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捷信贷款分期利息

本文目录

捷信、中邮、中银、北银、尚诚、金美信更新利率,行业大限将至

作者王月

来源镭射财经(ihiji)

窗口指导的最后期限将至,消费金融公司按照最严标准压降定价上限。

“降!争取提前把定价全面控制在24%以内。”开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的利率压降行动节奏加快,这主要源于监管窗口指导和资方对资产端的要求。

去年年中,甚至更早之前,部分地区的监管部门要求辖区内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将个贷利率控制在24%以内。此外,监管还设定了整改过渡期,要求金融机构在2022年6月底前清理超标的存量贷款。

「镭射财经」了解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从2020年开始就已压降利率上限,即从36%降至24%,民间借贷利率新规出台后,消费金融公司利率下行速度加快。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全部新增贷款利率均控制在24%以内。

年初至今,不少消费金融公司公布最新利率调整情况,即使是部分客群下沉明显的机构,也下调了定价上限。相比消费金融公司,助贷平台由于收费环节较多,成本涉及多端,降价压力较大,但头部助贷平台也忍痛降价。

从36%到24%,从24%到4倍LPR,定价下行趋势开启,消费金融市场内卷加剧。

最新利率调整

窗口指导一年后,消费金融公司的利率究竟如何了?

目前,中邮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尚诚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公司披露了最新的定价和收费项目公告,其中贷款利率上限均降至24%,甚至部分产品利率上限控制在15%以内。

根据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自营贷款业务定价及收费项目公告(2022年版),中邮消费金融旗下的现金贷产品邮你贷最高定价23.76%。其中循环额度类产品年利率区间为10.8%-23.76%,一次性额度产品年利率14.04%-23.76%。

相比现金贷,中邮消费金融场景分期产品利率更低。邮你购年利率为12.6%-14.4%。商户贴息模式下,利率为12.6%;客户付息模式,利率14.4%。2021年,邮你购年化利率上限为25.36%,明显高于现行水平。

近期,北银消费金融更新息费定价标准,从2022年4月1日起执行。北银消费金融采用两种定价方式,分别为按利率计算和按分期手续费计算,前者年化利率8.75%-24%,后者折算年化利率最高为23.7%。

中银消费金融在利息收费方面,年化利率为9.125%-23.9%;消费分期手续费的年化利率为12%-24%。尚诚消费金融三月份更新服务内容及价格公告,提到利息年化为5.4%-24%

金美信消费金融今年公布的利率及收费标准显示,贷款年化利率为4.88%-24%。捷信消费金融在3月份也更新了消费贷和商品贷利率表,消费贷利率为23.76%,乐易购商品贷利率为23.04%。

兴业消费金融旗下的家庭消费贷年利率为12%-22.8%,兴才计划年利率5.4%-11.76%,立业计划年利率7.5%-18%。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旗下的现金贷畅享贷年化14%-23.88%,畅开花年化18%-24%。

平安消费金融的现金贷和消费分期年化利率在14%-24%之间;湖北消费金融旗下循环贷年化利率8%-20%,菁英贷年化利率14%-20%,乡村消费贷9%-18%,乐居贷16.8%-20%。

此外,马上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公司新增贷款利率的上限也降至24%以内。不过,「镭射财经」也注意到部分机构仅发布贷款利率公示公告,里面并未提及具体的定价范围。

消费金融公司所展示的利率多为单利,即便如此,相比此前36%的利率上限,如今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空间收窄。利率之外,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还提及提前还款收费政策,一般收取提前还款本金的0%-3%。

有持牌消费金融从业者透露,接下来消费金融市场会越来越内卷,大家受定价空间收窄影响,都想抢优质客群,以降低风险成本。“但这样一来,消金公司的盈利性就会被拉下来,各家只能通过价格补贴和优化体验,获取更多用户。”

降成本压力上升

消费金融市场定价上限下压,冲击的不止是消费金融公司,还包括助贷平台。

消费金融公司相比助贷平台,利率调整得更早,直营业务涉及收费环节少,且率先经历了压力测试,目前所面临的降利率压力较助贷平台低。对比助贷机构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定价实况可以发现,助贷平台的24%以内资产覆盖率远不及消费金融公司。

头部助贷平台,火力全开降利率。360数科CEO吴海生透露,2021年底,360数科平台上的贷款平均利率已经低于24%;在2021年四季度末,360数科超过70%的客户的价格低于24%。

乐信CFO孙锐也谈到,2021年第四季度,乐信已经有约59%的贷款定价在24%以内,高于第三季度的43%。乐信原本计划在12个月内将年利率逐步降低至24%以内,但经过计划中期的评估,乐信有望在2022年6月之前实现目标。

