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量第 1 的极速版 APP 真能赚到钱?
PC领域有一句名言叫安迪-比尔定律。安迪·葛洛夫是I创始人之一,比尔·盖茨是微软的创始人,这个定律的意思就是,I提升多少性能,都会被新的微软系统吃掉。
其实,这句名言在移动端同样适用,不论你是仿生芯片的A15,还是台积电工艺加持下的骁龙8+,遇到个别集大成的应用,保不齐就会卡一下。
至于那些手机更老的用户,很多时候广告秒读完,还未必进得去主界面
极速版?红包版才对!
为了不让这些用户量流失,软件商们推出了所谓的极速版,但我觉得它叫红包版更为合适。
这些软件打着极速版的名义吸引用户下载,然后让用户为了几毛钱的红包给自己推流“打工”,下载量居然还意外的很不错。
在iOS免费榜里,可以看到抖音极速版下载量高居第一,而根据蝉大师的数据报告,京东、百度、快手等极速版APP,每天也有3-4万下载量。
我也特地问了许多朋友为什么会下载极速版应用,他们的回答是赚钱、赚钱、还是赚钱。好像极不极速根本就不重要,赚钱才是王道。
抱着实践得真知的精神,我们十分好奇的下载了爱奇艺、百度、今日头条、快手、抖音、京东、UC、微博、陌陌、喜马拉雅共十款APP的极速版,到底能赚钱吗?直接说结果。
能赚一点点
可以赚,但只能赚一点点。以抖音极速版为例,只是简单做几个活动,现金收益就来到了4.35元巨额,如果连续签到七天红包可拿8元,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音符活动。
至于打开京东极速版,你可以看到“发财挖宝”“每日领神券”活动,这哪是京东呀,你说它是拼夕夕我都信。
过它也很慷慨的送了我5分,一个购物软件居然给我送钱,一时间整的我还有点不好意思。不过有一说一,在京东极速版上领券购物能获得部分红包减免,比收藏夹里的一款鼠标,只有从京东极速版下单才能少付5块钱。(虽然图上显示的是减了10元,但是另外5元我忘记是从哪里薅的羊毛了...)
总的来说,这些APP的活动原理大致相同,无非就是通过签到、浏览资讯、阅读小说等方式获取积分。而有的厂商更加别出心裁,比如今日头条里可以看到一个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但钱会一直涨的设计,不过虽然看起来很享受,但它加的却是小数点后的第六位。
而一些软件也会根据自身特色推出相应服务,比如喜马拉雅是通过“听”获取金币、百度可以通过“搜”。
百度这里要额外多说一句,由于它也可以刷短视频获取积分,我顺便试了一下,但给我推流的第一个短视频是哈利波特,第二个是花甲,而这两个恰恰就是我之前搜索过的关键词。虽然它是为了了解我的兴趣爱好而进行推流,但这种被人知根知底的感觉真的不太妙。
除了常规和特色活动外,这些APP的部分活动方式实际上和本身调性八竿子打不着。比如视频APP会让你睡觉赚钱、浏览起APP会让你吃饭赚钱、除此之外还有走路赚钱、喝水赚钱、搞得你就像是拥有百万身价的明星,干啥都能赚钱。但实际上,可能你只是一顿输出猛如虎,最后只拿2毛5。
这10款软件里只有微博是唯一的清流,因为它真的意如其名,没有活动、没有签到,整个页面看起来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微博极速版相较普通版体也减少了三倍(272MB)。今日头条、快手、抖音、陌陌则和标准版体积相当。余下APP的体积大小能够控制到一半左右。所以这里面谁是真正的极速版,谁是打着极速版口号让你“干活”的APP,相信大家能够一目了然。
但不管怎么说,能赚钱这点无法否认,尤其是刚开始,很快就能获得赚上一瓶可乐。而我也大概算了一下每款软件,做完所有活动可以拿十几元不等,不过你也不要急着去下载,因为越到后面越难拿。
比如说百度,看普通视频只能赚取9金币,图一乐。如果你选择看30秒的广告能获取456金币,听起来是不是很多,但100金币只能换1分钱,相当于看一条广告能拿5分钱,想想时间和流量费,这明显不划算。你若真想靠这些赚钱,不如听我一句劝,出去溜达溜达,保不齐还能捡几块硬币。
