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哪种贷款额度高

本文目录

年内10余地出台公积金新政 多地提升贷款最高额度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4月8日电(董湘依)中新经纬梳理发现,2022年以来,甘肃、广西、沈阳、台州、北海、南宁、自贡、青岛、济南、商丘、梧州、郴州、九江、东莞、中山、遵义、黑河等至少17地出台公积金新政,内容包括提高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等,多地对受疫情影响企业提出纾困措施。

资料图中新经纬摄

多地提高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

多地提高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降低首付款比例。

甘肃省自今年4月6日起,将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最高额度由已婚缴存职工60万元调整为70万元;单身缴存职工50万元调整为60万元,为省级层面首个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的地区。

广西区直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明确,3月15日起,职工个人及家庭购买第二套住房或第二次申请公积金贷款的,最低首付比例下调为30%。广西南宁将于今年6月1日起对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进行调整,首套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拟调整为80万元,第二套房贷款最高额度拟调整为70万元。

浙江丽水4月6日起提高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双缴存职工最高限额由50万元调整为70万元,单缴存职工最高限额由25万元调整为35万元;职工首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降为20%。

江西九江明确,夫妻双方均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在中心城区购房的,贷款最高限额由40万元/户提高至60万元/户。

还有地区针对三孩家庭予以政策倾斜。

浙江台州明确,同一对夫妻在2021年5月31日(含)后生育第三个子女的职工家庭,在该市购买首套自住住房且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的,最高贷款额度上浮20%,即单方缴存最高贷款36万,双方缴存最高贷款60万。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霄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多地接连出台公积金新政,释放出积极的市场信号,对于购房者来说降低了购房难度和门槛,有利于缓解市场观望情绪,提升市场信心,有利于保障合理购房需求。

资料图中新经纬摄

这些地方企业可缓缴公积金

值得一提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青岛、沈阳、东莞等疫情严重地区纷纷出台公积金缓缴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4月6日,沈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台助企纾困政策,受疫情影响企业,按现有缴存比例继续缴存存在困难的,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讨论通过,可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最低至5%。

同日,青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台新政,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且无法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企业,经工会审议通过后,可以申请降低缴存比例或缓缴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最低可降至单位和职工各1%,优惠期最长至2022年12月。

东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日前发布指引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困难缴存单位,与职工充分协商一致后,缴存单位可在2022年12月31日(含当日)前申请将单位及职工缴存比例下调至1%到4%区间,期限为12个月。

黑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细则明确,今年5月9日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申请阶段性停缴住房公积金、缓缴住房公积金、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优惠政策。

“助力中小企业解决经营难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给了企业一个喘息之机。”陈霄认为,当前借助公积金政策调整来稳市场、提信心已经成为重要手段和趋势。

资料图中新经纬摄

超60城放松调控

诸葛找房数据显示,年内超65城出台楼市松绑政策,除了公积金贷款优惠以外,政策松绑内容还涉及放松限购、取消或放松限售、降首付比例、降房贷利率、购房补贴等。

对于未来政策走向,在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对于非热点城市而言,限购限售退出的概率大,但东部热点城市退出可能性小。一方面,东部热点城市库存很低;二是吸取上一轮暴涨的教训,要保持政策定力;三是货币宽松、利率下降、纾困疫情冲击等政策,客观上会有助于热点城市楼市,只是政策有一定时滞,需要耐心等待。

在公积金调整层面,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后续各地将会形成一省一策、一城一策等模式,不断对省和各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形成支撑作用,有助于促进全方位的政策放松。(中新经纬APP)

全社会贷款额猛增!楼市“神器”重出江湖,这次跟8年前不一样

大家好,我是蓝白。

央行最近发了两组数据。

1,10月11日大晚上,央行罕见地选择这个时间点,迫不及待发了9月的金融数据。

这么着急当然是有原因的。

数据不错,发出来给大家鼓鼓劲。

简单看,新增人民币贷款2.47万亿,新增社融3.53万亿,M2增速达到了12%以上。

金融数据重点就是看量,货币在大量供应,企业在大量贷款,源源不断的钱贷了出去。

货币的供需两旺,是复苏的基础。

不过,细看结构,问题还是那个问题。

企业中长贷和短贷都大幅增长,对应的是基建狂飙,国企订单拿到手软。

居民端,地产和消费还是没起来,虽然中长贷和短贷达到了今年以来最高水平,但同比去年还是减少,大家的存款意愿,还是远大于贷款意愿。

想把温度从企业传递到居民,还需要时间。

2,央行10月8号披露了一组数据:

9月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1082亿。

截止9月底,抵押补充贷款余额是26481亿。

这是从2020年2月以来,PSL贷款余额首次出现月度正增长,而且净增金额重新站上千亿规模,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

社融、信贷暴增,曾经被视为楼市“大杀器”的PSL,时隔两年多,又重出江湖了。

所以我们今天聊聊,PSL是什么?跟抢发的金融数据有什么关联,它的前生今生如何演变?是不是棚改货币化又卷土重来了?

