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福利贷款借呗下载

本文目录

支付宝瓜分15亿之后,又有“新福利借呗”正式被确认,望大家相互转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如今网络对于用户而言已经是不可取代的内容了,而随着对于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支付宝应运而生,如今用户理财也是有了更好的选择,出行也不再需要携带大量的现金了,这些都是移动端支付带给我们的便利,而对于用户而言,支付宝显然已经成为了日常必备的了。比如如果没有淘宝的话,那么大家自然不会那么频繁的进行网络购物,要不是有腾讯游戏的话,那么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用户花钱在游戏中。

支付宝

支付宝给予用户的福利确实是切实可见的,在2018年的12月份,支付宝花呗到店红包支付瓜分15亿红包,很多用户也是抽到了数额较大的红包,而在春运到来之际,支付宝又开启了花呗3个月内免火车票利息的福利,对于用户而言,支付宝确实给了我们太多的好处,而用户也表示纷纷要给支付宝点赞,而如今,支付宝又一“新福利”被确认!

支付宝有那么多的用户,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也是支付宝的员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比如之前支付宝推出的15亿的红包活动,也是吸引了很用户,支付宝瓜分15亿红包之后,如今只要提到红包活动自然就想到了支付宝。这一次红包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支付宝再次被确认带来了新的福利,那就是只要是符合条件的用户,借呗的额度都得到了提升了。

很多人也是比较纳闷,为什么支付宝会提升自己的借呗的额度呢,其实支付宝根据大数据技术,能够判断你的支付能力的,对于支付能力和信誉都比较好的用户,自然能够计算出芝麻信用分,根据这个芝麻信用分,就能提升你的额度,而过年都是中国消费者消费最多的时候。

如果小伙伴碰到了资金的问题,那么借呗说不定能够帮助到你。当然芝麻信用分的提升,不只是能够提升借呗额度,也能提升花呗的额度,那么借呗和花呗有什么区别吗?其实借呗主要用于贷款,可以提现的,但是花呗相当于信用卡,能够进行消费,但是不能提现。但是不管怎么样,小编也是提醒各位要理性消费,买什么东西都要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的,毕竟都是需要还的,不然自己的芝麻信用分会降低的。

那么大家认为最近这一波借呗额度的提升如何呢?大家不妨谈谈自己的看法。

马云豪掷千亿,借呗发“免息生活费”

逾期危机之下,各大银行及金融机构纷纷收紧资金额度,放贷变得更为谨慎,支付宝却来了一波神操作,免费向用户发放千亿生活费。

撰文张浩东

出品支付百科

借呗作为支付宝在消费金融领域一款重要产品,如今已累计发放贷款规模超过万亿,为了刺激市场消费动能,免息的蚂蚁借呗来了。

近日,支付宝面向全国用户开始发钱,宣布将通过借呗向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用户提供1000元—10000元额度不等的免息生活费,而免息期最短时间为1周,最长时间为2个月。

累计发放1000亿

根据支付宝官方消息,此次免息生活费发放总额约1000亿元,只要用户在免息期内归还,即可0成本使用资金,利用免息生活费用户可以进行资金周转,用于租房、购物等生活需求。

对于湖北地区用户,则可获得翻倍的免息期,也就是最长可以获得4个月免息期,而目前支付宝借呗用户日利率普遍在万四左右,这样一来可为用户省下不少利息。

免息生活费的领取时间截止到7月14日,用户在支付宝首页中搜索免息生活费即可查看自己的免息生活费额度及免息期限,满足要求的借呗用户领取该笔额度后可直接用于消费。

根据放款界面显示,此次放款机构包括商城小贷、中国光大银行等,在借款合同中明确提到,用户应在免息期内按时还款,一旦超过免息期将被收取利息,若想将这笔资金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用户可在免息期最后一天将本金全部归还。

此次支付宝雪中送炭,对广大支付宝用户无疑是个利好消息,通过暂时获取的免息额度,不少用户可以缓解经济方面的压力,可以看出在资金面不断收窄的情况下,凭借强大的风控支撑,支付宝依然为用户带来了福利。

借呗作为支付宝信贷体系中的核心产品之一,自推出以来便受到用户追捧,其按日结算利息的方式更加灵活,目前累计放款规模远超万亿,在现金贷领域可谓一枝独秀,这与其较早布局消费金融有一定关系。

借呗拥有支付宝的流量入口,可触达的用户群体规模以及获客成本有一定的优势,依托庞大的蚂蚁资源,上线以来借呗为蚂蚁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成为支付宝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采取联合放贷模式

但自从监管对网络小贷公司的杠杆率作出严格限定后,花呗和借呗的运营主体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开始向联合贷款或者助贷转型,不再直接进行贷款资金的发放,转而充当放贷流程中的催化剂。

