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年审制贷款

本文目录

华夏银行年审制贷款

年审制贷款是我行为缓解小企业“转贷难”,创新推出的不超过三个融资时段的流动资金贷款,除最后一个融资时段外,在其他融资时段到期前通过年审,无需签订新的借款合同即自动进入下一融资时段,从而缓解小企业短期划款压力,实现资金轻松周转。

二、适用客户:

适用于回款周期、生产周期较长、占用资金较多、逐月回笼资金较为稳定,在贷款使用前期主要为投入期、后期回款较为集中的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含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主)。

三、产品优势:

1.降低转贷成本。根据小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资金回流周期,给予一定的还款宽限期。将企业偿还期限与客户资金短缺期“错峰”,解决“先还后贷”造成还款压力大、转贷成本高等突出问题。

2.还款方式多样。根据小企业实际情况,既可以提前偿还部分或全部贷款本金,也可以按合同约定分期偿还贷款本金。

3.贷款期限灵活。授信期限一年,贷款期限最长3年,方便小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周期,专注生产经营。

4.审批流程快捷。按照“1+1”审批模式,手续简便,流程简化。

5.维护信用记录。通过年审的借款人自动进入下一融资时段,无须采用借新还旧、展期等方式,也不会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出现不良记录。

四、融资期限:

●授信期限1年。

●贷款期限最长3年。

最多可分为三个融资时段,T+N1+N2(T≤12个月,N1≤12个月,N2≤12个月)。根据客户经营状况、资金周转周期等情况,合理确定融资时段,可以采用两个融资时段即T+N1(T≤12个月,N1≤12个月),也可以采用三个融资时段即T+N1+N2(T≤12个月,N1≤12个月,N2≤12个月)。

持续推动中小银行普惠金融量增质升

我国地方性中小法人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三农’”为市场定位,一直是服务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践行者。推动普惠金融取得长足进步,将更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

努力实现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质升”

一是提升专业能力。发挥出其决策链条短、决策效率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体现出其专、精、灵活等优势。不断健全专业化经营、管理、明确分工,形成合力;设立专业支行、特色支行,成立普惠金融服务中心或事业部,建立普惠金融敏捷组织,打造普惠专营团队。匹配差异化服务,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针对普惠金融需求短、频、快、急等特征,推出更便捷、灵活、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客户需求而变。

二是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内部机制体制,强化对普惠“敢贷愿贷”的内生动力。严格落实“普惠金融类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中权重占比10%以上”的政策要求,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优化内部绩效考核评价,根据普惠金融特点,单设考核指标,加大分值权重,完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并给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优惠或经济利润补贴。将授信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度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授信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和申诉异议渠道,解决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认定难”“申诉难”等问题,激发从业人员工作动力。

三是推动科技赋能。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推动金融科技赋能,解决普惠金融中信息不对称,突破存在的困局和短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完善针对普惠金融的信用评价模型、风险管控技术和批量授信审批机制,提高客户识别和信贷投放能力;增强能贷能力,实现普惠金融中的首贷、信用贷的突破,实现营销模式和服务模式的突破。

不断细分普惠金融市场、服务和产品

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金融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普惠金融领域还需要做许多工作。为此,中小银行应发挥出自身“地缘、亲缘、人缘”的天然优势,不断细分普惠金融服务市场,在经营模式、服务、产品等多方面充分体现差异化和特色化。

一是打造特色化专业机构。中小银行应全面提升对本土市场的深刻洞察和差异化深耕能力,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位优势、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情况等,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及地方发展规划等带来的发展机遇,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在特色普惠领域进行深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打造特色金融专业品牌,如科创金融、文旅金融、绿色金融、贸易金融等,实现与其它类型银行错位竞争,共同发展。要发现和满足真实金融需求,对普惠金融市场进行深入细分、分类施策,优化金融服务的地区、产业、行业分布结构,丰富供给手段,让客户经理成为某一细分行业的专家,提升在各细分市场中服务的能力、水平和效率。

二是突破金融服务周期。普惠金融客户多是成长型企业,经营发展是跨周期的,收入波动也比较大,需要与之匹配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中小银行应进一步发挥对客户知根知底的优势,改进信贷产品、技术和服务,不断提升跨周期金融服务能力;要结合客户所在行业资金需求特点,根据其发展阶段、经营周期、资金需求特点,提供在期限、使用条件和还款安排等方面更具弹性、更有稳定预期的金融产品,尽可能与客户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实现产品梯度划分,丰富年审制贷款产品,推广“随借随还”模式,客户“有钱就还、需要就用”,可以随时办理、支用,满足不同情形下的普惠金融需求。

三是聚焦园区和社区。做好社区金融,中小银行应充分发挥其网点集中在某一区域的优势,深入社区、深入客户了解实际情况,进一步发扬“扫街查数”和“走村串户”精神;构建社区生态金融圈,推进社区建档和客户建档,开展社区客户全面授信。做大园区金融,中小银行应依据各地产业、行业发展优势,在园区金融方面深挖细掘,制订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做出特色,做到独创;可在园区设立专业性网点,深化产融合作,发掘和创造有效融资需求。

