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最快大学生贷款平台

本文目录

校园贷鼻祖,还想卷土重来?

作者丨辛波编辑|闫如意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这句话用在罗敏身上,最合适不过。

前几天,上市公司老板罗敏被新东方老师董宇辉拉黑,上了热搜。

这位老板在董宇辉的直播间,几分钟内豪掷10个嘉年华,成为榜一大哥,原本是最常见的捧场引流操作,没想到董宇辉却不领情。

被拉黑后,罗敏委屈地发了条视频:再也看不到董老师的直播了。

没想到,评论区却翻车了。

从来没有一场骂战像这样一边倒过。

罗敏不得不删除了自己所有的微博,只留下了一条公司宣传视频,还关闭了评论。

是董宇辉粉丝的战斗力太强了吗?

并不是。

董宇辉在直播间解释拉黑行为,说是导演小哥的主张,小哥“大学刚毕业”、“有些私人恩怨”。他听了导演的理由,也觉得“挺合理的”。

而让网友群情激奋的,正是那三个字——校园贷。

这位被拉黑的老板罗敏,正是校园贷的鼻祖。

是的,他拿着这笔带血的钱,又回来了。

罗老板的发家史如果不是被董宇辉拉黑引起关注,罗敏很可能就成功了。

校园贷被明令禁止后,罗敏拿着积累下来的雄厚资本,又开始了新的创业。

在给董宇辉刷礼物前一天,罗敏发起了一场19小时的直播,以“一分钱买酸菜鱼”和“送1500台iPh”为噱头,创下了涨粉450万的辉煌成绩。

有人计算过罗敏一场直播砸了多少钱,不算人工和场地,成本都已经超过1250万。

豪掷千万元之后,罗老板的1分钱酸菜鱼已经在很多社交平台得到广泛转发:

不少抢到1分钱酸菜鱼的网友,在他的“大气”之下,都开始支持他。

而这次给董宇辉的直播间连刷10个嘉年华,更是一本万利的宣传策略。

董宇辉的直播几乎每次都在抖音直播人气榜前十,花3万块能买到这样的曝光量,很值。

被董宇辉拉黑后,罗敏更是趁机视频喊话,关注度暴涨。

眼看着,他差一点就成功了。

但互联网毕竟是有记忆的。

罗老板引来了关注,也唤起了那些年的惨痛往事。

他今天砸下的每一分钱,都是从无数大学生身上压榨出来的血肉。

趣店,听起来像一个不知名购物商城,它的前称,叫做趣分期。

这么热爱引流的罗老板却选择了改名,大概是因为它实在是太臭名昭著了。

这个面向大学生的分期贷款平台,毁了无数人的未来。

实际上,他的趣店虽然改称分期商城,打的还是贷款的主意

2014年的时候,互联网金融兴起,当时银行还不允许大学生办信用卡,罗老板精准抓住了这个需求,把枪口对准了大学生。

大学生们刚刚开始独立生活,又还没有养成成熟的消费观,难免冲动消费。

如果没有钱,也就罢了,可如果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告诉你:我有钱,可以借给你呢?

如果这个人,还是你认识的学生会主席呢?

在别的公司还在绞尽脑汁搞促销的时候,罗老板率先使用了地毯式推广。他雇佣了一大批学生会主席在校园里做代理,每发放一笔贷款都有相应的提成。

于是代理们大力劝导自己的同学们早买早享受,疯狂派发趣分期的传单,“不用卖肾买iPh”、“零首付”,就像今天的“1分钱酸菜鱼”一样诱人。

为了快速扩张,趣分期的申请也非常简单,校园代理就可以审核,在纸上登记身份证,填写一下个人、家庭信息就可以,最短的时候,一天就能拿到钱。

熟人推广,审核简单,零首付,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哪能顶得住这样的诱惑,趣分期迅速攻城略地,很快遍布300多个城市。

到2015年,几乎是每一个季度,趣分期的用户数量和交易数量都成倍增长,罗老板拿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到2017年,罗老板的趣分期已经达到了117亿美元的市值。

