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大学生贷款悲剧

本文目录

逼死大学生,让人妻离子散,为什么网络贷款悲剧还在上演?

互联网是个神奇的发明,给我们这一代人开辟了另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互联网+商店,成就了淘宝京东,互联网+汽车创造了滴滴和无人驾驶,互联网还能通过超乎人脑的记忆和计算能力,清楚的知道我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并且殷勤的投其所好。

所以,互联网创造出来的无限生产力,反过来可能就是无限的破坏力。比如网络贷款,两名大学生被逼的烧炭自杀,这样的新闻最近几年并不少见,每次都是让人惋惜又愤怒,网络贷款为什么总是出事?为什么悲剧不能彻底禁止?

贷款并不是个新鲜的事物,在现实社会里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不过却很少出现自杀类似的悲剧。而网贷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每年都要爆出来很多案件,最让人痛惜的是,几乎大部分的受害者都是学生,甚至还有个专门的贷款叫校园贷,客户群体就是紧紧盯住学生。这些贷款公司是没有线下网点,都通过网络进行,所以网络成了一个关键因素。那么,我们就不能通过立法的形式全面取缔网络贷款吗?

答案是不能。

网络贷款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形式,很显然,民间借贷是一种正常的经济活动,村里王二狗要买一头牛,找村长借1000元钱,这就是民间借贷,这种行为能禁止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村长现在手里没钱,但是他知道李小花有钱,村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王二狗,但是王二狗和李小花并不熟悉,因此拉来了村长去找李小花,王小花把1000元用支付宝转给了王二狗。其实,这就是一笔简单的网络贷款。正常的民间经济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律也没办法一棍子打死,这就像打麻将,亲朋好友聚会玩一下,但是如果是赌博法律就要管了,同样的网络贷款一开始也是正常的现象。不过后来由于形式的发展,大部分都变成了非法高利贷,而奉公守法的网贷公司都倒闭或者转型了。

那么,网络贷款为什么会“逼良为娼”呢?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村长是不接触这笔钱的,也就是说网贷平台只是一个中间商,负责给借款人和出借人牵线搭桥,相当于媒婆的定位。如果一切都是按照这个程序走,那么作为平台方,只需要拿提成就行了,至于以后有什么婆媳矛盾,或者是离婚了都和媒婆没关系。但是金钱交易是所有商品交易里最特殊的品种,如果王二狗不还李小花的钱,那李小花肯定要找村长的,因为她压根就不认识王二狗,如果没有村长根本不会有借钱给王二狗这个事,自然也不会有违约。

贷款最常见的有三种形式: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

在网络上贷款,抵押是不可能的,信用也基本没法调查,借款人在哈尔滨,出借人在云南,两个人一辈子都没见过面,你又既不能上央行查征信,也不可能为了几千块钱去别个屯子里做尽调,那担保呢?更不可能了,要是有两方都认识的人,比如村长,还要网贷平台干嘛?虽然这三条都不符合,但是投资人有他们自己的逻辑:他们相信平台。这看起来也是很滑稽的,因为没人见过平台,也不知道在哪办公,因为这是唯一剩下的了。但是这种信任却给了平台莫大的压力,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承担保证投资人本金的责任,平台本来只是想当媒婆的,收点烟酒的,现在却要干高端婚恋俱乐部的活,不但要保证嘉宾肤白貌美,还要做身体检查经济检查信用检查。

这明显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没有谁能控制得了风险,即便银行也不行。更何况网贷平台只能捡银行挑剩下的业务,如果能在银行贷到款,相信也没人找网络贷款公司。见此情景,有点良心的平台就改换门庭了,而有的选择拖下去,择机跑路。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觉得我在说P2P,是的,其实P2P和网贷根本就是一家。很多公司都是左手P2P,右手网贷,一手进钱一手出钱。要不怎么覆盖掉10%,15%,甚至25%的利息呢?当然也有拿自己资金做网贷的,不过以地头蛇公司居多,毕竟他们心里很清楚这笔钱发出去容易要回来难。