把时钟拨回8年前。

我们应该记住2014年,是中国货币发行、产业结构转换、房地产腾飞的重要节点。

在2014年以前,我们的货币发行,锚定的是外汇占款。

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出口大量增加,企业手中获得了大量外汇。在当初强制结售汇的背景下,央行吸收了绝大多数外汇,并投放相应的人民币,形成了外汇占款。

过程是这样的:出口挣外汇,去银行办结售汇和转售汇,央行买外汇,通过银行来投放人民币。

那是个出口外贸崛起,沿海工业集群成型,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

1993年,央行的“外汇占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只有10.5%。

随着外贸出口暴增,到2013年12月,这个比例达到了峰值83.29%。

可是,2014上半年出口是6.5万亿,罕见地出现了下降,随之而来的,外汇占款的规模也开始下降。

这个时候就出问题了:资本外流,用买外汇的方式发人民币,这种被动的老方法,行不通了。

所以,央行在2014年4月和9月,设立了两个工具:

PSL和MLF。

从此之后,中国的印钞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被动印钞,到自主控制。

它们的模式很简单,央行通过各种花里胡哨的工具,借钱给银行,银行再把钱贷给企业和居民。

央行借给银行的金额、价格,决定了印钞的多少,利率的高低。

它们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有个名字,叫: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有个数字很惊人,就这个“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从2011年7月的将近1万亿,扩张到2018年7月的10万亿,7年扩张了十倍。

但PSL和MLF,是有本质区别的。

MLF是钱从央行到银行,银行再贷出去,纯粹的在金融体系里流转,印钞就靠它。

PSL投放资金具有定向性质,央行把钱给国开行等3家政策性银行,重点用于政府支持项目,具有准财政性质,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重要结合点。

啥叫政府支持项目?

那当然是铁路、公路、水利、棚户区改造这些。

央行曾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介绍》一文中这样介绍PSL:

2014年,人民银行创设抵押补充贷款。

抵押补充贷款主要服务于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走出去”等重点领域。

发放对象为开发银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

对属于支持领域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属于阶段性工具。

所以,一个是常态化的、纯粹的货币发行工具,撬动了货币。

另一个是把钱定向投到建设项目,特殊的时间段,动用的准财政工具,撬动了地产和基建。

注意,这是今天我们聊PSL重出江湖的一个重点。

这个所谓的楼市大杀器,并没有仅限于针对棚改的刺激。

只是,时隔多年又被拿出来,唤醒了人们对2015-2017年的刻骨记忆。

2013年,棚改开工350万套,2014年这个数据是470万套。

从创设PSL之后开始算,2015~2018年,全国棚改开工量一直维持在600万套以上,直至2019年的316万套。

央行通过PSL把钱出借给国开行,国开行把钱借给地方,然后把这笔钱作为“货币化安置”的拆迁款,给钱不给房,地卖掉之后,再向国开行偿还贷款。

那个时候,PSL年均投放到棚改上的贷款额度,高达6000亿-1万亿。

棚户区改造最早始于2005年辽宁省试点,但直到2014年,基本以实物安置为主,给房不给钱,就算拆二代手里一大堆安置房,没房产证也是白搭,只能出租。

但从2014年开始就变了,那两年,也是拆迁户身份镶金边的年代,谁家房子上写个拆字,说媒的能排成队。

想想看,一个城市郊区的拆迁暴发户,不给安置房只给钱,手里突然多了几百万,他会干啥?

当然是买房,全款、排队、加钱、茶水费、捆绑车位和装修,疯狂的买房。

在2014年以前,小城市的库存本来就不多,在售楼盘少,盘子就那么大,这批人都快把房子抢光了。

定向给拆迁户放水,自然会带来三个后果。

1,房子供不应求,房价大涨,那些没拆迁的命,却被逼买房的刚需,陪着高位站岗。

2,开发商一看房子卖得这么好,继续疯狂拿地,挪用监管资金,埋下了爆雷烂尾的伏笔。

3,地方上一看土地这么好卖,开始大量卖地,财政收入激增,上马基建项目,城市面貌也是一年一个样。

可以说,从2014年PSL横空出世,房地产开始跟经济进一步深度捆绑。

上面提到的货币发行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变,房地产腾飞,就由此而来。

与此同时,自然衍生出了土地财政依赖、开发商高周转盖房、居民高负债买房。

还好到2019年,房地产调控手段越来越严厉,“房住不炒”概念提出后,棚改规模下降,资金大都来自棚改专项债,货币化安置也没了。

从2015年6月起,PSL操作情况都会按月公布,月度变动都是以到期归还为主。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PSL净增额度重新增加,跟棚改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经济日报10月11日的报道里也专门强调了:

PSL不是“重出江湖”,而是一直都在“江湖”中。

上面说了,PSL是阶段性工具,投向政府支持项目。

今年政府支持的项目,不是要大拆大建,不是要搞货币化安置,不是房地产去库存的问题,而是保交楼。

今年8月,住建部、财政部、央行宣布,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

财新的报道,这笔专项借款初期规模达到2000亿。

由央行指导国开行和农发行贷出去,后期还会加入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央财政,给这笔钱期限不到两年的1%贴息。

9月23日,银保监会确认,国开行已经向辽宁沈阳支付全国首笔“保交楼”专项借款。

这跟当初PSL的手段,不能说有点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上一次,是为了城市化。

这一次,是为了守住交房的底线。

时代不同了,曾经的PSL大发神威,是为了去库存,成就了20年以来楼市的巅峰。

如今的PSL力挽狂澜,是为了给足购房者信心,确保每一套房子都能顺利交付。

侧重点不一样,2014年的历史,当然不会重演。

回到开头央行公布的两组数据。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联呢?