2017年10月,罗老板将趣分期改名趣店,坐上飞机去纽交所上市,实现了中国所有商人的梦想。

时至今日,罗老板依旧怀念往日荣光。

在被全网扒出黑历史之前,罗老板的抖音置顶视频还是回忆他从江西小镇走向纽交所的辉煌历程

为什么人们如此憎恨校园贷?如果只是分期付款,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

可以趣分期为首的校园贷,却用“零首付”、“分期付”的奶酪,设下了一个陷阱。

懵懂的大学生们在写下自己信息,签署借款协议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面临如何的风险。

大学生们没有稳定收入,唯一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给的生活费,如果能按时还款还好,一旦出了岔子,还不上分期的大学生们,面临的就是巨额的滞纳金。

滞纳金高得离谱,有时候甚至是本金翻番。长沙一名大二的学生,在趣分期借了6000块,因为逾期几个月,最后要还1万3千多块。

有媒体分析了学生们签下的借款协议规则,发现如果逾期一年,就滚动出未还金额的3倍滞纳金,年利息高达365%。

而国家对高利贷的判断标准是年利率36%,趣分期直接乘了10。

如此天价的滞纳金,学生们更还不上了,怎么办?

答案是暴力催收。

大学生们在借款之初填下的个人和亲友信息,就是对付他们的杀手锏。

他们催收的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给欠款学生打电话发短信恐吓,如果再不缴纳不仅会通知他们的父母老师,还会影响他们的征信,让他们在社会寸步难行。

进一步,还没还上欠款的话,他们会联系贷款学生的同学、父母、在学校公共场合贴学生欠款的大字报。如果还没成功,就群发短信给学生所有亲朋好友,让他们彻底在社会网络中身败名裂。

很多大学生面对高额滞纳金,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又不敢告诉父母,开始了拆东墙补西墙,为了还一个平台的分期,去另一个平台借款。

窟窿永远堵不上,雪球越滚越大。

一名借了3000元校园贷的女大学生,因为欠款15个月,债款在55家公司之间流转,最终滚到了69万元。

巨大的心理压力,恐惧,愧疚感笼罩着这些孩子,在绝望之中,有人在如花的年纪,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6年,河南一名21岁的大学生欠下了校园贷59万元,从8楼一跃而下。

‍同样21岁的一位汉中大学生,在欠了校园贷20万后,选择了割腕自杀,而他走后,家人依旧不断收到催收信息。

2017年,厦门的大二学生如梦,在遭到暴力催收威胁给家人送花圈、给父亲发裸照之后,选择了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

“我做了这么多错事,你都原谅我了,可这一次,我真的觉得好累啊”。

如梦生前的借款照片

他们大都刚刚20岁出头,考上了大学,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在无法偿还高额欠款的恐惧和自责中,仓促地结束了自己生命。

而那些被雇佣做校园代理的学生会主席们,原本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却被拉下了泥潭,轻则事后醒悟一辈子愧疚,重则背上了诈骗犯的罪名,葬送自己前程。

为了快速扩张,校园贷几乎不做审核、不设门槛,诱发一些校园代理抓住空子,借学生会权利收集学生信息为自己借款,最终欠下巨额债务后逃跑。

罗老板们难道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审核漏洞吗?

还是扩张远比加强风控更加重要呢?

正如网友所言,董宇辉和罗敏之间的碰撞,更像一场绝妙的反讽:

新东方教师董宇辉,用知识改变了学生的命运;趣分期老板罗敏,用校园贷“改变”了学生的命运。

不知道罗老板在纽交所敲钟的时候,会不会想起那些本应该有着大好前程,却一跃而下的大学生们。

罗老板的算盘在一系列的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之后,国家加强监管,叫停了校园贷,罗敏的趣分期也因此止步,迫不得已之下,他宣布放出去的贷款不再收回。

但罗敏拒绝承认自己的过错。

他说社会上的怪事,不要都扣在出头羊的头上。

他把他不追收欠款的行为叫作做慈善,而他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他说他们是上市公司不会缺钱,他的公司账户里有120亿流动资金,足够支持他重新创业。

