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联合贷款 银团贷款

本文目录

上海召开“新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就与展望”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回答国际金融报记者提问

范张文: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八场,发布的主题是“新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就与展望”。为大家邀请到市金融工作党委、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向大家介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市金融工作党委书记信亚东先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孙辉先生,上海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琦先生,上海证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登勇先生。首先,请信亚东书记介绍相关情况。

信亚东:

各位记者朋友: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情况,首先我代表市金融工作党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向新闻界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上海,对上海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寄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嘱托。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十年来,上海金融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金融总量大幅跃升,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开放持续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为全面提升能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介绍:这十年,上海金融市场格局日益完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大力支持下,新设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跨境清算公司、中国信托登记公司、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总部、城银清算公司等多家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能力不断增强,上海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占全国比重约50%。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从2012年的528万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2511万亿元。“上海价格”范围不断扩容,涵盖了股指、外汇、利率、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价格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这十年,上海金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先行先试作用显著,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新突破,“沪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平稳运行。直接融资规模持续扩大,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从2012年的3.9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8.3万亿元。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效应日益增强,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充分发挥,截至今年9月末,科创板上市公司473家,累计募资总额7181.8亿元,总市值5.5万亿元。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推进。上海已成为国内外主要的金融科技企业集聚地之一。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在沪设立。多个“首单”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成功落地。普惠金融服务方式更加多元,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上线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启动普惠金融顾问制度,推进票据业务创新,不断优化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这十年,上海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健全,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金融对外开放走在全国最前列,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从2012年末的1227家增加到今年6月末的171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约30%,“首批”“首家”示范效应明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成立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在沪开展业务,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管理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达三分之一。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不断深化。金融人才高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实施“上海金才”工程,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到47万人。

这十年,上海金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金融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法院,建立金融侦查、检察、审判专业化机制。信用与消费者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等陆续成立。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日益完善,颁布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扎实推进地方金融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上海市)和上海市金融稳定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金融品牌知名度日益扩大,陆家嘴金融城、沿黄浦江金融集聚带建设成效明显,承载力不断提升。“上海金融创新奖”已开展十一届评选,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性强、示范性好的优秀成果。“陆家嘴论坛”已成为国内外金融高端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

这十年,上海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坚强有力,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持续深化。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统筹动员协调各方资源,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引领和保障上海金融改革发展。坚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切实保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与此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共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在此,感谢国家各有关部门、在沪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以及社会各方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做的贡献和付出。

立足新发展阶段,市金融工作党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勇担新使命,抢抓新机遇,坚定不移加强党建引领,更好推动上海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入新征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范张文:

感谢信亚东书记的介绍。下面请孙辉副主任介绍相关情况。

孙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上海金融业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努力营造适宜货币金融环境,支持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年。同时,也是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以及各金融监管机构以改革创新服务于上海承载各项重大国家战略,并取得突出成效的十年。2012-2021年十年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从2.1万亿元增加到4.3万亿元,年均增长约8.2%,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1%增长到18%,今年上半年占比21.3%。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从528万亿元增长到2511万亿元,增长近4倍。今年8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10.1万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19.1万亿元,分别是2012年底的2.5倍和3倍。

上海金融业在支持上海经济较高速度发展的同时,也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银行改进金融调控方式,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引导信贷资源不断优化,重点、有力、有效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统计以来,上海高新技术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和绿色贷款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9.0%、32.7%和24.1%,比同期上海全部本外币贷款增速分别高出9.6个、23个和14.8个百分点。同时,目前上海企业贷款利率和小微信贷利率均为有统计以来的历史低点,而且上海这两方面利率在全国各地始终保持最低行列。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成立以来,在履行好作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职责的同时,作为总行有机组成部分,不断充实和强化全国性职能。目前,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承担了十几项全国性职能,以增强全国性职能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自贸区建设、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围绕落实总行出台的包括支持自贸区建设、支持长三角一体化、支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系列措施,配套制定各方面实施细则,先行先试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本外币境外融资制度、外币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以及临港新片区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一大批全国首创性金融制度,其中一些制度陆续在全国推广。

今年8月末,上海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4.2万个,办理跨境结算129万亿元,年均增长39%。推出“债券通”、黄金“国际板”等便利境外投资者和发行主体进入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今年8月末,境外主体持有银行间债券量达3.5万亿元,是2016年底的4.3倍,境外主体累计发行“熊猫债”由2012年末的40亿元增加到6121亿元。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强化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十年来,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年均增长47.7%。其中,2013年以来,上海与“一带一路”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年均增长49.6%。牵头成立金融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长三角区域内金融合作持续深化。

下一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继续完整、准确、全面的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好地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上海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再上新台阶。谢谢!

