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石嘴山开出宁夏地下水用水权交易和抵押贷款第一单
12月6日,宁夏首宗地下水用水权交易在石嘴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交,该交易完成后,将成为全国工业地下水公共交易平台电子化交易第一单和用水权抵押贷款全区第一例。
此举标志着石嘴山市正式拉开了全市“谁节水谁受益”用水权改革市场化运行的序幕,为石嘴山市用水权改革实现“节水增效”目标蹚出了新路子,推动全区先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宁夏石嘴山市地处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的需求主要依靠过境黄河水和地下水,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过去一个时期资源无价、用水无偿、交易无市、节约无效,水资源供给不足、用水结构不优、用水效率不高,已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大武口区又是地下水超采区,2020年地下水超红线指标60万3,地下水新增取水受到严格限制。如何破解发展用水的需求问题,成为现实难题。
据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副局长刘婕介绍,早在2019年,自治区水利厅与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对接,确定水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事宜,并在2019年12月18日开展水权交易工作。2021年4月,自治区建设先行区第四次推进会后,石嘴山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先行先试、大胆突破,结合石嘴山市的市情和水情,积极探索开展工业企业间的用水权交易,指导交易企业通过节水技改增加用水权交易量,开展了交易企业的节水评价,指导企业开展平台实操培训,具备了用水权市场化交易的条件。
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研发了“宁夏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用水权网上(电子化)交易系统”,按照石嘴山市的用水权改革实际进行了测试,于2021年12月6日在石嘴山市投入试运行,开启了石嘴山市的用水权网上电子化交易。
经过充分调查摸底论证,石嘴山市选取了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洗选中心开展地下水交易尝试。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洗选中心累计投入1100余万元用于节水技改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用水环节节水管理,实现了生产、生活用水零排放,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回用率达到100%。
“这个平台对我们来说,将富余的水量上网交易,给我们节约了一定的资金,对于没有取得水权的小企业也有一定的帮助。”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洗选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琳萍表示,下一步将对洗选中心的基础设施作出改进,淘汰落后设备,提高节水效果,希望能有更多富余的水量,让其他没有取得水权的企业也能上网交易,增加自己的效益,提高生存能力。
“未取得用水权时,我们是3.6元/³,是正常采取价格的三倍。今天通过平台以2.06元/³的价格向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洗选中心购买到两年的地下水用水权,大大减少了公司的负担。”石嘴山市华旺碳素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涛说,开采地下水合法后,一立方水可省下0.4元,同时以用水权作抵押贷款,给企业多了一个融资渠道,这笔贷款将用于企业正常经营流转。
为确保水权公开交易、公平竞争、公正操作,石嘴山市通过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局交易平台,按照不低于自治区制定的地下水基准价的基础上,通过竞价方式,最终确定交易标的、交易价格、履约方式等。交易完成后,向交易主体出具交易鉴证书。
继第一单交易完成后,石嘴山市将开展政府收储水权指标用于工业企业地下水交易,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之外无交易。(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胡冬梅摄影杨舒元封晓云)
践行“两山”理念发展水金融
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守护绿水青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农业银行作为一家业务布局横跨城乡、以绿色为发展底色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更应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在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水和谐美好家园中发挥主力军、排头兵作用。
一、发展水金融关乎国计民生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关乎人民群众福祉,关乎民族永续发展。
水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我国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水灾害频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近70%的城市群、80%以上的能源基地、65%的粮食主产区缺水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破解水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论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的关键点,倡导人与水和谐相处。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金融支持治水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加快建设水生态文明。
保护水生态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水与气候变化休戚相关,既是受影响最敏感的领域之一,也能发挥重要的固碳、减碳作用。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因地制宜开发水电、抽水蓄能项目,可增加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给,助力能源低碳革命。此外,内河航道是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循环利用、污水减量化资源化也有助于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