在发布会上,他说要把趣店做成令人尊敬的公司,他要做预制菜,帮助家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

他早已忘记了他的资本是如何血淋淋。

正如之前所说,如果董宇辉没有坚定地拉黑罗敏,而是圆滑地处理过去,这些发生在8年前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的历史、少数人的记忆,而罗敏很有可能真的靠砸钱营销重新获得成功。

而那些本应该拥有光明前程的大学生们,那一个个本该圆满却因校园贷残破了的家庭,都成了冤死鬼,始作俑者并没有受到惩罚。

罗敏直播之后,趣店的股价从不足1美元,涨到了1.67美元

不仅没有受到惩罚,他很有可能用这笔带着鲜血的财富,再次毁灭一些家庭。

在这次创业项目预制菜项目的发布会上,罗敏郑重宣布了自己的“加盟计划”:要在未来三年内支持10万个用户创业,开设线下店,如果没有钱,趣店还会提供一年的免息贷款。

在他的宣传中,“宝妈”们不必有资金也不必有技术,只要贷上趣店的款,加盟预制菜,每天卖出50份菜,就能轻松月入大几千。

听起来简直是无本万利的生意。

可细看一下,依旧是熟悉的套路。

免息、贷款,熟悉的词套在了不同的场景里。并没有人真正知道罗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而他也许醉翁之意并不在预制菜。

创业可能会失败,但贷款一定是要还的。一旦投资失败,没有盈利不说,宝妈们还要背上债务,一年免息听起来不错,可一年后呢?如果投资失败逾期了呢?

一切都是未知数,只有罗老板,打得一手好算盘。

六年前,罗敏用校园贷毁了很多大学生的一生,毁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而如今,他卷土重来,如果依旧打的是放贷的如意算盘,很有可能毁了一个家庭的未来。

有网友呼吁,如果罗敏能二次创业成功,你我都有责任。

是的,我们不是不能原谅一个犯错的人,但如此冷眼旁观被自己毁掉的别人的人生,不加反省,拒不承认,甚至高调地准备重演当年的戏码,那这样的人,绝对不配得到原谅。

人必须要为自己做的错事受到惩罚。

如果我们纵容了他的成功,便是鼓励坏人作恶。

社会的底线,是生命绝对高于利益。

参考资料

1.市界.罗敏,到底得罪了多少中国年轻人?[2022.07.22]高标签]2.品玩.我们在现场围观了趣店罗敏撒钱,发现他可能真以为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2022.07.24]高标签]3.新浪财经.“校园贷鼻祖”罗敏携趣店预制菜高调回归这一次他的镰刀挥向加盟商?[2022.07.22]高标签]4.开菠萝财经.罗敏成不了董宇辉[2022.07.20]高标签]

“听说大学生最好骗了”

“两分钟审核,五分钟到账”

“无需抵押,分分钟汇款”

“低门槛、高额度、无风险”

这样的广告数不胜数

但这看似诱人的话语背后

是一个个挖好的陷阱

近年来,“校园贷”屡屡被曝光

为何一入“校园贷”深似海?

快来看清它的真面目!

“培训贷”

在求职时遇到薪酬优厚的公司,签订实训就业协议时,还需交一笔高额培训费用;当很多学生无力缴纳时,公司人员表示,可先在公司或第三方贷款;在学生办理贷款后,公司承诺的高薪没拿到,反而因办理“培训贷”欠下上万元贷款。

“学习贷”

不法分子假扮职业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招募学生,谎称需要通过报名人数来冲业绩,只要去报到,就能领取奖励金;参加培训的学费,需要通过贷款付清,这些机构声称会负责还清所有的本金和利息,报名人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不久后,这些培训机构人去楼空,报名人却背上了巨额贷款。

“回租贷”(ID贷)

学生把手机“租赁”给贷款平台,绑定指定的苹果ID;平台“评估”手机价款,期间平台要求学生填写身份证、银行卡、紧急联系人等信息;发放“砍头贷”,学生获得的借款中已扣除相应“服务费”“评估费”;因手机任由本人使用,平台以手机“回租”的方式,与学生约定租用期限(即借款期限)和到期回购价格(即还款金额),如没按时还款,就通过读取手机通讯录、手机定位等威胁借款人。

