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套利贷款

本文目录

深度调查|“套利”生意经:房贷转为经营贷利率更便宜?小心!若被发现违规需一次性还清全部贷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方海平、李玉敏上海、北京报道

有“套利”,就有生意。

去年底以来,在系列因素推动下,市场上“物美价廉”的贷款产品悄然增多。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各类利率低廉、条件友好、操作便捷、放款快速、还款灵活的经营贷、抵押贷、消费贷产品。由此兴起一个“套利”空间,用利率低廉的经营贷置换利率较高的房贷按揭。

比如,记者看到,一位贷款中介发布的推介信息显示,“2022年迎来首次降息,房贷利率低至首套5.5%,经营贷利率3.2%起”。一家规模较小的股份行的贷款经理也在四处宣传其贷款产品,“抵押经营贷最高3000万,先息后本,授信3年,无还本续贷最长30年”。

多位贷款中介称,最近几个月接到客户的咨询越来越多,包括购房者、小企业主以及普通人群等。咨询的问题集中在抵押贷款要求、金额、利率、期限等,已经还清再抵押的具体操作等。

上海地区的一位贷款中介提供的信息显示,根据不同的需求,抵押贷款产品有多种形式,比如侧重长期限的,有可贷20年期的产品,利率最低达到3.85%;有可按照20年计算月供同时还款方式灵活的,利率多在4.15%、4.75%,优质客户最低也可做到3.85%;有在征信和流水等贷款要求方面较为宽松产品,如期限3年,利率4.05%、4.25%;贷款金额则根据所抵押房产的性质和一抵、二抵情况有所不同,整体而言,贷款金额大概在所抵房产评估价值的七成左右。

如同此前每一轮信贷潮,随之而来的是关于贷款流向楼市的操作和讨论。如果说过去的焦点集中于将经营贷等资金挪用进楼市,那么这一轮则有所“进化”,将已经按揭中的贷款转换成经营贷,或通过还清再抵押的方式获得更多现金,甚至再还清再抵押的多轮循环操作。

那么,这样的操作对于购房者来说有哪些风险?究竟是否合规?

1、案例:先付全款,再以房产抵押申请企业经营贷今年初,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张女士卖了朝阳区的一套房子,计划在东西城购买一套房子为孩子上学做准备。在换房过程中,有贷款中介建议她:“借钱或者通过过桥资金先全款买房后,再用房产抵押申请银行经营贷,不仅利息更低,贷款额度也更高。”

这一说法颇令人心动。按照北京市的政策,购房者此前有过贷款记录的,无论是否还清,再贷款都算二套。二套房贷款,普通住宅贷款的比例最高为40%,非普通住宅的贷款比例为20%。所谓的“普通”和“非普”,并不是商品房的性质,而是政策意义上的划分。据房地产中介介绍,2014年调整的普通住房认定标准为,五环内总价超过468万元或者面积超过140平米即属于非普通住宅。即便是一套90平米左右的房子,总价800万,也属于非普通住宅,首付高达八成,贷款只能贷160万,这对很多购房者来说都面临很大压力。

由于二套房能贷款的比例太低,也就催生了将“房贷”转化为“经营贷”的需求。此前首付不够的情况下,很多购房者会挪用信用贷、消费贷等资金来凑。后来由于监管要求,一年内有一大笔消费贷的购房者,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将不能获批。至此,消费贷这一方式被堵住,很多购房者转而选择经营贷。

贷款中介告诉张女士:“一套价值800万元的房产,如果借款人或者近亲属名下有企业,以房产抵押,向银行申请企业‘经营贷’,保守能贷款500万元,采用先息后本的方式,最长期限可到10年。而且贷款的利率最低可以做到3.85%,相比二套房贷的利率5.65%,利息要便宜很多。”

类似的贷款操作方案在其他地区也悄然流行,从当前情况看,银行、中介、客户对此都十分积极。有的银行或贷款中介甚至动员此前已经申请了房贷的老用户,可以先把房贷还了,再置换为经营贷,降低利息以减轻还款的压力。

