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安泰惠普贷款靠谱吗

本文目录

扩围后密集“上新”养老理财产品“不愁卖”

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城市和机构扩围至“十家十地”后,包括工银理财、光大理财和招银理财等首批试点机构,已率先在扩围地区发行新产品,第二批入围的试点机构也已蓄势待发。

整体来看,扩围后新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与首批试点产品并无实质差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仍以注重贴近客户养老需求,抓牢稳健、普惠属性为主。

试点产品十地开售

2月25日银保监会发文宣布,自3月1日起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扩展为“十地十机构”。根据规定,试点理财公司应当在试点地区范围内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试点地区销售养老理财产品,但不得超出试点地区进行销售。

作为首批获批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机构之一,工银理财在前期试点产品运作平稳的基础上,于3月11日发行了扩容后首只养老理财试点产品。产品名为“颐享安泰固定收益类封闭净值型养老理财产品”(下称“颐享安泰”),这是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围后工银理财发售的首只养老理财,也是自去年试点启动后的第二只产品。

记者日前走访多家工行北京支行网点,了解养老理财产品的销售情况。工行北京一支行网点理财经理告诉记者,颐享安泰为固收类理财,募集期从3月11日到3月21日。产品期限为5年期,业绩比较基准(年化)5.8%至7.0%。其首期产品募集金额超30.88亿元,累计1.39万客户参与购买体验,人均购买规模22.2万元。

记者获悉,养老理财产品一经推出,即受到投资者欢迎。“整体来看,产品在募集首日的销售情况最好,额度目前还有一些。”前述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

不止工银理财,同为首批试点机构的光大理财和招银理财,也在近日开启了新一期养老理财产品的发售。从已有资料来看,光大理财和招银理财同样选择一次性覆盖全部十个试点城市。

以光大理财为例,光大理财此次开售的是该公司第四只养老理财产品“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7第2期”,业绩比较基准(年化)为5.8%至8%,产品采取非母行的第三方独立托管。与工银理财产品类似的是,产品同样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有所安排。采用了设立风险准备金,按照管理费收入的20%计提风险准备金并进行单独管理,同时将产品超过业绩基准下限的超额收益部分按照50%纳入平滑基金并进行专项管理等方式。

记者走访光大银行一支行网点时发现,有多位消费者在向工作人员咨询养老理财产品情况。“确实销售情况还不错,在发行首日的销售情况是最好的。一旦总额度卖完,就会提前结募。”该支行一位理财经理说。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指出,养老理财产品是极具意义的产品创新。他表示,当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存在明显结构失衡。养老理财产品则是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养老理财的探索可以进一步培养市场的养老意识,促进养老金融产品市场不断发展。

设计贴近养老需求

工银理财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新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一是长期投资,契合养老规划,同时特别设定了分红条款,可满足投资期间客户的部分流动性需要。二是风控完备,增强风险抵御。三是注重均衡,兼顾收益和安全。在投资策略上以大类资产配置理念为引领,采用类CPPI(固定比例组合动态管理)策略,优选安全等级更高的子类资产。四是突出普惠,增加投资者收益。购买起点方面,养老理财产品设置为1元起购,低门槛有助于覆盖最广泛投资人群,且不收取超额管理费,以便让投资者享有更多投资收益。

记者注意到,新产品与原有养老理财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异。以工银理财为例,虽然新老养老理财产品的投资资产类别及投资比例未发生变化,但其首只养老理财风险等级为三级,而新养老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为二级,在风险等级方面有所降低。

市场空间有望拓宽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养老理财产品将在监管引导下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银保监会、央行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丰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加大新市民养老保障力度。并表示将引导理财公司研发符合长期养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点的养老理财产品,拓宽新市民养老资金来源。在月初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谈及第三支柱时表示,与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相比,第三支柱发展最滞后,迫切需要加快速度。

投资者对养老理财接受度也在持续提升。今年2月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披露,去年参与购买养老理财的客户群体中,约40%客户为首次配置中长期产品。

与此同时,不少理财子公司也对产品规划进行了一番说明。例如,中邮理财表示,未来将重点布局长期限(5年起)产品,引导客户以养老为目的的财富积累,通过特定功能匹配养老客群特征,满足客户特殊情况下的顺利退出;在投资策略方面,采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目标风险”“目标日期”等投资策略,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做好大类资产轮动,搭建多层次的资产投资组合,满足客户养老投资理财需求,并在较长期限的运作中穿越周期、熨平波动,实现超越通胀的财富保值增值。

