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莫名收到贷款验证码

本文目录

手机常收到莫名的验证码?还敢乱点不明链接么?删除APP都没用

人人都有手机,一旦手机不在身边,没有电了,就会引起人们强烈的不安。聚会时、吃饭时,总是想拿起手机看上两眼。晚上躺在床上,感觉不刷会手机就睡不着,结果刷着刷着时间已经悄然到了半夜,身边这样的“低头族”“熬夜党”比比皆是。

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手机不仅仅只是用来通讯用的工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手机各项功能的完善,手机总会“恰好”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手机更“好用”更“方便”。然而你发现手机经常收到莫名的验证码,手机总是卡顿,甚至在没有你操作的情况下,手机还会自动扣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你的手机是不是中了以下的“招儿”?相信很多人接过很多不显示来电地址的虚拟号码打来的电话,当你以为不足为奇时,事实上不仅是你的号码被“售卖”了,你的手机里面内容可能早已暴露在网络世界里。要是你遇到以下情况,就要引起警惕了。

大牛去年才买的某品牌手机,一直使用正常。有一天他刷网站看视频,突然跳出一条提醒他“升级”系统的弹窗,大牛没有犹豫点了进去,结果等了半天什么也没有。大牛以为可能没有升级成功,这时候手机开始变得卡顿起来。别说打游戏了,就是正常的加载图片或者网页也要等半天。

大牛开始以为果然是手机需要升级。后来实在卡得不行,拿去品牌店才知道他的手机不需要升级,卡顿是因为后台一直在运行很多非法程序,他的信息被窃取利用。他自己还蒙在鼓里,也看不出来,这正是不法分子的“厉害”之处。

如果说手机卡顿,可能只是利用后台运行程序,无故收到验证码甚至银行账户信息被盗取就不是小事了。小李最近为了追剧,一口气办了好几个视频APP的会员,有些APP点进去都会跳出一些“让人心跳”的画面,小李总忍不住点进去看一下。接连几天小李都收到各种验证码,自己明明没有使用手机号码或者登录APP验证呀,小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信息可能被泄露。

友情提示,千万不要点击这些验证码的短信里面的短链接。有些链接可能是“钓鱼”网站,一旦点击可能再次暴露手机信息,甚至损害自己的利益。

张哥手机最近总是自动扣费,就是因为他同样是点了“心动”的网站链接,收到了来自通讯公司的扣费记录,显示他成功订制了这个那个的包月。原来是不法分子,利用这些“钓鱼”网站获得了张哥的账号,通过非法程序,居然能直接代扣缴费。

二、我们的信息怎么暴露的?短视频、直播流行的今天,我们没事就会刷刷这些放松心情。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很多APP进去之后都会跳出一些网站,有的是美女喊你玩游戏,有的则是各种诱惑的信息。总有人很好奇忍不住点进去看一下,正是这个“忍不住”会导致我们的信息被泄露。

还有人说我没有点这些图片,我就是正常的浏览网站,但是有时候你在不清楚来源的网站查找信息的时候,隐藏在这些网站后的不良网站已经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盯上了你。

另外有一部分人就是真的喜欢找这些网站或者链接观看,心想我不花钱,不注册就没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各类网站中,不健康内容的网站多达12%的占比。观看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的网站访问人数达到了每秒约三万人次。更令人惊讶的是不仅是男性,不少女性也爱这些不良网站,男女比例达到3:1。

其实观看网站的大部分人都知道看这些不良信息是不好的。好奇心驱使也好,忍不住诱惑也好等等理由的背后,更多的是因为大家认为我大不了把浏览记录删了,把整个APP删了,没人知道我看过这些,也不会对我造成影响。

其实你不知道的是,你以为你已经删掉的这些浏览记录根本删不掉。不管你有意无意点开不良网站,哪怕不注册,这些多数没有经过工信部门审核的网站都含有木马病毒,会致使我们的手机信息暴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

三、关于保护手机隐私我们怎么办?通过不良网站获得我们的信息会去哪儿?通常手机号码会被贩卖给需要大量客户信息的行业,如保险、银行、房产推销等等。他们再利用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轰炸营销,让你防不胜防。你的号码甚至会被这些不法分子反复售卖,其他信息甚至会被用来诈骗、贷款等。

不法分子除了利用不良网站盗取信息,还有可能通过一些不知名的APP,窥探我们的隐私。还记得你每次打开APP,都会被询问你是否开启各种权限吗?有些人着急使用,不注意就会统统通过,而这时候就等于给别人打开你家大门,他随时随地拿走你家东西。