范张文:

感谢孙辉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刘琦副局长介绍相关情况。

刘琦: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借这个机会对媒体界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上海银保监局、银行业、保险业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银保监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有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十年来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成就。

一是持续巩固金融开放门户枢纽地位。我们积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在沪集聚。目前,上海共有外资银行保险法人机构超过50家,外资省级分支机构超过100家,外资银行保险代表处77家。积极落实国家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重大举措,率先试点外资机构与大型银行在上海合资设立理财公司,目前已开业的4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全部落地上海;率先推进人身保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全国前三家外商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均在上海完成注册变更。全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也在上海获批开业。对外开放的“首家”“首批”效应,体现了上海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上的“加速度”。

二是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我们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先行先试。首创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开创全国保险产品注册管理改革先河。创设自贸区创新业务监管互动机制,为机构开展业务创新给予个案支持,累计支持金额超过1100亿元。助力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工作方案》,为上海打造再保险和科技保险创新高地提供政策支持。持续督导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实现党组织“应建尽建”;开展法人机构公司治理评估、董事监事履职评价,印发鼓励五类非银机构设立独立董事的意见,持续完善辖内机构公司治理体系。

三是有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过去十年,上海银行业资产和银行贷款增长均超过140%;保险深度从4.08%上升到4.56%,保险密度从3421元每人上升到7917元每人,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风险保障。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六专机制”,该项工作被国务院作为第二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进行推广。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加大金融资源投入,制造业贷款余额较十年前增长96%。推动成立中国集成电路保险共同体,已为12家集成电路重点客户提供保障金额近7千亿元。打造大都市型普惠金融,全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超30%。

四是积极投身人民城市建设。我们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全国率先开展并持续规范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风险提示的“双录”工作,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成立国内首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行业纠纷调解中心,累计完成调解3.41万件。成功上线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切实减轻上海市民医疗费用负担。稳妥有序推进上海车险综改实施工作,近九成消费者享受到车改后保费优惠。

五是切实防控重大金融风险。我们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十年来,累计化解不良贷款2600多亿元,8月末银行业不良率0.85%,资产质量处于全国最优之列。有序推进部分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化解和处置,稳妥开展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精准打击“退保黑产”等违法违规行为,筑牢防风险基石。坚持“监管姓监”,十年来共处罚银行保险机构557家次,处罚责任人员280人次,罚没总金额超过4.2亿元。

面对新征程,上海银保监局将不断推动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更好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金融力量。谢谢大家!

范张文:

感谢刘琦副局长的介绍。下面请王登勇介绍相关情况。

王登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证监局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领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认真履行派出机构一线监管职责,全力推进资本市场各项改革在上海取得积极进展,上海资本市场整体发展迈上新台阶。

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规模达49万亿元,十年来增长近2倍,从全球第七位跃居第三位;债券市场累计融资近34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债券市场。今年以来,上海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额107万亿元,是2012年同期的3.2倍。十年来,上海资本市场新上市期货和期权品种26个,是之前品种数量的两倍多,基本覆盖农产品、化工、金属、能源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也构建起了金融期货权益类、利率类两大产品线,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十年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为上海企业提供直接融资超过4万亿元,支持207家地方经济支柱企业和战略新兴行业企业通过上市做大做强,120家次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产重整、加快转型升级。上海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和首发融资规模均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此外,上海股权、创投基金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本金超8500亿元,有力促进创新资本形成。

