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小微贷款发展前景

本文目录

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信贷需求减弱 如何提升经营韧性?

经济观察网记者胡群“今年生意一直不好,前几个月几乎都在亏损,也就8月份之后才实现盈亏平衡。”11月15日,一位在北京开了牛肉汤小店的老板向记者表示。

去年底,他向银行借款又盘了一家店,但今年经营实在困难,上个月还和几位合伙人商量如何还贷款,现在看到央行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正好可以缓一缓还款压力,希望能尽快和银行信贷经理沟通下如何办理延期还款。

小微企业期盼政策能尽快落地背后是受疫情反复影响,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面临的生产经营困难加剧。

陆金所控股联席CEO计葵生的感受是“今年以来小微经营和金融健康状况恶化。”

如何持续提升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韧性,引起普惠金融业务人士的热议。

盈利能力几何

11月14日,央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借款人按市场化原则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延期贷款正常计息,免收罚息。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

“四季度疫情扰动升温,一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加剧。因此,着眼于保就业、稳增长,政策面正在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力度,重点是缓解这些市场主体的流动性压力。”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高级分析师冯琳预计,在该项政策的支持下,四季度小微企业贷款(普惠金融口径)还将保持高增势头,年末同比增速有望较三季度末同比增速略有加快。

银行三季报显示,疫情反复冲击下小微客户信贷需求偏弱。同时,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减弱。平安普惠的调研结果显示,小微盈利能力不容乐观,能够实现盈利的小微企业不足50%。

11月10日,计葵生在“2022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IFCFI)”上表示,经营方面,小微企业的注册注销比从2020年的2.46下降至2021年的2.25,2022年9月进一步降至1.94。这表明小微经营活力出现下降。此外,今年7月平安普惠对2072个小微客户的调研中发现,仅49%的小微能够实现盈利,另有34%打平、17%亏损,小微盈利能力不容乐观。金融方面,小微贷款迁徙率在疫情影响期间显著抬升,表明小微经营状况、资金状况受到明显冲击。

“对于小微企业,尤其是长尾小微、个体工商户来讲,目前基本经营都是非常困难的,普遍表现为资金紧张,销售难、汇款难、融资难;二是盈利性,利润恶化,竞争激烈,销售乏力,成本高企,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称。

韧性如何提升

“在疫情影响下,整个金融行业都能感受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到的冲击。”蚂蚁集团客户体验及权益保障事业部总经理周芸称,没有金融健康的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普惠金融生态,也不会有普惠金融企业的长期发展。

虽然小微企业面临盈利能力、还款能力、信贷需求减弱等困境,但仍表现出足够的韧性。

“以上海地区为例,4-5月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小微贷款迁徙率相比年初大幅恶化,但进入6月后迅速回落至低于年初水平并持续稳定,反映出小微具备在遭受经营冲击后快速恢复正常资金周转的能力,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小微的经营韧性。”计葵生称。

“小微市场主体的存续韧性及其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是维系经济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微经营主体向来是我国经济层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显示,虽然疫情的冲击放大了小微企业的脆弱性,但实际上,平均生命周期本就较短的小微企业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生存的不确定性。如果能够通过机制与技术的革新赋能小微企业拥有更强的财务韧性,更全面地准备、更容易地获取发展所需资源,将直接有助于提升创业创新和就业市场活力。

如何提升深陷困境的小微经营韧性?

“从金融服务机构的角度,着重还是会去做两方面的考虑。”周芸表示,一是要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在充分的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适度地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一些金融贷款或服务接触的贷款,甚至贷款重组安排,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二是对小微企业进行金融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合理地,更长期地预估未来企业的现金流,合理地安排杠杆。

“没有生产经营功能就谈不上营运甚至盈利。”《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显示,小微经营主体的业主应该还应具备三项能力:日常财务管理能力、金融规划能力、融资能力。

针对于当前小微企业而言,能否在即使在不接受来自外界的额外帮助下,依然能够独立存活并且发展壮大?