“裸条贷”

借款人(多为女大学生)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借款,并设定高额利息;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作为担保;当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时,贷款人以公开其裸照和与其父母联系的手段逼迫还款。

“美容贷”

主要瞄准爱美却缺钱的学生群体;当学生无力支付手术费时,咨询师推荐信用贷款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以“不收任何手续费和利息”怂恿学生贷款;由于美容机构和金融平台存在合作关系,且贷款发放过程比较随意,其间暗藏金融风险。

“刷单贷”

不法分子称网贷平台职工“刷单冲业绩”,支付小额佣金作为报酬;诱导学生用身份信息申请网络贷款,将放款转账至指定账号;骗子偿还前几期月供取得信任后,继续诱导学生贷款;最后,骗子拿放款的钱跑路,未还款项需学生自己偿还。

“分期贷”

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针对在校大学生,发放一千元至数千元的短期互联网消费贷款,其利率往往超过36%的法律红线;以“零首付”“不用卖肾就能换手机”等噱头,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

“传销贷”

不法分子借助校园贷款平台招募大学生作为校园代理;要求大学生上交会费、发展下线以及进行逐级提成,具备传销的特点。

除了上述几种“套路方式”

“校园贷”可谓是千变万化

如何防止落入圈套?

将以下几点谨记于心

谨防上当受骗!

保护好个人信息

大学生要增强防范意识,谨慎使用和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不轻易对外泄露自己的家庭住址、宿舍住址、父母联系电话等关键信息及个人隐私,更不能贪图小利而帮助别人“刷单”或提供贷款担保,切忌答应他人以自己的名义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办理分期贷款。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避免深陷“校园贷”陷阱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理性认识自己的消费能力,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制定消费计划,合理安排生活支出,避免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不盲目消费,不跟风攀比,要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良好消费习惯,学会对金钱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做到量入为出。

了解正当的借款渠道

如果确需申请贷款的,一定先和父母沟通,认真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到正规银行业金融机构寻求正当的借款渠道,办理助学、留学、创业贷款等相关业务。贷款前还应仔细阅读合同内容,明确贷款的额度、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合理。

警惕“注销校园贷”骗局

实际上,相关部门、业内并没有推出所谓的“注销校园贷”操作,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只要大学生借款后能够按时还清贷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大学生如果对个人征信存在疑问的,可通过当地人民银行征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信息服务平台或是拨打征信中心客服电话等官方渠道进行咨询。在接到自称贷款平台工作人员要求“注销校园贷”或类似的电话时,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护好自身财产安全,不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

主动学习金融消费知识

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有关金融方面的消费知识,尤其是要了解金融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在大学生贷款方面的政策,提高对各种形式“校园贷”陷阱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对借贷机构广告宣传中的“免费”“优惠”“打折”等内容要多留个心眼,增强防范意识。

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不良“校园贷”的整治工作,并由教育部、公安部作为牵头部门,持续对不良“校园贷”机构进行严厉打击,以保障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因此,学生们如不慎踏入不良“校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不良“校园贷”诈骗的情形,应当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可通过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发的“中国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里面的“举报通道”栏目如实进行登记举报、提供线索,或是直接拨打110报警、向老师求助。

作为大学生

一定要珍惜青春

远离不良“校园贷”

自觉抵制非法“校园贷”

切记!

你是家人的小宝贝

别为骗子流眼泪!

来源:共青团中央

责任编辑:小岳

在校学生被教育机构诱导贷款,频陷培训贷风波的海尔消金、湖北消金要为此买单吗?

