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员怎么找客户拉业务最快最有效?
信贷的本质是营销,而并非销售。跑中介的本质才是销售和维护,我看很多公司很多人苦练对付客户的话术其实真的有点本末倒置了。贷款并非推销实物产品,客户本身就有这个刚需在,一般话术对付他们早就足矣。你真正要研究的是不同中介的习性、喜好,用什么话术、利诱对付他们最有效。
展业、发卡片我是完全反对你去做的。先不说技术含量,试想一下,城区人流最多的地方是绝对不允许你挂横幅、贴广告的。你只能跑到乡下、工厂去挂、贴、插。
你估摸算一下你一上午能贴多少张广告纸,实际浏览量会有多少,浏览过产生兴趣的会有多少,最后拿出手机号码拨打的有多少。然后你按一天派发量换算,200张可能接到1-2个电话,10个电话里非打听实际意向的大概会有4个,4个里面能贷出来的大概1-2个。
然后你换算一下你一个月能发多少张,每天值多少钱。
我觉得算后,应该没人再会去做了。因为没有人喜欢把自己沦为最廉价的劳动力。
所以为什么跑同行、中介价值远远大于你去插卡片,你的思维方式本就是让其他业务员去插卡片,你再搞定这些业务员,那单子不都是你的?
这同行就跟接进来的水管一样,哪怕你自己不生产水,依然有源源不断的水从四处八方流到你这。
当然我也不建议你雇几个小工去发,同样浪费钱。你只需要雇一个老实靠谱的,交代一些话术,让他去人民银行蹲点,看到人拉征信就塞名片。
名片设计的一定要标新立异,不要是那种随大流,让人看了没印象,直接就扔掉的。
所有的思维出发点都应该是在客户活动量最频繁的地方搜集客户,而并非在没有精准定位的广袤人群中大海捞针。这应该是所有公司培训时候的通病。
今天就先讲到获客主要思路和展业吧!(未完待续,其他有时间再讲)
有更多金融销售相关的疑问可以点击主页向我咨询!
银行所有职员都要求拉存贷款吗?真相是什么样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银行直通车,全国银行/农信社招聘信息及时掌握!
银行的所有岗位都需要拉存贷款吗?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细说说
解答各位心中的疑问
什么岗位需要拉贷款?一般来讲,银行的每个职位都有“任务”,这个任务包括贷款、保险基金等等,还有的是拉存款,开电子银行等。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要求职员去拉存贷款。但是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业务要求,拉存贷款只是其中一些岗位的要求。
根据入职银行的职员反馈:所有职位相比较来讲,一线岗位客户经理的任务比较重,办公室任务比较轻,柜员的存贷款要求最低。
什么因素影响“任务”据悉,部分银行还会将任务量完成的多少作为考核标准,这个考核标准包括12项,包括“存款、贷记、保险、电子银行、管理账户、个人贵宾银行、对公存款、账户、对公短信、对公理财、个贷、三方”等。
不过银行的指标有的时候很模糊,这需要看该银行此制度严格不严格。
制度比较严格的银行里,如果没有达到指标就会从正式员工转为派遣制,最后是辞退制度不严格的的银行会存在没完成任务也可以在银行里待很多年的情况。
不同银行拉存贷款压力不同许多小伙伴可能要问了:这有了任务,是不是就会有压力?
当然是有压力的,压力越大,获得的也会更多,而且不同银行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国有五大行发展的程度已经相当成熟,所以拉存贷款的压力是比较小的。国有五大行中最晚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是1984年1月1日成立的,距离现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五大行的整个体系都很完善,它们的存款量已经很大了,已经足够支撑银行的发展了,因此拉存贷款压力比较小。
反观12家股份制银行,他们的拉存贷款压力是比较大的,因为这12家股份制银行发展的晚,最早成立的招商银行是1987年4月8日成立的,到现在也不过30年时间。所以股份制银行的发展肯定和五大行的发展不能相提并论,因此需要大量的拉存款来提升实力。
不同岗位拉存贷款的压力也不一样根据网上的分享,拿建设银行来说:建行每年校园招聘主要招收4个岗位的新员工:柜面服务岗、综合营销岗、业务支持岗和工程造价岗。
如果你做的是业务支持岗,那么就没有这些拉存贷款压力如果你是综合营销岗,那必然存在拉存贷款的压力,尤其是对公/对私客户经理,他们的压力会更大。
面对压力,现在的你们该怎么办?平常心对待
首先,在银行里被要求拉存贷款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银行要依靠存贷差来存活,如果银行没有存款,如何贷款?没有贷款,又何来营业额?所以大家要欣然接受拉存贷款这件事。银行说到底还是企业,还是需要业务来支撑其发展的。
有很多人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不想面对业绩压力,那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个可取的态度。你们要明白,各行各业没有轻松的工作,人没有压力,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所以要笑对压力!
业绩好了工资就高
银行员工的收入不仅仅工资,更重要的是奖金和绩效。在银行,工资是基本收入,奖金才是收入中最重要的部分,有的银行奖金收入占员工特别是客户经理收入的60%。
其中奖金评定标准虽然有存款、贷款、业务量、利润,但是所有的指标中存贷款的指标是很重要的,所以说存贷款的多少直接影响工资。
小编说
不管怎样,大家只要进了银行,努力工作,不论是福利待遇,还是发展空间,银行都是很好的。俗话说的好: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有压力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积极面对压力!
那些没有进银行的,也要抓紧时间准备了哦~
关注微信公众号:银行直通车,全国银行/农信社招聘信息及时掌握!
