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乱象

本文目录

贷款中介乱象:打着银行旗号,合同埋“坑”专骗信用不好客户 相关部门称监管存空白

贷款20万,其中6万是服务费。日前,成都市民钟某找贷款中介公司贷款的经历,经红星新闻报道引发关注。(此前报道:女子贷款20万有近6万元服务费记者调查:中介机构的套路,让部分钱变得“合法”)多位市民向记者反映曾遇到类似情况:“贷30万被收7万多”“贷29万被收8万”……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贷款公司有着相似的“套路”:先以低价贷款手续费吸引贷款者;放款后,又以“走账”“走流水”为由收取巨额服务费;消费者还款时,再以合同为由设置障碍。而实际上,这些贷款项目,消费者自行就可以办理,并不需要“中间商”。

一名前贷款公司从业人员自曝,中介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服务”贷款者,从而赚取高额费用。“签的合同里有很多坑”,但他们会“绕着弯去讲”,避免向客户提到具体收费项目。

据相关行政部门介绍,这类公司做事严密,懂得规避处罚,一旦“出事”就注销公司,而此类公司既不属于银行范畴,也不属于小额贷款公司,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地带。此类公司的规范和监管,需要多部门联合行动,综合施策。

↑市民刘某贷款的公司

①同样的遭遇

贷款被套路

多人被收巨额“服务费”

因装修急需资金,今年3月,成都市民钟某找到位于青羊区雄飞中心的四川信达普惠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信达普惠公司”)进行贷款。

钟某说,当时工作人员称他们是银行直贷的个贷中心,并非中介机构,也不会收取服务费,“只有8‰的风险金,贷20万元只要1600元。”

但在放款后,公司却以申请装修贷款,银行需要查装修流水为由,让钟某把其中的6万元转到一家装修公司“走帐”。但是当钟某要求将“走账”的钱要回时,对方却坚称这是公司为其提供咨询服务而收取的服务费。之后,她曾数次找到该公司要求退款,对方均不予理睬。

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发现,实际上,钟某的贷款并不需要“中介”服务,其自行即可通过银行APP操作完成,信达普惠公司仅仅是帮她操作了APP而已。经报道,钟某拿回了该笔钱,而该公司则迅速关门,不久又注销公司。

↑钟某向一家装饰公司转款6万元

闵某,29岁,去年投资失败后急需资金周转,正巧,他收到的一条贷款短信称他有30万元的贷款额度。在回复确认贷款信息后不久,一名自称是某贷款机构的工作人员与他取得了联系。

跟随该工作人员,他到一家商业银行贷款,获得了一笔30万元的贷款。但钱还未捂热,对方即提出因流程需要“走账”。之后,闵某将其中的64800元分别转给了一个个人账户及一家名为“极融平民小超市”的个体商户。打款后,一张《居间服务协议》才放到他面前。

闵某介绍,他其实看到该协议上写有64800元服务费,但当时钱已经打进对方账户,“而且几个很壮的人围着你”,他不得不签。而记者从闵某办理贷款的银行了解到,他的贷款并不需要第三方贷款机构,他自己即能办理。

刘某也遇到了和闵某相似的遭遇。去年9月,她因做生意资金周转不开,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在平安银行贷款29万元。

放款前,中介机构表示,每1万元会有8‰的服务费,“29万不超过3000块”。但在放款后,中介公司却以“做流水”为由,让她转账。之后她把6万余元转到业务员手中。转款后,同样被告知为服务费,遭遇退款难。后来她才了解到,这笔贷款,她自己其实就可以办理。

面对高额的服务费,闵某和刘某都曾试图通过沟通让中介公司退钱,但对方表示,如果要退,必须把贷款一并退回,而提前退回贷款,也要承担高额违约金,他们不得不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看到钟某维权成功后,闵某和刘某再次联系贷款中介退款,在记者的介入下,贷款机构分别退还了闵某4万余元、刘某5余万元。但在退款后,两家机构均要求闵某、刘某删除了与他们的微信聊天记录。

↑钟某签订的补充协议写明,其服务费近6万元

②探访中介公司

以银行名义发贷款短信

实际公司却与银行并无关联

记者调查发现,在多名受访者提供的《居间协议》中,乙方(中介方)要么为个人,要么为公司,且有的公司无法在公开的企业查询平台中查询到,有的公司虽然可以查到,但在经营范围中仅有“财务咨询”“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并未涉及贷款一类。