四是下沉到县域和乡镇。中小银行应持续下沉服务重心,服务好县域乡镇小微企业和“三农”。统筹布局县域网点,努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便民网络,完善“县域支行+乡镇支行+农金站或惠农服务网点”的布局体系,将小微金融服务不断向下、向小、向农村延伸,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乡村居民提供结算、理财等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推进“整村授信,覆盖到户”,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妥授信,获得生产周转款、生意启动金和家庭备用金。

五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赋能,建立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改造信贷发放流程;深入挖掘整合银行内部客户信用信息,加强与征信、税务、市场监管等外部信用信息平台的对接,实现普惠金融精准滴灌;增加信用贷款额度,加大对“首贷户”的信贷投放力度,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使普惠金融群体能够均等占有金融资源,享有优质金融服务。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赵然

来源:经济参考报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信贷优化纾困防风险

今年以来,银行业通过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信贷结构调整,稳妥有序化解风险,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银行业在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下一步,需按照稳字当头的要求,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积极防范化解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信贷资金结构优化

12月24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四季度例会提出,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有所加大,前10月,各项贷款新增17.9万亿元,同比多增783亿元。

华创证券研究所研报分析认为,今年信贷流向有以下显著特点:制造业新增贷款增长迅速,绿色贷款增长明显,地产占信贷额度全方位减少。

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融资明显增多。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前10个月,制造业贷款新增2.3万亿元,已超过2020年全年增量,其中82.6%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另外,绿色信贷增速“亮眼”。截至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

“与此同时,绿色信贷资产质量保持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21家主要银行机构预计每年节约标准煤超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7亿吨。”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王朝弟表示,绿色信贷的发展不但有助于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结构、促进金融业提质升级,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减排效果。

从流向看,今年信贷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优化”,信贷资金并非大水漫灌,而是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在坚持“房住不炒”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贷款出现增速放缓、占比下降的态势。

据市场机构统计,房地产贷款占信贷额度全方位减少。前三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较去年同期减少1.2万亿元。整体看,银行业营收对房地产的依赖度明显降低。

加大民营小微企业纾困力度

受疫情影响,部分民营小微企业遇到下游市场萎靡、订单不断减少的困境,面临现金流短缺。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银行业一方面保持民营小微企业贷款高速增长,促进融资“增量”“扩面”,另一方面持续减费让利,推动服务成本“降价”。

今年前10个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9.7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较年初增长27.6%;前10个月,民营企业贷款新增5万亿元,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发放企业类贷款的比重为53.5%,较年初上升1.8个百分点,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户数同比增长28.2%。

现实中,由于缺乏抵押物,一些民营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为此,各方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大力发展信用贷款,民营企业信用贷款比重持续上升。截至今年9月末,商业银行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占比达14.7%,较2018年末上升5.3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民营小微企业贷款成本持续下降。前10个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5.7%,较年初下降0.1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5.32%,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

“为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不断降低,一是要求银行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模式、担保方式以及实际风险水平等因素科学定价。二是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要求机构坚持审核第一还款来源,把主业突出、财务稳健、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信用良好作为授信主要依据,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三是加大减费让利力度,持续规范银行信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管理及行为,严肃查处资金空转套利、违规推高企业融资成本等违法违规行为。四是努力降低民营企业贷款周转成本,要求银行机构主动对接企业续贷需求,研发推广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等产品,有效满足企业接续融资需求。”王朝弟介绍。

王朝弟表示,银保监会高度重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我们要求银行机构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贷款审批中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歧视性要求,同等条件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保持一致”。

持续防范化解风险

一年来,监管部门打出“组合拳”,通过深化改革防范和化解风险,尤其注重对薄弱环节的风险防范和化解。《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银行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履职评价办法(试行)》《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银行机构公司治理的相关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有关事项的通知》,印发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指导意见,按照“一省一策”的原则,持续深化省联社改革等,推动各项改革举措不断走向深入。除此之外,开展“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等活动,公布四批重大违法违规股东,披露典型案件警示教育各家机构,对行业股权和关联交易进行专项整治等,多措并举,注重标本兼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持久战。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虽然目前金融风险整体可控,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要警惕金融局部风险对经济金融大局稳定的挑战。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比较关键的是要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以及稳妥处置大型实体企业的相关债务风险。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梅婷建议,要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积极按照市场化原则化解和处置相关风险。融资平台破产重整和清算是一种市场化的隐性债务化解途径,能对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隔离,避免债务风险过度集中在财政部门。

对于相关实体企业的债务风险,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研报认为,目前银行系统用于抵御风险的资源较为充裕,尤其是大中型银行有较强的信贷风险抵御能力。研报认为,房地产相关风险对银行业影响可控,风险管理审慎、拨备充足的优质银行更能抵御相关风险,但部分对风险房企敞口较大、拨备不够充足的中小银行可能面临一定压力,需持续关注相关风险。(经济日报记者陆敏)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