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10年变迁:规模、技术与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金融行业的分支之一,消费金融行业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十年来,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翻天覆地——从开始的规模仅有数万亿,到现在的是数十万亿;从开始的利用人海战术线下展业,到现在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业务并行;从依赖外部人力与资源合作,到自主经营自建场景;从追求利润规模为主,到追求落实政策重视发展质量为主。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理念和经营策略主动调整、顺势而为,实现了公司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求:“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扩大内需战略包含消费需求,而与消费金融密不可分的终端消费,也是拉动国内大循环的火车头。可以说,在二十大报告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将继续展开,人均收入还将持续增长,消费在总需求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重,消费金融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行业规模爆发
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设立,是中国金融业的创新之举,也是监管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种下的一粒种子。
2010年,第一批消费金融公司开始试点;同年3月,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金挂牌成立。这一年末,我国信贷余额47.8万亿元,消费信贷余额7.5万亿元,消费信贷余额仅占人民币信贷余额的15.7%。
2012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2.99万亿元,其中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0.27万亿元,消费信贷占贷款总余额16.42%。
2021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2.69万亿元,其中消费贷款余额达54.88万亿元,消费贷款余额占贷款总余额的28.48%。
对比来看,十年间,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增长达5倍之多,尤其是消费贷款余额占比提升达75%。
这一数据提升意义重大。经济学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中国城乡家庭收入稳定的增加,十年来消费金融规模提升显著,正是我国家庭消费规模与信心的表现。
正是在政策鼓励与行业红利的驱动下,市场主要的参与主体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与数量也逐步增加。
截至2012年末,北银、锦程、中银和捷信4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总额达40.16亿元,贷款余额为37.09亿元。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以下称《报告2022》)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增至30家,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达到7106亿元,同比增长44.2%;资产总额达到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
2022年9月,建设银行发布关于获准筹建消费金融公司的公告称,该行拟出资60亿元投资设立建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至此,行业将迎来第31家消费金融公司。
十年间,行业从仅有的个位数,达到了31家消费金融公司,实现了资产规模增长接近200倍。
与此同时,十年来,消费金融服务居民消费,间接服务社会零售品的零售业务。据统计,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8.8%,消费多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消费金融既抓住了发展机遇,又促进了消费业务量的提升,助力消费驱动力动能更足。
业务围绕人民需求
最初成立的一批消费金融公司,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业务上主要延续银行的零售展业经验,以线下展业和渠道代理为主。除了捷信之外,其他家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建团队打基础。
首批先行者敢于“吃螃蟹”。依靠线下展业,2015年北银消金贷款余额达200亿左右,累计发放贷款超350亿元,实现净利润1.69亿元。“全国有实力的省份几乎都成立了分中心,公司这一年仅校招就招了300余人。”来自北银消金内部的员工,为我们讲述了公司的高光时刻。这也说明,消费金融业务在短短几年就受到了市场与用户的认可,背后正是搭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