同闵某一样,4月下旬,红星新闻记者收到了一条以“106835”开头的20个数字号码为发件人的贷款额度短信,信息开头写着“建设银行”,并称可以获得388000元贷款,用于日常消费、房屋装修、生意应急等。短信末尾为:“查利率回1,申办回2,退订回T”。

记者回复“2”确认申办后,当天便收到一位自称是建行个贷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该工作人员极力邀请记者到现场办理贷款,并称“半小时就办好了”。

4月29日,记者来到这家位于成都成华科技大厦的公司看到,这里并非建设银行的个贷中心。对于疑问,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确实不是建行个贷中心,而是“建行杰出合作机构”。

记者质疑他们是否为建行的杰出合作机构,该工作人员随即表示,公司现场就有建行驻点的业务经理,但该“经理”来现场后表示,自己是多个银行的第三方人员,并非建行的驻点经理。

记者随后从建设银行了解到,该机构与建行并没有合作,并且记者收到的短信为诈骗信息,非官方发送。

③前中介爆料

目标多是征信不好的客户

手续费“上不封顶”

这些所谓可以办贷款业务的公司到底是怎样的?该行业前从业者韩某向红星新闻自曝内幕。

去年4月,韩某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青羊区一家贷款中介公司上班。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是一家2020年11月才成立的公司。公司老板会向多个贷款平台购买当下咨询贷款的人员名单,“都是一些征信不好,但又急需用钱的客户”。

之后,公司里“几十个上百个”营销部人员会通过电话联系这些客户,约客户到公司面谈贷款事宜。

↑雄飞中心,信达普惠公司就曾在该楼上

韩某说,客户来到公司后,会有市场部的人负责和客户对谈,当时他就在该部门。他说,市场部会询问对方的基本资质以及征信情况,之后会让对方签一份《居间协议》合同,“再录个视频,然后让他等一个小时。”

韩某称,在这一个小时里,工作人员会去后台核查多个网贷APP的信息,了解该客户能够从这些网贷APP里贷出多少钱,再把这些钱“刷出来”,“集中到一个账号,这部分钱就是提供给客户贷款的金额。”但其实,这些贷款平台都是公开的,客户也可以自行操作贷款。

韩某介绍,公司员工入职后会进行统一培训,主要内容为“怎么给顾客介绍合同”。他说,合同里其实有很多坑,“哪些部分需要简单讲,哪些部分不需要提,如果客户问起来应该怎么绕着弯去讲,都会进行培训。”

“合同其实就是钻字眼。”韩某说,“比如其实合同中已经标明了我们会收取高额手续费,但客户不会去看,我们也会避免提到。”

签完协议,查完贷款额度后,市场部人员则会在一间单独的办公室与客户谈到手续费问题。会对客户的性格进行判断,并自行决定收取多少手续费。“公司要求手续费最低收取贷款总额的15%,上不封顶。”

韩某透露,因为来贷款的客户大部分都是征信出了问题,在其他地方已经无法贷款,“在这边能贷出来,他们还觉得挺好的。”如果有客户对高额手续费有疑问,“我们马上把签的合同和视频一拿出来,他就没话说了,只能吃这个亏。”对一些不愿意出手续费的客户,他们则会对其进行施压。

据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贷款中介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市场上有“黑中介”,“他们在你手机上下载各种网贷软件,再从这些软件里把你能贷的网贷全部贷出来给你,这些网贷的利息本来就很高,他们再收你很高的费用,这种公司就是专门赚快钱。”

他同时表示,也有正规的贷款中介公司,“他们只会一次性收取1%-3%的服务费,没有其他费用。”且正规贷款中介公司一般都需要客户亲自去银行面签,“资金从银行里贷出来,也比较放心。”

为什么在“黑中介”那里贷款的客户愿意把贷出来的钱又转给对方?他表示,贷款无非就是缺钱,“你急需那笔钱,但又不懂其中的门道,就会听信对方的话,觉得对方很专业,是为了你好,就把钱转过去。”而要拿回这笔钱则会非常困难。

