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融360贷款管理系统

本文目录

“714”借贷APP遭央视315曝光,融360平台致歉

3月15日,在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714高炮”借贷A,其中融360被曝贷款必须购买产业,且商品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格等的乱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据了解,所谓“714高炮”,“714”是指贷款周期一般为7天或者14天,“高炮”是指其高额的“砍头息”及“逾期费用”。而所谓砍头息,就是借款人借1000元,要被砍掉300元作为利息,实际拿到手的只有700元,这是不法分子变相收取高额利息的方式之一。

据央视315晚会报道,融360自称是“中国领先的移动金融智选平台”,也入驻着大量的小额贷款商户。融360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为商户推荐客户,每成功放出一笔贷款,他们就会收取一定的费用。所谓贷1000元钱需要购买200元钱的产品,相当于谈利息。

消费者王先生称,在融360上贷款必须购买价格远超市价的商品。“变相的砍头息。20%的利息,不管你要不要,必须买了我这个东西才能放款”。

315晚会在曝光“网贷砍头息、逾期费用”时提到,消费者董女士当初只是贷款7000元,现在却要还50多万元。

资料显示,在融360于2017年在美IPO,其投资方有红杉资本,淡马锡等。

此外,央视315晚会还还曝光了任性贷等多款的APP,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任性贷主体公司为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12月,注册资本40亿人民币。但是随后苏宁方面发布回应表示,关于央视315曝光的任性贷APP非苏宁金融产品,“苏宁金融任性贷无独立APP,央视曝光的厦门融云智创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的任性贷是山寨产品。”

据南方+记者了解到,在被央视3·15晚会曝光为一类称为“714高炮”的小额网贷提供推广服务后,融360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道歉。

融360在声明中称,对该事件导致的不良影响,向消费者表示诚挚的歉意。融360还表示,正在紧急召开会议,就315暴露的问题,进行内部调查和整改。

被央视315曝光后,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融360旗下公司简普科技(JT.NYSE)股价大幅下跌,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跌幅超过了10%。此外,融360分别在苹果的i及安卓应用商店下架。

【记者】叶丹

【作者】叶丹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融360品牌升级,打造“移动金融智选平台” 大数据让贷款越来越聪明

10月14日,融360在成立五周年时宣布启动“四化”品牌升级战略,公布了面向消费者的全新品牌标志及吉祥物形象,品牌定位语随之由“在线金融搜索平台”变为“移动金融智选平台”。最新披露的业务数据显示,该平台每个月产生1亿次信贷产品搜索,人均搜索次数从去年的3.4次上升到4.1次。

据悉,此次融360提出的品牌战略包括平台化、技术化、数据化、智能化。新的品牌标志仍以蓝色延续科技感,同时加入了人民币符号“¥”以增加大众人群对融360“找钱、花钱、省钱”的品牌认知。新是为了更加贴近不断增加的个人消费者用户和更适合移动端显示。

2013年融360CEO叶大清预测,在线搜索、比较、申请金融产品在国内会成为主流行为。实际上在移动互联网的助推下,这一趋势已经提前到来。每个月,在融360搜索贷款和信用卡之后,有超过200万用户提交了贷款申请,上百万用户申请信用卡。这一数字是三年前“互联网金融元年”时的近百倍。

移动在金融的普及速度,比其他行业要快得多。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移动互联网在网购领域的渗透率约为68.1%。而通过移动端申请贷款的人数占比,从三年前的10%迅速增长到现在的90%,目前融360平台上的信贷申请,92%来自移动端。

五年来,以个人消费为目的的小额贷款占比逐年增加,10万元以下的消费类贷款申请占比已经超过七成。融360平台五年内积累了3000万用户,累计信贷申请金额约4.5万亿元,帮助用户获得贷款超过4000亿元。

这一数字还远远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在中国最渴求资金的工薪阶层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恰恰是距离钱最远的人群”,融360CEO叶大清透露,“面向消费者的品牌形象只是第一步,随后产品、风控、市场方面会有诸多贴近消费者的实际动作”。

过去两年,融360团队自主研发了深度学习模型,引入了“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已经开始尝试针对特定细分市场,例如蓝领人工、教育、白领新人等人群,联手放贷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基于大数据风控给用户做个性化推荐。用户即便征信空白,也有机会借到钱。

融360于2015年搭建了“天机”大数据风控系统。“天机”目前与超过40家数据与征信机构达成合作,并面向信贷机构开放了平台上积累的数亿条信贷申请数据。

数据是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高盛今年7月在总结“6类成功的金融科技战略”中,把融360列为“数据高效化”战略的典型商业模式。叶大清认为其数据平台战略的关键在于“开放共享”和“科技驱动”。

五年来,融360先后经历了四轮融资,光速创投、红杉资本、KPCP、清科集团、SVC、云峰基金、赛领基金、华兴资本、新加坡淡马锡集团旗下兰亭投资等多家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参与了投资。