发展水金融是支撑水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水金融是指与水事有关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作为一种外部调节手段,水金融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转移支付等多方面功能,是水资源价格形成、水权交易、水生态补偿、水利投融资等机制形成的关键因素。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充分发挥水金融的功能作用,积极引导经济主体共同参与治水事业,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治理、水环境保护的难题。
二、充分认识水金融具有的独特属性
水金融作为环境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阶段其主要服务对象出发,具有一些独特的属性。
外部溢出效应突出。水利事业关系国计民生,水利建设的受益者主要是水利设施的使用者,上游水源涵养直接影响下游水生态和水流量,因此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水金融的发展,一方面要契合水利行业特点,为水利建设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金融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金融机构可通过水权质押、水权收储等金融工具,积极探索水利投融资新渠道,促进水治理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工程建设。
垄断性和公益性强。水利设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难以跨地域提供服务和形成有效竞争,实际运营并非完全商业化运作,要考量很多的社会利益。水利事业的垄断性和公益性特征,决定了水金融发展无法依靠单点突破或单条线突进实现,是一项需要政府、水利部门、金融机构通力配合的系统工程,既要在融资渠道、产品服务和风控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也要加快完善水权交易、水价改革、水利工程确权、投融资等体制机制,营造适合水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
资金投入大、使用周期长。水利项目往往是大型、长期的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还款周期较长。不能将水金融等同于渠道单一的银行贷款,也不能等同于狭窄范围内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资金投放。水金融是水利和金融的全方位、立体式的融合,涉及贷款、债券、保险、抵质押、数字化等传统和新型服务,以及水利建设运营各环节,是多元化金融工具运用于水利建设全过程的金融模式。
三、制约水金融发展的现实障碍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水金融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成效,但仍面临种种现实挑战。
行业经营属性不强。水利工程普遍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经营收益低,用项目自身收益偿还贷款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水利设施属于公共产品,无法作为担保抵押物以缓释贷款风险。金融机构追求资金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的平衡,水利资产难以成为经营的首要选择。
承贷主体资质不佳。水利资金的使用主体一般为项目法人或政府投融资平台。受清理整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策影响,部分水利融资平台信用等级下调,加大了银行信贷准入和审批的难度。根据人民银行的制度,商业银行为由机关法人或事业单位承建的水利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可能面临“无合格主体承贷”的困境。
水权交易市场不完善。我国水权交易仍处于探索之中,一些基础条件尚不完善,部分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如水权的法律地位仍需明确、初始水权分配较为滞后、市场交易平台发育不健全、监测计量调度设施不完善等。这些问题既限制了水权交易的大规模发展,也增加了金融支持的难度。
金融服务适应性不强。水金融服务涉及水资源开发、水生态治理、节水和污水处理、水权交易等多个领域,项目类型和运营模式复杂多样,融资需求各异。但现阶段的金融支持大部分还局限于传统的固定资产贷款,且主要集中在水利建设领域,在项目准入、资本金要求、审批授信等方面的条件也比较严苛,与行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
四、加快发展水金融的几点思考
农业银行高度重视发展水金融,始终将服务水利建设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聚焦相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积极创新、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先后出台多项水利金融政策,扩大业务授权、配置战略性经济资本、简化审批流程、实施差异化定价、做好服务对接,持续加大对水利行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综合性、混合型项目立项方式和综合收入还贷、担保增信、PPP合作融资等信贷模式,着力缓解行业弱经营性风险,提高服务可持续性。发挥集团综合经营优势,综合运用信贷、租赁、债券、基金、理财、保函等金融工具,采取资产证券化、PPP、BOT等方式,不断增强水金融服务的适应性。全行水利贷款余额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年末达到4105亿元。
与此同时,推进和深化水金融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重点是强化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