所以,网络贷款听上去很美,但实际操作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模式从开始都是有问题的,注定是会给各方造成伤害,而学生就成了其中受害最深的牺牲品。

第一:我们从未像今天一样生活在物质充裕的年代,消费主义横行校园

工业革命丰富了我们的商品,信息革命把这些商品无差别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网络购物网络直播火了之后,我们很难不受诱惑。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本性,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作为校园里的学生,很多都是从小城镇或者是农村走到大城市读书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很多,更是会受到消费主义的诱惑。

第二:学生几乎没有正常的贷款渠道

虽然超前消费是不提倡的行为,但是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念想,是很难终止的。但是作为学生几乎是不可能从银行等渠道贷到款的,在家里人不支持的情况下,学生就很容易走极端,把弯路走成错路。找小额贷款公司或者是网贷公司,而这种路一走上就几乎没有回头的余地,犯错的成本非常高。前几年,校园贷泛滥监管出重拳打击,虽然总体的情况得到了控制,但是却又出现了跳楼自杀等极端情况,这也是个很矛盾的事情,我们为了保护学生把贷款清理出了校园,却给非法贷款留下了广阔的市场。经济规律就像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大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了,或许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经济空间,让他们找到更合适的路,而不是一味的在路边加护栏。

第三:信息泄露及网贷套路

我相信如果知道网贷的后果,很多人是不会去碰的。在现在社会,通过网络的传播我们的个人隐私被不断的售卖,这些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我都有几次差点被骗的经历,在刚买房的时候,每天都十几个电话。有的甚至是银行下属的金融公司,上来先说自己是某某银行的,把你家庭住址和身份证报一遍,还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讲到最后不是做贷款就是卖保险,而且只说好处不说坏处,关于利率和手续费也是避重就轻,普通人真的是很难分辨。

举几个常见的套路,砍头息:借10000,给你8000,这是不反映到合同上的,而且你还利息的时候还要按10000还。月息和日息:我们存钱的时候都是说年息,但是贷款却给你说日息,比如日息只要0.1%,看起来很低吧?事实上,年息36.5%,再高不过的高利贷了,这套路连支付宝都玩,借呗写的是1千元每天只要0.45元,有多少人算过年息呢?16.4%,在银行做房贷也就5%-6%的水平。服务费和罚息:服务费和砍头息一样也是不写合同的,具体多少看平台行情了。而罚息黑洞也非常大,一旦还不上,后面的利息高到怀疑人生。去年315晚会曝光,长沙某女士借了7000元3个月变50万,这根本不是我们能想到的。

当网贷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后,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购物出行消费情况,精准的找到“潜在客户”从而助长他们的消费主义。要打击校园贷款,信息安全也不得不做。

整治网络贷款的警钟不应该用年轻的生命来敲响,2018年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对贷款业务做了规范要求,很多省份也开始清退网贷平台。还校园一片纯洁,这是需要社会来配合的,尤其是规范网络风气,整治新生事物的危害性,网络在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已经非常大,这必须得到重视。

借几千元利滚利变近4万 长沙大学生遭校园贷逼迫欲轻生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邓艳红)“你这儿能借钱是吧?”“可以。”“借款费用怎么算?”“你先过来吧。”

3个月前拨出的一个电话,竟把大学生小郭逼向了绝境。他没有想到,当初在网贷平台上借的几千元,已经利滚利达到近4万元。面对网贷平台疯狂的电话催款,小郭已接近崩溃。今天,记者从长沙警方获悉,岳麓警方近日成功救起一名欲轻生的大学生,阻止了一起悲剧的发生。

3月24日17时许,岳麓公安分局治安三大队值班室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小郭的哥哥打来了求助电话说:“我弟弟在网上欠了钱还不起,想要跳河自杀,你们快去救救他吧!”