时至今日,叶大清表示并未有明确的上市日程表。创业团队为融360的“融”字取了“长久”之意,选择了“赚慢钱”的平台模式。五年对于一个金融创业公司只是刚刚开始。

融360控股公司再次触红线,涉嫌“培训贷”,违规向学生放款

网上学习播音类、设计类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课程广告不在少数,这类广告一般会标有“挣外快”“速成”等字样。有培训机构以提供兼职、工作为由,引导学生接受课程培训,诱导学生在网络平台填写不真实信息办理“培训贷”。

实际上大部分培训学员既没有通过课程掌握专业技能,也没有获得前期承诺的工作岗位,还背负了沉重的贷款债务。

这些所谓的培训机构挣得盆满钵满,却使大学生“未就业先负债”,留下一地鸡毛。

大学生报名培训课,“助学分期”却变“贷款”

一些在读大学生想在学习之余寻找一些兼职机会,希望通过培训机构可以学到技能赚钱补贴生活费。

“培训机构老师一直劝我用助学分期付款,还叫我一定按她说的填资料。”今年1月,还在读大二学生小易(化名)看到了潭州教育的播音培训广告后,联系了该机构报名参加了体验课。

按照培训机构老师所说“学一个月交一个月的学费”,小易选择了普通分期付款。令人没想到的是,申请成功后,钱没有经过小易本人的账户,直接打给了培训结构,直到贷款平台发短信,小易才知已借了5000多元的贷款。

据了解,这些培训机构通常以“助学分期”等字眼来代替“贷款”。还以“绿色助学平台”“助学金”“教育分期”等为由,为大学生办理“贷款”服务。

培训机构会提前准备好二维码给学生扫码办理“分期”,并提供信息填写模板,以短期回款、高薪就业、快速就业等噱头引导学生去培训机构合作的贷款平台申请贷款。

很多求职大学生被忽悠,未经详细了解便匆忙地签订“不平等条约”,忽视了合同模糊借贷属性,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在多家培训机构合作的贷款方中,名为“融易分期”“倍好付”的借贷平台,大学生消费者投诉最多,并且天眼查显示两者还存在关联关系。

据查询,“融易分期”,背后实为上市公司融360控股小贷公司,与大型培训机构“达内教育”有合作教育分期。

已知报道分析,达内教育光是靠“卖课”,以及通过向学员推荐“培训贷”赚取“贷款转介服务收入”和“担保费”,3年赚取的相关费用就将近2亿元人民币。

“融易分期”与各培训机构合作的产品主要是“融易优享”,而该产品页面并未出现在校学生不予提供服务的提示,但填写信息时需证明申请人为非在校大学生。

并且培训机构和贷款机构之间可能还存在着“某种暗号”,达内教育的招生人员表示,只需提交身份证照片即可;而潭州教育的招生人员则表示上传“潭州教育”就可以通过了,甚至还伪造出申请人已工作的假象。

培训机构和贷款机构进行合作,利用一些高校大学生两个弱点:一是涉世未深,二是急于通过培训兼职赚钱。这些机构通过给学员办理“培训贷”后小贷公司给予的返点、收取高额培训费进行盈利,被收割的学生毫无应对之策。

“培训贷”中的陷阱重重,不法分子一步步引诱学生进行贷款分期操作,从而导致欠下巨款,很多年轻人因此陷入债务泥潭。

违规贷款高利贷暴力催收不断

花呗和白条只能用于信用消费,不能直接借贷出来,机构便会引导其转向小额借贷平台,这些平台不需要真实的工作经历、稳定合法的还款来源,甚至有些连真实的身份信息都不需要,并且放贷快。

待学生无力偿还逾期之后,便会开始暴力催收、骚扰亲朋好友、爆通讯录。

在黑猫投诉上,这样的情况有很多。一网友在分期乐上借款19800元,因疫情影响导致逾期,无力偿还。分期乐每天打十几个电话,并进行软暴力和威胁,还爆通讯录,骚扰其家人。

另一网友说,大概2019年7月份左右从分期乐平台陆陆续续借款,累计借款大概一万八,到目前平台累计还款两万九千多,想全部还完时,却还待还款三万,妥妥的高利贷。

还有网友表示,分期乐不仅利息过高,还把钱借给没有偿还能力的学生,属于违规行为!

实际上,我国早已下发过相关“禁令”。

2021年3月,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禁止小额贷款公司、非持牌机构对大学生发放贷款。

各银行保险机构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消保行为监管要求,在消保体制机制、营销宣传、定价管理、贷款管理、第三方管控、催收管理等方面对照检视,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这些分期平台合作机构有机会违规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是导致其日渐猖獗的关键因素。

警惕“培训贷”骗局

部分小贷公司喜欢给大学生放贷,甚至为诱导大学生进行贷款消费,有公司专门为大学生设计贷款产品,例如“培训贷”“校园贷”等骗局。这种现象不仅会给贷款机构带来巨大的坏账风险,还会对大学生群体造成巨大负担。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小额贷款、职业技能培训及网络招聘的监管力度,促进全社会拧成一股绳,维护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合法权益。小贷机构也不要作茧自缚,违规操作最后得不偿失。不要让“培训贷”透支了学生的未来。

(图片及数据来自互联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