作者:曾仰琳

“最快学习1个多月就能接单了。”

“接一个单子就1000元,每个月学费都有了,自己还有剩下的。”

“学完一个月就可以接一些漫画的线勾图,勾线很简单,就像我们小时候描字帖一样。“

以兼职为诱饵、诱导在校学生隐瞒身份办理贷款,“培训贷”陷阱卷土重来。

近日,多名在校学生向界面新闻记者反映,一家名为成都轻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轻备教育”)的培训机构以可以提供兼职为由,吸引在校学生报名学习插画、原画课程,并申请网络贷款偿还学费。当学生发现课程质量不符合预期,想申请退学退费时,机构老师却以各种理由拖延,导致学生面临消费金融公司催收,被起诉、甚至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局面。

为轻备教育提供贷款的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湖北消费金融”),也因为“培训贷”频频被学生投诉而见诸网络。

监管明确规定,金融机构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这两家持牌消金公司是否需要为此买单?“培训贷”业务该如何规范发展?

被“兼职还学费”话术诱导,在校生隐瞒身份申请“培训贷”

2021年12月,在读高三学生小红在网上看到了培训机构轻备教育的一则宣传视频,其中宣称“学原画三天快速获取第一笔收入”,原本就对绘画感兴趣的小红,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填写了个人资料,随后该机构员工通过微信联系上小红。

“最快1个多月就能接单。”轻备教育一位老师告诉小红。

在试听了一堂直播课后,小红抱着“用兼职还学费”的想法,支付了200元定金抢占了优惠名额,并报了学费为10480元的“全能班”。

据小红提供的聊天截图,一位声氪教育(轻备教育旗下子公司)员工,在得知小红还在上学的情况下,引导其隐瞒学生身份办理“学费分期”,并声称,“跟大学里面助学贷款差不多”、“免额分期跟兼职只针对非学生”。

图片:小红与声氪教育(轻备教育旗下子公司)的员工的聊天截图。

无独有偶,2021年8月,大三学生小米同样因为想学插画进行兼职而关注到轻备教育的课程。在小米提供的聊天截图中,轻备教育员工表示,“咱们同学来学习原画,都是为了接单赚钱,如果连每个月学费都赚不上的话,谁愿意来学习原画?”

图片:小米与轻备教育员工的聊天截图。

同时,该名员工还向小米发送了多张学员“成功接单”的聊天截图,金额从750元到4000元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被诱导学生给界面新闻记者提供的与轻备员工的聊天对话中,同样的“成功接单”截图反复出现。

图片:轻备教育员工给学生提供的“成功接单”聊天截图。

在轻备教育员工的劝说下,小米办理了所谓的“助学分期”,并按要求在工作一栏填写了“无业”。该名员工称,“这个助学分期可以理解为大学生一次性偿还不了学费,国家资助的助学金贷款一样的道理。”

在轻备教育学员自发建立的维权群里,大部分在校学生诉说着相同的遭遇。在学生们提供的聊天截图中,轻备教育的老师往往以“成人助学通道”、“国家助学贷款”的话术来包装“培训贷”,继而让学生扫描员工提供的二维码,在第三方借贷平台完成了贷款,涉及平台包括海尔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等,贷款金额从6780元到16000元不等。

然而,学生们在交完学费后正式开始上课才了解到,轻备教育提供的录播课程多为理论课程,直播课程也无法学到有用的技能。学生们联系机构退费,被告知学习协议中规定,退学需要在协议生效后7日内,机构还会扣除30%的违约金和相关费用。

“我说我不学了,问他们能不能退款、解除合约,他们说不能,只能去上课。”小红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报名后第三天她就要求退课退费,但轻备教育的员工不同意,甚至不回信息。

今年1月至今,小红一直收到海尔消费金融的催收电话。7月,小红被短信告知因贷款长期逾期,海尔消费金融近期即将正式整理材料进入诉讼流程,让她做好应诉准备。目前,不少同学同样面临被电话催收的困境。

图片:小红被短信告知将被起诉。

界面新闻记者多次致电轻备教育官网电话和该公司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登记的电话,均未接通,向该公司邮箱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

据一位学员提供的与离职轻备员工的通话录音透露,轻备教育目前线上业务已经停办,停办原因一来是线上业务不好招生,成本太大,二是线上退课率太高,整体盈利达不到预期。

在校生轻易通过贷款审核,海尔、湖北消金为何频陷“培训贷”风波?