小赵去年刚刚在上海地区购买了一套住房,由于此前在其他城市购买过住房有贷款记录,此套必须作为二套房付70%的首付比例,购房的资金压力较大,因此他打算通过多方筹措举债完成购房。

对于小赵而言,由于放款总额中贷款比例仅30%,按揭期限30年,因此月供压力并不大,但由于前期举债较多,短期内面临较大的集中还债压力,对于现金需求较大。对于这种情况,银行客户经理建议:“可以将所有按揭贷款全部还清,还清之后再将房子作为抵押物申请一笔抵押经营贷,这样可以一次性贷出较大额度的现金,解决眼前的负债压力。”

2、操作:需借过桥资金,并“买”来一家小微公司张女士和小赵均是普通的个人购房者,自己和家人名下都没有公司,而当前市场上大力推广的抵押贷、经营贷,贷款对象一般是小微企业主,如何完成将房贷按揭替换成经营贷的操作呢?

张女士的贷款中介表示:“买房的钱可以借过桥资金,一个月成本大约2%。也可以帮忙‘买’一个公司过户到张女士名下进行贷款,成本不超过1万元。”再三权衡之下,张女士因为担忧新受让的公司存在其他经营和债权债务风险而作罢。

不过,这样的操作不难实现,特别是此前从事企业经营或者注册为个体工商户的购房者,轻易就能实现。

上海的小赵情况类似,不同的是,需要先借一笔过桥资金将剩余的抵押贷款还清,同时“搞定”一家小微公司,然后再向银行申请经营贷。

相比正常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采用经营贷的流程更复杂,相关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正常按揭流程:买卖双方签订购房合同、买家支付首付款并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贷款审批、办理过户、银行办理房产抵押登记、放款给卖家。

经营贷的流程:买家暂借过桥资金、全款购买房产、买家抵押房屋向银行申请企业经营贷、银行审核后放款、买家挪用经营贷偿还过桥资金。

3、成本:总体费用相加,利息优势并不明显按照贷款中介等推销者的说法,经营贷的利率比按揭贷的利率要低很多,因此建议购房者考虑如此操作。

但事实并不一定如宣传那么美好,这与不同贷款产品的还款方式有关,房地产按揭贷款最长期限30年,一般采用等额本息(每月等额还款)或者等额本金(逐月递减还款)两种方式。面向企业主的经营贷/抵押贷往往采取先息后本的方式,期限较为灵活,有3年、5年的,也有10年、20年的,个人购房者用来替代按揭贷的自然需要选择长期10年、20年的贷款产品。

到底能便宜多少,可以算一笔账,假设贷款金额100万:

在按揭贷款下,作为二套房(典型的适用案例)利率一般为5.65%,期限30年,等额本金方式下支付的利息总计85万,每月还款5772元;等额本息方式下利息总计108万,首月还款7486元(每月递减13.08元)。在经营贷下,先息后本的还款方案,若利率4.25%、20年的情形下,则利息总计85万;若利率3.85%、期限20年的情形,则利息总计77万。如果期限10年,则利息总额会更少一些。

从利息总额上看,经营贷的贷款成本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并不明显,并且这是建立在贷款期限更短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对购房者的现金流要求更严。如果再考虑上“买公司”的费用,以及前期过桥拆借资金的各种成本费用,对比来看几乎没有比较优势。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虽然贷款中介以“利率更低、成本更少”为噱头进行贷款营销,但事实上,很少有客户出于这种考虑进行类似操作。“账算下来很清楚,根本节约不了多少利息成本,也很少人是为了节约利息把按揭贷换成经营贷的。”小赵对记者表示。

那么,市场上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动机是什么?