在法律制度方面,要建立水资源定价和交易制度。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推动水金融发展、实现水资源节约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政策体系,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水资源定价和水权交易改革。特别是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水权交易市场,完善制度规则,明确适用范围、交易方式、参与主体,推动水资源确权,为探索水权抵质押等融资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在宏观政策方面,要加强对水金融发展的调控与引导。建议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研究出台与节水经济相关的投融资政策指引,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投向和产品服务,进一步加大对节水项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保护与开发项目、污水处理项目等的支持力度。对于准公益性和纯公益性水利项目以及其他关系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水务,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优先给予支持。
在资金供给方面,要发挥财政和金融资源协同效应。统筹考虑财政金融手段,以财政资金带动和引导金融资源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发金融资金的支持作用。建议地方债发行给水利投资匹配更多规模,通过债务置换、专项债等方式倾斜配置资金,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融资主体作用。建立对水利项目的财政贴息和资本注入制度,适度调低最低资本金要求,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优化结构化金融产品设计,发挥财政兜底功能,保障金融资本优先级权益。
在融资渠道方面,要发挥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合力。金融助力水利事业发展,银行是主力军,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也不可或缺。建议调动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形成多方参与、多层次的水金融供给体系。科学把握各融资渠道特征,除信贷、证券等传统产品之外,还要按照适用性、便捷性的要求,探索基金、投贷债联合等新型服务,将金融资金的利用效率发挥到最佳水平。
在风险管控方面,要加强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金融机构支持水利事业发展,必须把握好加大投放与管控风险之间的平衡,守住商业可持续的底线与红线。建议政府部门规划好各类水利项目的优先级顺序,确保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在财政和金融资源可承担的适度范围之内,确保项目总体融资规模不超过总体还款来源。要拓展有力的增信方式和还款来源,提升项目的整体风险收益水平,切断水利项目违约风险向金融机构传导链条,确保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定。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农业银行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我国治水事业,加快完善水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增强金融服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人水和谐美丽中国贡献更大的力量。(文/林立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
来源:《金融文化》杂志
江西资溪:“两山”路上新探索 金融智慧点绿成金
绿色中国8月24日电(融媒体记者耿国彪)盛夏的江西大觉山森林遮天蔽日,溪流环佩叮咚,高达98.3%的森林覆盖率和每立方厘米达30万个负氧离子含量的良好生态资源,引来众多消暑纳凉的游客。
“今年实在太热了!多亏有大觉山这样的好地方,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怎样办?”一位来自景德镇市区参加漂流的游客开心地说。
大觉山景区从2002年开发至今,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旅游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大觉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周边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经营模式。
“我们也是得益于生态价值转化带来的资金支持。2019年,资溪县联合第三方机构对大觉山景区进行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核算,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大觉山景区行政总监戢党如告诉记者,经核算,2018年大觉山景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10.66亿元。其中,物质产品价值0.54亿元,占比5.05%调节服务价值7.1亿元,占比66.73%文化服务价值2.99亿元,占比28.02%。同时,大觉山拥有土地1444568.98平方米,建筑物55309.77平方米,评估价值234308371元,年均利润3000-5000万元。
基于大觉山景区GEP核算结果,资溪县联合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先后进行7轮磋商。最终,工商银行资溪支行为大觉山景区提供了“特定资产收费权支持贷款”。这项贷款,由传统的景区门票、索道、游览车和漂流四项收入质押和景区已办不动产权证的资产抵押4.3亿元,改变为固定资产2.34亿元+GEP价值(物质产品0.54亿元的60%比例,调节服务中的固碳释氧及酒店溢价2.42亿元的30%比例)+15年景区收益权4.41亿元,合计7.8亿元,溢价率达到81%。这一结果,为大觉山景区更好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依靠金融的支撑,大觉山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大觉山生态旅游开发,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优质的生态资源,体现了大觉山的生态影响力。同时开发中注重保护森林资源及生态系统功能免遭破坏,也促使空气、水、气候得到有效调节,维持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包括45科、123种的珍稀濒危植物,以及25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得以保存和繁衍。
戢党如说,大觉山景区旅游接待量从2012年86.3万人次上升到2021年1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6013万元上升至13035万元。以大觉山生态旅游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景区如法水森林温泉度假村、马头山原始森林、新月畲族民俗文化村等生态产业发展。为当地村民创造了直接就业岗位530个,创业惠及人数达5140人。
过去同样具有优厚生态本底的大觉山,为什么不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呢?究其原因,关键还是“两山”转化路径不清的问题。