交银理财也提到,即将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将结合交银集团“已老”和“未老”客群特色及差异化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养老理财产品供给。在产品期限设计上超过五年,更符合客户长期养老需求及生命周期特点。同时,通过低波稳健的策略配置及平滑基金、风险准备金、减值准备等风险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产品1元起售,费率远低于公司发行的其他理财产品。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发展养老理财产品,一方面能发展壮大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另一方面也能规范市场发展。

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各家试点机构不仅要明确目标客户的定位、加强投资者教育,还要不断创新产品,让产品更加契合用户需求。同时,试点机构需要通过对封闭期、回购机制等方面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养老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安排。此外,为应对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的竞争,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要完善投研人员架构、丰富产品发行渠道,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向家莹)

来源:经济参考报

小贷行业优胜劣汰加剧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张力摄

图虫创意图

小贷行业正持续萎缩,分化现象加剧。互联网巨头试图以互联网小贷牌照为切入点,以资金和数据流量为优势,加速布局金融商业版图。而区域小贷机构正批量缩减,面临新一轮洗牌。

2022年,小贷行业或将持续洗牌!

今年伊始,360数科旗下福州三六零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360小贷”)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金由10亿元增至50亿元。据记者不完全统计,360小贷是继美团小贷、蚂蚁小贷、度小满小贷、财付通小贷、京东小贷、苏宁小贷之后,第10家注册资本达50亿元的小贷公司。50亿元是2020年11月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暂行办法”)规定的网络小贷跨省经营的注册资本门槛。

巨头巨额增资谋求跨省展业的另一面,区域小贷机构因展业受限、客户资质相对较差、违约信用风险大、区域监管的分化与限制等多重困境正批量缩减。2022年已有两地监管机构宣布22家小贷机构视点资格被取消,自2015年上半年以来(截至2021年9月末),小贷机构数量从8951家缩减至6566家。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伴随监管的收紧和规范的完善,一些达不到监管要求标准的机构将被清退,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下降的趋势是必然的。未来小贷行业中,将会形成多寡头的态势,业务量将集中在几家从事跨省经营的头部公司手中,区域性的小贷公司则会下降,且业务量受到侵蚀。

“对于传统小贷机构,要着眼于股东和团队能影响到的资源,做精做实,并谋求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同时要着力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而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公司则要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控制杠杆率和贷款不良率,以自身生态场景的优势,满足更多长尾客户的需求。”受访专家指出。

1

互联网巨头开启增资潮

在暂行办法征求意见还未正式下发的间隙,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机构开启增资潮。360小贷经历过两轮增资,从5亿元增至50亿元,成为2022年第一家增资至50亿元的小贷平台。

不久前,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京东小贷”)也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30亿元增至50亿元,增幅达66.67%。这是京东小贷第二次增资,此前的2021年8月,京东小贷注册资本由16亿元增至30亿元。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注册资本达到50亿元门槛的小贷公司已有10家。其中,美团小贷2021年8月注册资本由30.58亿元增至50亿元;去年6月,字节跳动旗下深圳中融小贷注册资本由30亿元变更为50亿元;去年4月,腾讯旗下深圳财付通网络小贷注册资本由25亿元变更为50亿元。

更早之前,苏宁金融旗下重庆苏宁小贷注册资本由40亿元追加至60亿元,蚂蚁集团旗下重庆蚂蚁小微小贷注册资本由80亿元追加至120亿元,度小满旗下重庆度小满小贷注册资金增加至70亿元。此外,南宁金通小贷注册资本89.89亿元,中新(黑龙江)互联网小贷注册资本也达到50亿元。

对于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机构的增资举动,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车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互联网平台企业增资旗下小贷公司,首先是满足小贷特别是网络小贷展业的合规指标,符合监管的注册资本、杠杆率等政策制度要求;其次是增强业务发展、资产提升的可持续性;此外,也是对冲可能发生的业务风险,夯实合规经营基础。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网络小贷特别是全国性的网络小贷公司是近几年及未来小贷行业的发展焦点,在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的监管要求下,生态型互联网公司要想深入开展信贷类金融业务,获取金融牌照成为必由之路,其中全国性的网络小贷牌照成为选择之一。