4、动机:个人获取大额现金、机构拓展客户从小赵和张女士的案例来看,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有购房需求但已经失去首套购房资格,只能按照二套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购房。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有实力在一线城市购置两套房的实力人群,事实上刚需者在北京、上海购房就完全有可能陷入这种困境。

这种情况下,购房者对现金需求较大,他们在首付阶段需要一次性支付大额现金,并且保持在办理按揭贷款之前不能在银行有其他未还清贷款。因此,购房者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非银行渠道筹措资金。这些拆借来的资金不像按揭贷款,可以在未来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慢慢偿还,所以完成购房后还有一个集中还债的压力,而消费贷、经营贷、抵押贷等产品正是满足这类人群一次性获得大额现金的方式。

除了这种解决负债压力的考虑,也有另一情形。在过去十几年中,房产无疑是升值最快、产生最大财富效应的资产,这种致富方式简单、快速,让经历过的人念念不忘,未能经历的人也伺机而动。

过去多年,每一轮上涨都为持有房产者沉淀了更多的财富,而当初向银行借的贷款,即负债,则慢慢稀释了。在持续的宽松趋势下,更多人的选择是继续负债,套取现金,买入有升值潜力的资产。对于普通个人而言,对此最常规的践行方法,就是抵押房产,贷出大额现金。

由于所购住房大多仍在按揭中,无法办理抵押贷款,因此不少购房者就听从中介的建议,还掉按揭,转换成抵押贷。这一做法的另一个动机是,房子经历了升值,按照新的市场价值可以贷出更多现金。

另一方面,银行也有其动机。近年来,监管大力引导银行机构开展普惠金融,要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扶持小微企业,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纷纷推出各类小微经营贷款产品,一再压低贷款利率。

而小型商业银行,也有其考量。“我们最近就在大力向其他银行的按揭客户营销我们的经营贷款产品。”某城商行在上海地区的支行一位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这类操作能为其拓展业务空间,获取更多客户,抢占市场份额。

5、风险:风控很严未必操作成功,若发现违规需一次还清全部贷款也有房地产中介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是不赞成这样操作的,即使客户自己找贷款中介这样做,我们也觉得有风险。因为有些贷款中介之前告诉客户一定能贷下来,结果从银行申请不到贷款,客户最终不得已借的是一些非正规贷款公司的资金,成本会更高。”

经营贷真的能随便拿去买房吗?是否合规?如果操作不通会遭遇什么后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客户身份询问了多家银行的客户经理,他们均表示,贷款需要满足公司一定时间的持续经营和个人持有房产超过一年等条件。且有的“循环贷”需要一年还本一次,中间涉及借新还旧及过桥等问题。

工行一支行客户经理表示,按照监管规定,经营贷款不能违规流入楼市、股市。如果是“新房本、新公司”申请经营贷的,几乎批不下来。按照该行的贷款要求:企业经营一年以上,个人成为公司股东或者法定代表人一年以上,持有房产原则上也需要一年以上,不满一年则需要提供购房款为自有资金的证明。

据该客户经理介绍,工行会核查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资金的用途,原则上要求企业一年的经营流水达到贷款总额的2倍。至于贷款的期限,他表示有两种产品,贷款三年期,每月还息,到期后一次性归还本金;另外一种,是六年期的“循环贷”,每年需要归还一次本金,利息最低3.4%-3.5%。

建行一支行客户经理也表示,申请经营贷需要有真实的经营。有房产抵押的经营贷款,如果是10年期限的,也需要一年还一次本再申请新贷款,利率3.85%。准入条件是持有房产时间超过1年,个人成为公司股东也需要半年以上。

邮储银行一名客户经理也表示,申请经营贷需要贷款者本人或者直系亲属是公司的股东,且经营时间超过1年,银行贷款审核中还会关注企业的采购合同、销售额、纳税等情况。贷款额度最高为1000万,授信期限最长为5年,需要三年还一次本或者一年还一次本金,贷款利率为4.5%。

贷款中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风控比较严的大银行确实很难申请,不过部分股份制银行和一些中小银行的条件没有那么苛刻。他表示:“小银行风控松,利息也会高一点。”