十年来,上海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从经营效益看,总市值和资产总额分别增长了2倍和2.3倍,总市值稳居全国第三;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达10%;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达到3531亿元,较之前三年增长近19%,远超净利润增长幅度。从行业分布看,战略新兴行业企业占比近四成,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十年来,上海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机构数量持续领跑全国,集聚态势不断扩大。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总资产分别增长5.1倍和9.2倍,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增长9倍。行业产品业务创新活跃,在各项创新业务中领先,综合服务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十年来,上海资本市场和行业双向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外资机构首选地效应显著,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证券公司等多个首例性、示范性项目落户上海。沪港通、沪伦通、中日ETF、沪港ETF互通相继落地。上海期货交易所先后推出原油、20号胶、低硫燃料油、国际铜期货和原油期权等5个国际化期货和期权品种,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交易者。“上海价格”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包括“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在内的期货价格被广泛用于现货及跨境贸易计价,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不可或缺的价格参考。

十年来,上海资本市场法治诚信环境持续优化。制度政策上,有关推动提升上海上市公司质量、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以及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等制度政策相继落地。工作机制上,与金融监管部门、司法机关及有关单位部门通过签订备忘录、协作意见、协同调查等不断强化执法协作,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的广泛合力逐渐形成。投教工作上,2020年上海投保联盟成立以来,逐步形成了投保工作展示、投教产品共享、投教讲师汇聚、重大活动联办、投教基地交流、金融纠纷化解的“六大功能平台”。目前上海地区共有已授牌投教基地23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全力维护上海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推进上海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

范张文:

感谢王登勇副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提问的记者先通报您所在的新闻机构。

界面财联社: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大任务。上海银保监局在助力这三大任务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成效如何?谢谢。

刘琦:近4年来,上海银保监局主动作为、积极谋划,指导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有力服务三大任务的顺利实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以高标准功能打造为着力点,加快推动临港新片区建设。我们支持扩大对外开放标志性项目落地,实现全国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有限公司在临港新片区成功落地。持续完善不同类型机构集聚,批准中外资银行分行在临港新片区开枝散叶。推动临港新片区建立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进一步发挥保险科技创新的支点作用。成立中国集成电路保险共同体及创新实验室,为半导体产业提供高质量风险保障方案。与临港新片区共建金融风险监测系统,助力临港提升更加开放环境下的风险防控能力。

第二,以专业化服务创新为着力点,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引导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制定差异化业务战略、建立专营组织机构、培育专业人才、提升专业化能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加强与地方政府协同合作等,做好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截至目前,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存量户数为1.8万户,贷款余额超过6500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32%和44%。指导在沪保险机构持续推进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科技贷”“微贷通”等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累计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超过3500家次,支持贷款金额超过130亿元。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助力72家上海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成功对接。

第三,以一体化制度创新为着力点,助力长三角金融资源畅通流动。我们联合江苏、浙江、安徽、宁波四地银保监局制定印发跨区域协同授信业务指引,会同江苏、浙江银保监局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就推进银行机构同城化建设、绿色保险共保等出台政策。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办公室及相关单位,出台金融业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服务方案,推出科技金融特色产品并在G60九个城市扩大运用。引导督促市场主体在金融支持长三角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重点项目建设、供应链畅通、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加大投入。鼓励银行机构采用跨省行内联合贷款与银团贷款,进一步提升融资支持效率,目前辖内银行以联合贷款和银团贷款方式向三省投放贷款余额近千亿元。谢谢!

中央广播电台:上海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信亚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上海金融系统着力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一些成效。概括为三个支持。

一是支持企业纾困稳增长。面对疫情冲击,加强同国家和在沪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在市政府出台的抗疫助企、经济恢复重振以及新一轮稳增长政策中,涉及金融支持政策有30条,包括加强对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实施困难企业贴息政策等,及时将国家惠企政策落实落地。据统计,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比如,今年8月,上海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8%,比上年末下降44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

二是支持科技创新。一方面,发挥好科创板“头雁效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会同相关部门,健全科创企业培育和服务机制,深入实施“浦江之光”行动,形成百家重点科创板预备企业、千家科创培育企业、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百、千、万”后备企业资源体系。目前,上海科创板企业募资额、总市值均居全国第一。另一方面,依托“金融+科技”的系统集成,充分发挥上海高新技术优势,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制造的强大实力,坚持金融创新和科技发展的双轮驱动,助力上海科技金融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绿色金融为关键支撑、推动绿色转型。去年,市政府发布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意见。今年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发布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我们加快绿色金融创新先行先试,比如,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一批重大平台在上海落户;推动首单低碳转型绿色公司债、首只碳中和主题投资指数、首个标准化绿色担保品池等多个产品和业务在上海落地,为绿色转型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产业的转型升级、科技的自主创新的角度推动金融改革,加强金融服务,更好促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谢谢!