小微信贷专家嵇少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大规模增资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都想抢有可能批的全国互联网小贷牌照,先增资到50个亿,先做一个入门的准备;二是有一部分小贷公司助贷的渠道受到了压力,手上多一些注册资本金,可以自主的投放,做一些‘蓄水’和‘调剂’。”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院助理教授江嘉骏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公司纷纷增资满足50亿元的标准,这可能也是为了抢占先发优势以形成生态壁垒,让客户由于习惯和惯性留在原有的小贷生态当中,“再考虑到随着技术的优化和数据资源更好地被利用,未来小贷业务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增长点”。

2

区域小贷机构缩减

巨头增资的另一面,区域小贷机构正批量缩减。2022年已有两地监管机构宣布22家小贷机构试点资格被取消。1月4日,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先后披露,分别取消芜湖市的17家和南昌市的5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格。

事实上,2021年以来,多地金融监督管理局出手对辖区内小贷公司进行合规排查。具体来看,去年2月,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取消了辖区内的5家小贷公司运营资格;去年11月,安徽池州市6家小贷公司试点经营资格被取消……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1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566家。而202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686家,一个季度就减少了120家。

从更长远来看,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自2015年上半年以来(截至2021年9月末),小贷机构数量从8951家缩减至6566家,贷款余额从9594.16亿元缩减至9352.52亿元,从业人员数从114017人缩减至65516人。无论是机构数量、贷款余额还是从业人数,这三项指标均在波动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从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来看,身份属性定位不明、区域监管的分化与限制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重点问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服务能力。近年来愈加严格的行业监管也压缩着小贷公司的生存和展业空间。央行去年底发布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也预示着小贷公司的监管进一步收紧。

除此之外,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也冲击着小贷市场。江嘉骏表示,商业银行也不断推出小额信贷业务,对于借贷人来说,银行相比小贷公司,客户的借款成本会更低且信任感更强,这也致使他们放弃从小贷公司获取贷款,转投向传统银行渠道。

车宁也指出,小贷批量减少属于自然的市场进程,从外部因素来讲,随着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推进,个人金融消费者、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对小贷形成挤出效应。此外,随着监管体制的完善,逐渐弥补了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以及不同板块之间监管失衡的状态,持续挤压了监管套利空间。因此,尾部的小贷公司业务发展和持续盈利的能力遭到削弱,然后退出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然的过程。

于百程表示,全国小贷公司数量众多,其中地方小贷公司占绝大多数,近几年全国贷款规模和公司数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地方小贷公司业务普遍立足地方,一方面受当地经济波动和自身实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面临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因而近几年生存压力较大,还有部分地方性小贷公司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的现象,因此整体数量和规模都呈下滑态势。近几年,多个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都发布过取消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经营资格的通知,主要面向违规、失联、空壳等小贷公司,体现出小贷行业监管的不断规范。

嵇少峰认为,小贷公司批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经济下行,信贷风险加大,小贷公司的业务很难开展;二是小贷公司的股东多数是民营企业,自身资金链吃紧,对外放贷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主动性,要把资金撤回;三是一部分小贷公司经营不善,不良贷款很高,本身不够专业,自然被市场淘汰。

3

行业分化格局加剧

如今的小贷行业存在着一组鲜明对比:整体行业正持续萎缩,而互联网巨头试图以互联网小贷牌照为切入点,以资金和数据流量为优势,加速布局金融商业版图。在此背景下,未来小贷行业又将走向何方?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监管走向规范化,小贷公司自然面临洗牌,大量的以融资和资本运作(高杠杆)为目的的小贷公司必将被淘汰。

嵇少峰指出,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增资是为了放大平台的数据、信息渠道和生态优势,通过金融牌照转化为收益。传统小贷基本上还是发放传统的、相对次级的信贷产品,本身的经营状况就不是很好,随着监管要求下浮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加大对小微企业投放,也压降了传统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空间。

对于传统小贷机构,嵇少峰建议,一是要着眼于股东和团队能影响到的资源,做精做实,这是一种常规的打法;二是要谋求多区域小贷公司的合作,持牌小贷合作形成统一、批量的场景来落地执行,同时要做银行的“助贷”,帮助银行解决一些小微企业融资落地的问题。

于百程建议,地方小贷公司要发挥自身灵活和了解本地的优势,与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发展,做到“小而美”,同时也尽可能地利用技术手段,降本增效。

李楠也指出,小贷公司不适宜面面俱到追求地域行业的迅速扩张,应先利用自身的行业背景、渠道背景,把某一行业、某一场景彻底研究透,建立合理的商业逻辑。针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特定客户,设计风险可控的商业模式。