即便你能坚持到提现,你也是在帮他打工,如果你中途理智收手,那也可以看成你被软件商白嫖。。
而根据网友反馈,有的人坚持一个月可以拿十块;有的用户每天在不同软件上分别赚几毛,合起来能坐躺公交;有的人能赚几十,但主要是通过拉人头引流的方式,不过想想自己给亲朋好友推荐软件的样子吧,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正在做保险或房产类销售。
除此之外,“无法提现”的现状也确实存在。比如在APP详情页中,能看到不少用户留言:“金币全不见”、“骗人的”、“无法提现”等评论。
而有的用户会在网上发帖称:明明邀请到新用户,但提现时却说自己的账号有风险,打客服问说是违规了。还有的连客服都找不到,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这些也绝不是个例,用百度搜索“百度极速版无法提现”,会有3,460,000个相关结果。搜索“抖音极速版无法提现”,会有12,700,000个相关结果,至于我目前的体验是提个两三元问题不大,所以这事大家兼听则明吧。
为何极速版那么“受欢迎”?
OK,既然赚钱这事它也说不上靠谱,为什么极速版APP的下载量还是高居不下?
首先,软件商推出极速版APP的目的是为了更精准对应目标人群。
即便这些极速版APP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活动,但说到底也只是底栏里的一个子板块,极速版APP整体相较普通版功能更少,运行起来自然就更加流畅。
与之对应的,很多人下载极速版的人也是因为手机性能不高,根据市场研究机构QMi公布的数据报告,1999元及以下机型的市场份额就达到37.6%。这部分群体其实一直都在手机市场领域有很大一部分占比。
软件厂商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得下沉市场得天下”的策略。
以省流量、赚钱等方式吸引三四线和广大县城的中老年群体以及尚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学生群体。
甚至,他们中有的人一天不领浑身难受,每天准时准点做任务,上班都没这么积极。
必须承认,我也有一段时间如此,但后来我发现这些只是蝇头小利,而且这些软件很容易打断我的思维,比如有时候我只是想查看天气,但打开软件会第一时间跳出“红包速领”的大字眼,领吧会打断你原本的计划,不领又感觉损失一个亿,久而久之就觉得烦了,干脆卸载眼不见为净。
当然,也有“韭菜”因为感觉薅了大厂的羊毛而沾沾自喜,而这其实才是软件商最希望看到的,一边告诉广告主说自己有用户,一边跟用户说有补贴,左手倒右手,平台就是流量搬运工,一本万利,空手套白狼,这技术功底比周伯通的左右互搏还厉害。
于是,当有一款软件开创了这种现金激流、干什么都赚钱的套路以后,其它软件商也会忙不迭跟进,毕竟你不做,就等于拱手让出市场,坐看对方发展壮大。
而这些其实想开点也没什么,大家都是成年人,我领钱我开心,你推流你开心,各取所需嘛.
最可怕的地方其实是,有一些劣质极速版APP,会专门推送垃圾广告、低俗内容、以及一些不正规的贷款渠道,不信你现在打开某款极速版APP看一下,一定能够看到类似内容,而这一旦让那些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用户上了套,真正的赢家其实还是这些“黄、灰、黑”的渣渣广告商。
当然,需要申明的是,我们并非具指体验中的某一款APP,而是聊聊这个许多用户都反馈过的现状。
行文至此,极速版到底是什么样,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了一杆秤,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些APP明明充斥着大量的红包活动,明明应该叫做红包版,你偏要管它叫极速,就不能简简单单推出个不臃肿的极速版造福大众吗?