人民网:据了解,近年来,上海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发展,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信亚东:事业呼唤人才,人才引领事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培育、吸引、集聚了大批人才,同时,人才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十年来,上海金融人才规模从2012年末的3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47万人,年均增幅约4.6%。

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党管人才,遵循金融行业特点和人才发展规律,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发挥市场专业机构和金融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构建起党委牵头、央地协同、政企社互动,具有金融行业特点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我们坚持规划引领,以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为导向,完善人才服务,加强顶层设计。近年来,我们连续发布“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金融人才发展规划。深入实施“上海金才”工程,聚焦高水平、国际化、专业化、年轻化开展金融人才评选,让用人的“东家”来推荐,让懂行的“专家”来评价,累计选拔出领军、青年金才近700名,现在都在各金融单位挑起了大梁。建立了58家上海金融人才实践基地,吸纳金融人才开展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设立金融人才培训基地,开展金融前沿专题培训。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具备较高水平,拥有丰富经验。举办“金英汇坛”、海外实训等活动,提升金融人才实践技能。同时,注重加强对金融人才的政治引领,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和金融报国理想。

通过这些年的持续努力,上海金融人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本科以上占83.4%,硕士以上占25.2%,分别较“十二五”期末提升6.4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高层次金融人才数量增长也很快,专业化水平总体较高,持有国际国内资格认证(CFA、CPA、CFP、FRM、ACCA等)证书达到4万张。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们相信,上海这座散发着东方魅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巨大成就,一定会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落户上海,成就事业,追逐梦想!谢谢!

上海证券报:十年来,上海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在机构集聚和创新发展方面表现突出,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行业机构在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王登勇:十年来,上海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已经成为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从机构数量看,全国“高地”效应明显。目前,上海共有证券公司31家、期货公司36家、基金公司62家,十年来分别增长55%、20%、68%,其中有2家外商独资、4家外资控股和26家中外合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占全国近半数。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已入驻上海开展业务。此外,上海还有各类证券基金期货分支机构115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4473家。机构种类齐全、境内外机构集聚,为提供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水平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打下基础。

从产品业务看,创新步伐走在全国前列。上海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引领全国多项首单、首例开放创新产品和业务,并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针对性设计推出金融产品和服务。近年来,陆续推出市场首单信用保护工具、首单“碳中和”资产证券化项目、首只上交所沪港ETF互通产品,推出首单长三角一体化ETF、张江ETF、临港创新产业园REIT基金等。在全国首批科创板做市商、首批“硬科技”ETF、首批“碳中和”ETF、首批公募REITS中,也都有上海证券基金机构的身影。

上海行业机构双向开放也取得较好成效。十年来,上海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设立境外分支机构逐步从美国等地拓展到新加坡、越南、老挝等国家和地区,并积极开展QFII、RQFII等跨境业务。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平稳运行。首单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业务落地上海。中国太保成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伦交所沪伦通板块挂牌交易。华安、华泰柏瑞等一批基金公司相继推出中日、中法、沪深港等跨境ETF。境外投资者在期货市场的客户权益已超过1100亿。上海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资产规模、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不断推进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国际金融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方面,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有哪些考虑和打算?

孙辉:谢谢你的提问。基本建成与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在2020年已如期实现。下一步,在提升能级方面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制度性创新。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支持上海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为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债券市场提供进一步便利。

另一方面,推进重大金融改革创新,特别是科创金融和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科创金融改革力度,构建一个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再上新台阶。支持上海申报建设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金融支持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国际影响力,建设覆盖全金融市场的交易报告库,深化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推进金融科技监管试点等。谢谢!