接到求助后,值班民警火速赶往现场。此时已临近傍晚,湘江边大雨倾盆。民警扫视着江边的步道,经过20分钟的搜寻,终于在橘子洲头找到了意图轻生的小郭。将小郭带回大队后,民警对其进行了安抚和开导,建议其就贷款情况向当地派出所报案。最终,小郭的家人赶来将其接回。

江边雨夜的生命救援结束了,但关于校园贷的叮嘱不能停。民警提醒: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各位学生不轻信校园贷宣传,确实需要贷款的,应选择银行等正规渠道。如果发现自己陷入校园贷,不要盲目恐惧偿还贷款,要及时与家长、学校反映,必要时选择报警求助。

这钱到底该不该还?校园贷被禁一年半,他们还饱受骚扰与威胁

都匀的冬夜又湿又冷。最新的还款提醒又弹了出来——张梓菁坐在贵州剑江江畔的石凳上,低头看着手机发呆。

2017年9月,教育部宣布正式禁止“校园贷”。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表示,根据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而一年半后的今天,张梓菁还在为她2016年读大三时借过的2万元付出代价。她怎么也想不通:陆续已还2万元,又被扣了4千元“砍头息”,“早就还得够多了”,但这家原名“名校贷”(现名“白领贷”)的平台怎么还缠着她不放?他们不单给她发消息催款,还对她的亲友们持续进行电话、短信、邮件轰炸。

记者以“名校贷”为关键词在QQ搜索群聊,找到了6个群名明确为“维权群”的群聊,每个群的人数在20到300多不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些维权群,记者还找到一些“名校贷”的中介群、工作群。而以“校园贷”为关键词搜索时,则因关键词被屏蔽而未能找到任何群聊信息。

校园贷已被禁止,而这些曾经的大学生借贷者们,这个鲜有人关注的群体至今仍有一部分在还贷的泥潭中挣扎。

泥潭

追溯到2016年的夏天,暑假临近尾声,张梓菁带着新学期的行李与一张银行卡从都匀启程,去往在重庆的大学。银行卡里存着2万元,是父母给她备好的学费与生活费。

刚到学校,张梓菁就收到好友小孙的借钱微信。她知道小孙喜欢“到处玩”,很能花钱,但信用一直不错,“总不会不还钱吧”。没怎么犹豫,张梓菁就给小孙转了钱。之后,小孙还来找过几次,每次都借一两千元,张梓菁爽快答应了。

谁曾想,小孙迟迟没有还钱,而张梓菁卡里只剩三位数的余额。交学费的日子眼看快到了,张梓菁不知如何是好。她再去找小孙催债时,小孙只告诉她,钱肯定暂时还不出,要是急需钱可以去一个叫“名校贷”的应用上借钱。

张梓菁记得清晰,小孙当时向她罗列了向“名校贷”借款的种种好处——门槛低,只要是在校大学生就能一下借好几万元;利率低,“最低能到0.99%”;到账快,手续办完两三天内钱就能到帐。

张梓菁对这些“好处”没什么概念。她只知道,有这么一处地方,能让她借到钱以解燃眉之急,这就够了。她当即上“名校贷”分36期借款2万元。

与小孙说的一样,借款过程简单且顺利。张梓菁仅仅填写了身份信息,并上传身份证照片,随后按要求录制了一段露全脸的视频。她在视频中也只要朗读一段文字以代替签合同,“我,张梓菁,同意以上协议,我会严格按照协议还款……”之后,她很快接到了“名校贷”工作人员的确认电话。

张梓菁告诉记者,她当时甚至连合同都没看过。

申请借贷的第二天,她的银行卡就到账了16000元。“名校贷”通知她,少掉的4千元属于“预售咨询费”,“只要按时还清贷款,这笔钱就会全额退回”。

“这不就是‘砍头息’吗?”张梓菁的室友小李好心提醒她。所谓“砍头息”,指的是放贷时先从本金里扣除一部分,但利息仍按完整本金计算,这在小贷行业是个屡禁不止的潜规则。不过,那时的张梓菁不懂这些,也没想太多。她总觉得,只要小孙还她钱,她就可以按时还清贷款,多交一点利息影响不大。

