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助力绘就八闽大地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幸福画卷
三明市宁化县高标准农田项目
中储粮厦门直属库
福州市海西高新科技企业港软件开发基地项目
宁德市寿宁县下党红色旅游景区项目
莆田市木兰溪防洪工程项目
泉州市海湾大道项目
漳州市东山县海湾生态整治项目
春风拂八闽,情暖山海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福建擘画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农发行福建省分行(以下简称“福建分行”)坚持以服务“三农”、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融入福建“多区同建”发展战略,在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和支持福建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施生态省战略、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经济体系方面持续发力。
2012年以来,福建分行累放贷款4433.92亿元,至9月末贷款余额1806.32亿元,为十年前的4.83倍,贷款年均增速超过17%,不良贷款率仅为0.015%,为乡村振兴和新福建建设交出了一张亮丽的金融成绩单。
赋能“产业优”
书写经济发展的崭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分行加快做大做强做优数字、海洋、绿色、文旅“四大经济”,助力构建新产业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福建是数字中国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超2.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6%。数字经济已然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位于福州长乐区滨海新城核心区的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是“数字福建”战略的重要承载基地,目前已有华为、博思等700多家企业入驻。2020年3月起,福建分行先后审批13.6亿元支持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研发楼三期、海西高新技术企业港开发基地等3个项目建设,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十年来,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福建分行围绕冷链物流、物流园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数字农业发展关键环节,共投放相关项目贷款255亿元,全力推动福建传统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高质量、集聚化发展。
在福建,我们能看到“美丽中国”的诗意表达,也能听到绿色经济发展的时代和弦。“风从海上来,电送千万家”,此时此刻,福州福清市兴化湾海风正劲,58台风电机组正在海域整齐列阵,直径185米的风机叶轮迎风而动。这是福建分行4.7亿元信贷资金支持的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项目。该项目是目前世界吸力桩导管架基础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单机容量最大、基础单体重量最优、高度最高的海上风电工程,建成后年均上网电量174万兆瓦时,每年可替代标准煤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6万吨。与此同时,走在南平顺昌县国有林场的林间,空气清新、万木峥嵘,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34%。
青山如何转换为金山?2021年,该分行创新采用国际林业碳汇(VCS)收益权质押的方式,向顺昌县国有林场投放了全国农发行系统首笔林业碳汇贷款,拓宽了绿色生态资产融资渠道。十年来,福建分行深度融入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力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等减碳、固碳项目建设,共授信绿色信贷项目140个、金额550亿元,实现贷款投放305亿元,以金融之力助推八闽大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
在支持“海上福建”建设和文旅经济发展方面,福建分行同样不遗余力。十年来,分行共授信海洋经济贷款342亿元、投放163亿元,助力“海上福建”乘风破浪、一往无前;授信文旅经济贷款390亿元、投放209亿元,助力打响“全福游、有全福”全域旅游品牌。
共谋“百姓富”
写好“福”气满满的民生答卷
福建省名有“福”,饱含福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追求。而打赢脱贫攻坚战,则是奔赴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位于闽东大山深处的下党乡有一句俗语“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这里曾是福建省唯一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
如何用好下党乡特有的红色资源和旅游资源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2017年2月,福建分行为寿宁县下党乡量身定制了“旅游+扶贫”的项目融资方案,向红色旅游景区(一期)项目审批投放扶贫贷款1.9亿元,支持下党实施村庄靓化美化工程,通过修建道路、整治河道、修缮古村、开设游客中心、建设主题园区等,将修竹溪流域沿线村庄串点成面,打造了下屏峰、碑坑山等红色旅游目的地,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如今的下党青山叠翠、水木清华,古桥流水、如诗如画,2021年接待游客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5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也从建乡时的不到200元增长至20055元,翻了100多倍,幸福感“爬”上了群众的心间眉梢。
这是福建分行金融支持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该行累放精准扶贫贷款250.41亿元,带动8.6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把共奔小康的幸福故事写进了百姓心中。
让人民幸福,还要让百姓底气更足、笑脸更多、生活品质更高。
