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发布3·15消费指南 金融消费产品需理性对待
随着3·15到来,消费维权也成了读者热议的内容之一。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的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守护安全,畅通消费”。根据中消协年初发布的“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显示,2020年市民互联网消费热度高涨,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网络游戏等“云上”消费维权较多,对互联网经济“强监管”呼声持续走高。
捷信倡导合理消费科学借贷
针对部分网络平台过度营销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的行为,银保监会此前发布了《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重点指出了当前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四大突出共性问题,包括在宣传时信息披露不当,存在销售误导风险;在消费场景中过度包装营销,使消费者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以及无序放贷,导致消费者过度负债。
作为首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一,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称“捷信”)从金融消费维度出发,向广大消费者发出3·15消费警示,从理性消费、识别虚假公司、识别金融风险等方面发布指南,提醒广大消费者谨防金融诈骗。
捷信瞄准线上购物场景为用户打造“一站式”消费金融体验
警惕“激情下单”,切忌盲目“拼手速”
近年来,各种促销节日越来越多,加上直播带货、红包返利等各种优惠,不少消费者容易“激情下单”,屯了大堆非必需品。还有些消费者一味地“拼手速”,完全忘记自己的收支警戒线,提前透支了信用额。为此,捷信提醒消费者要养成记账的习惯。
无论是浏览网络“大V”发布的短视频,还是支持偶像明星的直播带货,消费者在下单前一定要认清品牌标识、查阅生产厂家信息,避免购买仿冒产品。线上支付时,消费者一定要通过正规手机应用商店或正规金融公司官方网站来下载通过认证的支付应用软件,切勿点击不明短信里的支付链接。
与此同时,捷信也提醒,在进入公共场合时应及时关闭手机无线网络自动连接功能,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连接恶意网络热点,更不要使用直接连接无需验证和密码的公共无线网络。如需购物,也建议消费者先关闭不明的Wi-Fi网络,改用手机流量。
合理借贷,建立良好征信记录
作为一种帮助消费者优化其跨期储蓄和消费的信贷服务,消费分期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合理的借贷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财务良性循环。但是一旦借贷过度,就会对自己、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这种对贷款产品过度营销、过度包装的行为容易诱导无节制消费,尤其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等产生误导。
银保监会在《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中也特别提示,在了解网络平台贷款、类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贷产品时,消费者应当知悉借贷息费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借贷。
捷信也建议消费者按照如下三个步骤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信贷产品:只贷必要的款、只贷可负担的款、只贷可信服务机构的款。面对纷繁多样的网络借贷时,消费者应以“合理规划、理性使用”的态度正确对待金融产品,认真看清借贷产品内容。此外,还应合理使用借贷产品,合理发挥借贷产品作用,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更不要“以贷养贷”和“多头借贷”。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对不明的电话、链接和邮件推销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可疑网站提供个人重要信息,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防范诈骗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伴随个人信用报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公众的信用意识也在逐年提升。现实中,有一部分消费者在办理贷款时或买房买车时,才发现曾因疏忽忘还信用卡、未还房贷或未缴纳信用卡年费等等,导致还款严重逾期,在征信中留下不良记录,继而影响了个人的贷款申请。对于各类提前消费与贷款,捷信提醒消费者可通过按时履约、善用每人一年两次免费查询个人征信记录的机会等手段,切实维护好自己的“经济身份证”,可提前设置还款提醒措施,确保每笔费用都能按时还款。
值得注意的是,据警方通报案例,因一些假冒APP和金融公司官方APP名字相近、类似,导致一些消费者误下载假冒的网贷APP,蒙受了巨大损失。对此,捷信提醒消费者,贷款前要谨慎核实机构真伪和金融APP真伪,可通过致电官方电话等方式,多渠道确认所贷款的机构系正规机构。
远离套现交易,保障自身权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时常能收到各种贷款短信和贷款推销电话,甚至公共场合里也不乏“无抵押贷款”“秒到账”等小广告。
捷信提醒消费者,在看到这些信息时一定要提高警惕。首先,要警惕手机分期贷款的套现。目前很多网购平台都支持分期贷款购买商品,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分期付款进行套现诈骗,给不少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先收货后付钱”“拒绝当面交易”等都是套现诈骗的惯用伎俩。在日常消费中,消费者应远离类似交易。如果已经遭遇到此类骗局,要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才能挽回损失。