挪用经营贷买房被发现后,会有何后果?前述多家银行的客户经理均表示,经营贷的贷款用途是企业经营,如果监管查到或者银行发现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就会要求客户提前结清。而住房按揭贷款是比较确定的长期贷款,相比之下短期经营贷投资长期房产,若要一下子要还清所有贷款对购房者来说压力很大,还不上存在房产被拍卖的风险。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警惕有些企业又在套利:手握大把闲置资金继续申请贷款,反手就买理财

请警惕:新一轮资金套利在路上。

我一采访对象就刚刚尝到吃息差的“甜头”。其中招数,其实都是些玩过时的套路,无非就是银行们正在“银根宽松”放低息贷款完成扶持企业的目标;而企业们在这遇冷的疫后市场,有些并没有扩张产能的冲动、实际也不缺钱,倒腾资金反手再买些高收益理财,还能套点利。

一、

本来想曝曝光这公司的做法,后来发现更出名的亿联网络都收到监管问询函了:手握几十亿的闲置资金,却还在伸手向银行申请贷款。

市场上有“钱去哪了”的追问。我当然相信大部分钱去了实体缺水的地方,但仍有一小撮,在空转。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亿联网络理财产品期末余额为34.9亿元,比上期末增加30.56%;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为1.06亿元,比上期末减少71.63%。同期,公司短期借款期末余额为5002.68万元,现金流量表显示报告期内借款收到的现金为2.97亿元。

另外,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余额增加至约2.01亿元,同时公司披露公告称拟向银行申请不超过8亿元的综合授信。

这也就是说,尽管亿联网络有34.9亿的理财和1.06亿的现金趴在账上,资金流较为充裕,但2020年以来公司短期借款却在增加,还仍向银行申请贷款。

深交所问题很切要害:要求亿联结合公司理财产品收益与银行贷款成本,说明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同时申请银行贷款的原因及合理性。

亿联网络回应称,公司2019年平均理财收益率在4.2%以上,2019年8月至今的新增贷款平均贷款成本为3.2%,其中人民币借款利率已逐步下降至3.6%,美元借款利率更是长期低于3%(2020年4月进一步下降至2.2%),结合公司可以获取到一定的贷款贴息(贴息比例是实付利息的50%左右)。

亿联倒是很实诚,从这回应里一看便知:贷款成本远低于公司平均理财收益率。亿联网络的贷款成本和理财收益率已出现明显倒挂,利差达100BP左右。

亿联网络是出口型企业,每年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保费较高,2019年高达974万元。国家为扶持出口企业,对中信保覆盖下的应收款融资有贴息扶持政策,因此公司申请贷款属于正常享受国家对行业的扶持政策。

二、

可问题是,低息贷款、贴息贷款,这些资金是扶持企业经营用的,不是买理财用的……

可目前的大环境的确如此:流动性充裕,市场资金利率中枢呈下行态势,再加上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导向,部分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个别企业拿到钱后,由于对国内外经济增速不确定性的担忧,并没有扩大生产与投资的动力。

我写稿是写出经验了:每次我写完“资产荒”类选题,似乎总会孪生一个“资金空转套利”类选题——以前是金融同业间空转,现在是企业在套利。

(备注一下,以前同业之间套利也有类似逻辑,比如一些机构基于低成本资金,通过购买利率较高的同业存单或同业理财等,以期限错配或流动性溢价的方式进行套利。如今,同业监管是很严了,但对实体企业们宽松又宽容。)

-企业负债端:部分企业通过发债、银行信贷、票据贴现等方式,可以获得的较低成本的资金;

-企业资产端:投向收益率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或者是结构性存款,特别是结构性存款,相较其它理财,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相对稳定。

兴业研究分析师郭益忻提及:“短贷、票据、短融的利率是很低,而结构性存款价格是刚性的,由此衍生成巨大的套息空间。”

笔者查了一下,目前部分大企业的短贷与结构性存款产品的价差,高的可能达到150个基点;小部分的中小企业用流贷和票据,与结构性存款产品的价差,也可能会有几十个基点。

票据数据是,年初以来,票据利率下行颇为明显,就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表现来看,6个月期品种已从2.69%左右下跌至2.18%,1年期品种从2.70%左右下跌至2.22%。