三明宁化,6万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镶嵌在大地上,金色稻浪随风翻滚,与远山村落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丰收画卷。
龙岩永定,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万顷碧波倒映天空,一条公路横跨两岸。自2020年10月龙湖大桥通车后,洪山镇的百姓到永定城区的车程由1.5小时缩短至20多分钟,短的是距离,连的是民心。
南平武夷山,星河垂暮之时,百花路南侧人潮涌动,新落成的市民广场、图书馆、体育中心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
这十年,福建分行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责主业,共向3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放贷款104.43亿元,守好粮食安全生产的根基;在保障中央和地方粮油收储资金供应的基础上,推动“北粮南运”“引粮入闽”战略实施,为保障福建百姓“米袋子”供应和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聚焦交通、医疗、教育、水利、文化、住房等民生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共向800余个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放贷款2439亿元,有力推动信贷资源向农村地区、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助力城乡补短板、促公平、提品质,交出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解码“生态美”
打造美丽中国的“福建样板”
从生态省战略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资源始终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分行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持续推进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清新福建”贡献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智慧和力量。
“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穿城而过的莆田木兰溪,碧水安澜、白鹭翩飞,串联起城市与乡村,焕发出绚丽光彩。
谁能想到,这条莆田的“母亲河”“最美家乡河”曾在下游南北平原上肆虐横行,百姓谈“溪”色变。20多年前,木兰溪开启了综合治理之路。从2013年起,福建分行就主动参与了木兰溪流域整治,累计向木兰溪流域的22个项目授信163.5亿元、投放71亿元,助推“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统整治,让昔日水患之河蜕变为造福人民的生态之河、发展之河。
如今,木兰溪畔“荔林葱郁、白鹭翔空”,成为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也勾勒出莆田最美的城市底色。
生态治理,“旧貌换新颜”的金融故事还在各地上演。从闽江防洪工程到泉州晋江下游生态整治工程,从龙岩市万安溪引水工程到宁德霞浦三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十年来,福建分行已累计向80余个水利项目投放贷款260亿元,在治水兴水中绘就了新时代人水和谐的斑斓画卷。
支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助推生态宜居,也是福建分行的支农重心。
环山抱海的福建是海洋大省。漫步于漳州东山县海湾公园,再不见昔日沙滩养殖乱象,徐徐海风下,木麻黄的墨绿与海的湛蓝裹挟着海滨步道,蜿蜒数十公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打卡”。2017年6月,福建分行向东山县海湾生态整治项目一期投放生态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中长期贷款1亿元,支持东山县整治无序养殖场、修复海湾生态。如今,“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成为当地百姓引以为傲的景象,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据当地旅游部门统计,2022年端午小长假,东山县接待游客18.26万人次,实现了旅游总收入2.28亿元。
十年来,福建分行围绕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共向89个项目投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贷款190亿元,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福建样板”注入了政策性金融动能。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将继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发展擘画的蓝图,坚定信心决心、践行初心使命,以敢拼会赢、滴水穿石的奋斗韧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面貌,在山海间奏起乡村振兴的新交响,书写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福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福建日报专题版面
凤阳:审计发力服务保障民生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近年来,凤阳县审计局把民生审计作为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的有效载体,聚焦群众关切问题,为民执审办实事,在服务保障民生方面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紧盯百姓“米袋子”。开展粮食购销情况和地方储备粮管理情况专项交叉审计,审计人员实地查看库存粮食存放及相关账务资料,核实粮食储备及管理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核查专项贷款和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情况,核查企业遵守粮食流通管理、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情况,助力粮食收储企业粮库管理提质增效,增强粮库监管能力,确保“米袋子”不空,为守护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护好百姓“钱袋子”。开展县级人民医院财务收支情况审计,以大数据审计为主要手段,以医院财务数据和HIS系统业务数据为支撑,从解构法律法规条款入手,建立“法律法规―审计方法―审计数据―审计疑点核实―定性处理”闭环链条,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自立项目、超物价标准、重复收费、分解住院等方面的违规收费问题和过度医疗、过度用药增加患者负担问题,促进规范收费行为,维护群众利益。