2015年左右,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有三个最核心的内容:一是速度变化,二是结构优化,三是动力转换。落在消费金融行业,就是经过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居民富裕了,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对于消费金融的需求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也就在这个过程中,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与差异化逐步显现。而用户需要的,正是监管与机构关注的。为用户不同场景需求而开发的场景金融,丰富着金融市场,涉及3C、家电、家装、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场景。
比如,首批持牌机构捷信消费金融以3C数码产品为主要业务范围,占据了线下市场,广铺门店。截至2019年末,捷信线下销售网点达27.28万个,业务范围涵盖29省311城。
线下零售业竞争加剧,而线上生态逐步完善,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在线上爆发。众多消金和小贷公司逐渐转战线上运营。曾经的行业龙头捷信2020年初宣布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是行业走过转型之路的又一大典型事件。当下消费金融公司更多发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场景。比如招联金融正在探索以线上模式为主、兼具O2O模式的产品,将消费金融嵌入到购物、旅游、装修等各类消费场景中。
十年来,精准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三农”事业蓬勃发展。消费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将农产品消费场景涵盖其中。
其中典型案例是2015年开业的马上消费,率先在业内拓展金融服务场景至农产品的销售与流通,将助农工作与满足消费者需求打通。经过多年积累,2022年9月马上消费依托旗下安逸花商城,上线“消费助农购物节”活动,为数以百计的农业商品打通线上营销渠道。通过创新应用数字技术,使得农产品销路和农村电商得到迅猛发展,成为金融业务场景化落地的最好实践。
孕育数字化能力
开发拓展场景与服务人民需求,离不开金融业技术的提升。而从某种程度而言,金融业的技术进步,离不开消费金融的开拓。
原因是消费金融具有客单价低而高频次的特征,在业务处理中须处理大量的数据,而积累数据与训练模型,才能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的能力。发展到当下,金融行业已迈入数字化进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创新应用,已经深刻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消费金融行业对于行业技术数据的原始积累功不可没。
当下消费金融行业,已率先进入了金融数字化阶段。具体而言,传统金融服务缺乏风控识别能力和客户经营经验,缺乏对于客户的用户画像和分析能力。个人信用信息缺乏且缺少有效抵押物,传统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很难有效覆盖金融需求。而拥有数字化技术的消费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等场景中,且使得这些需求能够更便捷、低成本的获得。
金融业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再加上金融业务相对标准,也是全产业中先进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第一试验田。
其中消费金融行业就是技术排头兵。以技术为核心布局消费金融业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强技术积累,将技术优势逐步赋能到其他金融机构。比如,马上消费开发的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声纹识别、OCR识别、活体检测、人脸框内检测等技术于一体的智慧双录产品,不仅实现了对内应用,也实现了外部赋能,在银行、信托、保险等行业均已落地实践。
作为一家科技驱动型金融机构,自2015年成立伊始,马上消费就逐步构建形成自身特有的数字化发展之路,确定了“自营+开放平台+金融云”的发展战略与业务模式。对内,马上消费对智能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数字化升级,目前其已打造10万多个风控变量,构建300多个大数据风控模型,针对差异化场景提出对应的风控策略及流程。对外,马上消费为多个行业提供个性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向同业输出信贷服务系统、智能客服系统等。
马上消费的自身发展与业务逻辑,正是把握住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业务特点与发展趋势,成为十年来消费金融行业展现数字化成就的一大典型。
当下,随着《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出台,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消费金融立足于行业发展需求,在创新业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升级数字化能力,在这片创新与技术驱动的金融业分支上,相信未来会将数字化能力推向新的高度。
规范与鼓励并行
十年来,消费金融行业经历发展初期的懵懂,如今已经正式迈入了规范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阶段。
根据监管政策,业内主要将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2009年之前的探索期,2009-2013年的试点期;2014-2017年的快速发展期,以及2017年至今的成熟规范期。
十年间,从2012年的试点期,到2022年的成熟规模期,消费金融行业的成熟伴随着政策的鼓励与规范。
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2010年初,银监会相继批准筹建北银、中银、锦程和捷信四家消费金融公司,同年这四家公司相继开业。