↑记者介入后,贷款中介公司撕毁居间协议,退还钟某所有服务费

④银行人士解读

小公司监管有“灰色地带”

需要客户自我提高法律意识

据银行从业人员秦某介绍,在银行贷款,客户只需支付利息即可,不会收取客户服务费等其他额外费用。

秦某介绍,在服务费问题上,中介与客户间签订的《居间协议》一般会写得模凌两可,或是有补充协议,当事人没仔细看。也有客户因为征信差,通过与中介机构合谋作假的方式取得了贷款,他们不愿把事情闹大,就只能承担高额服务费。而由于属于经济纠纷,警方难以介入。

秦某介绍,高额服务费问题存在已久,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由于部分客户不懂贷款流程,需要找到中介机构帮忙准备资料“一站式”办理;其次,有的客户个人征信较差,通过个人已无法贷款,便通过中介机构“包装”后再贷款。

前几年,关于高额服务费的问题,有关部门曾严管过,但由于中介机构都是小公司,“涉及金额不多,只有几万、十多万,查起来也很麻烦。”而且这类公司大都是新注册,一出事就有可能注销“跑路”,监管起来也很麻烦,相当于是监管的“灰色地带”。

秦某介绍,市民平时在短信中收到“某银行下发的几十万的贷款额度”,都是不正规的。因为贷款额度没有主动申请,是不会匹配额度的。“相当于你的资料银行都没有,怎么去查你的征信?怎么去授信这几十万的额度?这有可能就是受骗的开端……”

秦某称,这类问题要从源头杜绝,需要客户自己提高法律意识,直接找到银行等正规机构贷款,能避免很多问题。

⑤部门说法

存在监管空白

建议多部门合作共管综合施策

这样的公司是否合规?如果违规,应该如何监管?据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经常接到此类投诉,但金融局只负责监管小额贷款公司,由于上述第三方中介公司并非正规小贷公司,不属于他们管辖的范畴。遇到这类投诉,他们只能建议贷款者通过报警以及司法途径解决。

该工作人员介绍,有放贷资质的机构只有银行和正规小额贷款公司,所谓正规的小额贷款公司即在公司名称中含有“小额贷款”字样的公司,在经营范围一栏明确标注有“发放贷款”一项。“而普通公司是一般工商企业,不属于特许行业,经营未经备案的业务,属于超范围经营,非法经营。”

银保监部门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只对银行放贷进行监管,但此类公司既不属于银行范畴,也不属于贷款公司范畴,而是属于社会组织,“处于银保监和金融局两个部门监管的空白区域,可能需要工商部门来进行管理。”

那么,从工商的角度,能否给予约束?据青羊区市场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若是咨询公司收取咨询服务费,从相关法律来讲,并不违法,即便很高。但从合同层面来讲,签订者为成年人,若双方自愿平等签订,也未有明显违法违规行为。此外,相关条文对收取中介服务费方面没有约束,若市民认为合同显失公平,可通过法院起诉解决,“但这样的周期比较长。”

记者了解到,上述信达普惠公司的经营范围中,有一项“商务代理代办服务”。该项目是否就能进行金融中介业务?记者从青羊区行政审批局商事登记窗口了解到,公司经营范围中有“商务代理代办服务”一项,即可代办,“代办就是中介。”而代理代办申办也很简单,不需要备案,也不需要许可,属于一般事项,“在经营范围内都可以添加。”

记者查询到,“商务代理代办服务”是指从事为机构单位提供的各种代理、代办服务的活动,但并不涉及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指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

若从事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否算作超范围经营?该工作人员表示,从法律职责上来讲,法律未授权这一监管,因此工商部门无法介入。

↑刘某贷款的公司与某大型银行相似

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表示,若真的存在监管空白,他们作为工商部门最后才会进行兜底查处。但按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中“超经营范围”来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才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此类公司一般都是新注册的公司,在“出事”后,他们会第一时间注销公司以规避法律法规的处罚,“公司注销之后,主体就消亡了。”工商部门也无法对其立案查处。

他表示,这些公司做事严密,对涉及处罚的事项,他们会进行规避,对相关部门而言,查处难度也很大。因此,他认为,在一些侦查手段上,就需要司法部门进行配合。若此类情况涉及人数较多,情况较严重,公安、司法、工商等各部门就应集体进行会商,拿出一个共同管理的办法,再由一个部门牵头,多部门合作来共同进行管理,综合施策。