“金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微企业走出困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只有金融是远远不够的。小微企业不仅需要融资服务,当前小微企业更需要提升经营能力。”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的报告显示,比如营销获客、商机撮合、政策解读、创业辅导等相关服务,金融机构不能仅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要尽可能为小微企业的经营赋能,从而帮助小微企业穿越周期。平安普惠已开始尝试通过培训小微业主的金融能力,期望提升小微客户经营的稳定性、盈利性,改善他们的财务韧性,构建金融企业和小微主体健康发展的共赢生态。

“在眼下我们所处的经济周期中开始对小微经营主体业主群体进行金融能力培训,实为亡羊补牢,旨在为这个经济核心群体树立在更长的各类经济、金融和政策周期中以成熟的金融资源配置技巧成功生存下来的意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指出,金融服务提供商只有将自身的战略发展视角代入到小微业主的全周期业务发展视角,在短期商业利益和长期客户基础之间寻求有效平衡,才能更好地实现金融部门和生产经营部门间共生共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事业部屠其俊:小微企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视频加载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北京报道

2022年12月19日-23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七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于线上召开,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屠其俊受邀参加了23日的“特色金融”主题论坛之小微金融圆桌对话环节。

屠其俊介绍,截至11月末,民生银行的小微贷款余额已经超过6700亿元,预计在岁末年初就会突破7000亿元大关,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已经超过了5400亿元。近年来,民生银行普惠小微金融服务不断增量提质,相关贷款利率也在持续下行。

以科技为翼持续推进线上化和数字化转型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主要围绕几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切实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大线上产品创新,丰富小微贷款线上服务功能,通过场景化数据支持服务更多特色客群,切实提升信用贷款投放占比;三是落地大中小微一体化服务,打造政采、关税保函、供应链征信等特色产品,聚力服务更多供应链项下上下游小微企业;四是以客户为中心,建设民生小微APP,提供便捷开户、结算、融资、投资、非金等一揽子服务,满足小微客户生意圈、生活圈等全场景需求;五是丰富小微金融品牌内涵,打造“民生小微”1+4品牌体系,以客户口碑做实品牌宣传;六是建设小微金融专业化团队,持续提升普惠金融专业化服务能力;七是迭代全流程风控体系,不断完善智能化风控能力;八是强化合规经营与管理,切实保障业务稳健发展。

屠其俊表示,一年多以来,在金融科技领域,民生银行一直围绕线上化和数字化两大主渠道在推进。一是创新线上化的产品,来拓宽小微金融服务的供给面;二是打造数字化的平台来拓宽小微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一方面,加强与全国性和地方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的对接和信息共享,持续引入税务、海关、工商、发票、政府采购、电力、烟草等外部数据源,形成税务贷、结算贷、电力贷、烟草贷、政采快贷等系列场景类产品,同时加大与优质平台及核心企业的合作,通过服务平台类及产业链条客户扩大普惠金融服务供给面。

另一方面,打造小微客群专属的民生小微A,提升“数字化、生态化”线上服务能力。在推动数字化经营方面,以民生小微A为核心,搭载“商贷通”、“工贷通”、“农贷通”、“网贷通”四通产品,强化线上信贷服务能力,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在小微A上深度嵌入小微商户经营场景,打造纯线上场景类、交易类快贷产品,延伸服务半径。在构筑小微生态方面,积极开展异业合作,引入发票验真、税务咨询等非金服务,上线小微客户权益体系,致力于打造小微企业社群。

屠其俊透露,通过不到一年的努力,民生小微的服务客户总数已经突破百万大关。

另外,民生银行还致力于升级数字化体验,提升服务和管理质效。秉持“让数据多跑路,让客户少跑腿”的理念,以数据和科技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客户服务层面,推进全行“一套标准、一种风控、一个旅程”,实现服务模式和平台工具的全面重塑,提升客户体验和融资服务效率。团队管理层面,为一线客户经理打造数字化移动工作台,提升客户经理作业效率。

不抽贷不断贷疫情期间减费让利不停歇“民生银行严格落实国家监管政策要求、支持企业纾困发展,做到不抽贷、不断贷。针对疫情严重区域的小微企业,民生银行建立了一套完善和及时的应急机制,确保延期还款方案顺利落地,保障小微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转。民生银行延期还本付息的总规模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也是靠前的。”屠其俊对民生银行的疫情纾困举措感到非常欣慰。