2013年11月,监管部门扩大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试点城市放开至16个。
2015年,消费金融试点全面放开,消费金融开启井喷式发展元年。在政策的全面支持下,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一些非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趁机涌入。
2017年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这一年,国家加大对宏观和微观审慎的监管,监管手段之多、监管力度之强前所未有。
201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密集发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监管政策,互联网金融监管环境日益趋严,监管通过一系列的“整治”措施,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0年,消费金融行业迎来新的机遇。金融领域“非持牌”时代终结,消费金融持牌化成为趋势。同时,作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助推器,消费金融市场仍获鼓励发展。
这一年,监管部门相继批筹重庆小米消金、北京阳光消金、重庆蚂蚁消金、苏银凯基消金、唯品富邦消金5家消费金融公司。
2021年以来,监管对于新设消费金融公司持更加审慎的态度,仅有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于2022年上半年通过并购方式拿到消金牌照。
十年间,在市场与监管的呵护与帮助下,行业发展的规律逐渐呈现,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这是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也为未来十年发展奠定了基础。
践行“金融为民”
从“消费主义”到“理性借贷”,从追求“利润为王”到践行“金融为民”,中国的消费金融行业十年来在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下悄然转变,已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独特之路,是金融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典型代表。
首先是金融的可得性。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依照可及性、适用程度、数据普惠金融质量三个维度,将衡量金融宽度指标纳入世界银行金融包容性(普惠金融)数据库,得到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响应和关注。
适应新的趋势,我国逐步加强了金融包容指标体系、金融可得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2013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继发布普惠金融报告,重点关注金融服务覆盖面、薄弱领域金融可得性、金融服务的效率、金融扶贫攻坚、金融基础设施等问题。消费金融以其业务特点与技术能力,成为实现普惠金融中的重要业务之一。一个典型例子是,很多下沉市场的征信“白户”,难以获得银行的信用卡,难以进入传统金融机构的视野。他们的首次信用积累正是通过消费金融公司获得的。这为他们获得同等金融服务打下了基础。
以数字化能力见长的消费金融公司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2021年普惠金融报告也指出,数字化成为金融机构重要转型发展方向,数字技术运用促进金融服务范围持续下沉拓展。
再有是逐步降低用户成本。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之初,其资金来源以内部融资为主,多依赖股东的资金拆借以及股东存款。随着后期业务的发展,除了传统的银行同业、股东存款、ABS(资产支持证券)、金融债券、银团贷款,还有不少消金公司通过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甚至是二级资本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来拓宽资金来源。这样一来,公司资金成本逐步降低,再加上风控技术能力提升,为用户带来了更多实惠的金融产品。尤其是疫情以来,央行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持续加大对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力降低了居民的用钱成本,提升了消费动能。
最为重要的是,消费金融行业率先在政策鼓励下践行ESG理念。当下,在绿色金融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低碳实践,提供负责任的金融服务,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比如,2021年末马上消费公开披露了首份系统性ESG报告,成为行业内首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报告中,马上消费主动把节能减排、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消费者保护融入到企业的治理和规划中,这为其他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样本;中原消费金融通过推出“7天无理由还款”权益,用户在首次借款的前7天内提前还款,不收取任何费用,鼓励用户适度消费,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兴业消金积极推广高等教育贷款“兴才计划”,参与创办兴才励志成长基地,这些都是将ESG发展理念融入普惠金融实践之中的典范。