借呗与微粒贷均是与金融机构进行联合放贷,但在合作模式上二者有所区别,借呗主要负责放款过程中的引流,扮演助贷的角色,风控等环节由放款银行把控,而微粒贷则由微众银行来负责风控。

今年以来,疫情影响下加剧了多头借贷和共债风险,无论是消费公司还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都面临着持续上扬的逾期规模,在此背景下,多家银行已开始出手风控,通过降低信用卡额度的方式将风险前置。

与银行采取的策略不同,借呗似乎并不担心坏账风险,为用户主动发放免息生活费,并强化了对用户的授信额度,相比银行机构,基于用户使用支付宝积累的大量交易数据以及芝麻信用分建立起的用户画像,看似简单的放款背后,实则对用户资格进行了严格的考量。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蚂蚁借呗贷款逾期率为1.47%,不良率0.96%。从现有的数据来看,蚂蚁金服的资产质量远超一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银行。

除了发放免息生活费外,支付宝今年多次采取动作,联合银行推出额度高达30万的产品“借呗+”,“借呗+”是蚂蚁借呗的系列产品,借呗+的最低额度为5万元,最高额度为30万元,而借呗的最低额度仅为1000元左右。

“借呗+”建立在借呗的基础上,主要用途是满足用户的大额资金需求。“借呗+”采取的是信贷联营模式,由蚂蚁借呗和江苏银行联合打造。

从支付宝释放的信号来看,其正在面向用户提供更为宽松的放款政策,这有助于用户增强对借呗的依赖性,在免息生活费、借呗+等产品的刺激下,许多信用卡用户及现金贷平台用户会转而投向借呗,借呗的放款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网贷“套路”下的“负债者联盟”

“手机+身份证,有这两样就能借钱。简单,门槛低,还不欠人情债。”周游说着,随手打开一款手机APP——某移动办公软件,在“活动福利”菜单栏下赫然写着“借钱”,点进去,正中间红色大号字体显示的是数字“96400”,上面写着“当前最高可贷额度(元)”,再往上是“1千元借1天费用低至2毛”“低利率,无抵押”。

接着,她又打开一款社交软件,首页上显示“某某备用金官方助手”,广告词写着“借钱面前的人情债,那不如来某某官方借款”,后附“查看额度”链接,点入,同样是一串诱人的红色数字,数值在不断变大。

作为“负债者联盟”曾经的一员,周游对这些网贷引流的“套路”再熟悉不过了。

“以前看了是心动,现在看了觉得心慌,借钱容易还钱难!”这位刚工作几年的湖南女孩问,“这有没有人管?”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监管部门明令禁止金融产品过度营销,但在林林总总的各种平台助推之下,网络借贷的据点已遍布互联网世界。一张“天罗地网”在悄然间织就,诱惑无处不在、无所不及。

进坑容易出坑难

互联网平台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放贷引流早已不是新鲜事。如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用户使用越来越频繁,各类移动应用产品百花齐放,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便利人们生活交流的同时,也为网络借贷引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记者调研时发现,现在无论是逛网店、点外卖、打车、订酒店机票,还是随手刷微博、看视频、听歌、看新闻,乃至办公、运动,但凡下载量高一点的APP,基本上都提供了网络借贷的接口。

在引流这件事上,很多平台干得十分卖力。首页展示、反复推送、定时投放,都已是常规套路。有的还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投放,有的会附上“生动案例”试图引起“共情”,还有的干脆以各种奖励提高吸引力。

除了在投放方式上花心思,各家还在宣传文案上下足工夫。“只需身份认证,极速审核”“门槛低,22岁可申请”“放款快,3分钟到账”“最高可借20万”“1千元1天最低只需0.2元”……总之,借钱简单,还钱简单,统统都简单!

果真这么简单?

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引流广告展现的贷款信息是日利率而非年利率。“网上贷款有个潜规则是着重宣传日息,年利率有时可能也会标注出来,但往往会用很小的字号,不容易被注意到。我当时就被日息迷惑了,认为跟几万块相比,几块钱的利息根本不算什么。”周游说。

不仅套路满满,而且进坑容易出坑难。

“最开始是用信用卡,用它付了半年房租,大约一万五千元。后来,信用卡还不上了,又开通了支付宝的借呗。日常花销都用支付宝的花呗和信用卡,还不上了就用借呗还钱。”周游向记者复盘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滑进“深坑”,“一开始借的不多,可以还了又借出来。后来额度不够了,就开始在其他平台借,用借出来的钱去还其他欠款,平台越借越多,欠款越滚越大,最多时欠了11万本金。”

在周游看来,如今遍布互联网世界的这张密网,还在无时不刻地诱惑着像她一样的借款人“自投罗网”。

“掮客”引流不遗余力

在这张密网上,栖息着大大小小的放贷机构,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穿针引线的则是各种各样的平台。

所谓无利不起早,“掮客”们不遗余力地引流图什么?