范张文:

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各位记者如果还有进一步采访需求,可以与市金融工作党委或者市委外宣办联系。感谢大家对本系列关注和报道,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辛苦了。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毕丹丹

模式及渠道多元化 成本持续优化,马上消费融资为何能屡创佳绩

近日,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顺利筹组2022年第一期银团贷款,总金额达6.8亿元,这也是该公司获得的首笔俱乐部银团贷款。

无独有偶,6月20日,该公司又成功发行银行间公募ABS(又称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14.77亿元,全场认购倍数10.28倍。

据了解,今年以来,马上消费包括联合贷款、CLO(贷款抵押债券)、银登ABS、银团贷款、金融债、同业借款拆借等多元化的资金合作体系齐头并进,资金成本也越来越低。疫情之下,马上消费融资为何能屡创佳绩?

资金合作捷报频传

早在2019年5月,马上消费就获得了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资格。2019年11月,该公司正式开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新的资金合作模式,首次发行20.9亿元ABS产品——“安逸花2019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获超额认购的同时创持牌消金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首期最大规模纪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持续给很多行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凭借其强有力的获客、风控、科技、合规及贷后等各项优异的经营能力,深受市场上各金融机构的认可,马上消费的资金市场新动作并未停歇。当年4月14日,该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超17亿元ABS产品——“安逸花2020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受到银行、券商、基金等机构的踊跃认购。

此后,马上消费又推进了金融债券、银登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和银团贷款等新的资金合作模式:2020年9月,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获批公开发行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金融债券的准予行政许可,并于10月份成功发行;2020年9月至12月,首次通过银登中心信贷资产流转平台成功设立共三期财产权信托,规模约30亿元;2021年3月-6月,成功募集首单银团贷款并完成提款。

2022年上半年,随着市场各金融机构对马上消费过往资金合作产品的优良表现的认可,马上消费基于公司和市场的需求继续持续发行各类资金产品——共计发行ABS产品2期,发行总金额达25.2亿元;开展银登中心信贷资产转让业务2期,金额共计20.06亿元;通过银团贷款融资1次,金额达6.8亿元。

“近两年多来,我们一直在加强推进和夯实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的多元化资金合作生态体系,目前已经覆盖了消费金融公司可开展的资金合作全模式,与各金融机构在实现价值共赢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深度,合作广度和合作粘性。”马上消费高级总监安峰说。

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末,马上消费累计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4期,发行总金额达63.15亿元;累计开展银登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8期,发行总金额达84.72亿元;累计开展银团贷款业务3期,总金额达15.85亿元。

发行利率创历史新低

近年来,随着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金融市场前景看好,同时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的持续规范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特别是具备闭环全能力的消费金融公司的优势逐步凸显,市场上各金融机构对这类消费金融公司的认可度和合作深度也在逐渐提高。各消费金融公司也基于自身的发展阶段开展了各类资金业务。相比之下,马上消费的资金业务不仅模式和渠道多元化,还呈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亮点。

以马上消费日前筹组的2022年第一期银团贷款为例:这是该公司自2021年6月之后完成的第三期银团贷款、首笔俱乐部银团贷款。

与一般的银团贷款模式相比,这种俱乐部银团贷款模式更具有时效性,需要借款企业和银团成员之间具有高认可度和默契度。同时,还要求借款企业信用状况良好、实力较强、成长性好,对于业务模式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度、把控力,各方能够一起搭建精准高效匹配的环境,确保顺畅地达成一致目标。

由于这种模式操作难度大、专业要求高,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银团市场上较为罕见。不过,马上消费仅仅耗时2个多月,就实现了俱乐部银团贷款的成功落地。

再如,今年6月,马上消费成功发行14.77亿元的银行间公募ABS产品。其中,优先A票面利率3.3%,全场认购倍数2.59倍;优先B票面利率3.8%,全场认购倍数10.28倍。

“票面利率持续降低以及认购倍数较高,也反映了基于马上消费优良资产表现的资金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在持续增强,特别是在公司近期此类产品发行期数较多的情况下,此类产品的持续发行将能够进一步降低马上消费的综合资金成本。”安峰说。

融资屡创佳绩靠的是什么?

马上消费资金合作愈加多元化、成本越来越低,靠的是什么?

