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宅抵押贷款改革试点:溧阳贷出第一笔
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
常报新媒体讯(郏燕波杨文静邹迪)昨天,以自家农宅向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作抵押,溧阳市南渡镇庆丰村委小吴家村村民张小保成功拿到16万元贷款。这标志着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政策在该市正式落地。
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是指在不改变宅基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按照“房地一体”原则,以农民住房所有权、农民住房及宅基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核后向符合条件的权利人发放的贷款。
对于农民来说,最值钱的可能就是自家的宅基地和农宅。与城里的商品房不同,由于流通受限,农宅抵押一直无法实现。尤其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农民要想搞点农村产业经济,扩大产业规模,资金缺口成了发展路上的一道坎。这也是张小保面临的难题。
张小保家有一幢两层楼,建筑面积180.57平方米,另有一幢17.49平方米的辅房,宅基地土地面积为142.59平方米;他想承包土田搞种植,却缺少资金。
去年12月10日,省农业农村厅和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联合发文,沛县、武进区、溧阳市、昆山市、盱眙县、泗阳县等地成为我省“农宅贷”试点县(市、区)。
张小保提出贷款申请后,经溧阳市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牵头,该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等部门多次沟通研究,按照省《江苏农村商业银行系统“农宅贷”试点实施方案》和《溧阳市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报请南渡镇人民政府、镇农村工作局、所在村民委员会同意,不动产权证户内所有成员签字,张小保成功拿到了贷款。
“农宅抵押贷款,破解了农民担保难题!”拿到贷款的张小保难掩喜悦之情,“庆丰是有名的旅游村,有了这笔启动资金,我就能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作为全国改革试点,溧阳近年来大胆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具体路径和办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保证政策支撑、落实具体细则。
“新政激活了农村的‘沉睡资产’,能极大激发农村产业振兴活力。”溧阳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副局长王评说,将按照“试点先行,积累经验,逐步推开”的原则,完善“农宅”评估、抵押、流转业务模式,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登记措施和流程,为溧阳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产权保障。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
“金陵惠农贷”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5月24日下午,由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和浦口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南京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专场活动在浦口美丽乡村水墨大埝举行。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刘永辉,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长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屹,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国平参加。
刘永辉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决策部署,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南京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取得了积极成效,他希望供需双方以此次专场活动为新的起点,互利互惠,精诚合作;各金融机构能够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创新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拓宽服务内涵;市区各相关部门能给予全方位的支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为供需双方的交流合作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灵活的服务,为乡村振兴和企业腾飞插上“金翅膀”。
张屹指出,乡村振兴迫切需要金融源头活水,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也正当其时、前景广阔,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必将释放巨大的资金需求,也必将成为资本投资的新热点,希望广大金融机构能够抓住新时代、新时期大好的农业农村发展机遇,走进农村,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广大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内强素质、外强能力,健康茁壮地发展壮大;各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全力支持金融机构参与“三农”事业的发展,努力实现政府、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充分沟通、资源有效整合,真正铸就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王国平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浦口区着力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拓宽金融支持范围,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在2021年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综合排名区县第一,农民收入位居全市前列。下一步,浦口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优化环境,提供全流程配套支撑和全方位企业服务,切实推动金融服务企业在浦口创业无忧。二是进一步做优生态,围绕“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实现有效政策共享、有效信息共有、有效资源共用。三是进一步提高质效,大力推动普惠金融便民服务点建设,加快形成布局优、服务优的一体化格局,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区委、区政府将加强统筹调度,搭好平台促对接、拓宽渠道助合作,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产品发布