定价上限一旦被压缩,高利覆盖风险、催收覆盖不良的做法难以走通。消费金融企业不得不通过客群上移的办法,实现价降质升。但仅靠降低风险成本,难以在定价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弥补获客、资金等成本造成的盈利缺口。

从消费金融业务本质来看,除了客群上移,降低定价冲击的主要应对手段包括以量抵价、负债优势、以及科技的降本增效。

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业务主要盈利模式仍为利息收入。消费金融产品的定价结构一般会包含资金成本、系统技术成本、坏账成本、获客成本、数据风控成本以及人工成本。

其中,坏账成本由客群上移优化,资金成本由负债优势平衡,系统、风控、人工成本由金融科技工具解决,获客成本由规模化获客、提升复贷率来消化。

拆解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招联、兴业、马上、中邮,及头部助贷平台360数科、乐信、信也科技的业务现状和业绩数据,可以看到它们之所以能在定价压缩的情况下仍获得不错的盈利水平,主要因为它们或长于科技提升业务效率,或善于场景获客实现以量抵价,或融资便利负债成本占优。

对于那些在降成本上吃力的平台而言,短期仍维持最后的疯狂,放上限为36%的贷款,通过高额服务费变相增加借款人融资成本,如维信金科;长期则盈利空间受限,难以具备业务可持续性。

业内人士称,当前大部分助贷平台的业务模式的收支平衡点集中在定价15%到20%之间,风控、客群、场景较差的平台收支平衡点会更高。可见,综合息费上限压至24%,会让不少助贷平台一时半会吃不消。有资金方称,24%以内的助贷资产已经不容易找了。

在诸多因素中,负债成本优势直接决定利润水平。从本质上讲,消费金融公司从事的是资金批发生意,由于自身不能吸收存款,获得借款的能力成为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讲,资金成本的差异也是造成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捷信分期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透明、清晰的金融服务

捷信是国际领先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成立于1997年,业务遍及全球11个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捷信分期主要向信用记录缺失或很少的人群提供负责任的贷款,以及简单、方便和快捷的消费金融服务。在每个运营的国家,捷信分期都致力成为当地市场的领先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小高是来自山东滨州市的90后,他已经第二次通过捷信分期买手机。当小高在需要换新手机时,他主动关注捷信公司官网,发现捷信分期付款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内,于是小高通过捷信公司官网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分期产品。小高在一家生产厨房设备的工厂从事激光切割工作,生活里兼职做淘宝店的美工,出于工作小高对手机的要求也比较高,捷信分期的低首付分期买手机给自己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捷信公司官网上,小高还发现了很多其他的信息,例如通过捷信官网小高发现捷信分期不仅仅可以分期付款买手机,还可以分期付款买摩托车等其他商品,未来有机会,小高愿意体验更多。

作为资深捷信分期付款产品的用户,小高对新手支一招:在办理捷信分期付款前,要在捷信公司官网把利息、费用和违约等合同条款了解清楚,不明白的要及时向工作人员询问。合同各方面都了解清楚,这样还款的时候也还的明白。切记一定要记清楚还款日期以及还款金额,避免出现逾期还款,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捷信分期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并且始终为消费者提供清晰、透明的业务办理流程。捷信公司与大多数银行不同,捷信分期不会只把高收入的人群作为其的主要目标客户,捷信分期的目标是为广大的中国中低收入的消费者提供方便实用的贷款服务。

捷信消费金融被罚后续:商业模式遭质疑,数字化转型亦难留客

华夏时报(www.hii..)记者葛爱峰见习记者郭浩仪深圳报道

近日,捷信消费金融总经理翁德雷·弗里德里奇透露了最新的业绩情况,称捷信中国今年1至5月的盈利已超2020年全年,且今年的不良贷款指标也十分良好。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36亿,换言之,今年1-5月净利润已超过了1.36亿元。

一个月前(5月8日),联合资信将捷信消费金融主体及相关债券列入评级观察名单。据联合资信公告,捷信消费金融2020年的经营业绩和业务策略等方面显示出,其业务规模收缩趋势较明显、高管稳定性波动、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尚不明朗等问题。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曾于今年4月公示行政处罚信息,捷信消费金融违反信用信息查询规定,被限期整改并被罚5万元。

与此同时,捷信消费金融自去年以来就开始着手数字化转型。但线上业务场景早在2011年后就有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进入并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捷信此时转攻线上,其数字化进程也是阻碍重重。

关于数字化转型后的风控工作,以及行政处罚后的相关整改措施问题,《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联系捷信消费金融了解情况,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分期业务看似便民,实则“变味”

捷信消费金融的信用评级变化,可以从相关数据中找到原因。《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20年审计报告》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达88%,呈断崖式下滑;净利息及手续费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超过34%;资产质量下行趋势同样明显,逾期贷款占比21.87%,不良贷款率2.80%。