针对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受到疫情冲击的行业,民生银行也开辟了审批放款的绿色通道,并且较早推出了无还本续贷业务来支持企业克服疫情的影响。

在减费让利方面,屠其俊还特别提及了民生银行的小微红包。据了解,民生银行的小微红包是根据小微客户的信用状况和结算情况给予相应的回馈额度,以红包形式反馈,客户可使用该红包抵减贷款利息支出,从而降低小微企业的贷款利息支出,减轻客户实际负担。

“近段时间以来,金融机构都在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和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整体而言,普惠小微贷款呈现量增价减的良好态势。”在屠其俊看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在监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和金融机构的行动合力之下,小微企业的发展可能出现报复性增长,一扫疫情的阴霾,迎来一个全新的机遇期。

在回顾取得的成绩之余,屠其俊提醒,无论是在经济下行阶段还是上行阶段,培育和引导小微客户用好银行业的融资支持都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一个全行业都要思考的共同命题。

(统筹:马春园)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10月、11月居民贷款数据一泻千里,贷款需求真的下降了吗?

刘波(资深金融从业者)

1

今年下半年,各家金融机构都在哀叹客户贷款意愿下降,贷款需求不足。

尽管人民银行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是拿着鞭子抽着各家金融机构快速落实信贷投放计划,在有些金融机构覆盖弱的地区,人民银行甚至亲自带队,现场带着金融机构去解决当地企业的融资问题。

各地银保监局每个月都在召集辖区内金融机构开会,主题不是新市民纾困,就是小微企业融资,要么是请做得好的机构分享经验,要么就是督促暂时掉队的机构制定改进计划,逐个机构了解情况,逐个机构部署任务。

为了抗疫纾困,监管机构真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

但,今年下半年尤其是10月、11月的社融数据相较去年同期还是一泻千里。

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

2022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91亿元,这其中还包括政府债券净融资3998亿元,同比多2178亿元,如果剔除掉,减少值为5369亿元。

2022年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4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571亿元。

2022年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74亿元,但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18万亿元,同比下降7.1%;增的是企业债券同比增长7.7%;政府债券同比增长16.9%;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0.34万亿元,同比增长14%。

2022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7097亿元。

2022年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

其实,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下降,并不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而是从去年一直贯穿到今年(如图1所示)。

图1

去年,大家对信贷需求的下降的感受之所以不明显,是因为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以及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只是微量减少(如图2、图3所示)。降得多的是政府债券,从2020年新增134611亿元降低到2021年新增74898亿元。也就是说,在政府抗疫纾困的政策下,在监管不遗余力的具体措施推动下,虽然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依然不乐观,有一定的惜贷情绪,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而微的监管一系列降息降费措施,还是冲抵了这部分情绪,使得信贷需求大致平稳。所以金融从业者们去年的体感是:市场虽然没有2020年好做,但总体还过得去。

图2

图3

2

今年以来,尽管货币政策依然宽松(如图4),小微贷款两增两控的考核依然严厉,甚至11月份人行再次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5000亿元,但贷款真的是放不动了。

图4

这个贷不动,要分两个层面来说。一方面是银行愿意贷的优质客户,贷款意愿下降。这个意愿下降也不是从今年开始,而是伴随着疫情交织了两三年,之所以信贷规模还在增长,是由于两增两控政策,逼着金融机构对客群进行下探,大量介入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从2020年开始,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每个季度的增速都在20%以上,高的时候甚至超过了30%(如图5)。

图5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9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8.0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93万亿元,同比增速24.10%,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3.18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3811.04万户,同比增加626.39万户。

但从2022年10月开始,这块的增长也乏力了,原因也很简单,金融机构虽然讲政治、讲占位,但自身的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风险的尺度也不能无限放宽,下探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对小微企业的下探,是有容忍度极值的,毕竟要对储户负责,对不良负责,对机构自身的安全负责。