编辑:辉仔
自己没钱就不会被骗?各种借钱APP在帮骗子的忙
遭遇电信诈骗,你以为被骗完手头的钱就完了?有可能还要背上债!
近日引发关注的《侮辱性极强!编发无数电信诈骗新闻后,小编我竟被骗5万……》里的受害小编就在被骗完3万元后,又“负债”了2万余元,背后“帮凶”竟是借贷APP。
↑受害小编的微信朋友圈截图。
没钱不是“免诈金牌”,有APP就行
据上述受害小编介绍,在骗子的话术控制之下,自己把近3万元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骗子冒充的“检察官”又以部分借贷平台涉嫌与案件有关为由,诱骗自己进行贷款和转账。
“我这次就被骗子引导,在一个叫‘好分期’的平台贷了约2万元。对方仍不肯收手,以多个借贷平台与案件有关为由要求查看我的额度。”受害小编称。
这并不是个例。此前,多地就已曝出骗子冒充“公检法”,诱导受害者在平台上借贷的新闻。
为何线上借贷平台成了骗子眼中的“香饽饽”?主要因为各种APP都是放贷界的“速度狂魔”。
现在打开手机里的软件,只要提供了借款功能,在介绍里基本都会有“极速放款”、“到账快”等描述。
以大家熟悉的微粒贷为例,“5秒出额度,1分钟借钱,3分钟到账。”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动动手指钱就到手”。
如果看过各家的借贷页面,你会发现微粒贷并不是最快的。
唯品花借钱页面宣传的是“60秒极速到账”;芒果TV的芒哩·好贷称,“最快1分钟放款”;度小满的有钱花·满易贷是“30秒审批”;携程的借去花·信用贷“最快3秒到卡”,最牛的还是美团生活费·借钱,“最快2秒到卡”,眼睛一闭一睁的功夫,钱就到手了。
↑截图自美团借钱页面。
同时,在不少APP的借钱页面,还会滚动显示,“XXX用户X分钟前成功借款XXXXX元”,营造出一种“钱很好借”的感觉。
放贷如此之快,能尽到审核义务吗?
“钱那么快就出借了,真能保证借款安全?不怕出现坏账?”不少金融行业研究人士疑问。
中新网记者梳理各种APP的贷款流程发现,基本是“三步走”:领取额度、申请借款、极速放款。
如果你是首次借款,在领取额度这一步,需要先实名认证,提供姓名、身份证、支付密码等信息。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APP平时已掌握你的姓名、身份证等信息,可能只输入支付密码就能完成认证;还有的APP在通过手机号验证后,上传身份证正反面,就可获取信用额度。
↑截图自苏宁易购任性贷页面。
也有一些APP的审核过程较为繁琐,比如需要刷脸。美团APP在领取额度时,除了确认身份信息,就需要人脸识别,进行支付验证。有的APP甚至需填写单位、住址等信息。
微粒贷、借呗或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用户大多已经实名认证,掌握用户信息较为全面,在打开借款页面时,已直接给出借款额度。
体验发现,在各种借贷APP上,如果你信用较好,在成功获取额度后,后续填写借款金额、收款卡号等信息发起借款,然后等待借款到账即可。
在这一过程中,你可能会接到平台电话,来和你核实相关信息,尤其是较大额度贷款。不过从用户反馈看,很多APP都不会进行电话审核、回访。
但这一步却是防止钱财流入骗子手中的最后“关卡”。据上述受害小编回忆,当时向美团APP申请贷款时,美团进行了人工审核,由于自己回答支支吾吾,最后并没有批复这项贷款,但“好分期”就很容易通过了审核。
“受害人普遍反映,借贷平台审核不严,几乎只要申请人申请,那么连财务状况都没有审核,马上就能贷出大额贷款。”有国家反诈中心民警指出。
在银行柜台、ATM周围,会有工作人员反复提示转账人员注意谨防诈骗。但众多借贷APP因为没有严密的审核机制,成为了电信诈骗的“帮凶”,这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根据有关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切实加强贷款管理。”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飒告诉中新网记者,但在审核环节,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审核借款人的基本信息,确定其信用情况后,即有权利确定贷款金额。
在电信诈骗类案件中,肖飒认为,若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在前述环节未做到贷前、贷中的应尽职责,将因此受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但原则上对借款人并不承担法律责任。不过,如果诈骗行为人与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在事前形成合意,二者将构成诈骗罪的共犯。
风控不足,借贷资金流向楼市甚至骗子手里