但其数据跳水的原因并不完全来自去年全球疫情的客观冲击。早在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就已经难掩营收、净利润均同比下降的疲态,净利润排名被招联金融赶超也是当年不争的事实。至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以1.36亿元的净利润跌至行业第八,彻底交出了头把交椅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消费金融的母公司捷信集团的相关表现亦不太乐观。一方面,根据联合资信公告,捷信集团2020年营收同比下降24.71%,净亏损5.84亿欧元;另一方面,评级机构穆迪曾对捷信集团给出了3次“稳定”,6次“消极”的评级展望。

回顾捷信消费金融前期发展中重营销轻服务的商业逻辑,不难发现其陷入如此困境的原因。2010年开始,在消费金融赛道刚刚开跑的阶段,捷信消费金融凭借大量一线销售的招募和驻店业务点的广泛铺开,为自身业绩数据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其主要业务内容就是为到店购物的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分期偿还的服务,并且几乎是想贷就能贷,不想贷也让你想贷。

起初,这种对小额贷款资质几乎不做要求的模式看似便民,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而贷后才发现实则“变味”。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贷前咨询阶段的捷信销售报出了较为合适的每月分期偿还金额,但在签订了分期合同之后发现,系统内的每月偿还金额较前期咨询时高出了不少。这时再咨询捷信销售便无后续服务可言,只留下一句以系统计算为准。还有消费者表示,当办理分期后发现接近国家法规上限的高额利率很不划算,想要提前还款也不被允许。在某投诉平台上与捷信消费金融相关的投诉,大部分是关于其信息审核缺位,对冒用他人信息办理分期业务的情况不经核实就予以办理,导致被冒用信息者不断收到莫名催收电话。

一位曾经的捷信员工曾在某平台上表示,销售团队内部要求一线销售帮消费者办理分期业务时,必须勾选增值服务包即某些保险。对于不愿意买增值包的消费者,上级管理人员要求用“骗、哄”的方式办理,“不能按照客户的意愿来”。许多没有细算的消费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被办理了这些增值服务包,并分散到了每期偿还的金额中。

捷信消费金融重营销轻服务的商业模式还体现在忽略一线人员的技能和服务培训。上述前员工提到,被招募进来后没有受过公司的任何正式培训,全部为向老员工边学边办业务。在这种业务水平下,消费者所能获得的服务体验可想而知。而消费贷没有成熟高效的服务做支撑,很可能会做成“一锤子买卖”。

深圳地区一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许多贷款机构沉醉于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却忽视了后续配套服务的跟进。这种“重营销轻服务”的商业模式除了源自业绩考核的压力,更表现了其背后领导者的决策和行为。同时,缺乏培训的业务员也容易对营销的技巧和观念产生片面理解。“这种急于求成的模式除了损坏公司形象、造成客户流失,也为公司的经营埋下了风险。”

数字化转型未见明显成效

2020年新冠疫情的外部冲击,使得捷信消费金融依赖的线下3C数码和医美分期等业务受到严重影响,加速了其向线上转型的步伐。

然而,其线下长期野蛮生长的模式降低了自身口碑,这对其线上转型并不友好,许多在线下遭遇过不良分期体验的消费者对其线上业务并无好感;另一方面,线上业务场景早在2011年后就有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进入,并各自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捷信消费金融此时再转攻线上阻力重重。

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能够建立起强有力的风控审核版块,在这一点上捷信消费金融还处于短板。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捷信消费金融以原告或申请执行人身份共参与了一万多起诉讼,多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这暴露出捷信的逾期贷款合同较多,客户群体信用较低的状况。

目前,捷信消费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仍在推进。5月26日,银保监会网站公示,监管核准RiVii捷信消费金融首席风险官任职资格。公开资料显示,RiVii为意大利人,此前曾在Vi和花旗银行担任高管,在信贷和风险管理领域拥有20多年经验。他曾公开表示,将为捷信消费金融带来全球化风险管理理念。

如何紧跟时代、加速转型,成为许多持牌机构眼下面对的挑战。前述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监管更加重视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便捷信贷服务,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获客渠道也变得分散化、多元化,这就需要机构加强流量管控等方面的关注和技术。

“这对传统风控机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不少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风控环节仅仅局限在前期的还款能力评估和授信上,其自主搭建风控体系能力亟需提升。而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客户在不同机构的切换速度也会加快,对于以前重营销轻服务的机构来说,如何增强客户体验是机构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他同时指出,“另外,农村金融业务近几年热度很高,但由于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风险难控等原因,农村数字金融俨然成为一块‘难啃的肥肉’。”

如此看来,捷信消费金融要在中国本土实现数字化转型之路,尤其是与广大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风控工作相结合并非易事,数字化转型成效显现尚需时日。眼下,持牌机构在获客、风控、客户体验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挑战,如今业绩实现反弹的捷信金融能否顺利东山再起?本报记者将继续保持关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