理性对待金融消费产品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和投资理财观念提升,金融消费者逐渐尝试多元化投资,形成多领域投资、风险分散、收益增多的局面,但在投资过程中也出现了被误导消费、参与非法投资、造成损失等情况,如何合理规划使用金融产品呢?捷信总结了以下要点:
首先,消费者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要做到正确评估,杜绝不计后果盲目借贷、盲目消费行为。捷信倡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做好消费与收入的合理规划,让消费金融真正发挥普惠金融、提升生活品质的积极作用。
此外,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及分期等借贷产品,知悉借贷息费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
在选择消费金融机构方面,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和产品,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近年来,不少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借贷市场主体鱼龙混杂,在细分领域法律定位、政策标准和行业规则尚不明确等特点,以互联网金融创新概念之名行金融诈骗之实。
通过正规渠道维权
目前,我国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和《物权法》。此外还有中国人民银行为金融消费者权益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等。最新实施的《民法典》也在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等篇章中均有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
捷信建议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牢记知悉真实情况权、自主选择权、人身财产安全权、公平交易权等基本权益。如果遇到侵权行为,消费者应该通过正规途径与正规机构,依法维权,避免“情绪用事”。
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直接体现。自2010年开业以来,捷信以多元化的创新实践书写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可负担的消费金融产品。未来,捷信还将继续通过丰富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帮助更多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规划使用金融服务和产品,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为推动消费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努力。(文/图:陈碧莹)
捷信通过上市聆讯:上半年营收21亿欧元 近半靠现金贷
雷帝网雷建平9月4日报道
消费金融企业捷信日前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这意味着捷信不久将登陆港交所。捷信的联席保荐人是花旗、汇丰、摩根士丹利。
据介绍,捷信在中国、印度、印尼、越南、菲律宾、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共和国持有银行牌照。
捷信为PPFFiiHi的间接附属公司,通过捷克国家银行对PPFFiiHi的监管,合并层面上须接受欧盟审慎条例监管。
招股书显示,捷信2019年上半年营收为21亿欧元,上年同期为19.3亿欧元;捷信2019年上半年期内盈利为3.17亿欧元,上年同期为7700万欧元。
捷信主要向信用记录缺失或很少的人群提供负责任的贷款,以及简单、方便和快捷的消费金融服务。
截至2019年上半年,捷信的销售点贷款额度为46.09亿欧元,占比为44.2%;现金贷款额度为50.49亿欧元,占比为48.5%。
PK间接拥有PPFGN.V.(「PPFG」)约98.9%权益,而PPFG透过其全资附属公司PPFFiiHiB.V.拥有HCiGB.V.(「HCGBV」)91.1%权益及()HCGBV持有捷信100%股份。
于上市后,K、PPFG、PPFFiiHi及HCGBV将仍为捷信控股股东。
当前,捷信的董事和非执行董事均为欧洲人,尤其是捷克人,独立非执行董事中除两位中国人外,其他也是马来西亚及印度人。
———————————————
雷帝触网由资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为头条签约作者,若转载请写明来源。
捷信集团冲刺IPO:屡遭质疑涉“高利贷”被指“借3万需还6万”
投诉多达万余条。
8月16日,多名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金融”)借款人向时间财经反映,该公司疑涉“高利贷”,存在爆通讯录、上门骚扰等行为。
“捷信的正常利息控制在24%以内,但收取的服务费在总金额里面占比很高。我的是45%,3万元分54期总共还6万元,如果捷信不给老百姓一个合理的解释,我就会直接去北京告他们。”一位山东的捷信金融用户张先生对时间财经表示。
时间财经发现,在聚投诉平台上,关于捷信金融的投诉高达万余条,涉及电话骚扰、高利贷、擅自改合同、套路贷等各种问题。无论在年榜、周榜、季度榜,捷信金融投诉量都排在前十。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捷信消费金融的母公司捷信集团已经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申请上市的公司主体为在荷兰注册的HCiB.V,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以及汇丰为其保荐人。招股书显示,捷信成立于1997年,主要在包括中国、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9个国家提供销售点贷款、现金贷以及循环贷款等产品。