针对互联网巨头旗下的小贷机构,车宁表示,网络小贷对于互联网平台企业建构完整生态、打造业务闭环、保障数据安全甚至提升企业估值方面具有一定作用,特别是一些企业在没有其他信贷资质的情况下,网络小贷牌照对于其提升业务合规水平、防范监管风险方面颇有价值。此外,对于背景资源雄厚、业务场景丰富、客户流量充裕、技术实力强劲的企业来说,网络小贷牌照有很强的加持作用,可以凭此布局面向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尤其是小微信贷服务,在消费金融“红海”之外开辟业务增长“第二曲线”。

李楠提出,小贷公司必须按照金融机构监管,而其关联的母公司(互联网平台)则应按照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特别是要注意建立不同业务之间的防火墙,控制杠杆率,严格要求资本充足率,严格储备金要求,控制贷款不良率,防范通过各类“金融创新”转移风险的花式操作。

江嘉骏认为,小贷行业的重点将放在风险控制上,行业里面的数据资源会存在马太效应。未来的小贷行业,将会形成多寡头的态势,业务量将集中在几家从事跨省经营的头部公司手中,区域性的小贷公司则会下降,且业务量受到侵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区域性小贷公司将走向灭亡,“小贷公司本身就是为了满足被银行忽视的长尾客户的需求,若互联网公司对全国性小贷业务相对垄断后,可能又会成为像传统银行这样的巨头,真正的尾部客户仍然会遭到忽视。”在江嘉骏看来,除了几家头部企业外,小贷行业中还会存在许多本地的、基于线下社会网络数据来实现风控的小贷公司,经营者和借款者共享同一张社会网络,从中能够更好地评估借款人风险,针对当地情况在助农、小微企业和消费信贷等方面开展特色业务,满足各层次主体的需要。

拼多多9块9包邮的钢化玻璃煲靠谱吗?我们去工厂看了看

时隔6个多月,拼多多首次宣布“新品牌计划”的阶段性进展。6月28日,在“新品牌计划”长三角沟通会上,拼多多副总裁、新闻发言人井然表示,在“新品牌计划”的推动下,6个多月的时间里,拼多多已实现超过5700万笔定制化产品订单。

据井然透露,在去年12月12日发起“新品牌计划”后,累计收到了超过6000家制造企业的申请,有近500家企业和品牌方参与了试点工程,最后筛选出62家正式成员。

在这次“新品牌计划”中,推出了不少爆款产品:9.9元的加厚钢化玻璃煲、24.9元30包的抽纸、69元的不锈钢蒸锅……这些爆款产品质量怎么样?低价还包邮的产品到底靠不靠谱?我们决定去生产9.9元加厚钢化玻璃煲的工厂实地探访。

据了解,钢化玻璃煲是使用高温钢化工艺,产品晶莹透亮,重量轻,硬度高,耐热性好,即便是从冰箱冷冻层拿出,直接倒入沸水也不会发生炸裂。其生产厂家德力股份有限公司拥有218件自主研发的有效专利,生产的高端酒具远销海外。

拼多多为什么要推出新品牌计划?

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电商平台的增量几乎摸到了天花板。

原先的玩法是优化供应链,取消中间商来压缩流通环节、优化物流,通过提升规模来提高议价能力,使得产品到消费者手中时已经是较低的价格。但是,现在供应链成本基本已经压缩到极致,用户增长也放缓脚步;电商平台们开始探索线上线下联合的新打法,一方面拓展消费场景触及更多新用户,另一方面新的玩法维护巩固原有消费者。

在巨头的夹击下,拼多多想要发展壮大就需要选择新的玩法。拼多多选择的路线则是C2M(C--Mf,用户直连制造),在用户需求端下功夫,收集用户需求,倒逼供给端做出改革,为用户“量身定做”产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春宇团队是较早开始研究社交电商、研究拼多多的团队,他们实地走访了“拼工厂”,到最前线去观察C2M模式。

张春宇表示,如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降速背景下,原来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心从“投资”转变为“消费”。但是“当下消费者的观念、能力、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开发新的消费领域但难度很大,无论是类似政府家电下乡方式还有传统电商双11方式对于新的消费开拓都是及其困难的。”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陈宪分析,拼多多新品牌计划是要在微观层面上推动一场供给侧的革命。经济学层面上讲需求侧和供给侧,需求就是购买力,是货币;供给则是生产、成本,或者说是技术和创新。以往需求侧和供给侧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信息不对称,需求方不知道供给方有什么好东西,价格几何;供给方有时也苦于找不到消费者,不知道需求方需要什么。

新品牌计划如何推行?