一些知名APP能够精准推送你想看到的信息,也是基于这个原理。你的手机比你的家人更了解你,完全是因为你的手机很多时候已经被别人“盯上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防范呢?及时给手机设置密码,现在大多数手机为智能手机,都有面部识别功能,尽量使用这个设置密码,比纯数字密码的安全性高很多。不要因为任何“好奇心”点击不良网站或者不明链接。在正规的APP下载平台下载官方APP,不要轻易相信任何去广告的APP。

手机APP索取访问你的手机权限时,多停留几秒钟看一下描述,比如一个美颜的相机APP除非你需要记录你的位置,否则无需开启位置访问权限。还有一点经常被人们忽视,不要连接陌生的wifi,来路不明的无线网也可以“查看”你的手机。

总结:国家也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减少安全漏洞,惩治不法分子,还我们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习惯的手机,除了用来支付、娱乐,越来越多的是我们生活的记录仪、记事本。

从聊天记录、旅游照片、日常去哪儿、购物习惯,每一个信息被泄露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造成严重损失。拒绝不良网站,减少一些不好的使用习惯,保护手机隐私,从每个人做起。你的手机有这些问题么?

最近时不时会收到贷款推销电话和短信,最多1天十几个,真心烦

这两年,其实时不时会收到一些贷款推销的电话和短信。

讲真的,自己之前干了多年的信贷工作,期间也会和一些机构有些许合作。

所以,刚开始还很客气的说,谢谢不需要。

心情好,也会打趣说是同业。

但是今年开始,颇有几分愈演愈烈的趋势,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十几个电话。

其中的技术还不断迭代升级,开始穿插着高科技(机器人外呼),每天都在被混合双打。

估计不少朋友,应该都有类似的遭遇吧?

一、贷款“套路”背后的资源此类电话的话术基本都一样,自称某银行的客服或者客户经理,询问你是否有资金需求。

当然,这种直白的问法,属于十分初级的话术。

以我多年的被“骚扰”经验,还有比较“高级”的话术。

比如上手会直接称呼你的姓+总,比如黄总、万总之类的。

然后自称是之前联系过的银行客户经理,最近银行里有一些信贷优惠政策,问有没有兴趣了解下。

一下子拉进关系,又能筛选客户的贷款意愿。

其实这哥们,压根就不是银行的,之前也根本跟你没联系过。

你们2人之前唯一的联系,应该就是他拿到了你的信息。

A.名单

你和被骚扰用户信息其实有个标准的称呼,叫做电销名单。

电销名单背后,当前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链了。

“低级”的名单可能就是一个手机号,但“高级”的名单可不简单。

不仅可以包含你的名字,甚至性别、特征、来源等都有,有些还会有你的收入或历史贷款等信息。

B.机器人外呼+群发营销短信

人工外呼属于成本较高的一种,还有不少有“实力”的是采取广撒网钓鱼的方式。

机器人外呼+群发营销短信等就属于比较典型的,如果客户有意向再安排电销人员直接跟进。

但是,这玩意不是一般能干的,也是特别考验资源和“营销能力”的。

我以今天收到的营销短信举个例子。

1.短信签名(资源),直接冒充了“工商银行”等,要知道现在还能发这种的营销短信通道都是较贵的;

2.短信内容(营销能力),仔细看内容是不是没看到“贷款”2字,但是能一眼就看懂是贷款?!

单条营销短信的费用比普通验证码的费用))

放到机器人外呼上来说,对应的外呼系统、外呼的固定号码等都是属于额外“花钱”的资源,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配置的(成本也不少)。

当然,这些也只是“略贵”,但也不是说找不到。

二、银行会不会“推销”贷款?有朋友会好奇,那银行会不会“推销”贷款呢?

其实也会有,但是这个也是有阶段性的,且逻辑跟这种“骚扰模式”完全不同。

简单科普下~

国内银行最早1批大范围通过“电销”方式进行贷款营销应该还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的产品主要是无抵押信用贷款(现金)。

模式上,银行进行大范围的线上、线下定向的广告投放,用户看到广告后,如有贷款需求的可以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银行会及时安排当地的信贷专员(电销或信贷专员)跟进,协助用户办理贷款。

初始主要是外资银行在做,整体的产品和模式都是引入的香港、台湾的信用贷(薪资贷)。

基本模式跑通后,不少国内银行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初始是城商行,比如南京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等都开发了类似的产品..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平安系...先是银行放贷模式,然后结合了财险的履约险担保...再之后就是陆金所(网贷)...平安普惠(小贷)...真正把这套玩出花了。