提醒

应到正规银行机构办理贷款

市民办理贷款应当注意什么?银保监工作人员表示,一般来讲,正规贷款途径主要是通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这样才受监管。”若向商业银行贷款,银行不会以任何理由向个人客户收取贷款咨询服务费。

金融局工作人员称,但凡进行经济活动,要找准承担责任的法人主体,有些贷款中介会混淆视听,不给贷款者看公司的证照,这就需要贷款者自行去公开平台查询公司的准确名称、业务范围等,看是否有贷款资质。

银保监工作人员也提醒,广大市民不要轻易通过网络平台借贷、不要间接地做贷款申请。网页上出现的贷款相关弹窗广告,也不要随意点击。有贷款需求,应主动对接商业银行、农信社等正规渠道。

对于超出双方贷款合同外的转款要求,例如以“走流水”为由要求向某账户打款,可能是在骗取资金,一定不要按对方的要求进行操作,“可以保留聊天记录或电话录音作为证据,向公安机关报警。”

红星新闻记者章玲实习生金若珍

编辑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环球深壹度 | 从学生贷款中谋利,美国欺诈案揭示乱象触目惊心

美国教育部近日宣布,前柯林斯学院学生所借联邦学生贷款将全部自动免除。尽管备受关注的柯林斯学院欺诈案终于落下帷幕,但其背后折射的美国学生贷款乱象触目惊心,诸多问题依然待解。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大学规模扩张,学费飙升,学生贷款额直线上升。高额学费及贷款令大量美国学生和家庭不堪重负,低收入者、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首当其冲。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园内拍摄的学生。新华社发

教育欺诈

柯林斯学院公司成立于1995年,扩张高峰期旗下共有105所学校,招收超过11万名学生。多年来,这家营利性教育机构面临虚假宣传、非法招生、教育质量低劣等多种指控。

2014年末,柯林斯入学率急剧下降,大批校园关闭,数以万计在校学生“被辍学”。2013年,时任加利福尼亚州总检察长哈里斯起诉柯林斯,认为其使用违背良心的伎俩,针对低收入人群、单亲妈妈和退伍军人等弱势群体赚取利润。2015年,美教育部认定柯林斯虚假宣传,包括开“空头支票”许诺学生工作机会、谎称旗下不同学校之间可转换学分、伪造就业率等。同年5月,柯林斯宣布破产。

2015年2月,曾就读于柯林斯的15名学生公开抗议,拒绝继续偿还联邦学生贷款,并要求美教育部免除所有前柯林斯学生以及其他被学校欺诈学生的贷款。抗议得到大批前柯林斯学生响应,规模逐渐扩大至上万人。

迫于学生抗议活动带来的社会舆论压力,美教育部上线“借款人保护免除贷款”程序用以申请免除学贷。根据该程序官网介绍,如果借款人认为其就读学校涉嫌误导学生或有其他不当行为,或能够证明学校违反贷款、教育服务相关法律,可申请免除贷款。

然而,该程序被指管理混乱、进展迟滞,大量申请被积压。据美媒报道,截至2021年12月,该程序有超过10.9万份申请待处理,其中大部分来自营利性学校。在此背景下,美国教育部6月1日宣布,对于曾在柯林斯学院公司旗下学校的就读者,其尚未偿清的联邦学生贷款将自动免除。

4月20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普雷里维尤农业与机械大学,一辆警车停在发生火灾的宿舍楼前。新华社发(劳承跃摄)

冰山一角

柯林斯案仅为全美学生贷款乱象的冰山一角。冰山之下,是上世纪下半叶至今不断刷新的美国学生贷款数额和背负债务的庞大人群。

美国学生贷款分联邦学生贷款和私人学生贷款两类,前者由联邦政府出资,后者由银行、州立机构、学校等贷方出资。有统计显示,联邦学生贷款占全国学生贷款的90%以上。

据美媒报道,截至2022年4月,美学生贷款总额是2006年同期的3倍。《福布斯》杂志5月报道,共计超过4500万美国人欠下超过1.7万亿美元的学生贷款,这一数字高于美国人的信用卡贷款或汽车贷款;原住民、有色人种借贷占比高于其他人群占比。另据美国一家学生贷款服务公司统计数据,美国2020年毕业的本科生中,55%有学生贷款。

