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未成年学生小额贷款

本文目录

不做“熊孩子”,警惕这些诈骗专盯未成年人

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的首选工具,随着使用量的逐渐增大,有关网络游戏的消费纠纷明显增加。

“熊孩子”偷偷充钱的事情屡见不鲜,并发生多起以“扫码领取明星福利”“赠送游戏皮肤”等理由,对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警情。

有哪些诈骗手段是未成年人易被骗的?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样做?

今天小编教你几招!

未成年群体易被骗的

诈骗手段

刷单诈骗

步骤1:不法分子通过网页、招聘平台、QQ、微信等发布兼职信息,招募人员进行网络兼职刷单,承诺在交易后立即返还购物费用并额外提成,并以“零投入”“无风险”“日清日结”等方式进行诱骗。

步骤2:刷第一单时,不法分子通过小额返款让受害者尝到甜头,当刷单交易额变大后,不法分子就会以各种理由拒不返款,并将受害者拉黑。

虚假购物诈骗

步骤1:在微信群、朋友圈网络购物交易平台上发布低价出售物品的信息。

步骤2:受害者发现低价销售的物品,与其聊天沟通时,添加受害者联系方式,要求进行微信私下专款,扫码交易等。

步骤3:不法分子收下转款,编造收取运费、货物被扣交罚款、收取定金优先发货等理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随后拉黑。

注册“校园贷”诈骗

步骤1:不法分子冒充网贷、互联网金融平台工作人员,称受害人之前开通过校园贷、助学贷等。

步骤2:不法分子以不符合当前政策、需要消除校园贷记录,或者校园贷账号异常需要注销,如不注销会影响个人征信等为由,骗取受害人信任。

步骤3:诱骗受害人在正规网贷网站或互联网金融APP当贷款后,转至其提供的账户上,从而骗取钱财。

网络游戏虚拟交易诈骗

步骤1: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发布买卖游戏装备、游戏账号的广告信息。

步骤2:诱导受害者在虚假游戏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让受害者以“注册费、押金、解冻费”等名义支付各种费用。

步骤3:当受害者支付大额费用后,再联系对方时,发现已经被不法分子拉黑。

遇到不法分子诈骗如何做?

广大家长请注意

1.防患于未然,首先正确引导教育子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2.为孩子配备专用设备,设置青少年模式,定期检查,发现下载使用其他APP时,及时查看注册账号等信息。

3.确保子女不知道家长的网络支付平台密码,管理好手机指纹、密码和具有支付功能的APP,避免让未成年人知道家长移动支付账户和密码等重要信息。

4.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及时掌握孩子注册游戏账号、充值缴费等行为。

5.下载注册、学习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

素材来源于网络

湖北日报全媒体经营中心

设计:张葛

来源:湖北日报

警惕电信诈骗!马关多名未成年人被套路……

近年电信诈骗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

罪恶的魔爪甚至伸向了未成年人

现向大家通报了

3起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被诈骗的案件

1

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被诈骗3起

1

2022年2月17日,罗先生报警称:其儿子玩游戏被电信诈骗。

经了解,罗先生12岁的儿子玩“香肠派对”的游戏APP时加了个好友,说能给自己充皮肤,于是罗先生的儿子就通过QQ联系陌生网友,陌生网友通过QQ发了一些支付宝二维码给罗先生的儿子,说使用支付宝扫描后就可以有皮肤。罗先生的儿子就使用支付宝扫描,扫描后没见有充值皮肤到账,就没有理会。随后罗先生发现钱少了,罗先生损失10547元。

2

2022年2月19日,9岁女童陶某报警称:其在微信上添加陌生好友被诈骗。

经了解,2022年2月18日,陌生网友“瑶姐”请求添加9岁女童陶某为微信好友,说有福利送,于是陶某同意添加其为好友,并按要求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发给对方。加完好友后,陶某第二天才跟“瑶姐”聊天,“瑶姐”说微信福利已经转账到陶某的微信零钱里了,但是陶某没有收到,“瑶姐”跟陶某说因为陶某的微信号被冻结了,需要找另外一个手机来才可以解冻,并且需要陶某的微信钱包截图和银行卡截图。陶某按对方要求发过去之后“瑶姐”推给陶某另外一个助理的微信,于是陶某用其爷爷的手机加了其助理的微信号,其助理发了一个微信二维码给陶某,跟陶某说需要扫这个二维码就可以解冻了,陶某用其爷爷的手机让其刷脸多次后,发现银行卡里面的钱不见了。陶某爷爷损失8400元。