不过,银行的“推销”,尤其是电销模式跟其余平台会有本质区别。

以当时外资银行的情况为例,早在十几年前,这种陌生电话(陌)就是被严厉禁止的。

使用行里的电话进行外呼(电销),必须有用户的明确授权。

否则属于严重违规,一旦被查到,重则直接开除。

而且这种情况,不仅是银行内部会查,监管也会时不时进行抽检。

当然,这个还有个小小的“例外”,就是信用卡的外呼电话。

肯定有朋友接到过类似的,电话的内容大致意思是告诉你有一笔信贷额度可以随时取现,问你要不要。

其中比较典型且做了好几年的,比如浦发、兴业、民生等信用卡中心,都有类似的产品也会有类似的操作。

这种理论上,其实你在办卡的时候,已经给予了授权(允许电销你)。

抛开信用卡的情况,理论上是不会有银行主动的推销贷款。

换句话说,在你未在银行登记贷款需求的情况下,99.99%声称银行的贷款推销电话都是假的。

三、产业的背后利益可能是原先的“贷款中介”的称呼比较“赤裸裸”,站用户角度上听,多少不像专业人士。

现在这块也有了优化,对应的操作从“包装”变成了“助贷”,对应的人从“中介”变成了“助贷”。

虽然,还干的是同样的事。

如果你上B站去看下,还能找到不少助贷的“教学视频”。

那为什么这个可以形成产业呢?

本质还是中间的“利益”。

这里要强调一点,绝大部分贷款(包含信用贷、抵押贷)的佣金奖励都不高(部分银行、消费金融、小贷公司的无抵押信用贷款除外)。

所以,所谓“助贷”的主要收入在于“中介费用”、“服务费用”等。

少的大概1-3%个点,多的甚至10%-30%都有的。

带着客户几个银行兜一圈,贷了100万出来,结果客户到手就只有70、80万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过,以上这种还算是“良心”的。

更狠的还有些,会诱导客户签署一些代扣协议,甚至直接欺骗客户贷款信息。

一是欺骗客户该笔资金是银行提前扣划的“贷款利息差”;二是向客户谎称扣走资金为“还款履约保证金”,欺骗客户正常还款几期后将予以退还;三是向客户谎称为预收取本笔的利息,欺骗客户仅需还款几个月后,即可不用归还这笔贷款。

《关于防范不良贷款中介新型套路的风险提示》-福建银保监局

再狠一点,伪装银行人员直接利用客户信息办理各种线上贷款。贷款下放后,删除所有贷款资料,慌造低息贷款,收取费用。

更有甚至,谎称银行有强硬关系。直接帮客户伪造材料,贷款过程中偷偷替换,向银行骗取贷款。直接让用户承担“骗贷”风险。如银行成功下款,则索要巨额中介费用。

往往这个操作,一单赚个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可以“吃”好几个月。

以上海为例,此类贷款中介这两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虽然抓了不少,但屡禁不止。

不少都采用了2地合作的方式。

电销中心建在异地(买了名单后,异地外呼),有意向后本地的“助贷人员”跟进。

甚至也有电销打出意向贷款客户后,基于客户资质再2次转卖或分发后按“助贷收益”收取费用的情况。

行行有“人才”,佩服。

四、闲聊几句10月10日,身为6大行之1的邮储,率先发布了《持续服务实体经济、提高经营质效的公告》的公告。披露了自己2022年前3季度的贷款规模增长。

随后,10月16日的时候,剩余的5大行也集体发布了公告。披露了相关的信贷数据,也都较同期又不小的增长。

其实,上次6大行组团的新闻就发生在不久前的9月份。但当时的内容是集体下调存款利率,降低资金成本。

银行多少是有一个“旱涝保收”的心态。

你说是不是?

从未贷款却收到催还款短信 海口一女子险被套路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0月5日消息(记者姚皓)近日,在海口云龙镇某工地打工的邓女士收到一条陌生短信,对方以“还贷款”的名义要求她向指定账户转账2299.62元。她平时生活较为拮据根本不会去贷款,但又担心不按短信操作会影响到自己信誉,忐忑之下只好向警方求助。

邓女士险转款截图。警方供图

10月3日下午,接报的海口森林公安分局新民林区派出所确认邓女士是收到了诈骗信息,民警便及时劝阻,避免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反诈工作“秒秒是金、秒秒必争、秒秒止付、秒秒是心”,在详细了解到警情后,派出所翁菖海警官还立即对邓女士进行安抚和细致全面的反诈宣传讲解与劝说教育,普及电信诈骗类型、作案手法及防范措施,彻底让她打消了办理转账支付手续的念头,告知其今后不要轻易相信陌生来电及不明信息,并及时帮其下载安装、实名认证启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同时要求其次日到银行柜台再次核实并修改个人账号及密码。

在该事件中,所幸收到诈骗短信的是从未贷过款的邓女士这才令其心存疑虑。如果是遇上恰好需要还款且金额差不多的群众恐已不慎“中招”。对此警方提醒,遇到陌生手机短信要格外注意,里面中提供的网址千万不要点开,所有要求转账、填写银行密码、银行短信验证码的都是诈骗!同时,请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可随意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以防财产损失。

来源:南海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