还是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22年前9个月,银行业金融机构为214.62万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办理了延期还本付息,延期金额为5.11万亿元。一共58.04万亿元贷款余额,9个月的延期本息就达到5.11万亿元。

大规模的延期,主要是为了抗疫纾困,但客观上也延滞了金融机构的不良,对当期不良率数据有极大的“优化”作用。最新的权威数据我没有查到,目前只看到2022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公布的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4月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2.18%,较年初持平。

假设年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依然是2.18%,假设四季度的延期金额的比例和前三季度持平(按此计算,延期金额会达到6.81万亿元),最后的不良率会是多少?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不良的最差表现我们无法预测,但不良的最优表现我们可以分析,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9年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3.75%。

2019年没有疫情的扰动,经济的增速也显著高于今年,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的客群也没有下探,以2019年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作为今年实际不良率最优表现参照物,我想不会有有太多人表示异议。

而银行的利率是多少呢?根据央视网的报道,援引银保监会最新统计,2022年前10个月,全国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28%。

即使以最好的不良表现计算,定价减去不良,5.28%-3.75%=1.53%。这1.53%里要包含储户的资金成本、获客成本、数据成本、税务成本、催收成本,还有银行人员工资、服务器、办公场地、营业网点等运营成本,这是无论如何都算不过账的。

所以说,这已经不是银行愿意不愿意继续下探的问题,而是已经用尽了全力,不计较该业务的亏损,已经到达了自身的极限。

长久来看,价格和增长,需要放开一个,才有可能破局。

贷不动另外一个层面,不是真的贷不动,疫情向下,有多少人,多少企业没有了收入或者收入减少,他们也要吃,也要喝,也要养家糊口,怎么会没有资金需求?

静态管理期间,居民楼的外卖都有人偷,不是偷钱,而是偷一碗吃的,可想而知,艰难到了何种地步。

但这样的客群银行敢贷吗?从风险层面上来说,这个是一个技术问题,各家的答案不尽相同,这里不做评论。

更难的是道德层面,是舆论层面,这部分的客群如果要做,风险一定很高,需要高定价覆盖高风险。贷给客户钱的时候,客户千恩万谢,但一旦逾期到了催收层面,银行就成了向这么可怜的弱势群体逼债,银行这么高的利率黑心,再加上黑产的介入,蜂拥而至的投诉,让人不寒而栗。

大众是同情弱势群体的,媒体是同情弱势群体的,银行有口难辨。准确的说,大量的银行是主动放弃掉这部分市场的,盈利不一定好,麻烦却一定多。这就是贷不动的真相的另一面。

可是,客户的困境是银行造成的吗?银行贷给他钱满足他急迫的生活所需,难道有错?如果他能借到更低利率的钱为什么还要借高的?

很多时候银行不是问题的制造者,但却成了情绪的宣泄口。

可是这块市场总要有人做,如果正规金融机构全部放弃,这块就会沦为高利贷的狂欢,年化百分之几百的PDL不就历历在目吗?数千家P2P不就离开不远吗(也有好的,不能一概而论)?

疫情期间,如果贷给这部分群体几千元钱,他就可以去团菜,他的家庭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如果没有这几千元钱,当他和他家人的生活都无以为继时,他可能拿起的就是两把菜刀。

需求是刚需,风险是真高。很多时候,银行也需要被理解。

3

一方面,银行的贷款贷不动,另外一方面,居民的存款却疯狂增长,2019年居民存款增加了8.7万亿元,2020年增加了11.29万亿元,2021年增加了9.9万亿元,2022年前10月增加了12.7万亿元。短短3年零10个月,居民存款就增加了42.59万亿元。而居民存款的总额为113.69万亿元,增长的绝对额前所未有!(存款增长详情见图6)

图6(表格来源于财经5月花)

如果要更细化的看社融和存贷款余额增速,可以看图7,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存款的增速是曲线向上的,其他各项指标都是曲线向下,而存款的增速,主要来源于居民部门。

图7

我记得2018年,2019年,有一些人在担忧,说中国的居民杠杆率,用户共债率过高,有些媒体也信以为真,跟着鼓吹。我曾多次在各种论坛中表达过我的观点,但囿于自己本身就是市场的参与者,我的观点会被认为是在维护自己所在的行业。,