4月16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提到,当前消费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尤其是部分消费金融机构成立时间较短,技术和人力资源不足,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对无抵押、无担保消费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除了放款审核宽松被骗子利用外,借贷APP对资金流向的监控流于形式也是一个问题。
虽然众多APP借款条约要求,本借款不得用于购房、投资股票、理财等,但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中新网记者表示,“一些机构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部分信贷资金未按指定用途使用,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及股市、债市、金市等金融市场,对贷款用途和流向的监控成为‘老大难’。”
事实上,在消费贷领域,早在2017年,多地就开启了严监管模式。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就互联网贷款管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等出台相关法规,或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贷款资金用途亦作出明确要求。
但资金套现、违规挪用乱象仍时有曝出。如,2020年,兴业消费金融就因未尽贷款“三查”职责,违规发放不符合消费用途贷款,被处以50万元罚款。
记者了解到,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已通过开设“上传消费凭条”、“贷款用途证明”等服务,来加强贷款用途监控,但目前看,力度明显不够。
所以,面对电信诈骗,不要以为“我没钱,不可能上当”。因为,骗子不会因被骗者没钱就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毕竟还有线上借贷平台这个渠道。(记者谢艺观)
来源:中新网客户端
高额收息暴力催收:“714高炮”未绝,“宜人贷”又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提供明令禁止的“砍头贷”“校园贷”收高额“砍头息”,扰乱金融秩序带来金融风险
“不上征信,无视黑白,百分百下款”“仅需身份证,极速到账,日息0.01%”……时下,各种网贷广告花样百出。
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大肆打广告的网贷平台的真身,其实是“714高炮”(即借款期限为7天、14天的高利息网络贷款,一般包含高额的“砍头息”及“逾期费用”)。它们明目张胆地提供明令禁止的“砍头贷”“校园贷”,甚至行业头部上市公司也搞阴阳合同,收高额“砍头息”,实施暴力催收,盗取公民隐私,侵害公民名誉乃至危及人身安全。
专家指出,不少非法网贷平台违规放贷,扰乱互联网金融市场,加剧金融风险,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亟须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大打击、监管力度,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安全、健康、规范发展。
“714高炮”猖獗,非法催收“呼死你”
根据一些社交软件推送的广告,《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下载了“水象分期”“乐分期”“秒借贷”3款网贷APP。
注册登录后,按步骤提交了个人身份证、人脸识别、工作地址、家庭地址和通讯录,3款APP分别给出了3200元、2600元、2000元的额度,借款期限分别为28天、14天、7天。记者点击确认借款订单之后才发现,“水象分期”和“乐分期”都扣除了800元,实际到账分别为2400元、1800元;“秒借贷”扣除了600元,实际到账1400元。以上3个网贷平台,就是典型的“714高炮”。
记者调查了解到,3月15日央视曝光“714高炮”之后,大量违规网贷平台依然猖獗。有的平台开发出了“55超级高炮”,即借款1000元,到手500元,5天后要还1200元。
在一款名为“融泽财富”网贷APP中,记者下载测试了“久贷钱包”“红鲤鱼”“随心花”等十多个借款“口子”,发现大部分“口子”都属于“55超级高炮”。尽管有的“口子”把还款期限延长至30天,但设定了每5天还一笔款,利息均超过法定的36%。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714高炮”APP并不能在苹果或安卓应用商店搜索、下载,需通过特定链接下载。这些网贷平台多通过手机短信发送链接,一旦用户的手机号注册其中某家平台,将有大量平台大肆进行短信轰炸。而且这些APP为躲避监管,会不定期更换名称和页面。以“水象分期”为例,目前该APP在苹果和安卓应用商店已下架,但在一些社交软件上仍能搜到现金贷广告和下载地址。
