经理并不是银行的员工,银行的信贷经理不会主动联系陌生的客户。

“这就是现在信贷中介的另一个套路,先用大行的名头拉拢客户、建立信任,然后再视客户信用情况确定到底哪家银行。实际上,他们并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信贷中介。”小林表示,“纯粹的信贷中介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信贷中介的生意并不纯粹,他们有自己的名目来加收各种服务费。”一位曾接触信贷中介的受访者表示,一些信贷中介先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吸引借款人签约,中途却会以借款人的条件不符合等为由更改方案,要求增加服务费,而且这些服务费都是用于覆盖“成本”,不能叫做“中介费”。

另一位自称是银行信贷经理的高经理,却告知记者办公地址位于深圳地王大厦的一家信息咨询公司。记者到达现场后,这位信贷经理告诉记者可以量身定制方案,然后再去银行申请相关的贷款。而且,这位经理再三强调,公司与银行有合作,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记着调查发现,目前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小微市场主体较以前能以更低利率获得贷款。以个人经营抵押贷款为例,目前其利率在深圳已经挺进“3”时代。其实,客户可以直接银行办理贷款,何必再通过中介?这时,深圳一家金融公司的信贷中介告诉记者,如果想要取得低息的经营贷、信用贷等,但自己的资质条件不够,或者想拿到贷款后“另作他用”,例如将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他们都有办法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并制定方案。而且,中介人员一再向记者打包票,只是服务费会相对较高。对于如何运作,对方不愿意说明。“我们跟一些银行的客户经理都有私下的合作联系,所以成功贷款有保障。”这位信贷中介如是说。

或加剧市场恐慌

《证券时报》此前曾对房贷市场进行追踪报道,揭发了将房贷转换成经营贷、通过全款买房后套取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等贷款的乱象。在这当中,许多贷款人正是在信贷中介的帮助下“铤而走险”。正如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的出现,如今银行的各类贷款项目种类繁多,也给许多信贷中介留下操作空间,容易滋生新的金融乱象。

有熟悉此行业的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说:“传统银行以往主要服务中高端客户,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不排除一些人会跟外面的机构合作,加上一些客户与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信贷中介就有了生存的空间。不要随随便便听这些人的承诺,猫腻可能就在看不见的地方。”记者致电多家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工作人员也明确表示,对于类似的陌生来电,打着银行的幌子询问是否需要贷款,请立即拨打银行官方电话进行投诉。即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银行贷款,一旦被查出问题或者被人向监管部门举报,银行会限期收回贷款,也就是抽贷。

的确,这些信贷中介之所以明知故犯,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盈利方式。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市场中也存在一些信贷中介利用银行信贷的幌子进行民间借贷,这其中的潜在风险更大。有业内律师表示,信贷公司也可能就是将自己的钱贷给借款人,那就不是金融贷款而是民间借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现在‘银行’的各种推销电话非常多。不过,这个‘银行’需要谨慎鉴别,不排除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跟外包的合作机构,也可能是一些信贷中介打着各种银行的名义来进行推销,给普通市民带来很多骚扰。其实,他们的行为也是在变相推销贷款,甚至可以帮助借款人将借贷款流入楼市。我认为,如果不遏制这些违规的贷款渠道,对一些普通购房者来说也不公平。普通购房者想要申请贷款依旧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这些违法违规的资金带来乱象,也影响了大家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判断,甚至影响大家对楼市调控的预期走向,反而加剧市场的恐慌。”(记者浩林)

作者:浩林

来源:证券时报

重庆上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服务平台

图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服务平台页面。重庆人社供图

中新网重庆9月26日电(记者钟旖)记者26日从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为进一步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该局目前开发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实现就业失业登记、求职招聘、技能培训报名、创业担保贷款和就业补贴申领等服务“打包”办理。

记者打开手机上的重庆人社A,点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专栏后看到,平台分查询类、办理类版块,共含14项“打包办”服务事项。

其中,查询类包括创业孵化基地、创业项目、政策咨询、就业见习、培训信息、招聘会、招聘信息、服务机构8项;办理类包括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创业担保贷款、离校未就业求职补贴、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申领、定制服务计划6项。

点开“招聘信息”事项,重庆市各企业单位招聘信息立马呈现。为方便高校毕业生查询,搜索栏还把招聘岗位细分了行业、区域、薪资范围和学历要求等选项,供求职者个性化选择。

点开“招聘会”事项,全市招聘会举办的时间、地点详细展现;点开“培训信息”事项,育婴员、公共营养师、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等各类培训可以立即线上报名;点开“失业登记”“就业登记”“创业担保贷款”等办理类事项,按要求填写个人信息,便可迅速完成登记。

“我创业成立了一家为企业服务的翻译公司,遇到创业初期资金紧缺的问题。”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南方翻译学院的罗文有说,他无意中看到了关于平台的宣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了贷款申请,很快获得了高新区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我们开发‘打包办’,是想让毕业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就能享受到人社一体化服务的温情。”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为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系列专场招聘会,实施启动“万名青年见习募集计划”;同时,加大急需紧缺职业和新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电子社保卡发放职业培训券;积极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观摩交流、跟岗学习机会;推进“渝创渝新”大学生创业启航计划,并提供资源对接、平台搭建、孵化基地入驻等服务。

2022年7月至9月中旬,重庆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需求组织招聘活动684场次,提供职业指导服务12613人次,开展职业体验9201人次,参加就业见习4536人,开展培训2.06万人次,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4.76万人。(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