助力乡村“开新局”。开展乡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将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纳入审计范围,借助外部力量和技术,积极协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审计,查阅各职能部门执法案卷、公报数据,查找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群众举报和上访事例,从而发现问题线索。同时聚焦群众关切,密切关注基本农田保护、企业污水排放、乡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情况,促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助推乡村振兴。(王哲)
山东:金叶惠农,把乡村振兴的答卷写在大地上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烟叶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烟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山东将烟叶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党建引领、立足稳中求进,在加快转型升级、全面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中构建了“基础稳、产业旺、农民富”的新格局。
金叶惠农,重任在肩。齐鲁大地上,一幅创新引领的现代化烟草农业画卷正在染色铺绘——高质量发展的愿景不仅映照进了现实,也为当下中国宏大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竖立一面别样镜鉴。
正在烟田进行植保作业的无人机。
技术托管来助农——
让烟农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两位烟农姑娘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笑容把我们带回到1946年的峥嵘岁月。那一年,中共中央华东局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成立了“华东烟草公司”,下设冶源、辛寨、五井三个收购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临朐也是在山东最早的烟草经营机构。
时光飞逝,岁月留痕。
曾经是烟叶大省的山东,刚刚踏入“十三五”,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方面,烟叶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基础不稳固、特色不明显,劳动强度大、用工难用工贵、农民积极性下降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宏大背景下,如何在“三农”大局中找准烟叶定位?如何提高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传统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日益成为窠臼,创新求变正发出时代的召唤。
镜头转到2022年7月,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在临朐县寺头镇岭子村东南头的烟田里,绿垄成波。上空,一架满载灭菌药的大疆植保无人机T20正来回穿梭,发出“嗡嗡”的轰鸣声。站在地头的“飞防”技术人员一边操纵遥控器,一边仔细观察无人机的喷洒轨迹。
“刚下过一场大雨,这种高温高湿的天气最容易诱发烟叶病害。”52岁的岭子村村民高秀文说,“以前植保,我种的这85亩黄烟需要10个人工忙活两天,现在用托管服务公司的无人机,一两个小时就能把活干完,每亩地才花费8块钱。”
临朐位于沂山北麓、弥河上游,多丘陵地带,因其特有的土壤气候,一直是烟叶老产区,但都是一家一户零星种植,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也不高。
“现在种烟轻松多了。”高秀文种了20年黄烟,规模从最早的10亩发展为现在的85亩:“机耕、起垄、移栽、植保、拔秆等环节都可以交给托管公司。种、收、卖都不愁,我们等于吃了定心丸。”
在这里,订单式“托管服务”已经成为烟农们的“新话题”。
2019年以来,山东烟区全面推动社会化、专业化托管服务,推动烟叶生产持续向适度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同时增加烟区就业创收机会,走出了一条助农富农的惠民之路。
眼下采收在望,高秀文算了算,他今年“年薪”能达到二十万元左右。“上个月天旱,烟草公司给打了机井,铺了滴灌设备,浇地施肥不愁,亩产能达到300多斤,这个产量的烟叶品质最好。”看着自家长势喜人的烟田,这位穿戴时髦的老烟农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容。
如今在山东,“烟农富”还真不是新鲜事儿。
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烟农户均种烟收入19.6万元;亩均种烟收入5267元,亩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同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167元、768元。
农机农艺融合推动山东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
组织模式有引领——
支部领着干,乡村活力足
阡陌纵横的乡野大地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像节点上的引擎,用澎湃的动能搅动着古老的乡村。在与土地互动的过程中,山东烟区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
在诸城市贾悦镇岭南头村,先后有13个年轻人回村创业,成为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党支部书记张成双讲述了他在2018年上任时,村里面临的困境:
一是村集体没有收入,每年都依靠上级拨款;二是村里没有产业,多数村民只能外出打工,“有田没人种、有人没田种”,伴随而来的是人心涣散、矛盾频发。
全村863口人,2040亩土地几乎是唯一的指望。想让乡村活起来,农民富起来,如何激活“土地、钱、人”等要素资源?产业发展如何破题?