简单来说,就是拼多多怎么遴选新品牌,以及能为新品牌们提供什么。井然在沟通会上介绍,新品牌计划主要向拥有以下特点的工厂提供重点扶持:

1、拥有强大供应链,在区域市场有强竞争力,但亟需走向全国的中小企业。

2、长期为国外一线品牌代工,拥有角逐国际市场的能力。

3、自身品牌影响力和生产制造能力不匹配。

4、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易受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影响。

拼多多还为品牌提供数据赋能,井然表示,“一是提供数据、产品开发以及定价建议,做更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二是建立直达消费者的供需模型,大幅降低企业流通、营销、品牌触达的成本,携手创造最具价格优势的冠军单品,在短时间内通过销量规模迅速形成品牌认知和口碑效应。”

以韩国乐扣的中国代工厂安徽德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力)为例。德力在1996年做外贸起家,主打中高端玻璃器皿,主要供货给五星级酒店、餐饮企业,旗下拥有青苹果、意德丽塔、柯瑞、德力4个子品牌,也为国际一线品牌做长期代工,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但是德力在国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与其制造能力并不匹配。

2018年11月,在拼多多新品牌计划启动前夕,德力和拼多多展开了接触。德力拿出500箱试错产品,开始在9块9秒杀、砍一刀等活动中试水,通过收集用户反馈,决定产品的改进方向。

德力的玻璃生产线上,操作员挑拣出不合格的玻璃杯观察者网摄

”和拼多多合作,也是德力作为传统企业转型的一次尝试。”德力的电商负责人告诉观察者网,原先采用2B经销商模式的时候,用户的反馈只能从经销商处收集,但是各地经销商反馈上来的信息并不完全准确。有的经销商是出于私心提出某种意见,德力根据意见改进后反而造成了库存积压。

现在,德力和拼多多合作后,在C2M模式下直接面向消费者。根据拼多多用户反馈的更大、更厚、更结实的需求,德力决定将原本供应三星级酒店玻璃用具的品牌——柯瑞,改造为定位三四线城市的性价比品牌,并为拼多多用户专门定制折扣价9.9元的加厚钢化玻璃煲、8.8元的6只加厚耐热玻璃杯。

德力电商负责人介绍,经过年货节的尝试后,产品迅速卖爆,全年电商交易额达到8000万至1亿。公司也决定在拼多多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于未来电商渠道在德力全渠道销售的占比,他很有信心地给出了1/3的答案。

新品牌计划推行中有哪些阻力?

谈到推行新品牌计划的困难,井然表示,在新品牌计划立项之后,关于是否要推动这一战略工程团队思考了很长时间。因为新品牌计划与传统模式相悖,传统的品牌发展模式是追求高附加值,以高利润推动规模性扩张和产品研发投入。

而新品牌计划则是去除渠道、营销等几乎所有附加值,让产品回归使用价值。“我们推出的每一款定制化产品,都大幅打破了同质产品的历史价格,这不仅是新模式带来的改变,所有的成员企业和试点品牌方,也均在其中作出了很大让步。”

井然表示,新品牌计划永远不会对孵化的品牌“二选一”观察者网摄

为了让用户信任平台和产品,新品牌计划还开通直播,将车间生产过程呈现在消费者眼前。此外,所有加入新品牌计划的工厂都要上传原材料采购记录、检测报告、生产日志等信息,并同步到拼多多数据系统进行备案,方便商品的全链路溯源。

“直到平台出现越来越多的三禾(锅具)、德力(玻璃)、丝飘(纸巾)、我们才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井然表示,看着那么多优质产能,从孵化品牌到迅速成为知名品牌,才充分印证“普惠品牌”的可行性,并且下定决心深入推进新品牌计划。

除了消费者的信任,拼多多同时也面临着其他电商巨头的夹击。拼多多成立到现在仅4年,用拼多多自己的话来说“还是一位成长中的少年”。在新品牌资源扶持方面,拼多多提出的1000家工厂目标,对于这个供给侧来说体量并不算大;相较于传统电商巨头雄厚的行业资源和十几年的电商基础,拼多多的打法显得有点“轻量级”。

除了单品、爆品之外,用户还有其他多元的消费需求,拼多多“极致性价比”和“供给侧革新”能否应用到全平台、全品类还是一个考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