3

2022年2月20日,陶先生报警称:其女儿观看手机游戏主播视频被诈骗。

经了解,2022年2月19日,陶先生12岁的女儿陶某玩快手观看和平精英手游游戏主播时,被主播以领取免费游戏皮肤为由,让陶某拿两个手机同时认证。主播助理让陶某把微信付款二维码给对方看,对方用手机扫了之后就可以给陶某充值皮肤,陶某就把其小姨的微信付款二维码拿给对方看,对方扫描后就让陶某在手机上输入支付密码,对方连续扫了70多次,陶某都输入了支付密码,把钱支付给对方。第二天,陶某的小姨发现有银行卡的转账短信,发现被诈骗。陶某的小姨损失42343元。

2

网络刷单诈骗1起

2022年2月16日,吴女士报警称:其在抖音上网络刷单被诈骗。

经了解,2022年2月14日,吴女士在刷抖音时看见做兼职的广告,就留了电话说想做兼职。不久有陌生网友加微信,对方叫吴女士在抖音里面点赞做任务返利,吴女士就去抖音里面点赞,开始小额返利多次,过后对方让吴女士下载“H”APP,注册信息后和客服聊天,对方叫继续点赞。2月15日15时许,吴女士向对方账户转了50元,在“H”APP提现70元;吴女士继续刷单转了300元,对方说吴女士选择的是1000元的任务,要补钱。吴女士向对方发来的账户转了700元,过后就在APP里面提现了1316元;16时许,对方叫做任务,吴女士向对方账户转了8000元,提现不了,对方说要重新做任务,吴女士没有做,让对方退钱,结果对方不理吴女士,吴女士损失7224元。

3

网络贷款诈骗1起

2022年2月20日,李先生报警称:其在网上贷款被骗。

经了解,李先生急需贷款,并在手机上下载了名为“招联金融”的APP,“招联金融”的APP客服以贷款资金被冻结为由,要求李先生转入资金解冻,李先生通过手机银行分2次转账给对方。李先生损失36000元。

警方提示:

1、学习电信网络诈骗知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告知亲友电信网络诈骗知识,避免被骗。

2、诈骗分子将未成年人作为施骗对象,需看管好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

3、网络兼职刷单违法,网络贷款诈骗陷阱多。

4、被骗转账后第一时间打110报警电话,及时追赃挽损。

5、请扫码注册金钟罩,预防被电信网络诈骗。

6、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多重预防,避免损失远比赚钱容易。

来源:马关公安

未成年人寒假防骗指南

寒假已至,学生朋友们休闲在家,网络生活同现实生活高度融合,未成年人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极易受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侵害。刑侦君结合以往的真实案例,总结归纳了几种常见的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手段,请阅读收藏并转发给有需要的亲友:

公安部刑侦局

未成年人专属!寒假防骗不放假全民反诈进行时

视频号

01

网络游戏骗局

案例一:黄女士报警称,她10岁的小孩在网上被骗了数万元。黄女士的小孩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一条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视频,小孩就添加了对方QQ。对方称领取游戏皮肤需要扫描二维码,孩子扫描对方二维码后跳转到了贷款服务平台。随后,对方让孩子添加另外一个QQ号,并让其下载一个APP进行进一步操作。孩子还把黄女上的银行卡号和密码告诉了对方。黄女士发现她卡里的金额被盗刷后,立即报警。

民警解析:网络游戏的骗局多种多样,“免费领取游戏道具”就是其中的一种诈骗手段。不法分子在各类短视频平台和论坛中散布类似“加群领免费游戏道具”的消息,待未成年人加入群聊后,不法分子称扫描二维码即可领取,但由于受害人是未成年人,所以需要使用父母的微信进行扫描。受害人扫描后会提示“领取失败,账号被冻结”,不法分子便会告知受害人需通过扫描付款码进行解冻,解冻成功后钱款会自动退回,并且运用各种话术诱导受害人反复进行付款,骗取大额钱款后便立刻失去联系。