学生借贷为何越借越多?美媒分析认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费用的补助思路从学费补贴转为日益复杂的联邦和私人贷款网络,一些借贷机构为追求利润大量发放贷款。与此同时,美国大学学费暴涨,很多家庭不得不贷款。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美国大学学费的增长速度是通货膨胀的4倍、家庭收入的8倍。

高额学费及贷款令大批学生和家长不堪重负。摩根大通研究所2020年10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学生贷款为许多人带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大批借款人勉强还贷,其中大多为低收入者、老年人、黑人等经济弱势群体。

纽约大学人类学者凯特琳·扎鲁姆在访谈160个美国中产家庭后著书指出,“为支付大学学费而奋斗是当今美国中产生活的决定性特征之一”,父母纠结是借学生贷款让子女承受压力,还是抵押房产、使用退休积蓄、牺牲自身财务安全。(记者:舒畅;编辑:孙萍、马骁)

网贷乱象调查:未申请就打款,利息高还暴力催收

“高额度低利息”“快速审批”“部分0利息”“灵活还款”……

如今,网络上活跃着一些贷款平台或金融机构,只需提交身份证、手机号等资料,即可轻松办理相关贷款。然而记者发现,也有一些平台存在诸如强制下款、利息偏高、暴力催收等乱象。专家呼吁,需继续立好相关金融机构、类金融平台的准入门槛和信息对称规则,而市民也应量入为出,谨慎过度消费和透支未来。

借款

只注册未申请钱却主动打卡

不久前,正在玩手机的史先生看到某A下方有贷款广告。出于好奇自身额度多少,他登录了两个贷款平台页面。在注册提交了姓名、手机号码、银行卡等信息后,页面提示“审核中”。“当时就想看一下能有多少贷款额度,以为是审核额度,结果第二天卡里就到账了两笔贷款。”

“我根本没有在‘鲁班金库’和‘周转必备’申请贷款,只是提交了资料信息,结果平台强制下款,且借款期限只有三天左右。”史先生说,“鲁班金库”下款1000元,三天后要还1600元;而“周转必备”强制下款1040元,三天后要还2000元。看到如此高的还款金额,在咨询他人意见后,赶紧把钱原路返还。然而几天后,却接到两个平台打来的催款电话。“这些电话号码说起来很奇怪,手机显示是柬埔寨打来的,一看就有问题。”

史先生说,自己头一天晚上填了信息,第二天下午两个平台钱款到账,“两个平台的下款时间,前后只相差半个小时。”在自己原路退回这两笔金额后,“鲁班金库”的来电如今有所减少,但“周转必备”依旧在每天打十多个催款电话。“我没贷款,为什么要还钱?”

“他们这个简直就是骗人,可能是涉嫌诈骗了,涉嫌高利贷、‘砍头息’性质的。”史先生说,这两个贷款平台是某A里的引流广告,“千万不要还,还了也没用”。接下来,他准备拿上证明资料和银行流水等,前去派出所报案。

记者在网络搜索“周转必备”“鲁班金库”等,有网友称自己也曾遭遇强制下款。有网友提醒,“大家别乱填,填完资料就会强制”“没有客服,填资料就被强制了”……

高息

借钱快还钱多想还清不容易

目前,网络一些平台或金融机构虽然声称“高额度低利息”“快速审批”,但一些用户在向相关平台机构“借钱”时,往往自身金融意识低、并未完整了解贷款类型等事宜,等到真正需要还款时,才发现实际利息并不低。

“当时总共借了34000元,也没怎么注意看条款就签了合同,现在发现总共要还7万多元。”上班族艾女士说。自己于2018年在某金融平台借款,“当时工作人员介绍说消费类贷款利息低,我自己也没顾得了那么多,没注意还款周期,网上签好了合同就自己银行卡扣款还款了。”如今两年多过去,艾女士印象中贷款即将还完。

