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英国银团贷款

本文目录

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中国海外闪亮的金融名片

“一平方英里”的伦敦金融城,云集了200多家不同国家的银行,100多年来一直是西方世界的资本中心。在其核心地区,毗邻英格兰银行,有一幢门前高悬五星红旗的大楼,这里是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总部所在地。作为中国金融业第一家走出国门的海外分支机构,中行伦敦分行立足当地,深耕海外市场,竭诚为当地华人华侨、“走出去”企业和本土客户服务,成为中国在海外一张闪亮的金融名片。

助力企业“走出去”

近年来,从中国石油集团收购英力士公司苏格兰地区炼油厂,到光明集团收购英国维他麦公司,再到南京新百公司成功收购英国百年老店弗雷泽百货,中国企业走进英国市场的规模之大和涉及领域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所有这些重要的并购中,中行伦敦分行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如中行伦敦分行行长孙煜所说,在“走出去”的国内企业看来,“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是他们在英国的‘第一站’。”

能够成为“走出去”企业的“第一站”,中行伦敦分行靠的是创新确立的多元业务及产品服务体系。针对“走出去”客户多元的业务特点和需求,中行伦敦分行着力开发企业所需的高端和个性化金融产品。一方面,针对“走出去”企业的并购需求,利用自身在伦敦本地市场的丰富经验,提供专业的并购估值、融资方案设计和资金支持等服务;另一方面,发挥集团联动优势、打通海内外资金筹措方式,充分利用自身在伦敦市场上债券发行、货币市场结构化融资方面的经验和专长,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多元化业务及产品服务。

从实际效果来看,中行伦敦分行相对完善的业务和产品服务体系成功帮助了一批“走出去”企业的快速发展。以中石油集团并购英力士公司炼油厂为例,中行伦敦分行在并购融资和业务发展授信方面支持该企业销售额在短短的4年内增加了4倍,从2011年的60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14年底的近300亿美元,成为中国“走出去”企业成功发展的一个典范。

提升国际化含金量

如何提升业务本地化水平、打入本土主流银行传统业务领域是中资银行在海外拓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这一领域,中行伦敦分行可谓成绩显著。当前中行伦敦分行的客户结构中,本地客户在核心授信客户中的比重已经高达80%,在零售客户中的比重也已经达到了70%,英国和欧洲的大型公司在客户中的比重也接近50%。在资产业务领域,中行伦敦分行也成功进入了英国本土银行自身非常偏好的细分市场领域。2013年,中行伦敦分行以唯一一家中资银行的身份参与了英国泰晤士铁路网火车制造项目银团贷款,同时成功开展伦敦厄本尼斯特高档公寓贷款项目。这标志着中行伦敦分行已经具备了与当地银行相当的营销和业务能力,并在争揽当地优质客户方面形成独特优势,多年来在伦敦本地市场的厚植深耕终有了回报。

谈及推动近年来国际化发展的因素,孙煜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和西方银行业的相对收缩,为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中资银行提供了进一步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孙煜表示,随着英国越来越多将注意力转向中国等新兴国家,以及中英双边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为中行伦敦分行接触英国和欧洲本土大型企业创造了大量的机会。

在利用这一机遇的过程中,中行伦敦分行依靠自身的“独到之处”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逐步胜出。在老牌金融中心多年“打拼”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资产,浓厚的历史积淀、长期业务合作带来的互信,为其更好利用这一机遇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中行针对伦敦作为欧洲大量企业财务服务中心的特点,以中行伦敦为轴心,连接欧洲各地网点和国内市场,为欧洲企业提供同时覆盖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的整体产品服务平台。孙煜强调,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以捷豹路虎集团为代表的部分英国和欧洲企业与中国银行形成了全集团的业务对接。

与此同时,中行伦敦分行稳健的经营也是其业务国际化、本地化的“诀窍”之一。将流动性和安全性作为首要经营目标的伦敦分行,成功避免了英国本土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出现的问题,也使其在本土银行“休养生息”、收紧银根的情况下,能够持续为当地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促进客户结构的良性演变。

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做好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同时,加强金融市场业务拓展、实现银行经营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一直是中行伦敦分行的努力方向。在这一领域,中行伦敦分行看准了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突破机遇。

从发行刷新伦敦市场人民币债券单笔发行纪录的25亿元人民币债券,到唯一入选英国财政部人民币国债承销团队的中资银行,中行伦敦分行借助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拓展金融市场。