PSL增加,是信贷、社融增加,基建狂飙,货币供需两旺的一个侧面。

除了保交楼,历史上,PSL也应用过地下综合管廊和重点水利工程,这么看的话,以后规模还会增长。

天风证券测算,在PSL之外,三家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工具额度,已经撬动1.2万亿元项目资本金,拉动总投资额规模达到了6万亿元。

当初我们的眼里只有房子,现在要考虑得更多。

盖房子、修路、城市管道、农田水利、产业园,钱印出来,再投出去。

中信证券明明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大概率突破21万亿。

央行在做同样的事,但2014年做,与2022年做,性质、目的、手段,完全不一样。

结果,当然也会不一样。

某商银行,真的是“抽贷之王”吗?大数据是如何调整贷款额度的?

其实所有的互联网贷款,大致的营销套路都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利用用户的不断更新的数据,去对照金融机构内部构建的大数据系统。然后对于用户的授信额度以及利率进行不断灵活的动态调整。只不过某商银行作为我国互联网贷款的最大一家提供商,背靠着某付宝,占据着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这个行业中的领头公司之一,自然就会更加引发用户的关注。

当然不可否认的,某商银行的大数据管理系统,要比其他金融机构可能更先进,反应更及时。银行是企业,他的目标就是要赚取更加多的利润,争取躲避更多的风险。所以作为我国最规模的互联网贷款提供商,拥有着全国最多的互联网贷款用户,也就被誉为“抽贷之王”,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某商银行的抽贷,其实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去进行的。那就是不断对于信贷额度的动态调整,以及对于借款利率的动态调整。最后使得银行觉得有风险的客户,要么借不到钱,要么借到的钱成本太高而不敢去借。而这种所谓的双动态管理,其实就是实质性的抽贷。

1.对于信贷额度的动态管理。很多用户一直不理解网商银行的授信额度与可借款额度的异同点。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很多客户只看到了授信额度,而最终借款时发现借不出来,而且这个数据还时常会自我调整。

授信额度并不是银行答应给客户一定借出去的钱,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当做一种营销的概念来理解,那就是银行说如果客户的现有条件不发生任何变化的话,银行的信贷审批政策也不发生任何变化的话,那么在现在这个时点,银行预计可以借给客户最多的钱。

可借款额度是在客户每次申请具体放款时出现的审批金额。如果客户不发起借款申请,这个额度是看不到的。如果借款申请通过了,那就说明自己的借款额是在可借款额度之内的。如果没有通过,那就说明超了。这个可借款额度也是灵活变化的。在极端抽贷的情况下,它就会变为0。

举个例子说,客户在营销页面上看到授信额度有20万,但是自己需要不了这么多,那么申请10万如果被批准了,那就说明可借款额度最少有10万。如果还掉5万之后,过几天又去借5万,但是被拒绝了,说明自己的授信额度可能已经变成了5万,而可借款额度已经变成了0。这是因为有着这样灵活的调整机制,让用户感觉变脸太快了。

2.对于借款利率的动态管理。互联网借款的利率也是不断变化的,每一笔的利率都有可能不同。但是对于那些常借常还的用户来说,如果大数据系统判断,用户对于借款是有依赖性的,那么后续的借款利率就会越来越高。当然对于那些资料特别全,平台资产特别多的用户,网上银行也会经常给予一些优惠的,希望他们持续使用。

例如,有用户先借了10万,当时的利率是日息万分之2.5。但是他后来先还了5万,,过几天又向平台申请10万借款,虽然平台审批同意了,但下一批这10万的利率有可能就变成了万分之3.5。因为对于网上银行来说,客户前一笔贷款还没有清偿完毕又借贷款,说明客户急用钱,那么自然可以收高利率。如果客户不愿意支付这么高的利息,自然也就借款不成功了,这也是一种实质性的抽贷。

某商银行的大数据风控系统和互联网贷款授信和自动审批系统是非常先进的,他可以利用用户在自己平台中存留的各种数据,以及在互联网中存留的各种数据,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最终制定出来的放款策略,让客户虽然用款方便,但是成本不会便宜,同时如果有发现,及时缩减额度,保护某商银行的安全。

至于客户会不会因为其大数据的动态调整额度,从而还款之后,断了资金流动性,因此而陷入到负债境地,那可不是他们考虑的事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