“交学费要紧,要不然没学上了。”张梓菁还笑着同室友开玩笑。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陷入一个难以拔出的泥潭。

以“名校贷”为关键词搜索QQ群,可以找到多个维权群、中介群、工作群。

套路

很快,张梓菁就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2017年9月25日,第11个还款日。张梓菁正打算同往常一样还款时,发现“名校贷”应用自动更新了。通过手机应用还款是她唯一的还款渠道,她只能焦急等待更新完成。谁知,这一更新就是好几个小时。张梓菁说,她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应用更新完成了,只记得当她能还钱时,早已过了还款的截止时间——下午5点。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套路了”。

她向记者展示了还款记录:在2017年9月25日以前,所有的还款状态均显示“正常已结清”,即均为按期还钱;而2017年9月25日显示为“逾期已结清”。按合同上的说法,那4千元的“预售咨询费”将因此不再退回。

2017年9月25日,这是张梓菁第一次逾期还款。

有此遭遇的不仅仅张梓菁一人。

家住黑龙江省伊春市的韩泽在天津读大学时,为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在“名校贷”上分36期借了一笔15000元的贷款,扣去“预售咨询费”后,实际到手12000元。按时还了10期款后,“名校贷”通知韩泽,他的信用额度提升到了24000元。没多想,他又借了24000元,被扣留了4800元的“预售咨询费”。

然而,在一次还款时,他一时疏忽,没发现应用已更新还款操作界面——原先只用按一次“确认”即可还款,现在则要多进行一次重复确认的操作。按习惯只点了一次“确认”就收起手机的他,次日收到催款信息时才发现,自己没能按时还钱。共计7800元的“预售咨询费”就此拱手送给了“名校贷”。

“他们‘套路’太深,我们一疏忽就会被坑钱。”之后的一年多里,张梓菁又碰到数次相似的事,“光是合同里写的‘罚息’和‘服务费’就被收了好几千元。”

即使如此,张梓菁依然凭借平日里省下的生活费,坚持还款直到毕业。毕业后,她回到都匀,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公司每月26日发工资,正好是还款截止日的后一天,没有任何存款的张梓菁只得逾期还款。她想,反正4千元的“预售咨询费”已被扣除,晚一天还款最多交几十元罚金,应该没什么问题。

谁知,“名校贷”这回连一天都等不及了。他们给张梓菁打了一晚上电话,催她还钱。张梓菁不堪其扰,次日一收到工资就赶忙打开应用还款。由于还在见习期,月薪只有900多元,还款后仅剩百余元。从来不知赚钱难的张梓菁傻眼了,“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最后全交给‘名校贷’”。

那一夜,虽然没有催款电话的骚扰,张梓菁还是失眠了。

受害?

张梓菁不想再还钱了。

她觉得,自己七七八八加起来已经还了2万元,又被克扣4千元,“早就还得够多了”。她向“名校贷”的客服致电协商,却得到拒绝的回复。

她便用行为表达决心。可一旦她停止还款,催款电话就疯狂而至。她还收到过被恶意PS的身份证照片,上面被印上了“老赖”、“欠债不还”等大字。“名校贷”的工作人员还通过应用权限获得了她手机通讯录和QQ通讯录的所有联系方式,然后给每个人打电话、发短信与邮件,让他们催张梓菁还钱。

张梓菁说,她的朋友们起初还会问她怎么回事,后来习惯了,反倒安慰她。但她始终认为,“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给身边的人带来困扰”。同时,家人也担心欠债不还会影响她的征信。无奈之下,她只得继续还钱。