案例二:13岁的小金是一名初中生,放假期间他在使用母亲的手机账号玩网络游戏时,发现游戏出现了防沉迷系统的提示,要求玩家以注册者信息进行人脸识别后才能继续登录游戏。因母亲不在身边,而小金想要继续玩游戏,他便在互联网上搜索寻求解决方式。随后小金在某论坛看到一条广告,称可以通过购买“解封卡”破解游戏里“未成年防沉迷系统”的人脸识别,广告中附有二维码。一心想要继续游戏的小金立刻扫描广告中的二维码添加了对方,经对方以“转账可解锁人脸识别”等理由不断诱导,小金前后多次通过转账、红包等方式向对方转去数千元。直到两天后,小金的母亲才得知该情况,带小金报警。

民警解析:由于此类诈骗针对未成年人群体,前期诈骗分子多在目标群体活跃性较高的网络社交平台上散布如“XX元即可解锁人脸识别”“加好友免费教学破解人脸识别”等信息,诱导未成年人与其联系,随后以“注册费、解冻费、保证金”等名义诱导玩家向其转账。在玩家付款后,诈骗分子会编造“系统监测到非本人账户”“触发风控账户锁定”“未成年人需交押金”等说辞,利用未成年人大多瞒着父母私下登录游戏、害怕受到责备等心理,不断要求其继续转账支付;部分诈骗分子还可能利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的特点,谎称“解锁防沉迷系统”需要提供父母的银行卡信息,要求提供账号密码、验证码等,或是发送钓鱼网站引导泄露信息,从而盗取资金。

02

红包返利骗局

案例三:一名12岁男孩在其母亲的陪同下到派出所报警称:其在一QQ群中看到有人发信息称只要发2.88元红包,就有机会获得数千元的红包返利。男孩私聊该人并发送2.88元红包,随后对方以男孩是未成年人导致公司被冻结60000元为由,要求男孩通过其父母的微信转账给对方的账户,否则将报警。男孩听信后用其母亲手机扫描对方发送的二维码转账多次。

民警解析: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中散布“红包返利”活动的消息,诱导未成年受害人添加其为好友。随后不法分子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在弹出的付款页面中输入指定的小金额,并称进行支付后并不会产生实际的扣款,还可以立刻获得十倍红包返利。受害人完成支付后发现钱款被扣,不法分子以使用父母手机进行验证才能获得退款和返利为由,指导受害人进行视频通话,再以各种理由诱骗受害人不断进行扫码付款,并提供虚假的支付凭证后,便失去联系。当受害人迟迟未收到钱款时,才发现自己被骗。

03

假期兼职骗局

案例四:15岁的小张在家玩手机时,有一名自称是“社区工作人员”加她为好友,告诉其有在家就可以兼职的工作,并引导其下载某商城APP进行刷单返利。小张以为自己找到了“轻松赚钱”的门路,便用其母亲的网银充值了一小笔资金试水,经过客服指导的一系列操作后,其充值的账户显示盈利,并得以顺利提现。尝到甜头的她一次直接充值了1万元,岂料,该商城客服经理告知她银行卡错误、冻结无法提现,如果要提现须支付解封费。就这样小张一次次支付了1.5万元、3万元、7万元等,还是无法提现,才恍然大悟,在父母的陪同下到派出所报案。

民警解析: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想赚零花钱的心理,在群聊或社交平台上发布“足不出户、日赚千元”“轻松兼职返利”等信息,实为刷单诈骗。起初一般都会让受害人得到小额收益,从而使其卸下心理防线,在受害人投入大量本金后,便出现不能提现、账户冻结等问题,诱导受害人继续加大投入进行解封,待受害人无能力投入或有所警觉后,骗子立刻消失不见。

家长如何做

家长尽量不要将身份证号码、电子银行账户和密码、A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交给未成年人;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防骗教育,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要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要贪图小便宜,轻信中奖、赚外快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同时,要树立孩子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传达努力劳动才有回报,付出才会收获的正确理念。要做好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更不要轻易设置免密支付,以免其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自己的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的余额。要教育孩子多与老师、家长沟通交流,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或者受到侵害后,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及时报案,千万不要隐藏在心里。

(来源:公安部刑侦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