“互联网平台在引流过程中可获得实收利息20%-30%的回报。”一位曾在消费金融公司工作过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与自身的付出及承担的风险相比,这笔买卖显然十分划算。这也正是促使平台为贷款经营机构卖力营销的关键所在。

厦门国际银行投行分析员任涛说,对互联网平台而言,为资金方开展客户与场景引流是其实现自身流量变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可增强其与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粘性。同时,部分互联网平台旗下亦有小贷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变相放大经营杠杆。

除了平台推波助澜,放贷机构“触网”也成为一股热潮。任涛称,对于消金公司、小贷公司以及中小银行而言,借助互联网平台引流,有利于快速实现业务上量,弥补自身在场景、流量以及客户等方面的劣势,同时亦可通过广撒网的形式分散风险、突破跨区域展业限制。

据了解,中小银行由于地域、规模、品牌等限制,在发放贷款方面和大银行相比客观上存在劣势,因此更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引流实现跨区域业务拓展,完成“弯道超车”。“现在机构一哄而上做个人消费金融贷款,都想赚快钱,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一位不愿具名的信息科技公司负责人称。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严控跨区域经营,明确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

过度借贷积聚风险

当下,超前消费、过度借贷埋下的风险已经在逐渐暴露。

首先,过度贷款消费可能导致消费者陷入债务泥淖,还可能堆积多头借贷导致的共债风险。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称,应防范平台引流等合作模式诱导借款人过度举债的问题。另外,也需注意是否存在“以贷养贷”的漏洞。

其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过度借贷可能提高居民部门杠杆率。中国银联发布的《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移动支付付款账户首选使用网贷资金的群体值得关注,人数占比上升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低”群体,即低龄、低收入、低线城市。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一方面,部分负债消费主体存在非理性,未来收入与还款支出不匹配,容易超过自身经济能力过度借贷消费,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另一方面,企业面对债务刺激出来的消费需求,若扩大生产,当未来居民债务不断攀升、偿付能力难以为继时,又会暴露出产能过剩问题,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匹配。”报告指出。

再者,这种借贷还可能使金融体系风险不断集中。“这种模式下,互联网平台充当着个人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中介,既是‘桥梁’,也是一道‘关口’,增加了对接的环节。金融机构往往既无法把控资产质量,亦无法实现有效客户数的积累,同时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还会放大自身经营的不稳定性。这种模式表面看是分散了风险,但由于引流的客户大多资质不稳定,特别是可能引来一些债务压力大、通过常规渠道难借到钱的客户,致使市场风险不断向金融体系集中。”任涛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同样担心,通过平台导流的客户,可能不符合准入标准。如果向这些客群发放贷款,金融机构既要承担更大的资产损失风险,还可能面临产品销售不合规、违反监管规定的风险。

“助贷”纳入监管大势所趋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金融活动要全部纳入金融监管。

娄飞鹏称,目前对金融机构开展产品销售活动有严格的规定。未来也应考虑将这种“助贷”行为纳入监管,尤其对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平台、不符合规定的做法,要依法依规予以取缔、制止。

然而,在现实中,要把互联网平台引流行为管起来,金融监管部门面临不少挑战。任涛说,一是引流平台大多不是金融机构。从行业上看,不在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范畴,且与引流平台合作的金融机构类别较多,需要拟定统一的监管规范文件,工作量较大。二是该行为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其对助贷行为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的协调监管难度。三是这一模式由于权责划分不清、相关概念不明、没有统一规范文件,造成投资者权益保护难度较大。

“目前金融监管部门可能对引流平台没有监管的权限,但可以对放款机构进行监管。比如,对消费信贷进行总量或结构性的限制。事实上,这就是对贷款中介的管理。今年金融监管部门可能会出台一些相关规定。”上述信息科技公司负责人称。

任涛表示,贷款引流相当于金融机构投放金融广告,除资管产品外,存贷款等产品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投放广告是被禁止的。在互联网存款被限制后,通过引流平台开展贷款被纳入监管也是大势所趋。同时,贷款引流本身是变相代销行为、变相从事金融活动,虽然监管部门无法对互联网平台实施行业监管,但在“金融活动要全部纳入金融监管”的政策导向下,势必会参照互联网存款的模式,对借助引流平台开展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金融市场违规等行为监管类似于‘抓酒驾’,由于利益驱使,后续仍然会有违规行为,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周茂华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