空对空的争论没有意义,还是用结果和数据来说话吧。

中国的居民杠杆率真的过高吗?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们从各国的居民部门杠杆率来看,中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是远低于美国、英国的,基本和日本、德国持平(见图8)。把这个数据范围扩大,全球各国的居民部门的平均杠杆率是60%左右,发达经济体是72%左右。中国刚刚是全球平均水平。

图8

我们还可以看得更具体点,把世界主要大国列出来(见图9),不管怎么看,中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也不过是中等水平。

图9

我们再从居民的消费、债务、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来看(见图10),从2016年以后,居民部门的债务增速是一路下行的,从2016年的20%多,一路降低到2021年的10%出头。

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除了2020年疫情爆发,一直稳定在10%左右,居民的消费的增速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没有比这更健康的曲线了。

图10

4

有些人还有一个观点,说中国居民的杠杆虽然绝对值不高,但增速过快,过快的增速具有潜在风险。

这句话没有毛病,但道理似是而非。

既然问题是过快的杠杆率增速,我们就来看看增速是怎么个快法,超高增速又来自哪里。

图11是2014年-2021年的消费信贷余额及增速统计,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从2014年开始,消费信贷呈现出超高速增长的态势,增速在2015、2016年到达顶峰,一路飙升超过了50%,如果持续如此,当然是巨大的风险,但从2017年开始,增速逐年下降,到2021年甚至跌到了10%以下。

低于10%的增速是什么水平呢?是没有跑过M2增速的水平。这就是居民部门存款猛增的根本原因。

现在的问题哪里是居民杠杆率增加过快,不应该是居民消费疲软吗?

图11

既然谈到消费信贷,我们就把问题谈透。我们把消费信贷切开,看看短期消费信贷(主要是信用卡和媒体口中的现金贷)和中长期消费信贷(主要是房贷)。如图12所见,增量的主力是房贷啊,短期消费信贷才多少?短期消费信贷2020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即使到了2021年底,绝对额都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信用卡和现金贷推高了居民共债?这个结论正确与否不言而喻了吧。

图12

我这里还列明了短期消费信贷的占比(见图13),中国的短期消费信贷在消费信贷的总盘子中占比在17%左右。

17%是什么水平呢?根据公开数据查阅,2008年美国短期消费信贷的占比是26.50%,此后数年都在27%-28%之间波动,也就是说,对比美国,我国个人短期消费信贷在个人总贷款额中的占比还有10%的空间。同样的,在过去10年美国经济的增长中,消费的贡献度在70%左右,与中国类似。

不管从哪个维度看,目前居民杠杆率中,短期消费信贷的影响有限,且占比的绝对值不高。

换言之,别说现在居民的杠杆率本身就不高,增长率本身就不快。即使过高、过快,问题也是出在房贷,管住房贷,就管住了居民杠杆增长过快的主要方面,而个人短期消费信贷只是次要问题。

图13

另外,中国的消费信贷占总贷款余额的占比也不高,总体在28%左右(见图14),从风险角度来看,消费信贷本身就是个次要问题。如果单算短期消费信贷,占比更是只有4.76%,4.76%的盘子,就算增速再怎么高,对于大盘而言,又能算什么大问题。何况,上文我已经详细论述了,不管从全球来看,还是从中国自身来看,当下中国居民的杠杆率真的不高,增速真的不快。

图14

反而,居民部门的债务增速在持续下降(见图15),已经低于经营贷款的增速,甚至低于M2的增速。

图15

我之所以在这里重提这个话题,是由于防控制度的放开,几个月后居民的生活、消费必然会回到常态,消费会慢慢复苏。

而那个时候,很有可能又会跳出一些人,整理一堆观点和数据重新炒作消费信贷的话题。因为在整个200多万亿的信贷盘子里,大型企业贷款主要是央企和国企,他们不敢评论;小微企业贷款政治正确,他们不好评论;房地产行业出了问题,需要救市,他们不能评论。剩下的也就只剩下这个占整个信贷盘子不到5%的市场能够让他们刷存在感了。(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