资溪地处江西省东部、武夷山脉西麓,森林覆盖率达87.7%,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居全省前列,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溪县始终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上升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引擎,依托生态区位、环境质量和资源禀赋特点,架起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桥梁。
资溪县从“两山”转化中心到“两山”学院,从竹科技产业园再到“碳中和”实践创新中心,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化上创造了多个江西省第一,去年还获得了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该县“两山”转化中心为集体和群众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提供收储、评估、交易、运营和金融等一站式服务,极大提升了县域内生态资源的转化和升值。
资溪县金融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金建华说,资溪县“两山”转化中心借鉴商业银行的“存”“贷”理念,按照“分散输入、集中输出、综合收益”的规模经济思路,为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采用联调联审联批机制,提供收储、评估、交易、运营以及金融服务等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服务,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综合性平台。
他们聘请专业团队绘制资溪县生态资源资产“一张图”,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大数据支撑。采取赎买、租赁、托管、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推动山林、土地、流域、农房等碎片化资源收储、整合,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提升生态资产质量。目前,国有平台公司为生态资源的收储主体,已收储山林20万亩,河湖水面4500亩,闲置农房、土地经营权等生态资源资产20余项,总价值超过20亿元。
金建华说:“我们的目的就是激活沉睡的生态资源,有效提升生态品质,为老百姓增添生态财富,有效打通‘两山’转换渠道,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想不到这么快就拿到收益证,更想不到这么快就获得贷款。”资溪县罗山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聂绿云在申请到了300万元的“林下经济收益权”贷款后高兴地说。
罗山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资溪县承包山林面积800余亩,主要从事生态产品林下种植。此次,该公司获得林下经济收益权证,是国家对其承包山林的权益保障。资溪金融系统在了解到其种植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后,创新推出“林下经济收益权”贷款,并向该公司权证质押授信300万元解决了资金周转难题。
“林下经济收益权”贷款是全国首创,该产品是面向持有林下经济收益权证的小微企业、新型农业主体推出的,对其收益权进行评估,贷款手续方便快捷,最高额度可达1000万元。“林下经济收益权”贷款的创新及推广,将让更多发展和获得林下经济收益权证的企业、新型农业主体和农户成为受益者。
资溪县拥有竹林面积达55万亩,是竹产业大县。近年来,资溪县大力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致力以科技为动力,把资溪的毛竹资源优势用足,守住绿水青山,生出金山银山。资溪县兴办了竹科技产业园,培植龙头企业,拓宽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优做强毛竹产业。
金竹富是资溪县竹富竹业有限公司的创办人。从16岁起就开始做冬笋、毛竹生意。通过山场和毛竹林流转,他拥有了300多亩竹林。“一年纯利就有10多万元。我发财致富就是靠竹林。”金竹富说。
2020年,金竹富将2500多亩杉木林地转让给资溪县“两山”转化中心,拿到了395万元。“杉木与竹加工关系不大,打理起来又得花费很多精力,不如转手。换来的资金可以扩大竹条加工生产。”他说。
在资溪县竹科技产业园江西竺尚竹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工人在熟练地破解毛竹。“破碎化的竹林地整合、经营好了,对我们用材企业也是非常有好处的。”江西竺尚竹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梅说,“原料有保证了,竹子的品质也高了”。
在竺尚竹业生产车间看到,生产线上机声隆隆,叉车往来穿梭。在车间的多个场地堆放着等待外运的产品。“如果满负荷生产,年产值能达到3亿元。”张春梅说,压制出的高密度竹板硬度大,稳定性好,不易变形,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珠港澳大桥观景台、冬奥会旅游设施等都有其产品的应用。
据金建华介绍,资溪县制定了绿色金融改革远景规划及行动计划,统计分析生态产业投融资状况,推动生态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抵质押融资创新,打通生态产业融资渠道,发挥金融资本杠杆作用,并以此撬动社会资本,为资溪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我们开设金融服务窗口,鼓励每家金融机构至少开展1项生态资源抵质押融资创新,在全省率先落地‘林赎买抵押贷款’、‘景区收费权、发电收益权贷款’、‘林权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百福·碳汇贷’、‘林业碳汇权益质押’、‘特种养殖证、林下经济收益权、茶园经营收益权证质押贷款’,做活不动产以外的各种权益抵质押贷款业务。”金建华说。
截至7月末,资溪全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各项贷款余额33.95亿元,占全县贷款余额的42.01%,较年初增加3.51亿元。较年2020年8月增加17.85亿元。其中:农地经营权贷款余额2.91亿元,新增297万元林权贷款余额10.11亿元,新增2万元:古屋贷贷款余额1.45亿元其他权益类贷款余额19.48亿元,新增2043万元(水权贷款余额2.25亿元用能权贷款余额3260万元养殖权贷款余额2500万元其他贷款余额16.65亿元)。
相关专家在资溪县考察后认为,“两山”转化中心是自然资源资产运营管理平台,具有金融属性,通过政府背书,使借款人、担保人、银行、评估、保险、林权收储等多方业主融合,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种创新形式,切实解决了生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摄影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