安峰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因素的赋能。

从外部看,除了目前的货币市场政策因素外,市场上各金融机构对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特别是具备闭环全能力消费金融公司的认可度和合作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可合作的金融机构数量和类型也越来越多,给消费金融公司带来了更多资金合作机遇和选择。同时,监管部门对消费金融公司可合作的各类业务也做了明确和细则规范,给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业务开展进行了明确的指导和指引。

从内部来看,是基于公司的核心能力打造的持续强化,包括获客、研发、风控、贷后、客服,以及合规和消保等各项自主能力的持续提升,构建起贷前、贷中、贷后全闭环、全流程能力。马上消费自身及各项合作的业务和风控的表现持续亮眼,也让市场的各金融机构穿透了解到马上消费的各项经营实力。

作为科技驱动型消费金融机构,马上消费已组建1300余人的研发团队、300余人的大数据风控团队,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已自研业务系统900余套,提交专利申请625件,稳居行业第一。

截至6月末,马上消费总资产达641.65亿元,同比增长11.14%。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收入57.01亿元,同比增长23.26%。今年1-6月,该公司缴纳税款达13.60亿元,同比增长252.33%;截至6月末,公司创立7年累计纳税超过55亿元。

业内专家分析,在数字科技驱动下,马上消费正呈现出持续良好,稳健和健康的发展态势,这让其在金融市场赢得了广泛认可,从而其资金体系能够屡创融资佳绩。

本文源自金融界资讯

人行遂宁中支:创新“五度”工作法,加快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文/叶强

202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遂宁中支突出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提升专业性,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始终坚持金融回归本源,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增加有效金融供给,积极拓展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传导信贷政策及时精准

人行遂宁中支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金融工作决策部署和人民银行总行、分行相关安排,着力实现辖区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信贷结构稳步优化和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贡献金融力量。截至10月末,全市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1645.30亿元,同比多增97.22亿元;全市各项存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全市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同比增长51.57%,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余额488.17亿元,占全部对公贷款比重较年初提升2.71个百分点,为普惠小微和民营企业纾困发展注入强劲活力。10月份,全市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30%,较年初下降134个BP(基点)。

挖掘金融服务深度,支持发展引擎提速增效

加强对遂宁“3+3+3”现代工业体系信贷供给。截至10月末,全市工业贷款余额120.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46%。助力三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48.9%,其中锂电产业增长351%。

加强重点项目融资保障。截至10月末,引导辖区银行机构对市内11个省级重点项目授信达109.06亿元,今年新增贷款33.40亿元。积极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精准落地,截至10月末,遂宁市上报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的38个重点项目中,已投放基金项目28个。

提升金融供给强度,赋能科技企业行稳致远

全力推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星辰计划”在遂落地见效,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融资环境。截至10月末,遂宁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同比增长21.57%。

积极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工具,辖内6家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利用该工具累计发放科创贷款8亿元,26户科技企业获得低成本资金。指导遂宁农商行组建高新科技支行,不断加大对辖内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力度。截至10月末,该行相关贷款余额6.08亿元,同比增长22.9%。

体现金融纾困温度,助力实体企业渡过难关

联合相关部门出台遂宁市18条金融助企纾困举措,建立“纾困融资”工作机制,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照“零门槛申请、零费用办理、零周期续贷”原则,持续推进无还本续贷。截至10月末,辖内银行累计为5269户企业投放纾困资金47.65亿元。积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降息政策,全市共有4.4万余户小微企业、229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享受政策实惠。

指导辖内保险机构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创新保险产品或者扩展保险责任10余款(项),涉及健康险、意外险、营业中断险等险种,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50亿元。针对承运人、快递员、医护人员、社区一线抗疫人员等特殊人群,提供保险保障金额53.5亿元,赔付金额6万余元。

拓展金融创新广度,推动金融资源跨区流动

督导银行机构在金融支持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重点项目建设、供应链畅通等方面加大投入。联合人行重庆合川中支制定协同授信业务指引,印发《金融支持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强化金融产品创新等重点任务。

鼓励当地银行机构采用跨省行内联合贷款与银团贷款,为遂潼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能源新基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遂潼园区与两地6家银行签订5年授信58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先行区内跨省域“天府信用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川渝专区已相继落地。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