再挖一个数据出来,大家看看会不会是巧合:第一季度结构性存款余额大增。据央行数据,截至3月末,全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约为11.67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2.07万亿左右,创历史新高。其中,单位结构性存款(包括企业、机构等)更是增幅显著,增加了4593.36亿元,尤其是中小行的单位结构性存款,新增3737.2亿元。

去年下半年我们还追踪了监管出手加强对“假结构”的监管,结构性存款遭遇“急刹车”。没想到几个月后,结构性存款疫后春风吹又生。

三、

说完企业侧,说说银行侧。

企业套利得以形成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市场上存在收益率高且流动性好的资产,比如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等。

这里要补充两个关键点。据开篇那套利企业主介绍:

-有个别银行自己为了完成普惠金融指标,但又不放心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于是会默许企业拿了贷款后就买本行理财,好歹资金还在自己眼皮底下控制着;

-但大多数套利案例里,都是企业拿着A银行贷款,去套B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这里的B银行,我猜是中小行的概率更大。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对于各个期限的保本类、非保本类理财产品,股份行、城商行的收益率均明显高于国有大行。比如6~12个月保本类理财,国有行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29%,而城商行的则为3.93%;再如6~12个月的非保本类理财,国有行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89%,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则分别为4.11和4.44%。

再来看量。如前文所述,在一季度单位结构性存款新增的4593.36亿中,中小行占据了大头,占比超过80%,侧面反映了企业客户等对中小行结构性存款相对更青睐。

中小行也不想把负债成本搞的那么高的,实在也是“南南南南”吧。银行本身是有揽储压力的,而相比国有大行,中小行依靠普通定期存款吸储的能力较弱,只能发行更高收益的产品以吸引资金,并且在流动性、同业负债占比等监管指标考核要求下,中小行负债压力更大,进而导致负债成本居高难下。

同时,受疫情影响,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承压,同步影响融资端。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行业首席戴志锋分析,考虑中小银行的风险问题仍然突出,未来银行业分化将持续,具体路径表现为“银行负债-银行资产-风险利差拉大”。

四、

套利起、套利灭。我的佛系看法是,一切自有过程,市场总会自净。

第一,市场自己会挤压套利空间。套利行为是投资者利用市场运行中的不均衡、不平等来获取利益的行为。不均衡是动态市场的常态,故而套利的出现也是市场的一种常态。随着套利的持续,利差空间将会收窄,套利机会趋于消灭,市场也将处于新的动态平衡之中。

第二,监管和银行也会作为的。笔者了解到,以结构性存款为例,目前已有股份行进行额度限;另外,此前央行还下发了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包括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如此一来,利用结构性存款进行套利已经不易。

作者:夏心愉

来源:愉见财经

贷款被挪用套利 定海海洋农商行、江西会昌农商行被罚

为驰援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今年以来,银行信贷的扶持力度随之加大。然而,在货币政策整体宽松、利率走低的背景下,企业利用低成本贷款资金违规套利的行为也悄然抬头。

6月4日,银保监会召开了疫情后的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北京、浙江、广东三地银保监局局长齐聚,此次会议除介绍各地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政策落地成效外,主要议题还直指银行不良贷款率风险暴露,以及贷款资金违规挪用、套利等问题。

“最近我们通过大数据发现,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一边拿银行贷款,一边又去买理财、结构性存款,这些实际上都是套利。部分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等限制性领域。”北京银保监局局长李明肖称。

6月5日,华北一家股份制银行授信审批部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不排除市场上有企业多头授信,拿着银行贷款去买理财的情况,近期我们内部也进行了排查,目前没有发现此类现象。我行的风控相对严格,如果一家企业已经有两家银行以上的授信,我们就会不予准入了,对于授信信息系统会自然锁定。”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尽管授信情况联网可查,但不同的银行风格不一样,对企业信用评估也会有差异,部分激进、胆子大的银行是有可能接受多头授信企业的。