为什么在校学生可以轻而易举通过贷款审核,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

界面新闻记者通过扫描教育培训机构员工发给学生的某贷款平台二维码,发现在注册上述平台时仅需输入手机号、短信验证码,打勾“我已阅读《用户注册服务协议》《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披露信息》”,即可进入完成注册进入贷款申请页面。

在扫描另一家贷款平台的二维码进行注册时,填写完手机号、短信验证码后,就跳转至上传身份证,整个注册过程中没有出现《用户注册服务协议》等协议。

从小红给界面新闻记者提供的申请贷款短信截图来看,在海尔消费金融从申请注册到贷款通过,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图片:小红提供的贷款签约过程的截图。

小红也向界面新闻记者坦言,注册过程并没有仔细看合同,申请贷款时也是按照教育培训机构员工所说的,勾选“非学生承诺函”,并在工作经历中填写“无业”,同时,申请时不需要提供学历证明。在消费金融公司第二天电话回访中,小红也按照此前填写的信息进行回复。

对于在校大学生互联网贷款的业务,监管有明确规定。

2021年3月,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同时,《通知》规定,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综合评估大学生征信、收入、税务等信息,全面了解信用状况,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通过电话等合理方式确认第二还款来源身份的真实性,获取具备还款能力的第二还款来源(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表示同意其贷款行为并愿意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严格把控大学生信贷资质。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如果上述情况为事实,轻备教育涉嫌为获取自身利益,诱导在校大学生办理消费金融产品。

“在监管已经明令禁止对在校学生放贷的前提下,如果已知是在校大学生身份,就属于违反相关的管理规定。更多的责任在于消费金融公司,作为监管发布条例主要的监管对象,消费金融公司没有做到充分审核就大额放贷,明显未落实相应监管要求。而学生明知是造假,也予以配合,本身就是放弃自身权益的表现。”王蓬博表示。

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亚提出,在这个事件中,培训机构存在诱导、欺诈的行为,消费金融公司也存在风险把控不力的问题。如果培训机构构成欺诈,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如果仅涉嫌虚假宣传,则可能需要承担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责任;另外培训机构存在诱导欺诈学生签署合同,签署合同后未按约定履行合同的情形,也需要从民事角度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消费金融公司没有严格审查借款人实际情况、合作机构的风险把控上也存在问题,则可能受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轻备教育存在不当营销宣传、诱使学员借贷行为的嫌疑。而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在借贷行为之前充分尊重申请人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提前向用户展示合同内容,在风控过程中也应当调查申请人的真实意愿,但从贷款过程来看,机构既违反了贷款业务基本的审查流程,在尽职审查中的义务有所缺失,也纵容了场景方的不当营销,对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值得关注的是,此事件中涉及的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两个平台,已不止一次陷入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的“培训贷”风波中。

今年3月,界面新闻记者曾报道,大学生在求职时被面试机构诱导,在海尔消费金融办理了培训贷款。

另据多家媒体报道,湖北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多次因“培训贷”纠纷被在校学生投诉,涉及多家培训机构。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涉及在校学生的贷款的投诉,合计超过500条。

天眼查信息显示,海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4年12月,法定代表人为李占国,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其股东包括海尔集团公司、北京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具建材广场有限公司、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逸荣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天同赛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30%、25%、19%、16%和10%。

湖北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4月,法定代表人为周楠,注册资本金9.4亿元,其前三大股东为湖北银行、新疆特易数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新疆特易数科”)和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31.91%、24.47%和12.77%,其余股东包括TCL集团、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10.64%、10.64%、4.79%和4.79%。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消费金融第二大股东新疆特易数科于2020年5月获批入股,在获批前一个月,其唯一的大股东由玖富数科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玖富数科”)变更为北京利荣兴商贸有限公司(下称“利荣兴”)。从股权结构来看,玖富数科与利荣兴并无直接关联,但利荣兴的另一家全资子公司(北京联云智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任一帆,同时也是玖富数科的法定代表人。

业绩数据显示,2021年,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净利润分别为1.91亿元和0.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3%和481.3%。

对于“培训贷”风险,今年4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第1号预警提到,有培训机构以提供兼职工作为由,诱导学生接受课程培训,并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填写不真实信息办理“培训贷”。学生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后,无法学到有价值的课程和专业技能,更无法获得前期承诺的兼职岗位,却因为退费难而背上了沉重的贷款债务。而在监管处罚方面,目前已有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因学生贷款管理不规范、线上个人贷款业务偿债能力审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违规行为,遭到监管部门通报和处罚。

多填一道信息多流失一批客户,“培训贷”业务该如何规范发展?