捷信集团的控股公司为派富集团(PPFGN.V.),是中东欧地区规模最大的投资和金融集团之一,业务集中于金融服务、房地产、保险以及生物科技等领域,捷信集团是其消费金融板块的运作主体。
财经评论员瞬雨对时间财经表示,捷信集团上市的话,香港联交所肯定要看公司是否违规,业务资格上看,它是一家合法的消费金融公司,只要超不过监管上限(至少名义上不越过),就拿它没办法的。至于消费者的负面呼声,关键看港交所是否看重。
时间财经就上述问题联系捷信客服电话,客服人员将相关信息登记后表示,会将提供的信息交由相关负责人回复。截至发稿,尚无回复。
“高利贷”争议
作为外资企业捷信集团,最重要的业务还是在中国。2018年,捷信集团在中国净收入为1.7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75亿元,该规模能与国内大型城商行相媲美。截至2018年末,捷信集团在中国总贷款余额为124.4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960.68亿;经营收入为25.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5.16亿。
不过,在营收风光的背后,关于捷信金融的“高利贷”争议却从未间断。山东的高女士对时间财经表示,“借款26500,还了39000还让再还14000,这比高利贷还高利贷,高达60%的服务费黑心钱,催收让我还钱,我说还什么钱?借了26500还了39000了到底还多少?他们说你如果态度确定不还,我们会联系你紧急联系人。”
高女士还表示,“我一分钱都不会再还了,我已经开始向相关部门举报,跟他战斗到底。捷信打着上征信的旗号威胁,好多人因此才被迫还不合法的高利贷。”
捷信拥有5000万客户群,是通过什么方式积累起来的呢?前述山东张先生表示,“贷款的时候,是他们电话营销,很早之前,我通过手机店因为分期付款,把相关的个人信息留给了捷信。借款的时候没那么给我们算年利率是多少,只给我说每个月还多少,都是在电话里承诺,然后下载捷信金融APP后直接把钱打到账户,最后才发现利息高的惊人。”
类似于张先生通过分期商品贷留下个人信息后,捷信通过电话营销,再完成客户的二次贷。北京的李先生也是这种情况。“之前做过手机分期,快还完了,捷信又打电话过来再推销现金贷。”李先生对时间财经说。
据了解,2007年捷信集团在深圳福田设立了捷信中国总部,并开始在广州、佛山等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三年之后,捷信集团在天津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开始独立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并成为中国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唯一的外商独资企业。
据时代周报报道,在中国市场,捷信集团业务主要为三种无抵押消费金融贷款: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和循环贷款。所谓销售点贷款实际上是捷信的“POS贷”,即零售分期贷款,主要面向家电、3C产品。主要通过合作销售点开展业务。目前,捷信集团在中国拥有近24万家销售点,大部分位于三四线城市。
曾涉“学生贷”被央视曝光
早在2013年,捷信消费金融就被央视《经济半小时》曝光向大学生发放年费率超过50%的贷款。除了费率过高,《经济半小时》还报道了捷信的暴力催收问题。
时间财经从中国经济网发现了这篇转自央视《经济半小时》的这篇文章,该报道显示,小唐和小陈是重庆一所高校大一的学生,这两位同班同学最近都摊上了一件烦心事。这还得从去年九月份开始说起,当时两人刚刚开始大学生活,打算给自己添置一部新手机。
报道称,小唐的这份个人消费贷款申请表显示,贷款放款方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担保方为广东捷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供应商为深圳捷信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而这笔贷款的月贷款利率为1.67%,月客户服务费率为1.79%,另外还有0.77%的月担保服务费,这样他每个月的费率加在一起就是4.23%,乘以12个月,年费率高达50.76%。
实际上,对于捷信利率的投诉在当时已经大量存在。报道还称,央视记者在网上搜到六个反捷信群,人数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五六百人。在网上反映捷信贷款费率过高的贴子比比皆是,网友们声称他们需要偿付的费率一般在35%-50%,包括贷款利率、客户服务费和担保服务费组成。
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公开对此事表示,在消费金融领域,小客户群体由于成本和风险往往高于大客户,费率上浮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像捷信这样高达50%的费率就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这就是有点变相放高利贷了。
此外,2019年2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公布一起民事判决案例显示,捷信金融状告借款人谷欢欢,要求其偿还贷款本金7815.91元,利息521.63元,贷款管理费2902.42元,月灵活还款服务费包60元,违约金240元,以及客户服务费725.66元。
按照法院判决,谷欢欢仅需支付7030.86元本金,以及合计562.47元各类费用,对于捷信金融的其他诉讼请求,予以驳回。判决还认定,捷信实际变相收取突破法定利率的高息,这部分利息应为无效。
2017年,各地陆续出台借贷法规,将年化利率进一步定义,利率不仅是贷款机构明面上的“利率”项,还包括借款利率、平台手续费、第三方支付收取的费用及提现费等一切综合费用。作为一家有超过20年历史的老牌消金公司,随着监管的趋严,这只准“消费金融第一股”也面临风险。
在资产质量方面,捷信不良资产比率逐年攀升。2016至2018年度捷信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6.1%、6.9%、8.4%。此外,捷信提示其贷款组合与融资组合可能存在期限错配的情况导致公司承受流动性风险。由于捷信主要依赖机构资金来源及客户存款以拨付贷款,本息的兑付及偿还时间可能与借款时间存在差异。(北京时间财经李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