“多亏烟草部门指导我们成立了村办合作社,统一集中流转土地,确定了发展粮食、烟叶、丹参三个支柱产业,轮作种植。现在,我们的村民,人人有事干,天天有钱赚。”合作社成立以来,张成双对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
在支部协调下,合作社流转了1040亩土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提供给有能力的、有意愿的村民种植,还牵头跟面粉厂、中药材厂签了订单生产协议,打通农作物产销的“最后一公里”。村里的46个富余劳动力加入了托管服务机构,为村里和周边村发展产业提供用工服务。仅通过务工收入、土地租金、合作社分红,有的村民一年能多挣一万多块钱。
“村集体有了钱,我们这些村干部的威信更高了,说话、办事腰杆子更硬了。”张成双自豪地说。
2021年,潍坊市成立村办合作社的种烟村,通过发展烟叶等产业,为村民分红达2400万元,带动7000余名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全市2000余名烟农率先成为产业致富的典型,500多个种烟村发展成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如果早回来创业,早就发(财)了”,这是回乡创业的李文征最朴素的感受。从在外闯荡的打工仔,转变为临朐石家河冕崮山烟叶家庭农场负责人,他现在年收入达到20万元,还能和妻子一起照料家里年幼的孩子。
在利好政策的引导激励下,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返乡青年和职业农民加入种烟队伍。
今年,山东“80后”“90后”等年轻烟农占比达16.5%,烟农户均种植面积达43亩,实现了烟农数量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步发展。
通过引导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面整合土地、资金、人力、设施等生产资源要素,山东烟区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烟叶产业链组织体系,集成效应、引导效应、创新效应和社会效应持续显现。
2022年全国烟叶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吴洪田形象地用“三个银行”阐述了“在哪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的路径探索——
建立“土地银行”,储备长期流转土地25.8万亩,解决“在哪种烟”问题;建立“劳动力银行”,储备2.1万人的产业工人队伍,引入专业托管公司,在机耕起垄、移栽、植保等80%以上的环节,为64%以上的烟农开展订单式托管服务,解决“用工难”问题;建立“资金银行”,统筹惠农贷款服务资源,解决“规模种植资金不足”问题。
截至目前,山东烟区在578个种烟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占种烟村总数的41%,实现了支部有作为、产业有抓手、集体增收益、农民得实惠,产业基础得到巩固,烟叶产业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工商农三方满意的“金袋子”。
日照市莒县库山乡将军岭产业综合体。顾玉雪摄
产业融合新路径——
守住“米袋子”,鼓起“钱袋子”
上万亩的烟叶、丹参、黄芩铺山盖岭,层峦叠嶂的无边绿色,让每一个走进日照库山乡将军岭产业综合体的人都感到震撼。
这里的农民、农作物、山峦,仿佛一卷山水画徐徐展开,呈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产业融合中新的成长空间,“烟粮协同、烟经一体”正是其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在综合体流转了60亩土地,黄烟、丹参轮作种植。这里土质好、生态条件好,产出的烟叶、丹参品质也好。”库山乡双泉村村民张祚伟说,他全年的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左右。
昔日的荒滩秃岭,变成了金山银山,土坷垃里不是只会生长贫穷。从将军岭眺望眼前的现代化农业美景时怎能想到——
“三山二水五分田,地薄水缺打粮难,遇上旱涝灾害季,忍冻挨饿受饥寒。”这是早年间库山乡双泉村的真实写照。
库山,是日照莒县目前少有的称之为“乡”的地方。地势多丘陵河流,经济作物以丹参著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8%,堪称“中药材之乡”。
以往,双泉村村民大多种植大豆、玉米、小麦和花生,也零星种植中药材和桑蚕,但都是“各自为战”,产量不高。药材贩子嫌散户没有规模,都不到乡里来,药材再好也卖不出好价钱。
土地生金,生在哪里?这不仅仅是双泉村的困境。
如何在保障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利用好“中药材之乡”这张牌,做活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整盘棋?
莒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何玉晓说,“与林果、花卉等产业相比,烟叶是一年生作物,符合耕地保护的要求。尤其是烟叶市场稳定、价格好,烟粮轮作在技术、效益上都具有先天优势。”
近年来,山东烟草立足“三农”大局,正确处理基本烟田与基本农田、烟叶产业与粮经作物、烟农增收与乡村振兴“三个关系”,把烟叶产业融入重农抓粮的大格局,“宜粮则粮、宜烟则烟”,推动烟叶与粮经作物合理布局、科学轮作,建立烟粮复合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基地,交上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山东答卷。
在莒县库山乡,将军岭产业综合体从2018年底开始规划建设,经过四年的发展,目前总体规模已经达到10000亩,今年种植烟叶和中药材各5000亩左右。
张祚伟所在的双泉村集中统一流转了1600亩耕地,以种植中药材丹参、黄芩和黄烟、桑蚕等经济作物为主,种植大豆、花生和地瓜等传统农作物为辅。并根据地力情况定期轮作换茬,亩均纯利润2500余元,既实现了耕地的高效利用、养护,又增加了农民收益。
“综合体内配套的生产设施,种丹参都能用得上,就单说烤房,既能节约丹参晾晒成本,还能提高丹参的品质、品相,丹参亩均收入增加了600多元。”张祚伟感慨,“现在当农民可比打工强多了,丹参还没种到地里,药材收购商就跟我签了合同。”
政府筑巢引凤,药企牵线搭桥,“烟叶+粮经作物”的双合同、双订单管理,通过“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烟草”四方联动,打通了非烟产品的产、供、销渠道,既守住了百姓“米袋子”,又鼓起了农民“钱袋子”。
目前在山东,建设有14个烟区产业综合体,辐射打造双优复合产业带,形成烟粮、烟油、烟药等轮作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多元经营收益,进一步把烟粮(经)产业打造成为了烟区富农产业。2021年全省烟农多元经营净收入1.05亿元,户均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