“哪怕让用户多填一个信息,都会产生客户流失率。”面对频发的“培训贷”风波,消费金融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

一位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目前,在验证学生身份上,消费金融公司最大的难题在于无法获取学信网的数据。加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监管对于数据要求日趋严格,因此,目前针对18至23岁的用户,行业常见的做法都是设置“非学生承诺函”的选项,并通过电话回访二次确认用户信息,以此来避免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

对于为何不设置强制阅读合同的选项,以及要求用户上传学历证明的问题,该人士坦言,如果在用户申请贷款产品时多加一道程序,比如让用户上传学历的证明材料,或强制阅读完合同再打勾,或是要求用户阅读完合同后像签署保险合同一样抄写“本人已阅读合同条款”等,都会流失一定的客户。

“从外界来看可能只是在产品设计时多加了一个动作,但对于机构来说,哪怕让用户多填一个信息,都会产生客户流失率,尤其如果是让用户抄写已阅读合同的字样,估计可能流失至少10%的客户。”上述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只能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给用户好的体验,在用户体验、获客和合规三个方面取得一个平衡。

另外,界面新闻记者从多位消费金融人士处了解到,虽然经监管批准可以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但是由于落实第二还款源操作较为困难,目前业内尚无公司推出相关的消费金融产品。

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为规避“校园贷”风险,会选择“一刀切”的策略,即不给23岁以下的用户发放贷款。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部分18岁至23岁的已工作的用户确实也存在消费金融的需求,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在无法通过学信网获知用户是否为学生的前提下,会选择让这类用户在申请贷款时勾选“非学生承诺函”。

“最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利润压力,因此在吸收用户上不遗余力,表面上完成了监管要求,实际上并没有重视相关监管规定。浅层次的原因在于确认机制问题,很容易被上游导流平台造假,技术风控能力欠缺。”王蓬博称。

对于规范“培训贷”业务的发展,王蓬博建议,消费金融公司还是要把合规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予以重视,完善相关的风控管理机制。

针对消费金融公司,李亚建议,应当优化与培训机构的合作方式,加强对机构的审核和贷后管理。不仅要审核借款人,更要监控培训机构经营财务动态,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应对,以降低因培训机构跑路给消费者造成的资金损失。

针对监管部门,李亚进一步指出,建议从两个方面去规范,一方面是业务监管,严防虚假宣传、诱导贷款,杜绝陷阱条款、霸王合同;另一方面是资金监管,规范培训机构的收费范围、要求培训机构缴纳风险保证金或预付款的三方存管,降低培训机构卷款跑路风险。另外,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衔接,联合执法,不能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苏筱芮则建议,消费金融公司应确认客户申请意愿的真实性,比如参照银行机构使用的“双录”流程,确认客户是否接受产品的属性及规则等,相关资料作为合规工作的重要构成进行留存。另外,金融部门监管和培训机构的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通报力度,增加消费金融公司、培训机构的违法违规成本。

目前,在轻备教育报名课程并贷款的学生们陷入退费难、无力还款而被催收和起诉的困境。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王蓬博认为,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审核的责任,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尽量配合监管核查,耐心和消费者协商,也可考虑适当放宽相应的还款条件。

李亚提出,首先,消费金融公司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规范对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放贷行为。第二,要加强贷后管理,确保借贷资金流向符合贷款合同规定;最后,妥善处理逾期贷款,规范催收管理,严禁任何干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暴力催收行为,不得非法曝光、泄漏学生个人信息。

对于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与轻备教育合作情况、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消费者权益等问题,界面新闻记者发送采访函至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截至发稿,均未收到回复。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的小红、小米均系化名)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