“可以把人民币国际化看作是一股浪潮,这股浪潮把中资银行在离岸人民币业务领域推到了比肩甚至领先于外资银行的位置,潮头之上的中资银行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风景,做到了前所未有的业务,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客户。但潮头过后,中资银行也面临着搭建全球产品和业务平台的重任和挑战”。孙煜表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中资银行初期有着极强的先发优势,这为其补齐自身在金融业务领域的短板提供了难得的时间和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开始接触人民币,中资银行的客户群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为顺应这一浪潮的发展,中行伦敦分行正在积极搭建由交易中心、银团中心和商品中心共同构成的服务全球客户平台。2015年,中行将依据伦敦本地市场的优势,集中中行在外汇、衍生品和固定收益等方面的优势,在伦敦成立集团交易中心,并依托这一中心,从人民币产品入手逐步向其他货币拓展,从现有客户入手逐步向高端客户拓展,从资本密集型业务向资本回报率相对较高的业务拓展。

“当前离岸人民币的贸易货币功能继续深化,交易货币功能加速发展,伦敦作为老牌的金融中心,其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已经迅速接近香港,而且呈现出交易平台电子化、交易产品复杂化、交易主体多样化等特点。中行伦敦分行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打造比肩西方一流银行的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多币种、多产品综合交易平台,提升中资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孙煜说。(经济日报驻伦敦记者蒋华栋)

观中国|“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1+1+1如何大于3?

在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双重危机的背景下,非洲、东南亚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项目融资方面仍存在挑战。中国和英法等发达经济体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释放新兴市场潜力,实现了“1+1+13”的效果。

第三方市场合作指中国企业(含金融企业)与有关国家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经济合作。这种模式为各方提供了巩固自身比较优势,扩大集体利益的机会,得到了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

自2015年6月中法两国政府首次发表《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联合声明》以来,这种合作模式已经走过了7年的发展历程。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19年6月,已有14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中国企业、金融机构和国际同行积极开展了包括银团贷款和合资投资在内的多种形式合作。

中国与法国、英国等已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的发达经济体,正积极探索在新兴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创新型联合融资和联合投资机制,以期释放合作潜力,取得“1+1+13”的效果。当前,世界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双重危机,在此背景下,第三方合作关系也可以为建设有银行担保的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渠道创造独特的机会,同时旨在动员民营资本,从而填补数万亿美元的融资缺口。

今年2月,中法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第四轮示范项目清单,包含基础设施、环保和新能源等领域7个项目,总金额超过17亿美元。这些项目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包括联合融资、共同投资、中方EPC(工程、采购和施工)总包+法方投资开发等。合作区域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中东欧等地。

同样,中英第三方市场合作示范项目——肯尼亚A13公路LOT3段升级项目近日签署融资协议,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该项目采用PPP(公私合营)模式,总投资1.8亿美元,中方联合体负责项目总承包,与肯尼亚当地企业按照60:40股比组建合资公司,并获得项目10年特许经营权;由英国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盖兰特公司为项目提供还款担保,这些债务融资由肯尼亚当地和国际银行牵头;肯尼亚政府提供主权担保和资金。

此外,该项目还利用了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以及英国、荷兰等国政府资助的非洲新兴基础设施基金等机构作为政治担保。在接下来的建设阶段,中方联合体承诺严格按照国际环境和社会标准,高质量实施项目,遵守东道国的法律、中国官方指导方针和国际贷款机构的“赤道原则”。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基于利益共享和比较优势的市场化机制。这种合作模式以环境、社会和债务可持续性为核心,让所有参与方都能获益。然而,对于项目东道国,如“一带一路”沿线的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在融资可持续项目方面存在以下两个挑战。

首先,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预算赤字不断扩大,国际资本不足,面临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世界银行201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030年之前,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每年需要投资1.5万亿美元以上,才能按计划实现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巴黎协定》中设定的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

其次,总体上看,东道国具有“可融资性”的项目,包括气候适应型和低碳能源类项目,仍未形成一定规模。贷款人和投资者最关注的就是这些项目的风险概况,如果不能降低或分散剩余风险,他们不太可能参与这些项目。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第三方市场合作制定了一揽子方案——多重离岸资本流(包括项目准备资金、国际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等),以及其在项目规划、结构设计、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先进技术和高性价比的工程总包。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东道国需要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提供当地资金和有利环境。

对中国而言,发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不仅可以帮助中资企业获得更多总包项目,扩大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出口,也有助于其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参与这种合作给了中国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资本对接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其风险评估和资本管理能力。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鼓励中国企业遵循国际通行标准,以满足大多数国际商业银行、多边金融机构和长期投资者的需求。

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他们希望通过组建合资企业分担风险,分享收益,并在全球基础设施竞争格局中树立自己的地位。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下,发达经济体不仅能够输出其在某些细分领域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其在项目准备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可以与中国的项目总包优势形成互补。此外,来自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可以获得风险平衡的全球投资机会。

世界正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和上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缺口,因此第三方市场合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1+1+13”的难得机遇,让各参与方都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调整落实其可持续发展议程。

责编宋平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佟亚璠、尹康君、孙山亦有贡献

观中国 |“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1+1+1如何大于3?