业内人士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目前全国“714高炮”平台存量大概有上千家,即使整个行业坏账率居高不下,也有暴利可图。平台会在借款人还不上利息的时候,引导他们去下一家关联公司再贷款偿还利息。理论上讲,只要风险把控得当,“转单平账”“以贷还贷”可以无限循环。
“714高炮”不绝的同时,无资质电商平台发放“校园贷”同样值得警惕。
今年2月,云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大四学生高建军(化名)无意中点击了手机短信中的一条广告链接,下载了一款名为“小象优品”APP。在借款界面上传个人身份信息后,高建军获得21000元额度,系统自动设定3月还款期限,总还款金额为25400元。
高建军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他还了2期之后,因生活困难没钱还债,出现逾期,小象优品每天给他打五六个电话催债。高建军向客服索要合同,要求依法调整利息,客服称“没合同”。
记者向“小象优品”客服咨询了解到,该平台放贷对象为18岁以上成年人,不管其是否为在校大学生。这明显与原银监会等几个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要求不符。
记者搜索天眼查发现,“小象优品”隶属北京源石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网购平台。其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与服务、软件开发和设计、发布广告等内容,并没有发放小额贷款资质。
随着“714高炮”“校园贷”横行,非法催收更是时有发生。去年5月,云南昆明市民李勇(化名)通过“恒易贷”APP、“云钱袋”APP分别借款70000元和50000元,都是分24期还款,还款总额分别高达120000余元和90000余元。今年5月,李勇因做生意失败,资金链断裂,未能按时还款。令李勇没想到的是,两家机构都通过外包催收公司向他催债,每天有数十个催收电话轮番骚扰、辱骂他,并多次拨打他的通讯录联系人电话,还冒充“公检法”机关伪造法律文书进行威胁、恐吓。李勇不堪忍受,最终向亲戚朋友借钱才偿还了债务。
像李勇的遭遇一样,近年来,网贷机构通过暴力或软暴力手段催收现象日益猖獗,不仅给借款人造成身心困扰,还危害社会稳定。业内人士表示,“呼死你”电话、短信轰炸是低成本的催收方式,网贷机构多委托第三方催收机构实施非法催收,出事了都会把责任推给催收人员。
海外上市公司变相收“砍头息”
来自“21CN聚投诉”平台的投诉案件显示:2017年12月22日,孙悦(化名)通过“宜人贷”APP借款80000元,分36期偿还。她在“宜人贷”APP上提交个人身份证、通讯录、工作地址、银行卡等信息后,就收到了80000元。
可是,事后她才从“宜人贷”官网上看到借款合同,合同显示本金103896.10元,多出的23896.10元为信息咨询服务费。在“宜人贷”APP上,孙悦每月需偿还3974.22元,36期还款总额为143071.98元(记者注:3974.22元*36期=143071.92元)。
为何到手金额和合同本金不一样?孙悦就该问题进行投诉时,“宜人贷”客服回应称,由于平台提供了信息搜集公布、资信评估、借贷撮合、贷后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因此平台收取23896.10元信息咨询服务费。孙悦的年综合费率约为26.28%,年综合费率包含所有费用,未超过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年利率36%的标准,不属于高利贷。客服还表示,借款操作时已对年综合费率、月还款金额、合同金额、到手金额、期限等内容进行页面告知,经过客户本人确认后签署合同。
然而,孙悦告诉记者,她在“宜人贷”APP办理贷款时,点击提交资料后,并未有任何关于信息咨询服务费的页面提示。她后续才在“宜人贷”网站上查看到合同,发现23896.10元信息咨询服务费被算入了本金。“这明显属于虚假宣传,合同欺骗。”孙悦说。
信息咨询服务费到底能不能算入本金?事实上,变相收“砍头息”,把各种服务费算入本金提高利息率、增加还款额度这类“抖机灵”行为,相关法律法规早就做出明确规定。
根据2015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七条,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
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撮合或变相撮合不符合法律有关利率规定的借贷业务;禁止从借贷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以及设定高额逾期利息、滞纳金、罚息等。