疫情以来,消费金融行业更是主动实施了延缓还款、减免息费等一系列措施。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行业机构积极响应监管精神,体现出金融机构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报告2022》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共计为5.6万名客户办理延期还款35.95亿元;为24.7万名逾期客户减免利息2.98亿元;为16.8万名逾期客户减免费用1.63亿元。
总结
十年来,消费金融坚持合规经营、稳中求进,是观察金融行业转变发展思路、落实政策要求的一个窗口,是金融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消费金融公司按照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和消费需求的政策要求,畅通消费信贷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渠道,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消费金融行业还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中应有的业务形态与创新技术。不过践行普惠金融的使命不会变,这是当初创新设立消费金融机构的初心,也是消费金融行业前行的最大动力。
贷款名目越来越多 空间贷也上线
证券时报记者浩林
“您现在手里缺资金吗?如果手上的房子已经做了一笔房抵经营贷,现在还可以再来一笔空间贷,这样一来可以最大程度套用房子的价值。”一位金融信贷公司的中介陈经理向记者推销。
今年以来,推荐房屋抵押贷款、资金过桥等营销电话又多了起来,信贷中介极为活跃,证券时报此前也就此进行连续追踪报道。除了用经营贷替换房贷,还有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等,记者发现这些信贷中介提供的贷款名目越来越多,甚至出现类似“二押”的空间贷,风险也越来越大。
信贷中介
也担忧房价下跌
“如果您手上的房子已经做了一笔房抵经营贷,现在可以加贷一笔三成左右的空间贷,而且无需赎楼。”陈经理告诉记者,“这样一来就可以最大程度套用房子的价值。”
陈经理介绍,以深圳市场为例,现在房抵经营贷一般可贷出的成数是房屋的银行评估价七成左右,不参考现在的官方二手房参考价。在不赎楼的前提下,已经“一押”的房子可以继续申请空间贷,大概就是将银行评估价的另外三成贷出来,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可以将银行评估价的数目全数贷出。
“这是我们公司的独家产品,但相对应的风险也很高,所以空间贷这一部分的利率会相对较高,一般年化利率要超过5%,而且只能是3年期贷款,还款方式同样可以先息后本,而现在一般的房抵经营贷年化利率都在4%以下。”陈经理说。记者也向多家银行个贷经理进行咨询,得到的答复是目前“二押”基本很难完成,房子如果已经“一押”,即便再去申请信用贷等产品,额度低且要求高。
作为利益链条上的受益方,信贷中介的推销话术通常对借贷的劣势避而不谈。不过,针对高风险的产品,信贷中介也会有“担忧”,特别是开始担忧房价的下跌。“我们也会担心房子价格下跌,一押时只贷出银行评估价的七成,我们认为深圳房价基本不会出现这么大的跌幅,所以我们公司帮您找银行借出空间贷,还要承担房价下跌的风险。万一房子变成法拍房,拍卖价格绝对低于市价,而且市价说不定会走低,我们就损失大了。另外,我们还会收取0.8%到1.2%的服务费。”
至于哪家银行可以做这样的空间贷,陈经理闭口不谈,但她强调钱款绝对是从银行里面借出,而且需要面签。
其实,在助贷这条利益链上,有着形形色色的利益相关方——想节省利息的普通购房人、投资的炒房客、为赚取手续费和高息短期贷款利息而巧言推销的信贷中介,而看似是“受害者”的银行也是这条灰色利益链的参与方。就在11月4日,银保监会披露8张罚单,其中交行、招行均因个人经营贷款挪用至房地产市场被罚款,建行也因个人经营贷款“三查”不到位、个人经营贷款制度不审慎被罚款。
贷出“更多”的钱?
警惕过度负债风险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由于官方二手房参考价一般来说比银行评估价低,越来越多信贷中介提供的以房屋作为抵押的贷款名目都不以目前官方二手房参考价作为标准,目的就是希望借款人能借出更多的钱。还有信贷中介表示,“买房已经不是客户主要的资金用途,更多的是用来周转或者套利,所以一些客户能贷就贷。”
不过,一边是希望借款人能够越借越多,但信贷中介似乎也开始担心风险。除了房价的变化,记者也向多家金融中介公司进行咨询,类似的“空间贷”属于高风险产品,即使金融中介公司也不敢轻易去做。
有银行经理表示,所谓的中长期经营贷只是额度授信,银行通常需定期审核以确保贷款期限与借款人生产经营周期、资金收支规律相匹配,真正用于经营。只有审核合格的借款人才能续贷,且续贷后利率也有变化的可能,借款人若无稳定的现金流支撑,可能面临较大的违约风险。如果“一押再押”,风险自然更大。此外,在许多信贷中介的运作下,经营贷的贷款期限也能够被拉长到和房贷差不多,但这中间存在续贷行为,比如每3至5年向银行递交一次申请材料,风险恰恰藏于其中,中介帮忙办理的材料均系伪造,经不住多次审查。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房价若是低迷或下跌,实际上确实会引起一些新的问题,也客观上对信贷中介的业务量造成影响,同时也会使得一些金融业务面临风险。“类似贷款名目,其实把房贷市场搞得乌烟瘴气,无形中破坏了公平性,或许反过来使得一些炒房等非理性行为再度增加。”
对于借款人来说,也要警惕过度负债的风险。严跃进表示,借贷有成本,应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量入为出,借款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度负债,如果举债不当,到期无法偿还将影响信誉。在此也提醒广大贷款人切勿轻信中介机构的说法,这种企图钻政策空子从中得利的行为,将会使贷款人陷入不可控的风险之中。
新设网络小贷全面叫停
10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银保监会日前就网络贷款公司监管回复用户,明确提及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将继续完善有关监管制度,推动网络小额贷款行业规范经营。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一举措是对于目前网络小贷监管的进一步明确,旨在从源头把控网络小贷业务风险。