无独有偶。上海海洋大学大四学生姚智也是一名典型的被校园贷平台莫名骚扰的“身边的人”。

借款人是姚智的室友。室友借了校园贷后,姚智就每天接到无数通电话,电话那头的男人总让他帮忙催款。“我这个室友平时人都找不到,我怎么催?”姚智气愤地说,“我真是‘躺着也中枪’,天天被烦。”无奈之下,姚智换了手机号。

韩泽停止还款后,“名校贷”的工作人员也威胁他要将其借款时录制的视频与相关材料一并寄到他的学校、居委会、银行,甚至是当地的经侦支队,还威胁要将他告上法庭。不过韩泽并不在乎,他觉得他是被“坑”的,该还的钱也还了不少了,“法庭见就法庭见”。不过,记者了解到,确实存在被“名校贷”告上法庭的学生,而法院也做出了学生赔款的判决。

听起来,这些曾经的大学生借贷者们都像是受害者。

然而,“分期乐”的前员工陈先生说得很直接:“我们肯定不是高利贷,合同白纸黑字,受法律保护。你不能想买手机的时候问我们借钱,还钱的时候就说我们是高利贷吧?那到底谁才是受害者?我们一没有强逼着你借,二没有暴力催款,何错之有?现在国家不让放校园贷了,没问题,但以前借出去的钱总得收回来吧。”

对此,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的张春伟律师认为,视频的存在使得“名校贷”的合同具备法律效力;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合同中的年化利率即使考虑到“砍头息”的存在,依然低于36%,不属于高利贷范畴;而高额的“罚息”与“服务费”则属于违约金的范畴,仍然受法律保护,只是“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时,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但他也提到,类似张梓菁遇到的“还款时间节点上应用更新导致无法按时还款”,不应视作违约。

韩泽收到过的催债短信,发自不同的手机号,大多无法回拨。

“该还的钱我一定会还”

如今,每个月的25日,毕业半年多的张梓菁依旧收到还款提醒。

“当初会去借校园贷,一是交友不慎,二来也怪自己太傻。”外表纤瘦的张梓菁明显成熟了许多。她并不记恨把她带进坑的小孙,只是责怪自己不懂得分辨是非。但她与小孙也不再像朋友一样联系,只是偶尔催其还钱。

在记者辗转联系到的众多大学生借贷者中,愿意接受采访的寥寥无几。张梓菁说,她愿意全盘托出,是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提醒更多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让别人不要再踏进这条河流。

“我们学校还有同学一开始只借了2千元,最后滚雪球滚到10万元,拿不出钱,跳楼自杀。”张梓菁说,“虽然没死,但他下肢瘫痪,结局还是很不好。”她实在不愿再看见这样的悲剧。

张梓菁的担忧不无道理。自2017年9月以来,仍有部分网络借贷平台改头换面以逃避监管,继续面向在校学生开展贷款业务。校园贷的危害毋需多言,教育部通知中直言其“严重威胁学生权益、危害校园安全情况”。就个体而言,接触校园贷的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良消费与连环贷款的陷阱,给学生本人与身边亲友的正常生活带来精神、经济双重压力。

国家打击不法贷款的力度从未减弱。2019年2月26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套路贷”新型黑恶势力犯罪有关情况。所谓“套路贷”,是以民间借贷为幌子,靠“套路”不断垒高债务,最后通过滋扰、纠缠、非法拘禁、敲诈勒索等手段催讨债务,进而非法侵占受害人钱财。这些特征与校园贷也多有相似之处。

“国家把这些事管起来,是好事。”收到记者转发给她的新闻后,张梓菁回复,“我现在转正了,工资收入也上去了,该还的钱我一定会还。”

(注:应受访者要求,张梓菁、韩泽、姚智、陈先生为化名。)

栏目主编:林环文字编辑:林环题图来源:胡幸阳摄图片编辑:雍凯编辑邮箱:_i@126.

题图说明:张梓菁向记者展示“名校贷”应用还款界面。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