导读

在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双重危机的背景下,非洲、东南亚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项目融资方面仍存在挑战。中国和英法等发达经济体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释放新兴市场潜力,实现了“1+1+13”的效果。

第三方市场合作指中国企业(含金融企业)与有关国家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经济合作。这种模式为各方提供了巩固自身比较优势,扩大集体利益的机会,得到了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

自2015年6月中法两国政府首次发表《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联合声明》以来,这种合作模式已经走过了7年的发展历程。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19年6月,已有14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中国企业、金融机构和国际同行积极开展了包括银团贷款和合资投资在内的多种形式合作。

中国与法国、英国等已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的发达经济体,正积极探索在新兴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创新型联合融资和联合投资机制,以期释放合作潜力,取得“1+1+13”的效果。当前,世界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双重危机,在此背景下,第三方合作关系也可以为建设有银行担保的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渠道创造独特的机会,同时旨在动员民营资本,从而填补数万亿美元的融资缺口。

今年2月,中法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第四轮示范项目清单,包含基础设施、环保和新能源等领域7个项目,总金额超过17亿美元。这些项目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包括联合融资、共同投资、中方EPC(工程、采购和施工)总包+法方投资开发等。合作区域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中东欧等地。

同样,中英第三方市场合作示范项目——肯尼亚A13公路LOT3段升级项目近日签署融资协议,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该项目采用PPP(公私合营)模式,总投资1.8亿美元,中方联合体负责项目总承包,与肯尼亚当地企业按照60:40股比组建合资公司,并获得项目10年特许经营权;由英国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盖兰特公司为项目提供还款担保,这些债务融资由肯尼亚当地和国际银行牵头;肯尼亚政府提供主权担保和资金。

此外,该项目还利用了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以及英国、荷兰等国政府资助的非洲新兴基础设施基金等机构作为政治担保。在接下来的建设阶段,中方联合体承诺严格按照国际环境和社会标准,高质量实施项目,遵守东道国的法律、中国官方指导方针和国际贷款机构的“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是一套在融资过程中用以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所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赤道原则最初在2003年由10个国际银行采用,现已被世界各地38个国家约130个提供项目融资的金融机构在100多个国家使用。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基于利益共享和比较优势的市场化机制。这种合作模式以环境、社会和债务可持续性为核心,让所有参与方都能获益。然而,对于项目东道国,如“一带一路”沿线的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在融资可持续项目方面存在以下两个挑战。

首先,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预算赤字不断扩大,国际资本不足,面临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世界银行201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030年之前,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每年需要投资1.5万亿美元以上,才能按计划实现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巴黎协定》中设定的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

其次,总体上看,东道国具有“可融资性”的项目,包括气候适应型和低碳能源类项目,仍未形成一定规模。贷款人和投资者最关注的就是这些项目的风险概况,如果不能降低或分散剩余风险,他们不太可能参与这些项目。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第三方市场合作制定了一揽子方案——多重离岸资本流(包括项目准备资金、国际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等),以及其在项目规划、结构设计、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先进技术和高性价比的工程总包。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东道国需要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提供当地资金和有利环境。

对中国而言,发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不仅可以帮助中资企业获得更多总包项目,扩大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出口,也有助于其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参与这种合作给了中国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资本对接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其风险评估和资本管理能力。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鼓励中国企业遵循国际通行标准,以满足大多数国际商业银行、多边金融机构和长期投资者的需求。

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他们希望通过组建合资企业分担风险,分享收益,并在全球基础设施竞争格局中树立自己的地位。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下,发达经济体不仅能够输出其在某些细分领域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其在项目准备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可以与中国的项目总包优势形成互补。此外,来自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可以获得风险平衡的全球投资机会。

世界正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和上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缺口,因此第三方市场合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1+1+13”的难得机遇,让各参与方都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调整落实其可持续发展议程。

责编宋平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佟亚璠、尹康君、孙山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日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