网络小贷牌照发放收紧
对于用户提出的无抵押和无担保贷款乱象四起,建议加强管理的意见,10月9日,银保监会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复网友留言时,提出对消费类个人信用贷款授信设定限额,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银保监会指出,针对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在网络小额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和清理规范,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根据借款人收入水平、总体负债、资产状况、实际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和期限,使借款人还款额不超过其还款能力,防止诱导借款人过度举债。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11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曾发布《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此后,市场上新增的网络小贷牌照数量屈指可数。2020年以来,仅有抚州市新浪网络小额贷款、山东国晟小额贷款、深圳市小赢小额贷款、山东融越网络小额贷款等少数网络小贷牌照问世。其中前三家机构与P2P转型关系紧密,最后一家则具备强劲的股东实力,最大股东为山东国资委。
10月12日,有网络小贷机构从业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2017年末开始,网络小贷牌照的发放已经收紧,需要经历层层审批流程。此后增设的少量牌照也存在特殊之处。目前其所在的公司业务正常开展,尚未感知到具体的影响。但可以明确的是,行业从严监管已成定论。
在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看来,此次银保监会关于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的回复,是对于目前网络小贷监管的进一步明确。2020年底,银保监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当前仍处于新监管政策待落地的过渡期。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可视为近年来网络小贷整顿工作的其中一个环节,旨在从源头把控网络小贷业务风险,再通过其他整顿工作同步进行。
现有玩家向监管要求靠拢
2020年被业内普遍认为是网络小额贷款行业监管史上的重要一年,年末《暂行办法》的出炉更是为行业整体戴上了“紧箍”。
尽管《暂行办法》尚未落地,但各项监管细则已经让不少网络小贷公司行动起来。例如,《暂行办法》中提到本省区域内经营的网络小贷注册资本应达到10亿元,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的网络小贷需达到50亿元,且均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主要股东参股跨省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控股跨省经营小贷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
网络小贷行业也就此掀起了增资潮。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内已有6家小额贷款公司完成了增资,业内注册资本达到50亿元全国展业门槛的机构已有12家。
不过,前述从业人员也提及,当前行业机构向这一标准靠拢也并非一劳永逸,后续仍然需要经过银保监会批复。“后续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办法出炉后,行业从业机构如何发展,当前还是未知数。”前述从业人员指出。
另一方面,持有网络小贷公司牌照数量较多的机构,也纷纷对旗下牌照进行注销整合。近期亦有机构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正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整合同类型地方金融牌照,小贷公司牌照主体最终将仅保留一家。
苏筱芮表示,尽管网络小贷新规的正式文件还未下发,但从网络小贷业务现状和平台型金融科技企业整顿来看,网络小贷新规的方向基本上是确定的,只是政策过渡期调整的问题。对网络小贷业务采取穿透式监管,有利于规范互联网金融秩序,也能提升网络小贷主体对金融风险的敬畏之心,进而督促行业回归本源。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仅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板块,便有不少用户建议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包括加强小额贷款平台对申请贷款信息的核实、加强对合作机构的审核等。在银保监会的对应回复中,也提到将继续完善有关监管制度,推动网络小额贷款行业规范经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回顾行业,网络小贷业务的诞生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起初归属于地方金融业态,之后监管统一了全国方面的从业标准,监管套利被不断消除,不合规机构陆续被清退,一系列动作使网络小贷行业迎来剧烈变动,但同时也使得从业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及专业水平持续得到提升。”苏筱芮如是说道。
来源:中国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