然而,令艾女士没有想到的是,最近手机里依旧有消息提示其将要扣款,“我下载了他们平台的A查看,原来借的34000元是分了54期来偿还,目前还了32期每期1368.39元,共计还了43776元。还有22期共计约3万未还,这相当于要还7万多元!”艾女士说,如果申请提前还款,也要还2万多元,自己上网查了一下,这年利率将近40%了。“受疫情影响,班上的不多,这个贷款已经影响我生活了,还不起了。”

与艾女士类似,吴先生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去年,我仔细算了一下我借的这笔29000元的贷款。”吴先生说,自己所借的贷款,每期需还款1357.76元,目前已还了35期共计47521.6元,还剩4期未还,总还款52952.64元。“这相当于我借款29000元要还5万多元,这个利息算下来年化高达41%了,太吓人了。”吴先生说,因为自己眼下没有工作,暂时没有了经济来源,自己内心十分着急。

而在“黑猫投诉”,针对该金融机构的投诉量已经突破40000条,而其他贷款平台也有类似投诉。“高利息”“高利贷”“利率高”等,都是一些用户投诉使用的高频词汇。

催收

短信电话轰炸骚扰亲朋同事

相比起利息点数,更大的烦恼是来自每月约定分期还款的日期前后。记者了解到,一旦临近还款日,借款人通常都会收到来自平台或机构的短信和电话,很多人饱受电话催收、语言暴力恐吓等威胁,甚至“爆通讯录”骚扰其家人和朋友,也成为一个常态。

在某网站一则《投诉无门,痛恨网贷平台》的帖子中,一名网友表示,自己每一期都按时还款,不过平台每个月依旧要打电话提醒,且面临言语上的威胁恐吓。“1个不够打10个,不按时的话,只要差一天,就有态度恶劣的人,告诉你法律法规等。甚至你不接电话,就打到你电话没电,或者换着全国各地的电话号码打,个人的电话隐私就这么不值钱?”该网友感叹:“还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要进这个坑。”

记者注意到,除了平台之外,与平台合作的一些第三方催收公司,在催收环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手段。

“我是在某平台贷款的,最近还款资金有困难已向客服反映,客服也同意延缓时间上征信记录。但是,第三方催收公司却非常烦人。”吴先生表示,第三方催收公司在自己未失联的情况下,威胁说要逐一“问候”家人朋友和同事,同时还威胁要去居委会贴海报让自己身败名裂。担心如果因此而丢了工作,还款则将会更加困难。“催收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和个人权益。我的诉求就是要求平台介入协商还款事宜,要求停止恶意催收,停止骚扰联系人。”

在“黑猫投诉”检索发现,针对互联网贷款平台和金融机构恶意催收、暴力催收等的投诉举报高发。在不同品牌和类型的贷款机构之下,都有多条类似投诉。

破局

用监管穿透“千层套路”

记者发现,在网络中的一些群组里,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还不起”“还不上了”。以某个具体的贷款平台或机构名字搜索,在其相应的贴吧中,均有不少网友发帖询问,交流如何面对恶意催收、怎样妥善结清贷款等。

“不论金融机构还是类金融机构(平台),都要纳入穿透性监管。不怕有几层套路,但要能看到其最本质的金融逻辑是什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说,针对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是强化其机构合规性、完善性监管。“一方面,要有准入门槛,不能像原来的一些P2P贷款那样,不怎么经过金融的监管,但实际上却放大了金融杠杆;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信息对称的监管,要把相关金融的规则和信息说清楚,不能套路用户。”

盘和林认为,无论普通网贷也好,消费贷也罢,接下来都需继续立好相关金融机构、类金融平台的准入门槛和信息对称规则,只要不符合条件,就可以认定是违规的。这样一来,有利于相关部门监管,老百姓也容易识别和维护权益。过去经常强调消费者要加强自我保护,但实际上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很弱的,“绝大多数的人金融知识匮乏,辨别能力差。因此我主张,市场经济讲究信息对称性,金融监管需要穿透性监管,不解决这些问题,光是靠提高打击力度、追究刑事责任等,依旧不够。”

盘和林提醒市民,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量入而出的意识。哪怕是花未来的钱,也要预备出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加强金融监管治理之外,也需要做好公众教育,呼吁消费者自身做好量入而出的计划。“在过度消费或者透支未来消费的时候,还是要保持好一个度,不能太超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