活动现场发布了《南京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产品手册》和《南京市涉农政银合作产品》,同时还举行了13家银行与“金陵惠农贷”合作签约仪式。通过“金陵惠农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享受到不低于实际贷款利息40%的财政补贴,贷款期限最长可达4年。
△合作签约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范新,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湛中林,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吴俊,市区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全市28家金融机构和3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活动。
畅通农村金融供需渠道
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
金融获得感和可得性
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
精准性和直达性
奋力走出
具有浦口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南京银行杭州分行:聚焦乡村振兴 扎根“三农”沃土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吴恩慧
金秋时节,杭州临平区丁塘休闲农业园内,脆柿已经挂上枝头,再过个把月,就能迎来丰收;个头饱满的“红美人”柑橘,现在还是深绿色,到11月下旬,它们全将变得金黄;采用以色列滴灌技术的大棚草莓则刚刚种下,等待圣诞前夕举办草莓采摘节。
看得见的,是沉甸甸的收获,看不见的,是常年扎根田野执着的投入。对于即将到来的丰收,丁塘农业负责人赵艳感叹:“农业一直是个投入长、回报慢的行当,单是这几亩地的草莓大棚,投入就要几百万。这些年若不是因为老爸执着坚守农业,还有像南京银行这些金融机构对三农的大力扶持,我都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
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农业园
转型背后有乡村振兴的金融力量
赵艳是一位80后,目前管理的丁塘休闲农业园是其父亲赵建夫于2011年创立。这个农业园占地650多亩,引进了国内多种新型葡萄、柿子、草莓、红美人等水果品种。园区的葡萄尤其受到市民喜爱,它曾获杭州市优质葡萄评比的银奖。
要说丁塘休闲农业园最大的特色,当属绿色有机。
“我们这里的脆柿卖60元一斤,超市10多元一斤,葡萄、草莓也都比外面贵几倍。”
赵艳介绍,贵有贵的原因,以园区内的葡萄为例,它采取避雨和滴灌的现代种植模式,坚持使用生物有机肥,不施用化肥,不打高残留性农药,不使用催生素、催熟剂和膨大素,光是人工成本就比普通种植要高很多。
“举个例子,别人用化肥,我们用羊粪,堆肥的人工成本就要贵几倍。”赵艳说,有机是好,但是产量低、成本高,所以这几年,农业园也有亏损的年份。
“我们认识到光种植是无法保持农业园形成良好利润的,所以考虑转型。”赵艳告诉记者,经过认真规划,她和老爸决定把农业园区打造成一个集休闲观光、设施农业、现代化园区展示、研学劳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集约化、科技型、高效能的现代农业园区。
转型,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按照规划图,一期就要投入9000万元。正愁没有那么多资金的时候,南京银行杭州分行主动对接到丁塘农业园。“我们对丁塘休闲农业园很熟悉,特别是我们支行的工作人员,看着农业园一年年发展起来,对其未来转型现代农业的规划很看好,所以通过我行鑫快捷产品向其发放了1000万元贷款。”
此举恰好解了赵艳的燃眉之急,使得丁塘休闲农业园有了转型的契机。“南京银行放贷很快,一周就到账,而且利率很低,有了南京银行的贷款,我们可以更快推动得园区建设。再过一段时间,你们会看到我们农场有很大的变化,农耕、研学、生态直播等新玩法都将在这里落地。”赵艳说。
这是南京银行杭州分行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一个创新缩影。今年以来,该行围绕产业振兴、生态振兴,陆续推出“都市农业”“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创新创业”等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特色业务模式,涉农贷款余额超85亿元,惠及省内6个地级市下属的27个区县。
聚焦乡村振兴
南京银行8款产品“滴灌”三农沃土
田野的沃土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热土,南京银行杭州分行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发挥金融“输血”功能,激发乡村“造血”潜力,深耕细作普惠金融,不断强化对“三农”领域金融服务。今年3月,该行专门设立乡村振兴部,加大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支持力度,通过鑫快捷、鑫联税、鑫采购、鑫高企、鑫知贷等8款主要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产品,引导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三农”沃土。
今年上半年,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动快速恢复发展,我省各级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南京银行杭州分行结合分行自身经营定位和特色,在6月份迅速制定助力浙江经济稳进提质行动方案,倾金融之力,出台九大方面33条措施全面支持浙江经济发展。
其中,南京银行杭州分行特别提及在聚焦乡村振兴方面的措施。该行重点加强对杭州郊县、绍兴、湖州等重点地区乡村振兴项目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政策性担保公司风险分担模式,扶持“三农”客户,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支持“农业两强”行动,加强对数字农业的支持力度,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类和农业全产业链类主体的金融支持,助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全产业链补强。
截至目前,南京银行杭州分行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效途径,从产品服务创新、考核制度完善、配套资源倾斜、农村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多点发力,持续提高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效。
下一步,南京银行杭州分行将继续紧跟乡村振兴战略导向,通过数字农业贷、民宿经营贷、惠农供应链融资等分行特色产品,助力我省农村发展建设、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创业致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