6月7日,时代周报记者以小企业主身份调查发现,尽管企业贷款资金账户的走款迹象,银行可以做到有据可查、及时监控,但却难以防止资金从第三方(过桥方)转出后,最终用于购房或投资理财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监管对信贷资金违规现象的处罚惩治力度也在加码。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5月就有定海海洋农商行、江西会昌农村商业银行等,因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问题吃上罚单。

利差大资金存套利空间

在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显著提升。然而,特殊时期的宽信用背后,信贷资金套利、空转问题也随之衍生出来。

李明肖指出,银保监局监测数据显示,近期企业发债和票据融资规模上升、成本下降,部分企业一边通过债券、票据以及疫情期间优惠利率贷款等融入低成本资金,一边购买金额相近的理财和结构性存款进行资金“套利”。

那么,在监管部门不断三令五申,严禁将信贷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房产等要求下,中小企业缘何仍顶风作案,具体的套利操作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6月7日,北京一家商业银行对公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央行查信贷资金流向非常严格,所以放款的时候一定要有指向目标,比如需要明确贷款用于购买设备或者其他材料等,这一环节通常是能监测到的。

但他也向记者透露,“想要套利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比如款项打到第三方账户,或许只是个过桥方,客户后续可以把资金转出,最终用于其他套利途径,这个过程很多银行是没有留痕的。”

6月7日,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上信贷资金套利操作行为是存在这种可能的,疫情期间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较低,而相同甚至更短期限的理财、结构性存款等产品利率则高得多,这便形成了套利空间。企业以低利率拿到银行贷款,再去购买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获取可观的利差收益。”

除此之外,一些企业还会通过票据贴现来实现无风险套利。

6月6日,民生银行首席分析师温彬告诉记者,近期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裕,短期利率下降较多,如央行的7天逆回购政策利率为2.2%,但市场利率则低于这一水平。趁此机会,部分企业就会拿承兑汇票到银行去贴现,进而获取低成本的现金,最终投资带有一定期限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从中获取利差。

监管高压整治零容忍

然而,在实体经济亟待“输血”的当口,资金套利、空转等现象的抬头,无疑会让政策扶持的真实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加强监管、消除市场套利空间已迫在眉睫。

在发布会上,李明肖表示,接下来,北京银保监局将严查重罚信贷资金挪用、套利行为,确保信贷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领域。

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也指出,“银行必须对贷款企业进行认真的穿透、了解企业订单情况、量化评估每个企业受疫情影响程度,对未来做准确的判断。”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因信贷资金用途管控不到位,违规流入房地产等限制性领域,被辖区内银保监局处罚。

如5月28日,银保监会舟山监管分局发布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定海海洋农商银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原因,被罚款75万元。

5月15日,江西会昌农村商业银行也因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向不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项目发放贷款等问题,被银保监会赣州监管分局处罚75万元。

除此之外,中国银行太原漪汾支行、鹿城农商银行、交通银行亳州分行等,也同样因违规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流动性资金贷款,或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等违规行为,遭到监管罚款。

与此同时,也有专业人士提出,监管除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外,还需要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如通过大数据监测银行各项业务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确认资金需求的合理性等。

“银行方面要严格做好贷后管理,及时穿透式地跟踪资金的流向,确保信贷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而不是在金融的体系之内空转。”对于银行体系该如何防范信贷资金套利行为,黄大智对记者分析道。

温彬则表示,货币政策层面也需要作出一定努力,尽量降低市场套利空间,譬如在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基础上,央行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使市场利率处于一个相对合理水平。

5月17日,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在最新的研报中坦言,从目前情况看,消除资金套利、空转机制可能需要较长时期,也存在难度。

“具体而言,要消除套利机制,政策上首先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存款的打击力度,减弱市场竞争;其次是适度放宽同业负债占比考核,尽快推动金融债储架发行;同时,还可以加强存款上浮比例管控,择机下调法定存款基准利率。”王一峰指出。

本文源自时代周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