云南权仲律师事务所律师袁琼飞认为,网贷平台提前划扣各种费用,变相收取“砍头息”是违规的,而且计算利率的基数只能是本金,各种服务费只应作为利息计算。如果要收取服务费用,应该一次性收取,不应该算入本金再次收取并提高利息。
此外,“宜人贷”还存在暴力催收、侵犯公民隐私等不法行为,其中不乏威胁恐吓的情况。2019年3月11日,孙悦因资金紧缺,未能按期偿还当月还款额3974.22元。此后,“宜人贷”催收员不断骚扰孙悦通讯录联系人,多次拨打其工作单位电话,传播孙悦“欠债不还”的信息,威胁孙悦归还贷款以及500多元的逾期费用。孙悦的名誉遭到损害,承担了较大的精神压力。
记者调查了解到,孙悦的遭遇并非个例。根据“21CN聚投诉”平台显示,“宜人贷”在2018年3月9日被发起集体投诉,截至发稿时,有效投诉量为3470件,其中有效解决361件,有效解决率10.4%。“阴阳合同”“高利贷”“暴力催收”是用户投诉最多的三大问题。在网络上还有关于“宜人贷”实施暴力催收导致被害人自杀、死亡、精神失常的举报。
天眼查显示,"宜人贷"隶属恒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2015年12月18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是“中国互联网金融海外上市第一股”。
金融监管“信息孤岛”问题待解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网贷行业总体成交量为1.7万亿元。2017年6月以来,我国发现违规催收频次1000余万次,施害人79万,受害人92万。
专家认为,2019年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承上启下的一年,非法网贷风险较高,要重点加大打击力度。许多非法网贷平台已成为民间高利贷的“变种”,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挑战法律红线。目前全国仍然在开展违法违规业务的网贷机构存量较大,保守估计有800余家。网贷行业野蛮生长背后存在的监管漏洞值得警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说,目前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现金贷利率畸高且不透明,在隐性突破法律红线的同时,设置种种陷阱,加重借款人负担,由于贷款客户普遍缺乏辨识能力,容易陷入“套路”,事后维权成本很高。
专家认为,网贷平台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的补充存在其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承载起投资者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也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但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监督管理不严格,导致大量非法网贷平台成为不法企业和个人攫取高额收益的工具,损害借款人和出借人的合法权益。
网贷应该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框架内有序发展。专家建议,相关部门要从制度上防范和堵住监管漏洞,加快推进合法合规网贷机构的备案进程,坚决清退、关停没有资质的网贷机构。同时要严打非法网贷机构借助黑恶势力实施暴力催债,加大对虚假网贷广告的查封力度。
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我国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在技术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突出表现为没有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体系,缺乏一整套系统性的统计调查、风险预警、处置、缓冲、补救机制。
“互联网金融市场规范发展亟须加快监管科技发展。”欧阳日辉建议,通过数字技术建立数字化监管系统,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的三级模型体系:平台自控监测体系、行业协会监测体系、监管机构监测体系,从而改变目前“人工报数”和“运动式”的被动监管、事后监管局面,实现实时监管、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同时,要做好平台的信息披露以及平台与监管层的信息共享工作,整合信息资源,解决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