公司要融资,你是选择向银行贷款,还是选择拉别人入股?
不论是做买卖还是开公司,很多朋友经常在感叹“缺钱”。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何搞钱,如何融资,成为了一家公司由小做大、持续生存的关键。
实际上,即便对于那些看似不缺钱的巨头企业来说,“融资”这件事,仍是关乎公司发展大计的重要管理决策。
大体来说,融资分为两种方式,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前者的主要手段是通过银行贷款以及发公司债,后者主要是通过发行新股或出让股权,来增加企业资金。
比如,2018年1月,互联网巨头腾讯就发行了总金额为50亿美元的公司债券,这是腾讯有史以来发行的规模最大的债券融资。
而同样是搞到50亿美元,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选择的是股权融资。2018年2月,知情人透露蚂蚁金服计划以发行新股的方式募集50亿美元。
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不同如果选择债权融资,不论是向银行或其他机构贷款,还是发行公司债,都需要按照约定支付利息,并按期还本付息。
也就是说,借给你钱的债主是不管你公司的经营状况,无论公司赚钱亏钱,付给债主的钱都是固定的,而且要按期、足额支付,否则就构成违约,要承担违约责任。
发行股票则不同。股权融资虽然可能稀释经营者自身的持股比例,但不会增加企业负债,因此也就没有定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就算企业破产,资不抵债,股东的钱也不用赔付。
简单来说,实施股权融资之后,公司的经营风险将由重要的股东一起承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股权融资的“至高境界”是上市。由于目前我国A股采取“核准制”,因此理论上来说,只有非常优秀的公司才能通过发审委的“法眼”,实现上市。
当然,国内公司也可以选择在境外上市,如美股和港股,不过手续费略高,且对于公司估值的提升程度略逊于国内A股。
上市一定是企业“最好的归宿”吗?N基于上市融资之后的估值暴增,很多国内企业都想方设法、削尖脑袋往A股里钻。
不过,上市融资也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在拿钱拿到爽的同时,还必须忍受很多不爽的事情。
第一,是信息的强制透明。
根据监管规定,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有义务进行详实的信息披露。如果不按时披露、隐瞒或违规披露,严重的话是会获罪判刑的。
在强制信息披露的情况下,公司经营状况、财务数据都将变得非常透明,甚至没有秘密可言——这显然是竞争对手最乐于看到的。
而当公司业绩波动时,好事的媒体很可能就会大做文章,从而动摇投资者的信心。
第二,是融资成本较高。
股权融资,尤其是发行股票,应该是融资成本最高的一种方式。
当企业有很强盈利能力时,其实是不愿意发行股票的,因为引入新的股东会分享他们的高额利润。
所以我们会看到,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类巨头公司,在上市之后更多选择的是债权融资,从银行这类金融机构借钱,融资成本不仅较低,而且是固定的、可控的。
第三,是原股东对企业掌控力的下降。
上市之后,公司原股东的决策权会随着股权的分散而降低,甚至会加被恶意或者强行收购的风险。比如前年的万科面临的“宝万之争”,以及早年新浪与盛大的收购大战。
第四,是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计划。
实际上,这一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上一条。
上市运作期间所引进的股东,很多是追求短期利益的,这就可能与公司原股东制定的长期发展计划产生冲突。
而随着原股东对公司掌控力的下降,公司有可能被迫牺牲长达数年的发展计划,而去挣一些快钱,进而使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受阻。
那些不上市的巨头们总体来看,虽然上市有种种好处,但基于上述方面的考虑,很多声名显赫的企业对上市说了“N”。
比如,有着60多年历史的美国保健品巨头安利(Aw),多年来经营稳健,但其融资方式从来都是银行贷款以及发行债券,大规模股权融资几乎不碰。
还有一些大名鼎鼎的欧洲公司,比如做家具的宜家(瑞典)、做玩具的乐高(丹麦)、做机械的博世(德国),统统是非上市公司。
他们虽然在所处领域中优势显著,盈利能力也很稳定,但宁愿通过发债、贷款来融资,缓慢地运作自己的业务,也不采取发行股票来进行激进的扩张。这或许和他们历来保守的发展策略有关。
而国明确不上市的巨头中,最知名的当属华为和老干妈。二者不上市的原因有很多,但保持对公司的绝对掌控权是主要原因。
MM定理:决定公司该如何融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家公司要搞一笔钱,是向银行贷款或者发债好呢,还是做股权融资、发行股票好呢?
在公司金融学(CFi)中,“MM定理”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
MM定理也被称为“MM模型”,两个M指的是提出该定理的两位经济学家,莫顿·米勒(MMi)和弗兰克·莫迪利亚尼(FMiii),他们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简单来说,MM定理认为,税收节约价值与公司所得税税率相关,公司所得税率越高,企业因债权融资所支付利息的“税盾效应”就越大——选择债权融资的成本就小于股权融资。
最后,MM定理的结论是:公司所得税率越高的国家,越应该倾向于债权融资,反之则应倾向于股权融资。
不过,MM定理在西方比较适用,在我国却出现了悖论。原因之一在于,我国虽然企业的整体·税·率偏高,但税收多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仅占20%左右,而西方国家则占比达80%。靠节约所得税来实现节约融资成本,收效甚微。
当然,利用MM定理去把握融资大方向,或者为一家公司的融资做估价时,确实能简化一些具体问题,能够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如果您是一位公司老板,即将开展一次融资,您会优先选择债权还是股权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